君王登基后,无一例外的要做两件顶格大事:一是建一个陵即所谓的万年吉地,准备将来埋葬自己;二是要建一座庙,准备将来祭祀自己,以颂功和统续。君王自建的这个庙,待死后继位君王将会约商朝廷大臣,为该庙起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是庙号,如汉朝第三个皇帝刘恒去世后,后世给予了“太宗”的庙号,“文”的谥号,称其为“汉太宗孝文皇帝”,汉朝崇“孝”,所以,在每个皇帝的谥号中都加了个“孝”字,其他朝代未有此现象。李渊的庙号是“唐高祖”,谥号是“孝皇帝”,后世称“唐高祖孝皇帝”。乾隆的庙号为“高宗”,谥号为“纯”,后世称其为“清高宗纯皇帝”,至于唐以后,在谥号里加的其他歌功颂德的词语可以忽略不计,没有人记得的,也没有人真正上心,只有攀比一个作用。

祖和宗分别是什么概念(大乎史话皇帝庙号中)(1)

按道统和宗法观念,周朝传统,汉制规定,皇帝所立之庙,要“五世迭毁”,即传续五代后,就算“亲尽”,再无权享受后世子孙的祭祀了,因此,须毁庙,但也有一种“万世不毁”的永存庙,这种庙是对王朝或社稷有功或德的皇帝立的。这个皇帝如果是其王朝的缔造者,则其庙称“祖庙”。倘若对王朝建立或社稷做出了重大贡献,则该皇帝的庙称为“宗庙”。

“祖庙”和“宗庙”是列祖列宗之庙,祖宗功德的象征,便是万世不毁之庙。由于所处时代或阶段的原因,开国皇帝往往只有一位,极少有二位的情况出现,也就是说庙号为“祖”的不会太多。有“功”的皇帝虽然比开国的可能多几个,但也不会太多,有汉一朝,加上第二次开国的东汉,共传20帝,其中庙号称“祖”的只有2位,称“宗”的7位,其余13位的自建庙五世后尽毁。

唐以后,唐太宗李世民以降,历朝历代皇帝为防止其庙“五世迭毁”,就“无帝不宗”了,即每个庙号都具“宗”字,宋高宗、明英宗、清德宗,皇帝们也搞了个上政策,下对策。

但咱大秦有个性,认为庙号和谥号是“子议其父,臣议其君”,不合体统,废止了谥法,只写秦始皇、秦二世,并冀希秦N世,结果二世不到头,三世不完整,只有短短的15年便灰飞烟灭。汉朝恢复了谥法,并一直延至清亡。不过后来的谥法制度为强化君主专制,又增加了宗法制度,即皇帝不仅是国之主、臣之君,也还是宗族之大宗,封建礼教规定,只有宗族大宗才有祭祀祖先的权利,而小宗只有配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