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忘情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德惠战斗,是东北民主联军首次大规模集中炮兵部队实施的多兵种攻坚作战,给各级指挥员上了一堂深刻的步炮协同攻坚战斗课。此次战斗,民主联军在兵力上有四比一的优势,火力上有八比一的优势,却不仅没有如期歼灭守军,自身反而遭受很大损失,教训深刻。轻敌的思想,部队缺乏大规模城市攻坚战经验,都对战斗进程和结果影响巨大。特别是实施步、炮、坦协同作战所暴露出的问题,引起东北民主联军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回师江北后,从总部到机关,都对德惠战斗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总结。

16门炮阵(东北攻城失利教训)(1)

6纵总结出的教训主要有:

一是过于轻敌。

战前认为德惠是孤立之敌,可能一打就跑,没想到他会坚守。新1军是蒋军的王牌主力,抗战时多次参战,老兵成分多,军官有一定战斗经验,尤其擅长组织防御作战。而6纵是第一次有炮兵配合作战,过去也没有打过城市攻坚战。本应认真分析敌情,周密侦察,再商定细致的战术,抓住敌军的弱点开刀。

但6纵在轻敌思想的支配下,采取了莽撞的打法。既没有详细侦察地形,也没有充分做好准备,总部要求迟至3月1日总攻,6纵急于在2月28日就进攻。连队攻城需要的梯子和炸药都没来得及准备。战斗中也没有选择好突击方向,就按原来对敌包围的态势,仓促发起攻击,想象敌人一冲就垮。结果在敌军顽强抵抗下,又没有形成统一指挥,部队你打我停,攻击受阻。

二是主攻方向选择不当,平分兵力火力,是进攻失利的主要原因。

德惠战斗以车站敌军师部为突击重点,恰巧是碰到硬钉子。这里地形开阔,工事坚固,在周围的街道建筑和郊外的村落,构成许多据点,形成了以车站为中心的环形防御体系。17师在开阔地进攻没有良好的地形掩护,造成很多伤亡,未能突破敌军的主阵地。

6纵在进攻时将4个师分成四面围攻,各师又各打几个点,互不靠拢。虽然进攻声势很大,但不能形成一把强有力的尖刀。而且部队全上了第一线,没有强大的预备队,打开口子不能连续突破,扩张战果。

林彪在1947年4月19日师以上干部会议总结时特别指出:“德惠战斗是典型,原定4把尖刀,结果变成8把尖刀、16把尖刀、32把尖刀。德惠如果用一把尖刀的打法一定能打开。”

16门炮阵(东北攻城失利教训)(2)

三是炮兵使用不当。

由于炮兵是第一次参战,各级指挥员对指挥步、炮协同作战显然缺乏经验。他们认为有了炮兵就能解决问题,于是把80门大炮平均分配。

6纵首长给炮兵的命令是:2月28日15时开始试射,16时压制射击,奏效后开始总攻。但压制哪些地区,摧毁敌人哪些火力点,打多少炮弹,打到什么程度算奏效?都没有具体说明。战斗发起前,各级没有组织步炮分队指挥员共同勘察地形,没有明确炮兵射击与步兵冲击的目标,没有提出炮兵射击时间与步兵接敌运动,冲击时机如何协调一致的要求,更没有进行协同作战的图上作业,没有确定具体的步炮协同计划。炮兵们就这样打了一个情况不清、任务不明的糊涂仗。

由于首次拥有强大的炮兵部队,步兵普遍存在等待和依赖心理。有的步兵指挥员认为有了炮火准备,就万事大吉了,干脆将小口径火炮、炸药都弃而不用。而炮兵指挥员则将命令理解为步兵要求向哪里射击,就向哪里射击,至于“那些目标轰多长时间,轰到什么程度都不清楚”。这就造成了炮火支援与步兵运动严重脱节。炮兵进行效力射时,步兵没有乘机接敌运动。直到炮兵打光炮弹,停止射击后才发起冲击,结果守军火力复活,部队遭受很大伤亡却无法完成突破。

16门炮阵(东北攻城失利教训)(3)

战斗发起后,步炮指挥员各在各的指挥位置,彼此也没有架通电话,无法互相通报情况,又没有确定协同程式。一些步兵指挥员简单地将守军前沿的碉堡、工事统统指定给炮兵作射击目标,要求炮兵哪里出现敌人火力点就向哪里射击。因此在整个战斗过程中,火炮射击目标和炮火压制区域始终不明确。步兵、炮兵各自为战,火炮射击目标和时间并不是步兵最需要的压制地点和支援时机。

突破是城市攻坚战的重点,但在扫清外围作战时炮兵已经发射了7000发炮弹。当步兵接近城垣或突破进城,最需要炮火支援时,炮兵却已经将炮弹消耗殆尽,以致步兵部队遭守军密集炮火压制,寸步难行,只得停止进攻或退出战斗。

开始射击时,80门火炮四面开火,“看起来非常凶,实际上非常松”。在外围作战中,炮兵不停地轰,打了12个村落,消耗了六七千发炮弹。但是,步兵没有及时跟上,停止打炮才开始冲锋,蒋军爬起来开火,给民主联军造成很大伤亡。到攻击城里主阵地的关键时刻,炮兵没有炮弹了。守军的炮弹却不断轰击,迫使攻进城里的部队又退了出来。

16门炮阵(东北攻城失利教训)(4)

德惠战斗,给民主联军指挥员上了一课:要打现代战争,要打败训练有素的强敌,仅靠人多和勇猛是不够的,必须坚持集中兵力的原则,必须认真细致地作好战前准备,以战斗中的任何细节、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对策。

正如林彪在战斗结束后致电6纵指出的:“德惠战斗表现你们在攻击重点上集中绝对优势的火力、兵力,对一点两面战术强调集中主力攻敌一弱点了解不够。平分兵力分路突击的打法,对于打弱敌、要逃之敌、败敌还可使用,而对于决心守而有阵地之敌,则一定自己吃亏。”

参战的炮兵部队也进行了深刻总结。他们认为,在德惠战斗前,民主联军主要进行带有野战性能的进攻作战,阵地进攻虽然也有,但基本是对孤立之敌或小据点守军实施进攻。在这种战斗中,步兵是惟一的突击力量,炮兵的使用是分散的、小规模的,依旧采用抗日战争时期攻打日军碉堡时所采用的单炮直接瞄准和摧毁点目标的方式,进行战术支援。只要能把守军的工事打烂,就算完成了任务,无所谓支援突破,更谈不上步炮协同。

一下江南的城子街战斗,虽然投入了大量炮兵,采取了集中使用的方式,但在实际战斗中,炮兵依旧是单炮射击,以摧毁守军工事为主要任务。但从德惠战斗开始,“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已成为民主联军新的作战要求。炮兵的角色与任务因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分散使用转为集中使用;由配属步兵作战转为支援步兵作战;由单打一式的孤立分散行动,转为统一计划指挥下的协同作战。炮兵不仅需要解决自身的火力集中、准确等问题,切实为步兵扫清进攻障碍,而且要依据协同作战的要求,为步兵进攻提供不间断、密切的火力支援。对于当时组建不久,缺乏严格技战术训练的民主联军炮兵部队来说,这种转变来得非常突然。

到1947年3月,民主联军炮兵部队虽然发展到160个连(预备炮兵100个连,队属炮兵60个连),拥有各种火炮760多门,但大部分炮兵部队组建不久,有的连队刚成立两三个星期,战士们只学会了装炮弹、拉火绳和瞄准,缺乏技术骨干和精通专业的指挥员,很难满足战斗要求。

16门炮阵(东北攻城失利教训)(5)

火炮使用上则是有“面”无“点”。炮兵指挥员将集中火力理解为集中所有火炮射击,而不是集中火力于重点目标,特别是突破口。加之操炮人员技战术水平较差,造成火炮使用上缺乏统一计划和指挥。首先是配属给步兵部队的各炮兵连各自为战,无法集中火力;其次是各炮兵连虽然将火炮集中在同一阵地,多炮一起发射,但实际上炮兵连的齐射极少,基本上是多炮集中的单炮射击,根本无法达成最大限度集中火力于突破地域的要求。因此,炮火准备开始后,各部队配属的山炮、野炮、榴弹炮一齐开火,队属60、82迫击炮也同时射击,各种火炮没有统一计划和区分目标,炮弹打了许多,场面虽然壮观,但效果却非常有限。

1947年4月,东总在双城召开了师以上干部会议。同月,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在双城召开第一届炮兵会议。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都是总结三下江南作战的经验教训,德惠战斗成为重点研究的战例。朱瑞总结提出了炮兵作战的四项基本原则。

16门炮阵(东北攻城失利教训)(6)

第一,集中火力。

极大限度地集中兵力并集中火力,击破蒋军守军一点,从而扩展胜利,是民主联军作战的铁则。为此,必须反对将炮兵部队分散配属步兵部队,而要集中十之八九的火炮于守军致命的,要害的一点,而以少数火炮盆其他几点箍制敌人;纠正集中火力就是“集中一切射击一个地方,穷打一阵”的观念。火力集中的一点,是战术上的一点,不是几何上的一点。它的大小、深浅、宽窄应视兵力火力、突破意图、守军防御程度等条件来决定。

炮兵应以无数单炮或炮兵连均有“点射”具体目标的连续发射,来达到集中火力的效果;适当分散放列,统一分配目标,集中火力指挥;火力集中,在时间上强调“短促、连续、猛烈”,以使集中火力效率倍增。在种类上则是大小轻重火炮有机的集中与配合,远近疏密火力的互相结合,构成整体的火网。

第二,近迫作战。

民主联军炮兵部队技术水平低,指挥经验少,观察通讯设备缺乏,但指战员政治素质高。因此在作战中,应根据敌情和地形、战术要求,在有效保存自身的条件下,以一部分大口径火炮在步兵排斥和其他炮兵支援下,有组织地实施抵近作战。这种战法的优点是“快”、“准”、“猛”,可有效弥补部队装备和训练的弱点,最大程度地发挥炮兵的作用。同时指出:抵近射击,在使用上采取“近战及直接射击为主,远战与间接射击为辅”的原则。在战术上则尽量采取抵近直射的方法。一般选择夜间、黄昏或拂晓,或有利地形进行作战;采取单炮作战,至多是连的放列;不区分试射和效力射,而采取突然猛烈的连续射击,步兵随即冲锋。

16门炮阵(东北攻城失利教训)(7)

第三,攻坚作战。

攻坚突破作战,已经成为民主联军主要作战样式。支援步兵实施攻坚突破,是当前炮兵作战的主要战斗和战术要求。炮兵攻坚作战的作战原则是:“支援步兵为主,压制敌炮兵为辅”;“点射碉堡及地堡为主,面的摧毁射击为辅”。因此,在攻坚突破中,炮兵的首要作战任务是摧毁和压制步兵前进道路上一切障碍中最直接的、最主要的目标,如碉堡、地堡,掩护步兵实现突破。

第四,协同作战。

炮兵是独立兵种,但从作战目的上讲,又是个从属步兵的兵种。它的一切作战在于“支援步兵取得胜利”。因此,步炮协同成为炮兵如何有效支援步兵和步兵如何正确使用炮兵的关键。正确的协同应是火力与运动的配全,即炮兵依步兵首长指定轰击目标,步兵充分利用轰击效果发起冲锋,占领守军阵地,并在炮兵的排斥下巩固阵地。为此,步炮指挥员应该通晓彼此的一般战术和技术常识,确定协同作战计划,实施协同指挥。在战斗过程中,“首长在一起,阵地在一起,指挥在一起”;在协同态度上“互相尊重、互相了解、互相帮助”。要彻底纠正炮兵不了解步兵作战任务,机械地指东打东,指西打西,做不用动的“打炮匠”的问题。

通过对德惠战斗失利教训的深刻剖析,成为东北民主联军步兵、炮兵部队攻坚作战战术使用和步炮协同作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民主联军攻坚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深远影响。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