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考证出曹雪芹就是曹天佑,因而也就可以对其生平曹雪芹生卒年份: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四月,卒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除夕。以上均用夏历。根据已有 材料,可得出曹雪芹生平基本事实。

曹雪芹生平略记:

曹顒遗腹子,曹寅之孙,曾任州同。本名曹沾,取自《诗经 小雅 谷风 信南山》:“既沾既足,受之天佑”。

曹天佑降生之前曹家连死两男,“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取自“天佑”开始希望一切吉利之意更确,而且在“天”与“佑”连用(注:旧时“祐”与“佑”通,这里不做区分)。 

曹寅在康熙五十一年卒,子曹颙袭官,三年后卒,余两代孤孀,难维其家。所以康熙特命曹宣四子曹頫入嗣袭官,为曹寅一族“保全家口”。该年曹頫《代母陈情摺》中提到:“奴才之嫂马氏,先怀妊孕,已及七月,......将来若幸而生男,则奴才之兄嗣有在矣。”所生之男,即为曹天佑。从这里我们知道,曹天佑实遗腹所生,并未见过生父曹颙面。由于曹頫的出现,曹天佑自然要在这个叔父的庇护教养下成长。因此,曹天佑自小与曹頫一起生活,名为叔侄,情同父子。所以曹頫(脂砚斋)才在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给出了很多意见,并多次抄写批评《红楼梦》。

另就脂批来看。庚辰本第二十四回;“(贾芸)只从我父亲没了,这几年也无人照管教导。”脂批:“虽是随机应变,伶俐人之语,余却伤心。”甲戌本第五回:“襁褓中,父母叹双亡。”脂批:“意真辞切,过来人见之不免失声。”再甲戌本第二十五回:“贾母,王夫人如得了珍宝一般”,脂批又曰:“昊天罔极之恩如何报得?哭杀幼而丧亲者。”几次三番,累做是语,我们不得不猜测,此情此景,不正与遗腹所生的曹天佑相符合吗?至于批语中有“幼年丧母”,我认为不排除曹天佑之母马氏早亡的可能性。

《红楼梦》中写了两个甄府的故事——甄士隐和甄宝玉两家的故事,以“真事隐”之谐音来看,里面正含有作者不便明写的抄家等隐晦之事。因而,在欲考证《红楼梦》作者为谁、家世如何、是否是自叙传等之前,有必要对此进行一番研究,以便后续的研究有的放矢,毕竟这是最可靠的文本。

甄士隐家的故事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真正意图(红楼梦中的真事)(1)

甄士隐家的故事并不复杂,主要包含三部分:

甄士隐的故事

甄士隐的故事不长,这里把一些关键处引出来,以免读者翻检之劳: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甲戌侧批:是金陵。】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甲戌侧批:妙极!是石头口气,惜米颠不遇此石。】这阊门外有个十里【甲戌侧批:开口先云势利,是伏甄、封二姓之事。】街,街内有个仁清【甲戌侧批:又言人情,总为士隐火后伏笔。】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甲戌侧批:世路宽平者甚少。亦凿。】人皆呼作葫芦【甲戌侧批:糊涂也,故假语从此具焉。】庙。【蒙侧批:画的虽不依样,却是葫芦。】庙旁住着一家乡宦,【甲戌侧批:不出荣国大族,先写乡宦小家,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姓甄,【甲戌眉批: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名费,【甲戌侧批:废。】字士隐。【甲戌侧批:托言将真事隐去也。】嫡妻封【甲戌侧批:风。因风俗来。】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甲戌侧批:八字正是写日后之香菱,见其根源不凡。】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甲戌侧批:本地推为望族,宁、荣则天下推为望族,叙事有层落。】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甲戌侧批: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蒙侧批:伏笔。】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甲戌侧批:所谓“美中不足”也。】只有一女,乳名英莲,【甲戌侧批:设云“应怜”也。】年方三岁。

一日,炎夏永昼。【甲戌侧批:热日无多。】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

……

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甲戌侧批:为天下父母痴心一哭。】

  菱花空对雪澌澌。【甲戌侧批:生不遇时。遇又非偶。】

  好防佳节元宵后,【甲戌侧批: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

  便是烟消火灭时。【甲戌侧批:伏后文。】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问他们来历。只听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甲戌眉批: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那僧道:“最妙,最妙!”

……

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甲戌侧批:“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甲戌侧批:假话。妙!】表字时飞,【甲戌侧批:实非。妙!】别号雨村【甲戌侧批:雨村者,村言粗语也。言以村粗之言演出一段假话也。】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甲戌侧批:胡诌也。】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甲戌侧批:又写一末世男子。】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

……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甲戌侧批: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甲夹批: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蒙侧批:偏有些脂气。】

……

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甲戌侧批:是将发之机。】

  满把晴光护玉栏。【甲戌侧批:奸雄心事,不觉露出。】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甲戌眉批: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霄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甲戌侧批:妙!祸起也。此因事而命名。】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

……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甲 嗯和了 人风。蒙侧批:交竹滑溜婉转。】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

他岳丈名唤封肃,【蒙双行夹批:风俗。】本贯大如州人氏,【甲戌眉批:托言大概如此之风俗也。】虽是务农,家中都还殷实。今见女婿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甲戌侧批:所以大概之人情如是,风俗如是也。蒙侧批:大都不过如此。】

……

可巧这日,拄了拐杖挣挫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蒙双行夹批:要写情要写幻境,偏先写出一篇奇人奇境来。】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甲戌侧批:宁、荣未有之先。】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甲戌侧批:宁、荣既败之后。】

  蛛丝儿结满雕梁,【甲戌侧批:潇湘馆、紫芸轩等处。】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甲戌侧批:雨村等一干新荣暴发之家。甲戌眉批:先说场面,忽新忽败,忽丽忽朽,已见得反覆不了。】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甲戌侧批:宝钗、湘云一干人。】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甲戌侧批:黛玉、晴雯一干人。】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甲戌眉批: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爱,倏痛倏悲,缠绵不了。】

  金满箱,银满箱,【甲戌侧批:熙凤一干人。】

  展眼乞丐人皆谤。【甲戌侧批:甄玉、贾玉一干人。】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甲戌眉批:一段石火光阴,悲喜不了。风露草霜,富贵嗜欲,贪婪不了。】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甲戌侧批:言父母死后之日。】作强梁。【甲戌侧批:柳湘莲一干人。】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甲戌眉批:一段儿女死后无凭,生前空为筹划计算,痴心不了。】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甲戌侧批:贾赦、雨村一干人。】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甲戌侧批:贾兰、贾菌一干人。甲戌眉批:一段功名升黜无时,强夺苦争,喜惧不了。】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甲戌侧批:总收。甲戌眉批:总收古今亿兆痴人,共历幻场,此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了。】

  反认他乡是故乡。【甲戌侧批:太虚幻境青埂峰一并结住。】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甲戌侧批:语虽旧句,用于此妥极是极。苟能如此,便能了得。甲戌眉批:此等歌谣原不宜太雅,恐其不能通俗,故只此便妙极。其说得痛切处,又非一味俗语可到。蒙双行夹批:谁不解得世事如此,有龙象力者方能放得下。】

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笑一声“走罢!”【甲戌侧批:如闻如见。甲戌眉批:“走罢”二字真悬崖撒手,若个能行?蒙侧批:一转念间登彼岸。靖眉批:“走罢”二字,如见如闻,真悬崖撒手。非过来人,若个能行?】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当下烘动街坊,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封氏闻得此信,哭个死去活来,只得与父亲商议,遣人各处访寻,那讨音信?无奈何,少不得依靠着他父母度日。幸而身边还有两个旧日的丫鬟伏侍,主仆三人,日夜作些针线发卖,帮着父亲用度。那封肃虽然日日抱怨,也无可奈何了。

甄士隐的故事,概括言之,就是一个地方名族遭遇丢女、失火之不幸,家业衰败,受尽人情冷暖,最后看破红尘出家的故事。客观而言,这个故事,除了甄士隐最后做的《好了歌解》,本身并无多少精彩之处。

我们关心的当然也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因为它有“真事隐”这三个字,所以要看这个“真事”到底是什么样的真事,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真事呢?还是隐含了更深的真事(“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批书人显然认为其中蕴含有更深之事)?另外,这个故事是预示贾宝玉的真事呢?还是属于《红楼梦》作者的真事?

胡适倡导《红楼梦》是作者的自叙传,即使承认这一点,但我们也要清楚,所谓“自叙传”是文学性的说法,不等于真正的自传。况且作者明明说“真事隐”,我们只能说《红楼梦》隐含了真事,而不能说它就是真事。

我的意见,甄士隐的这个故事,它写的还是作者自身之事,与贾宝玉的家事还是有区别的。首先从出身来说,贾宝玉出身公侯之家,甄士隐家则只是地方名族;其次,《红楼梦》着重写的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女子,甄士隐的故事则看不出这一点;最后,《红楼梦》显然不太可能写到贾宝玉老年出家,而作者的遭遇则显然与甄士隐更相似一些(比如甄士隐晚年得女失女,作者同样晚年得子又失子(得时疫))。

肯定了甄士隐之事是作者自己的真事隐,那么我们也要看看这里面到底隐了什么:

首先还是所谓南直之事。我们今天所能得到的关于曹雪芹的资料早已被红学家们研究遍了,但客观的说,其中真正有价值的还是敦诚敦敏兄弟写的关于曹雪芹的诗。而从这些诗作,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曹寅的后裔,并且曾在南方居住过;而曹家在雍正时是曾经被抄过家的。这就与南直之事联系上了。

上谕著江南总督范时绎查封曹頫家产

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奉旨:江宁织造曹頫,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朕屡次施恩宽限,令其赔补。伊倘感激朕成全之恩,理应尽心效力,然伊不但不感恩图报,反而将家中财物暗移他处,企图隐蔽,有违朕恩,甚属可恶!著行文江南总督范时绎,将曹頫家中财物,固封看守,并将重要家人,立即严拿;家人之财产,亦著固封看守,俟新任织造官员绥赫德到彼之後办理。伊闻知织造官员易人时,说不定要暗派家人到江南送信,转移家财。倘有差遣之人到被处,著范时绎严拿,审问该人前去的缘故,不得怠忽!钦此。

[译自内务府满文上传档]

雍正的圣旨是在十二月底发出的,那么隋赫德接到圣旨并开始抄家,估计就在第二年的元宵了,这与《红楼梦》书中关于甄家元宵失火的事情正好对上。

江宁织造隋赫德奏细查曹頫房地产及家人情形摺

雍正六年三月初二日

  江宁织造.郎中奴才隋赫德跪奏,为感慕天恩,据实奏闻,仰祈圣鉴事。

  切奴才荷蒙皇上天高地厚洪恩,特命管理江宁织造。于未到之先,总督范时绎已将曹頫家管事数人拿去夹讯监禁,所有房产什物一并查清,造册封固。及奴才到后,细查其房屋并家人住房十三处,共计四百八十三间;地八处,共十九顷零六十七亩;家人大小男女,共一百四十口;余则桌椅、床几、旧衣零星等件及当票百余张外,并无别项,与总督所查册内仿佛。又家人供出外有欠曹頫银,连本利共计三万二千余两。奴才即将欠户询问明白,皆承应偿还。

  再,查织造衙门钱粮,除在机缎纱外,尚空亏雍正五年上用、官用缎纱并户部缎匹及制帛浩敕料工等项银三万一千余两。奴才核算其外人所欠曹頫之项,尽足抵补其亏空。但奴才接任伊始,今岁新运缎匹实属紧要,现在敬谨趱织,以期无误。至于曹頫名下未完缎匹,若一并补办,恐误新运,容俟今年追完所欠曹頫之项,于新运起解后即行续机接办,陆续解完。奴才不敢擅便,谨请圣训遵行。朱批:据情报部。

  再,曹頫所有田产、房屋、人口等项,奴才荷蒙皇上浩荡天恩,特加赏赍,宠荣已极。奴才举家骨肉,自顶至踵,悉皆圣主天恩所赐。奴才感激顶戴之私,镂心刻骨,口笔难尽。惟有竭其犬马之力,图报捐埃,以少申奴才分寸之心。至曹頫家属,蒙恩谕少留房产以资养赡,今其家属不久回京,奴才应将在京房屋人口酌量拨给,以彰圣主覆载之恩。

  谨薰沐缮摺奏闻,伏乞圣鉴。奴才不胜惶悚顶沐之至。谨奏。

朱批:览。

其次甄士隐的其他事情与作者也联系得起来,除了前面说过的得子失子之事外,还有依附亲戚遭受白眼之事,也能在作者的遭遇中找到类似之事。

敦诚《寄怀曹雪芹(沾)》有: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

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曹雪芹有一个表哥是平郡王福彭,此人为乾隆帝年轻时好友,曾为乾隆年轻时的文集作序,后在乾隆帝登基后担任过定边大将军。曹雪芹年轻时曾担任过州同,可能就与福彭有关。不过福彭很快失势,之后不久离世。但曹雪芹通过他表哥应该还是结识了一些权贵,但这些人显然给了他不少的闭门羹。

最后,当然是甄士隐《好了歌解》中蕴含的大量隐事;其中是简单的感叹,还是预示了红楼人物的结局,或者它指示了什么现实人物的下场?我认为它除了揭示红楼人物的结局外,更深的是与现实挂钩,否则就不叫真事隐去了。这里可能影射了不少雍正乾隆时期的史事。

甄英莲的故事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真正意图(红楼梦中的真事)(2)

甄英莲是十二钗正副册中出场的第一人,也是引出全书之人(葫芦案在全书有象征意味)。

门子笑道:“不瞒老爷说,不但这凶犯的方向我知道,一并这拐卖之人【甲戌侧批:斯何人也。】我也知道,死鬼买主也深知道。待我细说与老爷听:这个被打之死鬼,乃是本地一个小乡绅之子,名唤冯渊,【甲戌侧批:真真是冤孽相逢。】

……我又不忍其形景,等拐子出去,又命内人去解释他:‘这冯公子必待好日期来接,可知必不以丫鬟相看。况他是个绝风流人品,家里颇过得,素习又最厌恶堂客,今竟破价买你,后事不言可知。只耐得三两日,何必忧闷!’他听如此说,方才略解忧闷,自为从此得所。谁料天下竟有这等不如意事,【甲戌侧批:可怜真可怜!一篇《薄命赋》,特出英莲。】第二日,他偏又卖与薛家。若卖与第二个人还好,这薛公子的混名人称‘呆霸王’,最是天下第一个弄性尚气的人,而且使钱如土,【甲戌侧批:世路难行钱作马。】遂打了个落花流水,生拖死拽,把个英莲拖去,如今也不知死活。【甲戌侧批:为英莲留后步。】这冯公子空喜一场,一念未遂,反花了钱,送了命,岂不可叹!”【甲戌眉批:又一首《薄命叹》。英、冯二人一段小悲欢幻境从葫芦僧口中补出,省却闲文之法也。所谓“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先用冯渊作一开路之人。】

……

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应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疏,不过赖此欲多得些烧埋之费,【甲戌侧批:因此三四语收住,极妙!此则重重写来,轻轻抹去也。】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甲戌侧批:实注一笔,更好。不过是如此等事,又何用细写。可谓此书不敢干涉廊庙者,即此等处也,莫谓写之不到。盖作者立意写闺阁尚不暇,何能又及此等哉!】……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他才罢。【甲戌侧批:至此了结葫芦庙文字。又伏下千里伏线。起用“葫芦”字样,收用“葫芦”字样,盖云一部书皆系葫芦提之意也,此亦系寓意处。】

……

宝玉看了不解。遂掷下这个,又去开了“副册”橱门,拿起一本册来,揭开看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甲戌双行夹批:却是咏菱妙句。】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甲夹批:拆字法。】

  致使香魂返故乡。

英莲后面的故事还有很多,读者可自行参看。我们这里着重引了这个贾雨村判断葫芦案的故事,乃是要结合作者身世来看看其中是否隐含了什么真事。我认为,这个真事可能是与曹家被牵扯进康熙末年的九龙夺嫡之事有关。曹家本来是不够参与这样级别的大事的,不合帮太子胤礽一帮人收藏了点东西,最后就被牵扯进去了。这是第一桩葫芦案。

胤禛即位后,要求曹頫等赔付亏空,而这亏空的造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康熙南巡造成的。十五回有:

凤姐道:“常听见我们太爷们也这样说,岂有不信的。【庚辰侧批:对证。】只纳罕他家怎么就这么富贵呢?”赵嬷嬷道:“告诉奶奶一句话,也不过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甲戌侧批:是不忘本之言。】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甲戌侧批:最要紧语。人苦不自知。能作是语者吾未尝见。】

最后这句批语是点睛之笔。显然,作者不像书中人,他是知道尽管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还是要付出代价的。

第三桩葫芦案与曹家回北京后借助平郡王之势支持下去追讨家产有关,高阳曾将其写入小说中。

庄亲王允禄奏审讯绥赫德钻营老平郡王摺

雍正十一年十月初七日

  和硕庄亲王臣允禄谨奏:臣遵旨讯问原任织造绥赫德以财钻营一案。

  据绥赫德供称:奴才原有宝月瓶一件,洋漆小书架一对,玉寿星一个,铜鼎一个,放今年二三月间,交与开古董铺的沈姓人拿去变卖。後来沈姓人带了老平郡王的小儿子,到奴才家来,说要书架、宝月瓶,讲定书架价银三十两,瓶价银四十两,并没有给银子,是开铺的沈姓人保著拿去的。奴才并未见老平郡王,老平郡王也无差人叫奴才。後来给过书架价银三十两,是我家人四虎儿在古董铺里要了来的,瓶价银四十两没给,我使家人二哥催过。後来我想,小阿哥是原任织造曹寅的女儿所生之子,奴才荷蒙皇上洪恩,将曹寅家产都赏了奴才,若为这四十两银子,紧著催讨不合,因此不要了是实。并没有借给银两之事,我若妄说借给老平郡王银两,天必不容等语。

  随讯问绥赫德家人孟二哥、四虎儿,并责古董的沈四,俱照绥赫德供同。

  因其不吐实情,随传唤原平郡王讷尔素第六子福静讯问,据供:因寻古玩,有开古董铺的沈四,引我到绥赫德家,看定几件,我即获物回家,留沈四讲价,或该多少,我八月务必清还。本日绥赫德使二妇女来我家说,所看定的古玩要送我。我说不白要,价值多少,八月务必清还,目下无现银。二妇女说,既无现银,我们家有无利息的银子,要使就有。因此借他家银子三千八百两,系绥赫德的第四子,同他家赵姓、孟姓家人送来,我们收了。後来我大哥哥听见,即向我说,所借银两,务必急速清还,若不还使不得等语。

  讯据线赫德之子富璋供称:上年十一月内,有卖古董的沈四,将老平郡王的儿子六阿哥带到我家,拿了几宗古董去。後来又要借银子,我父亲使我同家人赵地藏保、孟二哥,将三千八百两银子送到老平郡王府,见了,将银子交给了六阿哥。他原要给二分利息,我们不敢要利,也并未要文约是实等语。

  又详讯民人沈四、绥赫德家人孟二哥。据沈四供称:我系本京民,在廊房胡同开古董辅。上年十二月间,有原任织造绥赫德,到我铺内说,我家也有几件古董,你随便到我家去看看。隔了十数日,我找到他家去看了,将玉如意一枝、磁瓶一个、铜鼎一个拿出来。隔了两三日,他家要回去了。後因我时常在老平郡王府内行走,今年正月间,老平郡王将我叫到府里说,你替我借几两银子使用,我说无处去借,有原任织造绥赫德家有许多古董,何不到他家要几件,当些银子使用?老平郡王说好,著六阿哥同你去。我同六阿哥到绥赫德家,将那玉如意、铜鼎拿出当了五十两银子,六阿哥拿进去了。第二日,老平郡王说,我给绥赫德家送几样饽饽去,可好麽?我说好,他必定感念王爷的恩。随差赵姓太监送了四盒饽饽,绥赫德家又回送了四件古董。後来听见老平郡王发了财了,并没有听见是那里得的银子。这六七日前,老平郡王向我说,我因无银使用,将绥赫德家银子使了三四千两。绥赫德因何送银的情由,我不知道是实等语。孟二哥供称:今年正月间,我同地藏保,跟著我们小主儿,到老平郡王府里进银子。去时,我同地藏保骑著马,小主儿坐著车,车内放著三包袱银子,数目多少,我不知道。到了府前,我在外边看著车,小主儿同地藏保进去了。随後地藏保出来,将车上的银子包袱拿进府内去了是实等语。

  复详讯富璋,据称:从前曹家人往老平郡王家行走,後来沈四带六阿哥并赵姓太监到我家看古董,二次老平郡王又使六阿哥同赵姓太监到我家,向我父亲借银使用。头次我父亲使我同地藏保送银五百两,见了老平郡王,使六阿哥同赵姓太监收下,二次又使我同地藏保、孟二哥进银三千三百两,老平郡王叫六阿哥、赵姓太监收下。老平郡王时常使六阿哥、赵姓太监往来,与我父亲说话,我实不知道说些什麽。今年三四月间,小平郡王差两个护卫到我们家,向我父亲说,你借给老王爷银子,小王爷已经知道了,嗣後你这里若再使人来往,或借给银子,若教小王爷听见时,必定参奏,断不轻完等语。

  将此处研讯绥赫德家人地藏保,据供:雍正十年十一月,我跟随富璋初次送银五百两,二次送银三千三百两,富璋进府里去来,我并没进去。还有我们家人孟二哥,也会跟去。因何送银情由,我不知道是实。於本月小平郡王差两员官,到我们家,向我主子绥赫德说,你若再差人往府内去时,必然拿究,如此说过是实等语。

  再四严加详讯,绥赫德方供:奴才来京时,会将官赏的扬州地方所有房地,卖银五千馀两。我原要带回京城,养赡家口。老平郡王差人来说,要借银五千两使用,奴才一时糊涂,只将所剩银三千八百两送去借给是实。後来小平郡王差了两个护卫,向奴才说,你若再要向府内送甚麽东西去时,小王爷断不轻完,自此我没有差人去。奴才如今已经七十馀岁,岂有求托王爷图做官之意?因王爷一时要借银,我糊涂借给了,并没有别的情由等语。

  查绥赫德系微末之人,累受皇恩,至深至重。前於织造任内,种种负恩,仍邀蒙宽典,仅革退织造。绥赫德理宜在家安静,以待馀年,乃并不守分,竟敢钻营原平郡王讷尔素,往来行走,送给银两,其中不无情弊。至於讷尔素,已经革退王爵,不许出门,今又使令伊子福静,私与绥赫德往来行走,借取银物,殊干法纪。相应请旨,将伊等因何往来,并送给银物实情,臣会同宗人府及该部,提齐案内人犯,一并严审定拟具奏。为此谨奏。

  雍正十一年十月初七日奉旨:绥赫德著发往北路军台效力赎罪,苦尽心效力,著该总管奏闻;如不肯实心效力,即行请旨,於该处正法。钦此。

  此旨系大学士鄂〔尔泰〕〔注〕等交出,应办理之处,办理军机处业经办理讫。

[内务府.奏案]

[注]雍正汉文奏销档内也录有此件,全文完全相同,惟此处写明是「此旨系大学士鄂尔泰等交出」。故据此补全。

当然,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作者似乎有以“英莲”自况的意味;两者出身的相似是其一,而作者似乎有一段时间曾奔走于权贵之门,其地位与为婢妾的英莲其实没什么区别,这是其二。英莲的判词移来说作者,其实也是很贴切的。

娇杏的故事

《红楼梦》表露出的嫡庶观念,一直是让人奇怪的。以作者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思想的“进步性”,似乎不应该有这样强的不平等观念;而且由于作者的祖父曹寅本身就是庶出(参考朱淡文著作《红楼梦论源》,存疑待考),作者这样的歧视也有些说不通。

娇杏被扶正就是这样一个夺嫡的故事:

却说娇杏这丫鬟,便是那年回顾雨村者。因偶然一顾,便弄出这段事来,亦是自己意料不到之奇缘。【甲戌侧批:注明一笔,更妥当。】谁想他命运两济,【甲戌眉批:好极!与英莲“有命无运”四字,遥遥相映射。莲,主也;杏,仆也。今莲反无运,而杏则两全,可知世人原在运数,不在眼下之高低也。此则大有深意存焉。】不承望自到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了一子,又半载,雨村嫡妻忽染疾下世,雨村便将他扶册作正室夫人了。正是:

 偶因一着错,【甲戌侧批:妙极!盖女儿原不应私顾外人之谓。】

 便为人上人。

放在今天,这是比较热门的屌丝逆袭故事。但《红楼梦》作者,显然是有更深的寓意的;简单说,我认为它预示了胤禛夺嫡之事。整个《红楼梦》可以说就是一个关于夺嫡的故事,除了娇杏这个,还有平儿、宝钗和贾环等,是否还有其他的,欢迎讨论。当然,具体的讨论我们放在后面。

整个甄士隐家的故事,可以说与作者息息相关,其中的韵味,可能要在与甄宝玉家故事比较之后,才能有一个清楚地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