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所领导的曹魏集团,是三国时期一支重要的政治军事力量。《后汉书》中评价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然而在中国几千年的戏曲小说作品中,曹操的文学形象一直是受到丑化的,是最为经典的奸臣形象之一。在京剧的三国戏中,曹操的角色是净行,脸谱是化妆勾水白脸,再用水粉加上一些黑笔道。在京剧中,以曹操的脸谱形象为最典型的奸臣脸谱。在戏曲文化中,曹操是一位阴险狡诈的诡计多端的人。

从文学的角度分析曹操(曹操如何开创建安文学)(1)

京剧中曹操脸谱

而在文学作品中,曹操人物形象刻画亦是残暴多疑,生性狡诈的。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不成,连夜奔逃,故交吕伯奢好意收留他,并盛情款待曹操。曹操却因为疑心作祟,竟杀死吕伯奢一家杀死。而在弄清了事情真相,知道自己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后,曹操却说出:“宁可无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一番话。

胡适认为:“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箭垛式的人人物,比如尧舜禹,他们的形象是后人刻意塑造,只能作为传说,不能作为史实。”

实际上曹操就是这样一位箭垛式的人物。古人按照儒家正统的的观念,偏爱正统出身的刘备,所以戏曲小说的刻画中向曹操身上“放箭”,对他的形象进行文学涂抹,添油加醋,凸显了他奸雄多疑,阴险狡诈的形象。故而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要从史料中收集真实可靠的数据,客观地描述一个文学人物。

曹操其人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满,沛国谯县人。曹操出生于一个有宦官背景的家庭,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的大宦官,在朝三十余年,伺候了四任皇帝,被封为费亭侯。 曹操的父亲曹嵩则是曹腾的养子。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臭名昭著,政治腐朽。然而曹操的祖父父亲在当时都是能奖励贤能的好官,在朝中很有威望。所以,曹操出生的家庭是一个颇有政治清誉的显贵之家。

曹操小的时候,机警聪慧,任侠放荡,不拘小节。《三国志》中记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幼时便不是中规中矩的小孩,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因为不好学业,成天呼朋唤友,所以当时的人都不看好他,认为曹操是个纨绔子弟而已。但是曹操机灵聪慧,处变不惊,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性格引起了时为东汉末年的名臣何颙和乔玄的注意,他们认为曹操一定能有所作为。乔玄更是对曹操是青眼有加,甚至于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乱世出英雄,乔玄则认为曹操就是这个英雄。

从文学的角度分析曹操(曹操如何开创建安文学)(2)

曹操后来在世乱之际表现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成长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曹操能够雄踞北方,攘外安内,奠定曹魏集团一统天下的根基,在于他超越时人的卓越才能和远见。

不拘一格降人才

曹操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善于权变。他广纳儒墨道法各家所长,打破思想壁垒。无论哪一家的观点主张,只要是能帮助解决问题,他就会采用。

曹操作《以高柔为理曹掾令》一文中写道:“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大致的意思就是形势适合用哪一种方式,他就用哪一种方式解决问题。

在实用主义的引导下,曹操选拔人才也是不拘一格的,他在《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写道: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通俗来说,这是一封印发给各机关人事部门的红头文件,表明了国家求贤若渴,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基本原则。

曹操对人才的选拔要求是只要这个人才能,有真本事,不管是正才、偏才、还是奇才、怪才,哪怕是人品有问题,不仁不孝,都先选拔出来,以备咨用。

从文学的角度分析曹操(曹操如何开创建安文学)(3)

影视三国中陈建斌饰曹操

凡才大者不护细行,乱世之中,曹操没有墨守成规,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在军阀混战中,笑到最后,这是曹操的大胸襟,大智慧。

曹操对建安文学的影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不仅是曹魏集团的领导人,也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他的文学贡献,首先,表现在对建安文人的引领上。曹植曾在《与杨德祖书》中写道:“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

曹植的话并没有夸大,建安七子之中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人,本来都不是在曹魏麾下之人,都是在建安年间从四面八方归附曹操的。

从文学的角度分析曹操(曹操如何开创建安文学)(4)

士为知己者死,能得到当政者的赏识,真正懂得他们的才华,并能施展抱负,是每个文人心中的理想。

三国志记载:“阮禹为曹操写书信:‘因于马上具草,书成呈之,太祖揽笔欲有所定,而竟不能增损。’”;“‘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数加厚赐。”

曹操的文学修养

曹操之所以懂得欣赏文人的才华,究其根源,是因为他本人也十分爱好文学,并且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曹操常常能在政令行文中引述经典,如《诗经》、《论语》、《春秋》、《尚书》、《易》、《礼》等著作,他都曾经引述过。

诗歌上,曹操首倡用乐府旧题书写当时实事,他所创作的两首纪事诗《薤露行》和《蒿里行》,书写了东汉末年到三国军阀割据混乱的人间惨景,被后世称为是汉末实录。

曹操所创作的四言诗,祛除了诗经重言的拖沓,继承了比兴的手法,节奏深情口吻独具个性,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高峰。

可以说,曹操的文化修养,远胜于袁绍,孙权,刘备等同时期与他割据对峙的军阀。所以,虽然在政治格局上是魏蜀吴三足鼎立,但是文化格局上,曹操是一枝独秀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魏武以相王之身,雅爱文章。”

文学是曹操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曹丕在《典论自序》中写道:上雅好史书文集,虽在军旅,手不释卷。魏书则记载:“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曹操即便是行军打仗,也会随身携带书籍,一有时间,便会读书。白天排兵布阵,晚上研读经典。每次游览古迹,必然即兴赋诗。

从文学的角度分析曹操(曹操如何开创建安文学)(5)

结语

上有所好,下必胜焉。曹操对文学的爱好和躬亲实践,更加激发了建安才子的创作热情。我们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曹操,就没有邺下文人集团,也不会有建安文学的繁荣。无论从文学引领还是文学创作看来,曹操当之无愧是曹魏文学的领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