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罪羊”一词在近现代作品当中很常见,通常用来指代“替人受过者”。而这一使用方法也确实源于西方。

《圣经旧约》当中记载,耶和华为了试验亚伯拉罕,考验他的忠诚和信心,让他把自己独生的儿子献为燔祭。亚伯拉罕选择顺服,在举刀之时,天使显现,及时劝阻:“你不可害这童子,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并告诉他,耶和华已经预备了献祭的羔羊。亚伯拉罕便用林中的公羊代替他的儿子献为燔祭。

替罪羊最后结果(一词的由来你真的知道吗)(1)

《圣经新约》则记载,耶稣为了救赎世人的罪恶,把自己作为“赎罪的羔羊”,甘愿钉死在十字架上,以此救拔全人类与父神和好。也因此,基督徒常把耶稣比作羔羊。

替罪羊最后结果(一词的由来你真的知道吗)(2)

其实,在我国先秦时期就有关于“替罪羊”的记载。该典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晦涩,不做赘述。演义过来就是:

孟子:“我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之上,看到有人牵了头牛经过。您便询问这是要作甚。那人回答说:‘要用这牛的血涂在钟上祭祀。’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战栗,无罪受死的样子。’那人道:‘那咱废除祭钟了吗?’您说:‘那怎么能废除!用羊来代替吧!’不知道有无此事?”

齐宣王:“有啊!”

孟子:“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其实我知道您是对牛于心不忍。”

齐宣王:“是的撒,老百姓真的误会我了,我能吝啬一头牛吗?只因我心肠软,不想牛无过而死,才用羊替它。”

孟子:“您别对百姓觉得您吝啬感到奇怪。您以小换大,老板姓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怎么知道您咋想的。可您痛惜牛无过而死,那羊又做错了什么?”

齐宣王:“这。。。。。。我也不知道啊!反正我不是因为吝啬救牛。”

孟子:“我知道您因为仁爱所以惜牛,可您只看到了牛没看到羊。这真正有德的君子是不进厨房的。”

替罪羊最后结果(一词的由来你真的知道吗)(3)

自此,“以牛易羊”这个成语诞生了。如果说西方的“替罪羊”是为了救人,那齐宣王找的这只“替罪羊”则揭露了整个封建时代统治者的局限和“虚伪”。为啥这个虚伪要打引号,因为我是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待过去的人。

牛大羊小,两者代表的是不同的阶级。封建统治者长居深宫,他只能看到高级阶层的人,低阶层的百姓虽常挂嘴边,其实往往一无所知。或许齐宣王真的有“仁爱”,但他的仁爱只能放在贵族阶级的身上,而处于低阶的广大“羊群”,只是无关紧要的替罪工具罢了。倘若齐宣王表现得真爱百姓,那他或许是真的虚伪了。也难怪他不懂为何百姓觉得他吝啬,而百姓也无法理解齐宣王的“仁爱”,两个世界的人,内心无法相通。可这层桎梏,花了几千年才打碎

不论我们用“替罪羊”这一词是因为学习了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绝大多数情况下,“替罪羊”的出现都是不折不扣的人为悲剧。

新的时代,仁爱不应再有局限,穷富贱贵更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隔阂。以爱除罪,又何须“替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