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日语:天皇/てんのう tennō *)是日本的君主,为当今世界唯一还在使用“皇帝”头衔的国家元首,以其为首的日本皇室是世界最古老的皇室。在1890年至1947年期间施行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文规定其为日本国家元首,然接续施行至今的《日本国宪法》则定义其为国家及国民整体的象征(并未明确其国家元首地位),主要职责是任命内阁总理大臣(首相)、批准国务大臣的任免、签署法律与命令以及进行礼仪性的外交事务等,其中由宪法规定的职责统称为“国事行为”。

日本的天皇怎么来的(日本天皇的来源)(1)

天皇旗

现任(第126代)天皇为德仁,其为上皇明仁长子,年号令和,2019年5月1日继位、同年10月22日举行即位大典。

概述

天皇族系号称“万世一系”,从首任的神武天皇(传说公元前660年登基)以来一脉相传,并不像中国、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经历多次改朝换代,这是由于天皇在日本历史上鲜少掌握实权,而使皇祚绵长。

日本的天皇怎么来的(日本天皇的来源)(2)

三神器(剑、镜、玉)的想像外观

在神道信仰的传统中,天皇被认为是天照大神的后裔,故具有“神性”,由此日本古代认为天皇与整个皇室是超乎凡人的存在,时至今日都未有姓氏(史学研究称其为源氏或天皇家)。另外,日本传统上视天皇为神道最高祭司,所以天皇必须信奉神道。二战后,昭和天皇发表《人间宣言》,明确表示天皇与一般平民都一样是人,而并非神,放弃了被赋予的神性,亦结束了天皇是天神后代的民间说法。

现任天皇通常被称为“今上天皇”,敬称“陛下”。退位后的天皇被尊为“太上天皇”(简称上皇);若其退位后出家则尊为“太上法皇”(简称法皇)。第125代天皇明仁于2019年生前退位时,首开先例不采用“太上天皇”尊号,改用新尊号“上皇”,以避免外界联想起日本历史上的院政。此外,天皇驾崩时会先被称为“大行天皇”,之后再正式讳称为“谥号 天皇”;明治维新以来实施一世一元制,天皇崩后追号采在世时的年号,例如明治天皇、大正天皇、昭和天皇。

日本的天皇怎么来的(日本天皇的来源)(3)

名称由来

天皇语源自道教、儒教的天皇大帝。日本方面最早的文字记载是《飞鸟净御原令》,由第40代天武天皇制定,公元689年颁布。而第一个使用(自称)天皇的是唐高宗李治于公元674年改称,而其死后谥号为“天皇大帝”。他也是中国唯一使用天皇称号的皇帝。天皇等同于皇帝,而天皇跟皇帝不同之处在于天皇的宗教性质比较强烈。

早期日本历史于西元第一至三世纪,小邦林立,各小邦的君主称“王”或“君”,约到西元第四、五世纪诸邦形成联盟,首领改称为“大王”(日语:大王/おおきみ)、“大公”或“大君”,以及称“治天下大王”。到了天武天皇时代,受到同时期自称天皇的唐高宗所影响,又因崇尚道教的北斗信仰,选用天皇成为称谓。天皇和皇帝的称谓有差异,其后还曾有天皇和“皇帝”称号并用的情况,如43代元明、45代圣武(追谥)、46代孝谦、50代桓武。士大夫亦喜称天皇为“上”或“大君”。

日本的天皇怎么来的(日本天皇的来源)(4)

神武天皇,传说中初代的天皇

外交场合使用首次“天皇”一词据称是推古天皇时期,日本书纪记载,推古天皇第二次出使隋朝的国书中有“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之句,但是中国对此并无任何记载、可能是天武天皇欲加强其名衔正当性而杜撰的。到了明治元年(1868年)后,日本致外国首脑信件、国际条约批准书、宣战诏书使用的都还是皇帝称号。1936年推行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后,对外就完全使用天皇称号。中国称日本君主为天皇,始于清末的同治时期。

历史古代

日本正史《日本书纪》称,天皇乃是日神天照大神之后裔,此理论成为日本君权神授的依据。旧时日本史书一直宣称天皇是“万世一系”,即所有天皇都来自同一家族,日本历史上,皇室从来没有出现过家族更迭。事实上,中古时期的日本小国林立,最后由位于本州岛中部(奈良县)的倭朝廷实现统一,倭(やまと)也就成了日本的别称。倭朝廷成立前出现过多次王位的争夺,而当时历史纪录靠史官口头背诵,没有留下可供佐证的文字史料,然而东亚国家中除中国之外,存留有最早文字史料的国家即是日本。

韩国的《百济记》、《百济新撰》、《百济本纪》据传比《日本书纪》早,却除了《日本书纪》所引用的部分之外完全失传。今存的《三国史记》比《日本书纪》晚了数个世纪,仅有中国史学家陈寿所撰《三国志》的魏书·东夷传·倭人条可做参考。日本是在律令制开始后才有“天皇”一名。在《日本国史略》中有“自天照皇太神创业垂统,而神武天皇初都中国、一统天下,历正天皇正统一系,亘万世而不革。天下即一人之天下。”一辞,不过万世一系四字则是到19世纪末明治维新左右才形成并写入《大日本帝国宪法》之中。

日本的天皇怎么来的(日本天皇的来源)(5)

幕府时代

主条目:幕府 (日本)和武家政权

自6世纪倭国征服本州及九州大部分地区后,天皇的权力达到顶峰。但天皇作为日本实际统治者的时间并不长。从10世纪开始,日本经历了摄关政治、源平相争,政权被权贵门阀把持;有些天皇甚至负气禅让,自称上皇。或者剃发出家,自称法皇,在院厅或伽蓝之中实施院政。

12世纪以后,日本进入数世纪的武家政权(军事政权)时代,政府被幕府将军或者僭称公卿的武家阶层掌控,包括了平氏政权、镰仓幕府、室町幕府、织田政权、丰臣政权与江户幕府,天皇的政治权力及存在作用被架空长达近千年。

近现代

主条目:明治维新

至1867年(庆应3年)明治天皇登基后,江户幕府迫于时局而行将政权交还朝廷,武家统治时代结束,天皇重新掌握政治权力。在明治天皇与伊藤博文等元老的主导下,日本引进欧陆国家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并在1890年(明治23年)施行《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力。

日本的天皇怎么来的(日本天皇的来源)(6)

大日本帝国宪法第3页,明治天皇除了以睦仁之名署名外、亦盖上了“天皇御玺”的印章(御名御玺)

另一方面,当时的日本政府将神道信仰发展成近乎国教地位的“国家神道”,由于天皇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天照大神后裔,因此天皇被神格化尊为“现人神”,意为以人的型态存在于现世的神。1912年(明治45年)7月30日,明治天皇驾崩,32岁的嘉仁继位,年号大正,取易经的“亨以,天之道也”之意。

昭和天皇登基后不久,日本在东条英机等军部带领下投入侵略中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事中。1943年(昭和18年)11月开罗会议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就废除日本天皇制度的问题征求中国领导人蒋介石的意见,蒋介石谓战争的祸首是日本军阀,国体问题可待战后日本人自行决定。

二战后,日本被以同盟国占领,并在军政统治下建立议会民主制;同盟国原计划废除天皇制度,但为稳定局势,并防范旧建制一旦被完全肃清造成的政治真空,或令苏联有机可乘,在日本扶植亲共势力,甚至建立亲苏政权,故允许保留天皇做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即“象征天皇制”。1946年(昭和21年),昭和天皇在同盟国占领当局的主导下发表了《人间宣言》,承认天皇是人而非神。依照《日本国宪法》,现今天皇的主要职责是任命内阁总理大臣(首相),批准法律、政令及条约,召集国会,批准国务大臣的任免,出席礼仪性的外交事务活动和国家仪典等。

日本的天皇怎么来的(日本天皇的来源)(7)

皇居内的二重桥

1989年1月7日(昭和64年)昭和天皇崩御享寿87岁,其长子明仁于当日即位为第125代天皇,并于隔日改元为平成。1990年(平成2年)11月12日在东京皇居举行即位大典,这也是天皇的登基仪式首次离开京都在东京举行。

21世纪后

明仁于2016年(平成28年)8月8日于日本全国发表电视演说,正式表达在世退位的意向。明仁于是成为自1817年(文化14年)光格天皇以来,相隔202年首位在世退位的天皇。明仁长子德仁亲王于2019年(令和元年)5月1日即位并更改年号为“令和”。

日本的天皇怎么来的(日本天皇的来源)(8)

德仁 2019年5月1日就任

日本以外的称呼中国古代至近代

古代中国很少承认天皇家族对日本的统治,多次册封时实际统治日本的权臣为日本王,但有时亦承认天皇本人为倭国国王或日本国王,同治年间,清政府正式承认日本国与中国地位平等,日本国家元首为天皇。

现代

现时两岸三地无论政府还是民间,一般直接以“天皇”、“日本天皇”或“日皇”称之。

朝鲜半岛

传统上,朝鲜半岛受华夷思想影响,认为只有中国的君主才可以称为“皇帝”。因此除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外,朝鲜半岛一般称日本天皇为“日本国王”(일본 국왕/日本國王)或简称“日王”(일왕/日王)。但在官方正式场合,仍称之为天皇(천황/天皇)[19]。

英语

英语对天皇的称呼是“Emperor”(皇帝)、“Emperor of Japan”(日本皇帝),也有音译为“Tenno”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