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彩娜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这是继2014年我国出台首个新型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后,面向2035年的新一轮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城镇化发展进入低速成熟稳定期)

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王彩娜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这是继2014年我国出台首个新型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后,面向2035年的新一轮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

批复要求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推动城市健康宜居安全发展,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我国是全球城镇化速度最快的国家,过去10年年均提升城镇化率超过1个百分点。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提高了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带动了城市功能完善和经济社会持续进步。”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应习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一是城镇化成为国民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引擎。二是随着工业主导的城镇化逐步转变为服务业主导的城镇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支撑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三是城市功能和宜居性稳步提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日趋完善,市民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却顾所来径,应习文认为,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快速提升的关键在于:一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基本同步,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也是农业生产者转变为工业生产者的过程,同时工业化也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且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拉动了生活性服务业的效率,因此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同步与相互促进。二是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建设相互促进。交通类基础设施为都市圈扩围和城市群发展提供了物理连接,降低了信息沟通与物流运输成本,使城市群得以高效运行。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也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三是城镇化与市场化、法治化同步推进。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如何进一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应习文建议,优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普遍覆盖,通过制度整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保持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提升公共服务支出比重;积极发挥新技术在促进农村及偏远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作用。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应习文看来,应积极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稳定扩大县城就业岗位;完善市政设施体系,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增进县城民生福祉;加强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提升县城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县城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接近70%,我国城镇化发展将由中后期阶段向后期阶段迈进,即低速、成熟、稳定的发展时期,更加重视质量的提升。”应习文认为,从城市布局看,将更加关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群由分散式的独立发展或单中心极化的发展模式转向“组团式、多中心”发展模式。未来,城市群发展将更加强调各城市之间的功能定位差异化和产业互补协作,推动主要节点城市与周边地区联合打造具有强大功能或特色服务的板块,并积极寻求板块之间的联动协作。同时,“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建设进程将大大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加速应用,由此改变城市管理与市民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