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高清大图带译文(从探讨三代的第二种注释来剖析张迁碑碑文)(1)

攸金群先生

攸金群:1954年生,习张迁碑40余年,河南省书法协会会员。现居上海。

张迁碑高清大图带译文(从探讨三代的第二种注释来剖析张迁碑碑文)(2)

从探讨“三代”的第二种注释来剖析《张迁碑》碑文

作者:攸金群,1954年生,习张迁碑40余年,河南省书法协会会员。现居上海。

河南省·开封 475003

摘要:《张迁碑》中的“三代”,被有关专家学者草率地注释为“夏”、“商”、“周”。致使碑文内容至今无法捊顺梳理,表颂人物、用典无法考证,疑义互生。

探讨的第二种注释为:“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一世为一代”。这就是说“三代”为90年。用这个“三代”来阅读,解译碑文,疑义就会迎刃而解。

关键词:张迁碑,注释:三代,九十年。

张迁碑高清大图带译文(从探讨三代的第二种注释来剖析张迁碑碑文)(3)

攸金群先生作品

《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习称《张迁碑》)自明代出土以来,在书法界被公认为是书法史上的一部名作,也是最为著名的汉隶碑之一。它的书法艺术魅力被世人公认,无可非议。但是,对它的碑文内容、用典解释、表颂人物是哪个时代人?为何要纪念他?撰书者是谁等,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疑义互生。对于碑文中的诸多疑问,争论不休,至今尚未止歇。

作为一位习书爱好者,经过多方考证,我认为《张迁碑》是东汉时期的大书法家孙兴撰书(参见2011年青年文学家第12期总第417期“《张迁碑》是孙兴撰书”)。此观点正确与否,有待专家学者考证后下定论,我在此不再多谈。

为了促进《 张迁碑》疑义和争论尽快至歇,为了尽快解开《张迁碑》碑文的种种疑团,在此想谈一下个人看法:要想揭开《张迁碑》碑文的神秘面纱,我们必须首先弄清《张迁碑》碑文中表颂的张迁是何其人也,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论。要想弄清张迁是何其人也,关键问题要弄清碑文中“三代以来,虽远犹近”中的“三代”的真正涵义。

张迁碑高清大图带译文(从探讨三代的第二种注释来剖析张迁碑碑文)(4)

专家学者把“三代”注释为“夏”、“商”、“周”。我对此注解产生了不少疑义。因为“夏、商、周”的出现,给解读碑文带来了很多麻烦和困惑。以“夏、商、周”三代来阅读碑文,碑文梳理不通,前后矛盾,用典无法考证,因此疑义互生。

以“夏、商、周”三代来剖析碑文,专家学者本身就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置疑:

(1)有关学者认为“夏、商、周”三代期间和汉灵帝时期,未具体书一人,张迁碑几代祖人,并未出辅汉名流。张迁其人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中下层的官僚地主,或是小小县令而已,名气不高。张迁父祖数辈皆未出现过见于经传的辅汉名臣。

(2)有关学者提出猜想,立碑时张迁是否还活着。

(3)有关学者认为,此碑撰额者、撰书者、书丹皆无姓名,碑文中多处出现,异字同音、同义、同一个用法等现象,说撰书者“小学不休”。刻石者是“庶民”、“官奴”、“私奴”,刑徒出身的一般工匠。

张迁碑高清大图带译文(从探讨三代的第二种注释来剖析张迁碑碑文)(5)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疑义?原因都出在过于草率地把“三代”注释为“夏”、“商”、“周”。把“三代”注释为“夏”、“商”、“周”后,碑文无法梳理,表颂人物无法确定,碑文中用典考证更是无法解读。“夏”、“商”、“周”“三代”的注释给予后人的永远是难于置喙。

“三代”注释是不是还有第二种定义,这里边我认为有商榷之处,很有必要再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如果有,就找到了解释《张迁碑》碑文的灵丹妙药,就能揭开它神秘的面纱。那么,怎样注释这个“三代”才能成立呢?

我带着这些疑义,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在《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二,第二十三章,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一文中找到了一个新的注释答案。文中对“世”的注释是这样的,世:“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一世为一代”。这就是说,一代为三十年;二代为六十年;三代为九十年。碑文中的“三代”是否就是以三十年为一代的计算方式?如果是,这个九十年间的三代,是否可跟历史经传记载最多,功勋卓著的汉武帝时期的张迁相联系呢?带着这个设想,我们先来印证它的时间;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登基称帝;公元前118年汉武帝时期的张骞病逝。(202-118=84)约九十年。张骞正好在第三个30年中,并在其中生活了24年。从这个时间计算,张迁是第三代时期的人物是理所当然的。

张迁碑高清大图带译文(从探讨三代的第二种注释来剖析张迁碑碑文)(6)

攸金群先生作品

这是不是我们要找的第二种“三代”的注释呢?这样来解释“三代”是否能成立呢?此问题,我认为理由是充分的,证据是无误的。如果能成立,我们再来阅读碑文,众多疑义都会迎刃而解,碑文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捋顺,梳通读懂,用典考证就会成立无误。

表颂汉武帝时期的张迁,可谓是名副其实:(1)张骞在汉武帝时期,两次奉使西域,历经磨难,不畏难苦,沟通中外,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他曾参与了征伐匈奴,是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这样的历史英雄汉代名臣,刊石立表,也就顺理成章了。(2)汉武帝时期的张迁是一个被经传记载多次的大人物,《汉书》中有《张骞、李广利传》;《中国通史》记载了张迁两次奉使西域的故事;《资治通鉴》第十九卷,汉纪十一有“张骞之识”专篇论述等等。这些经传记载,足以证明张迁确如碑文所云“世载其德”,他确实是一位经传的辅汉名臣。因此,为汉武帝时期的张迁刻石立表,理由充分,现在这样推断也在情理之中。

张迁碑高清大图带译文(从探讨三代的第二种注释来剖析张迁碑碑文)(7)

为什么三百多年后的东汉汉灵帝时期的官吏不惜花费重金为西汉汉武帝时期的辅汉名臣张迁立碑表颂呢?他们的真正用意何在呢?

我们要弄清此问题,必须先了解立碑时的历史背景:

东汉汉桓帝、汉灵帝时期,农民无法忍受豪强地主,外戚权贵和宦官的残酷压榨,起义斗争接连不断。从公元107年到184年,农民起义达六、七十次之多。

当时民间的歌谣说:“发如韭,割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轻。”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的英雄气概。

汉灵帝昏庸无能,东汉政权政治腐败到了极点,外戚与宦官的黑暗统治造成了东汉社会的动荡不安,东汉政权危机四起,部分官僚和士人也深感忧虑。

张迁碑高清大图带译文(从探讨三代的第二种注释来剖析张迁碑碑文)(8)

当时民间嘲讽贵戚和宦官操作的选拔制度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大意是:当选秀才却没有文化;当选孝廉的却不供养父母;被大家颂扬为清贫纯洁的人,却像污泥一样秽浊;那些身居高位的良将,竟胆小如鸡。

统治阶级中一些有识之士,把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结合起来,关心天下安危存亡,不怕触犯权贵,勇于抵制黑暗势力,这些具有一定意义的思想行动,突出反映在东汉末期发生的两次“党锢”事件中。最有代表性人物就是李膺和范滂。

汉桓帝初年,豪族大官僚李膺出任司隶校尉,主管首都的军事和治安,惩办了胡作非为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处以死刑。李膺在人民群众获得很高声望,人们去他家受到接待,便被称作“登龙门”。

范滂被第一次“党锢”事件,逮捕入狱后,名声越来越高,得到社会广泛的同情和支持。范滂在第一次逮捕出狱回家时,迎接他的车竞有几千辆。

李、范两人在第二次被逮捕入狱后都被迫害至死,被捕下狱遭牵连进去的“党人”和大学士成百上千。

张迁碑高清大图带译文(从探讨三代的第二种注释来剖析张迁碑碑文)(9)

东汉末年,赵壹在《刺世嫉邪赋》中对当时统治阶级的腐朽,豪门贵族的横暴,道德风尚的败坏,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坐在没有舵的船上航行,像躺在即将点燃的干柴上睡觉,危在旦夕。

所以,农民起来造反;上层统治者的腐朽,官场的龌龊,世风败坏,官僚士人深感忧虑。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统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以韦萌为代表的大小官吏四十余人,为国家前途命运着想,不怕触犯权贵,不怕被捕入狱,不顾生命安危,花费重金,东汉人为三百多年前的西汉人刊石立表,歌颂一位汉武帝时期辅汉功臣,其真正用意就是为了唤醒混君,唤起忠臣贤士。另一方面,他们追记忠臣贤士的同时,又能一泄乱世中的深沉及伤痛。抚今追昔,怀念旧国,寻求社会变革,改变社会不良风气。就像碑文中所说:“诗云旧国,其命惟新”。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东汉人为西汉人刊石立表,就顺理成章了。

以上论点,论据是否成立?“三代”以三十年为一代的计算方式是否成立?张迁碑表颂的是不是西汉武帝时期的辅汉名臣张骞,个人的看法是肯定的,“三代”的第二种注释是可以成立的。“张迁碑”表颂的就是西汉武帝时期的辅汉名臣张骞确定无疑。把这个问题确定下来后,再来阅读碑文,内容易懂,用典考究无误。疑义就会自然消失。撰书者孙兴在碑文中大量运用《诗经》、《论语》、《道德经》等古典名著,特别是运用《诗经》语句多达十句之多,称他为“披览诗雅”一点也不夸张。他不是小学不休,而是一位的书法艺术超神入化,绝伦逸群,知识渊博、精通历史的东汉时期的书法大家。

张迁碑高清大图带译文(从探讨三代的第二种注释来剖析张迁碑碑文)(10)

君讳迁与张骞是否同一人呢?这个问题必须从张迁碑的书法艺术说起,张迁碑的书法内容高雅、用笔精到、结构美观、章法精绝,墨色丰富、神采飞扬;它的书法艺术功力、书写表现力、创造力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空前绝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固其博大中正的艺术魅力无数习书者无不为其倾倒、推崇备至。

《张迁碑》为什么有如此强胜的生命力,它的关键所在就是紧紧抓住了变化是书法艺术中的生命这一主线。《张迁碑》充分利用了笔画变化、字型变化、浓淡变化、疾徐变化、欹正变化、布白变化等等,各种手段,有序协调,把字的整体统一性和灵动感,处理的十分微妙含蓄。

迁与骞就是《张迁碑》字型变化的需要,整篇碑文中,迁字出现三处,三个“迁”字无一雷同。这种异字同音同义的应用,不是《张迁碑》的专利,《诗经》、《道德经》、《论语》等名著中都使用,不足为怪。

这种异字同音同义的大量使用,还有它的一个历史原因;西汉武帝在张迁辅佐下,广通风俗,地域辽阔,邦畿千里,少数民族众多,各地使用各地的文字标准,异字同音同义字大量存在。文字没有统一规范,使用混乱。到了汉灵帝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文字制度的规范,无人问及,文字使用更加混乱。这就给撰书者孙兴充分利用字型变化,增添了更大的展示艺术魅力的空间,整篇碑文找不到一个字型相同,笔画相同的文字,充分彰现了一个大书家的艺术魅力。这就是《张迁碑》有强大生命的根本原因所在。异字同音同义字的使用,普遍存在,容易理解。所以说,君讳迁与张骞是同一人也。

张迁碑高清大图带译文(从探讨三代的第二种注释来剖析张迁碑碑文)(11)

我认为时至今日,撰书者,表颂者等疑义都应该确立。用第二种“三代”注解阅读碑文容易梳理、读懂。《张迁碑》碑文的疑义,争论也应该止歇了。给后人一个明了的解读,我们这一代人,在《张迁碑》真伪、疑义的讨论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让后人读懂《张迁碑》碑文,记住汉武帝时期的张迁这位辅汉名臣,记住东汉时期撰写碑文的大书家孙兴。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本人文化知识浅薄,不免会出现行文用事之错误,敬祈专家学者斧正。

参考文献:

[1]《张迁碑》介绍与书法艺术价值浅析[J].泰山文化. 2009.

[2]关于《张迁碑》若干问题的思考[J].吉林大学估计研究所.

[3]《张迁碑》全文及释义.

张迁碑高清大图带译文(从探讨三代的第二种注释来剖析张迁碑碑文)(12)

作者给小编留言

作者让小编更加尊重这些做学问的人!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