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五年规划(赣州五区一体化)(1)

中心城区是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推进中心城区五区一体化发展,扶持做大总量、做强产业、做优功能、做实平台、做好示范,不断增强中心城区聚集力、引领力、辐射力、带动力和吸引力,对赣州市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江西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日前,市政府印发了《赣州市中心城区五区一体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是指导中心城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五区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赣州市五年规划(赣州五区一体化)(2)

12月6日

市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

邀请相关部门对规划

进行了解读并回答记者问

据介绍,规划编制总体可以归纳为

统筹协调三个“关系”、

突出四个“一盘棋”、

聚焦五个“一体化”、

协同做强六个“区域性中心”

赣州市五年规划(赣州五区一体化)(3)

三个“关系”

即统筹协调“统与分”“建与管”“当前与长远”三个关系;

四个“一盘棋”

即突出规划建设、体制机制、项目布局、城市管理四个“一盘棋”;

五个“一体化”

即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联动升级、重点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普惠均衡、生态环境共治共享五个一体化;

六个“区域性中心”

即协同做强省域金融次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教育中心、医疗养老中心、科研创新中心六个区域性中心。

赣州市五年规划(赣州五区一体化)(4)

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图

“十四五”时期

五区一体化发展总体要求、发展目标来了

赣州市五年规划(赣州五区一体化)(5)

“十四五”时期,通过一体化发展实现中心城区内生发展动力显著增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基础更加稳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彰显。五区一体化发展格局更加清晰,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经济密度加快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城市首位度显著提高,“六个区域性中心”职能不断增强;分工协作更加紧密,产业生态更加完善,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加强;日常通勤更加便利、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衡,人民群众能够分享更多的发展红利;山水交织的生态优势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优势得到充分彰显,城市宜居性和品牌效应显著增强;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一体化治理体系和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步实现。

展望二〇三五年,城市一体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建设有序展开,五区全面实现错位发展、重大平台优势互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民生福利优质共享、体制机制长效协同,赣州跨入I型大城市行列,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稳固。

围绕五区一体化发展

规划设置了七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下面跟小编一起滑动查看

↓↓↓

一是“共谋五区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中心城区层面,坚持顺应自然、随形就势,构建组团发展空间格局;以重大双向开放平台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两极,构建双极引领产业格局;夯实山水特色本底,构建山环水绕生态格局。有序推进五区交界板块融合发展,重点对老三江口板块、新三江口板块、赣粤产业园(南康片区)板块、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板块四大毗邻交界地区制定融合发展策略。

二是“共筑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坚持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导性工程来抓,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深度融入国家和区域交通大格局。重点加快“四横六纵”的快速路和跨区主干道建设,保障每个功能区、重要组团、交通枢纽之间至少有2条快速路连接,促进五区交通从“互联互通”到“直连直通”,打造中心城区“半小时”通勤圈。建设立体公共交通出行体系,完善“快(干)—普—支—微”公交线网,补齐公共交通设施短板。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构建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区域性科研创新中心,构建“1 1 4 X”多层次产业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国家级平台引领作用,激活中心城区各区的创新和产业升级潜力。推动产业链跨区合作,围绕“1 5 N”产业发展战略,明确中心城区五区在各产业链中的职责分工。探索双向飞地经济,在发达地区落地赣南“科创飞地”,在赣州建设跨区合作型“产业飞地”,“带土移植”沿海先进经验。建设城市创新生态圈,构建产、学、研、居一体化创新生态体系。

四是“协同打造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打造陆港开放平台引擎,提升赣州国际陆港对全市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推动赣粤产业对接合作,分类分区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资源,全面推广复制大湾区改革创新经验。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构建“一核引领·双轮驱动·多点支撑”的物流枢纽设施体系。推进港产城联动发展,将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赣州西站、黄金机场打造成为枢纽、产业和城市联动发展的典范。建设省域金融次中心,合力探索跨境金融创新服务。统筹建设物流金融体系,分类建设特色金融集聚区。

五是“共建共享优质城市生活圈”。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着力夯实基础教育、全面提升高中教育水平、打造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高等教育开放发展水平。建设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着力补足五区三级综合医院短板、提升区域性医疗服务水平、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着力提升区域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实施“文化 ”发展战略、提升文化设施利用效率、加强便民体育设施建设。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建设城市核心商业中心,推动区域商业中心差异化发展。

六是“共塑滨江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的高品质滨江生态宜居城市。统筹推进“三水”共治,加强水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加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建设百里滨江生态绿廊,构建滨江公园体系,加强重要生态节点建设。塑造高品质城市风貌,提升重点地区风貌品质。

七是“健全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理顺市区财权事权,合理划分市、区两级事权与财权,建立重大项目规建管一体化和定期调度机制,做好国家级开发区放权赋能工作。加强土地要素保障,优先保障中心城区用地需求,稳定产业用地“基本盘”,建立健全统一的征拆安置政策,探索弹性的城市开发模式,完善增存联动、利益共享的土地开发模式。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主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优化城市建设项目融资结构,完善城市运营模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

赣州市五年规划(赣州五区一体化)(6)

四大毗邻交界板块协调发展规划图

赣州市五年规划(赣州五区一体化)(7)

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布局规划图

发布会现场

相关部门就大家关心的问题

做了详细解读

一起来看看

↓↓↓

作为中心城区五区一体化第一个中长期规划,能否介绍一下《规划》编制出台的主要思路和考虑?

为使规划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又结合赣州实际,体现赣州特色,在《规划》编制的总体把握上,努力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用比较的方法看五区一体化”。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认真学习借鉴了洛阳、襄阳、芜湖等中部省域副中心城市以及杭州等撤县设区城市的发展经验,并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立足赣州发展阶段,梳理提出了中心城区五区一体化发展的任务,并区分轻重缓急。同时,我们还对发达地区的区域一体化进行比较研究,虽然我们中心城区五区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相对较低,但是要达到发达地区“同城化、日常通勤圈”的水平,我们一体化的基础还比较薄弱,首要的工作,还是要推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二是“坚持用辩证的思维看五区一体化”。深入贯彻关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指示精神,和“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的辩证法要求,将“集聚”与“均衡”的理念贯穿于五区一体化全过程。既强调要强化开放、创新等长板效应,形成若干引领发展的龙头,又注重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扩大配置范围,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便利,让广大市民在一体化进程中能够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坚持从更大的视野看五区一体化”。具体来说,就是,站在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角度,研究推动五区的有效分工协作;站在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角度,聚合市区两级之力,协同支撑省域金融次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教育中心、医疗养老中心、科研创新中心等“六个区域性中心”的职能。

四是“坚持用重构的思路看五区一体化”。撤县设区等行政区划调整,是城市治理尺度重构工作中较为“硬核”的方法,大大推动了管治能力向市级集中。在推进一体化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地域空间重构的统筹考虑,同时,也将重点研究推进治理尺度的改革。对跨区重大项目、跨界重点片区、土地要素等,适时进行管治“尺度上移”,提升市级统筹能力;对开发区、高新区等园区平台发展,我们将加快推动赋权改革,实现管治“尺度下移”。

五是“坚持从时间的维度看五区一体化”。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聚焦当前制约一体化发展的矛盾和困难,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打好基础,夯实一体化的发展后劲。同时,也要着眼长远,加强中长期发展的统筹谋划,把握好当前项目建设和片区开发的节奏,预留发展弹性。

章贡区作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将如何在五区一体化中发挥龙头作用?

章贡区将以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在“五区一体化”中担当作为。具体来说:

一是在经济发展上勇争先。章贡区作为赣州市中心城区的核心区,理应在壮大中心城区经济总量、提升城区辐射能力上发挥引领作用、体现首府担当。章贡区将围绕建设全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铆足创新驱动发展“第一动力”,以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做优做强“药品 医疗器械”的生物制药、“信创 网安”的数字经济以及“宠物药 宠物粮”的宠物经济三大优势产业,持续推动产业存量优化、增量升级,全面冲刺千亿大健康产业集群、千亿产业园区、千亿GDP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新时代“第一等”的经济发展态势和业绩。

二是在城市能级提升上当先锋。章贡区将继续围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核心区目标,按照“四精”(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要求,加快提升城市品质,不断做旺消费市场。在城市风貌方面,以水西老街提升改造为重点,系统谋划“三江口”的开发,全面拉开城市新框架。在商贸消费方面,合理布局城市商圈,引进大型商业综合体,推进第五大道王府井购物中心尽快开业运营;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等新业态,构建高品质区域性消费中心。在文化旅游方面,深挖宋城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谋划建设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文旅项目,高质量打造江南宋城城市会客厅,加快七鲤古镇、方特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景区运营管理水平。

三是在民生品质提高上作表率。随着“五区一体化”加速推进,中心城区人口集聚度进一步提升,5年来,章贡区净增人口近20万人,给公共服务建设带来了压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章贡区将始终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在幼有所教方面,未来五年规划新(改、扩)建中、小学18所,全面缓解大班额,逐步缓解大校额;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7所,争取到2025年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60%。在病有所医方面,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投入20亿元建设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市立医院)沙河院区,努力打造与大湾区“无差别”的医疗卫生服务。在老有所养方面,持续推进以嵌入式养老为重点、以城市日间照料中心为补充的社区养老服务建设,不断满足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在住有所居方面,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加大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力度,让群众的生活更便利、环境更优美。

位于南康区的赣州国际陆港是当前中心城区乃至全市开放型经济的龙头,那么未来如何让赣州国际陆港在五区一体化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际陆港不仅是南康区的陆港、赣州的陆港,甚至是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的陆港。一方面,国际陆港可以对全市产业集群的协同提供助力,助推城市功能布局与产业分工布局相衔接,加快五区一体化的进程。反过来,五区一体化也会让国际陆港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国际陆港能级,高效率汇集配置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对相邻省份经济的带动作用。

第一,充分借助国际陆港的开放优势,提升全市产业的外向性。赣州五区要以国际陆港为核心,建设覆盖全市的“大陆港”体系,形成“集货”效应,带动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构建赣州国际陆港与公路港之间无缝衔接的集疏运体系,推进货物中转、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联通内外、交织成网、高效便捷的“通道 枢纽 网络”五区物流运作体系。

第二,发挥产业与开放平台的叠加效应,打破原有的产业区域壁垒。探索建设数字化综合保税区,用好进境木材、汽车整车、肉类进口等口岸功能,大力发展智慧物流、电商物流、应急物流、跨境物流和冷链物流。培育外贸型家居企业、国际服务型企业,打造优质港口经济圈,提高五区的产业一体化。

第三,借助陆港开放权限,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从“研发制造”向“汽车服务”延伸。发挥陆港平行进口汽车试点的优势,打造华南地区进出口汽车服务中心,发展进口定制服务、汽车后市场服务以及汽车金融服务,探索进口汽车保税展览等新模式。加强与沿海港、航空口岸联动发展,提高赣州与整个区域的经济一体化。

第四,依托国际陆港,将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打造成为“特区 老区”全方位合作样板区。与深圳合作共建“港口 产城”两大引擎,坚持“规划引领、港务先行、基础跟进、平台带动、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依托国际陆港打造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技术、资本、人才等溢出式转移,打造“湾区 老区”合作的标志性工程。

综上所述,赣州五区可以依托国际陆港,加速自身的五区一体化进程。五区一体化也可以助力国际陆港与周边区域对接,推动赣州整体的经济发展和区域融合。

赣县区作为最“年轻”的市辖区,在五区一体化进程中如何展现新作为?

近年来,赣县区积极策应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各项民生设施不断改善。赣县区将紧扣五区一体化发展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站在赣州发展赣县,立足赣县融入赣州,着力建设“中国稀金谷、生态客家城、活力新赣县”,在五区一体化进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一是坚持创新引领,在建设区域科创中心上勇争先。充分发挥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和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作用,着力深化产学研“院地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稀土钨新材料创新中心,充分利用好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平台优势,努力建设全国知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稀金谷”,从而带动五区产业创新升级。

二是弘扬客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传承上求突破。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内涵,建设全国有影响的生态客家城,唱响“千年赣县·客家摇篮”文旅品牌,让赣南客家文化与时代的步伐一起前进,闪耀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三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在推进“五区一体化”建设上走前列。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实施“决战三年、畅通赣县”道路提升专项行动,加快与中心城区路网有机融合,加强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在民生领域,赣县区的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将与老城区逐步接轨,深度融合,最终实现同城同质。在城市建设上,规划建设城北未来教育城、城东未来生态城、义源未来健康城,有序拉开城市框架,加速聚集人气商气,着力补足生活性服务业设施短板,打造“生态客家城、美丽新赣县”。

赣县区是赣州最古老的县城,也是最“年轻”的市辖区,未来将继续致力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其他城区一起为赣州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赣州重要的产业功能区,赣州经开区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完善提升,助力实现五区一体化?

“十四五”期间,赣州经开区要着眼“两个大局”,适应发展新形势,善于化危为机,坚持创新引领,产业驱动,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加快推进 “一极两地四中心” 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一,重点是要着力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推动西城片区从功能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综合型城区转型,打造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要统筹赣州西站、黄金机场发展,加强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教育和医疗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人气和活力,吸引外来人口迁进来、留得住。

第二,要建立赣州经开区与其他四区及外围区县的便捷联系通道。推进武陵大道—城西大道、蓉江四路、创业路—创业大桥、欧潭大道—旭日大道、潭口大道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通蓉江新区与赣州经开区连接通道。加快建设飞翔大道、旭日大道,增加赣州经开区与南康区连接通道。按照“平均间距1900米、核心区平均间距600—800米”的桥梁间距要求,加快建设蓉江新区与赣州经开区之间过江通道,缓解过江的交通压力。

第三,与其他四区产业链创新链充分融合。以赣州经开区新能源科技城为核心区,相关区协同,构建“整车 零部件 研发 检测 汽车服务 汽车文化”的全产业链条,推动新能源及新能源产业链升级;以赣州经开区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核心区,相关区协同引领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升级。同时,赣州经开区也将协力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链能级,以章贡区青峰药谷为核心区,以赣州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为重要的产业协作区,打造电子类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健康智能终端生产基地。

希望通过未来五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显著提升赣州经开区的创新效能和宜居品质,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的先行区、引领区、集聚区和示范区。

蓉江新区作为赣州唯一的城市功能新区,在五区一体化工作中将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

“十三五”时期,在加快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进程中,赣州蓉江新区揭牌成立。围绕打造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核心区和总部经济中心、金融商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的目标定位,赣州蓉江新区不舍昼夜、攻坚前行。当前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不懈推动着中心城区五区一体化工作:

一是致力于构建开放创新服务核心区,打造多样化包容的宜居城市样板。积极承接老城区功能疏散,加强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加大优质基础教育、优质医疗资源等民生投入,吸引人口集聚,提升新区活力。推动高校园区和城市充分融合,构建多元复合的功能布局。加密街区路网,打造集中连片、紧凑集约的城市空间。提供多层次、可负担的住房供应体系,打造包容型新区。适度留白,为未来落地重大项目预留空间。

二是与赣州经开区协同打造新三江口板块——枢纽经济协同发展区。围绕新三江口、欧潭公园,加强高铁新区、空港片区与蓉江新区的协同规划建设。打造蓉江新区通往高铁新区的标志性景观大道,做好蓉江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高铁新区、空港片区等重要功能衔接。

三是依托高品质社区营造城市创新创业氛围。完善蓉江新区的优质住区建设,丰富高品质公共服务、多元休闲娱乐服务等相关配套,为五区产学研创新人才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完善高层次人才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对接投资机构,引导部分商业休闲空间转型为孵化器式创客空间,为创业者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创业环境。

总之,赣州蓉江新区将坚定“高标准建设蓉江新区”的初心和使命不动摇,按照“创新、实干、进位、廉洁”的工作理念和“品质立区、产业富区、服务兴区、党建强区”的发展思路,主动担当,加压奋进,完善城市功能,夯实产业基础,加快五区联动一体化进程。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张书兵 全媒体记者刘燕凤

编辑:熊小勤 宋亚丽 校对:彭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