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婚俗文化是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与变化,无不烙下时代的印记婚姻礼制当由人民创造,又由上层主流社会规范,代代相传,流布民间,必然带有浓厚的地域特点和民间色彩,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鲁西南婚礼风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鲁西南婚礼风俗(鲁南地区婚庆习俗)

鲁西南婚礼风俗

婚姻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婚俗文化是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与变化,无不烙下时代的印记。婚姻礼制当由人民创造,又由上层主流社会规范,代代相传,流布民间,必然带有浓厚的地域特点和民间色彩。

临沂国家高新区地处鲁东南,自古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熏染,从议婚到完婚基本合乎周秦时期流传下来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成为民俗,不过只是轮廓、影子而已,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兹择其大端简述如次。

(一)提亲、访察。

提亲就是外人提起儿女婚姻之事。访察就是一方对另一方慎重地进行访问调查,作出判断,置以可否。

中国社会从古代直至民国之初,女子极少参加社会活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轻易不肯抛头露面,并且从小裹足,整个社会审美观畸形,金莲小脚越小越好。农村妇女即使缠足,也要参加田间劳动,然而活动半径仍然很小。所以旧时的男女婚前从未见面,根本谈不上感情基础,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本质上说,这是不合人道的捆绑式婚姻,但它还是延续了一两千年,还是大体遵循了所谓周礼。

【提亲】虽然常言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其实,这只是一般对贫苦人家而言。旧社会,达官贵人、富庶人家往往在子女很小的时候便给他们议婚。而整个社会普遍认为,男女婚配,明媒正娶才是正大光明、荣耀门庭,不然则会被认为桑间之约,私订终身,有失大雅。旧时男女婚配,往往是媒人自找上门,或亲友锐身撮合,或父母托亲托友托媒人,为子女择偶。无论谁人从中撮合,都要考虑双方门当户对、家境人才总体相当。

访察】在旧社会,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同村两姓青年男女成婚的情况很少,绝大多数都是异地异姓而婚。既然互不认识,已有人提婚(亦称提亲),双方为儿女终身大事计,互相暗自访察就显得非常重要。互相访察的内容不外乎家庭状况、父母人品、名声好坏、健康状况、有否家庭病史、体貌状况、本人品行等。男女访媒,对女方经济状况则相应降低标准,因为女方贫富与自己关系不大,而一切都要以自家条件为参照,攀高与俯就都容易出现意外,多数父母往往都要暗中找机会偷看对方当事人。尽管如此,旧社会的婚姻相当一部分不如人意,多数是以牺牲妇女权益为代价。尤其是部分无良媒人巧言曲辩、图财欺瞒,并不罕见。及至木已成舟,悔之已晚,有苦难言。

(二)测八字,合年命。

若是男女双方觉得两家联姻可以继续进行,第二步就要请通晓“周易”命理的先生,按每人出生的年、月、日、时配以天干、地支的一个字,共八个字,此谓之“八字”。再看二人属相,又加金、木、水、火、土五行,测二人五行是否相克,八字是否相合,如五行相生,八字相合,有了大家能接受的条件,则可论婚。如既不合、又相克,迷信的双方都心存疑惧,只好遗憾地另选高门。

不可否认,也不能忽视,从伟人到名流以至黎民百姓自古及今不相信五行生克、命相合否的大有人在:名垂宇宙、流芳千古者有之,夫唱妇随幸福一生者有之。而许多贵门高第出身的人,属相相容,五行相生,最后甚至身首异处,落千古骂名者亦不乏其人。

测八字,合年命,所以有市场,因为从数学角度讲:好坏、吉凶,概率是大体相等的。这是其迷惑度所在。

(三)立婚约。

订立婚书,双方都写,并互相交换。此即古之“六礼”中的纳吉,民间称递柬子,亦称换帖。

既然八字命相贞吉,双方就可正式论婚了,这是婚姻实质性阶段的开始。首要一条即为订立婚约,亦即今天现代社会中的“结婚证书”。婚约应由男方先写,主要内容男方为:您不嫌弃我家贫穷,竟然愿把女儿嫁给我家犬子必定能成金玉良缘;女方作答则是:您不怕我家地位低,愿将儿子作我家小女的丈夫,太荣幸了,他们一生会幸福的。旧时的婚书写得非常郑重,文字简古雅驯,句式整齐,讲究用典,讲究格式,尊仰对方,卑称自己,不愧礼仪之邦,值得效法。

婚书写成折好,向外的两面写上“百年好合、朱陈之好,苏才郭福”之类祝福吉庆词句。

男方将婚书着人送至女家,女家设酒招待,往往请人当场写回帖,由来人带回。

男女双方婚书交换完毕,就是成功缔婚,算作正式姻亲。在旧时,婚姻就被视为合法,双方有红白事,就可正式参与,算得师出有名了。

至此,不管何时举行婚礼,每逢中秋、春节两大节日,男方总该备礼到岳门看望祝福。

(四)下聘礼。

俗称“递红订”、“过小红”,亦即“六礼”中的纳征。下聘礼,可看作男女正式结婚的“前奏”。

聘礼由媒人及男族一人送给女方,今已改为由男当事人及本家弟兄陪同送去。聘礼一般由四部分组成:食品、布料、饰品、钱币——古为铜币、银币,今为纸币。

食品:肉一刀(一刀之义是将肉一刀割下,不准破碎,这样完整而好看),十斤以上;鱼一对;点心若干包,必须偶数;粉皮、粉条、糖果等等,多多益善,不可太少。

布料:旧时染色土布八尺或丈六,至于几块,随分而定,富庶之家,绫罗绸缎则可尽情张扬。

饰品:头饰、衣饰、手镯、戒指、胭脂、香粉。

钱币:大家小户不能一律,但不可少。

下聘礼之举表达如下意思:根据双方境况商定举行婚礼的大致时段,以利双方各自筹办婚娶事宜;食品等礼物表示亲情及礼敬;衣饰、钱币等则是对未来儿媳的关爱和对其家庭的物质援助。

来人回去,女方当适当退回礼物,算作回赠,也表示女方谦抑有礼。

(五)去日子。

去日子就是把结婚的具体日期及有关事项告诉女方,“六礼”中称为“请期”,民间俗称“去日子”。

下过聘礼之后,双方就要协商嫁娶成婚了。结婚日期必须选择吉日良辰,这个吉日应由男方请精于阴阳择吉之道的先生选择。男方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交给先生,先生根据二人八字再参考男方主观意愿确定月份和日期。所谓参考,是因为农村之人多希望婚期定在冬春季节,秋季也可,这时多不太忙,准备和剩余的鱼肉食品可短期存放,不易变质。

至于时辰,则全凭择吉先生定夺,并确定女方什么时候盘头、上轿、拜堂……最后,由卜吉先生郑重书写“婚期金书”,金书内容相当详尽,内容包括:

(1)嫁娶日期;

(2)新娘盘头面向何方,下轿面向何方,坐帐面向何方;

(3)婚床安置哪个房间,靠何墙(东、西、北)、顶哪个屋山(东、西);

(4)送亲、迎亲队员应忌的属相,如有,必须臂钉写有“青龙”二字的大红小纸条;

(5)送亲队伍路上遇轿、井、古木、巨石、寺庙、坟墓等应贴上红色“青龙”吉贴。

婚期金书写定,由男方兄长或叔父郑重送达女方,糖茶之类表敬礼品不拘多寡,自不可少。

婚期确定,男女双方就各自为儿女成婚大礼筹划备办。女方一般由嫁娘母亲带上点心(俗称喜果子)到自己娘门告诉哥、弟请他送女儿出嫁,即当大客。因为本地舅父送甥女出嫁已成天经地义规矩,并且地位略高于新郎之伯叔,并请兄、弟嘱自己孩子(新娘之表兄弟)当小客。此事应提前通知,以便大客小客及早准备衣装和礼物,以表郑重和祝贺。作为舅父,必须为甥女买灯、盆助妆,其他用品则可随意,另外礼金、点心也不可少。在嫁女队伍中,女舅地位最高,助妆最重责无旁贷。至于姑、姨等亲戚也必须一一告知。女儿出嫁,亲朋好友以至乡里乡亲,根据亲密程度,都以礼金或礼物表示祝贺。

同样,男方也要事先备礼告诉新郎之舅父及表兄弟、自己伯叔及兄弟、姑母及兄弟、新郎之友朋亦在通知之列,礼仪照例,旧时人穷,包四包六包点心即可。

人之一生,大事有三:生、婚、死。结婚,标志着人生大戏的真正开端。从此开始,便要独立门户,成家兴业,所以双方父母都要给儿女做充分的物质准备:衣着、家具、资金,这是双方父母的共同责任。

女方备嫁三件事:嫁妆、衣被,订鼓乐和花轿。

嫁妆——一般情况是自备木料请木工,贫寒之家一般是三小件:一柜一桌一对板凳,殷实之家可做四件六件以至八件,食厨、衣柜、八仙桌……等等不一。

衣被——新娘穿的红袄、红棉裤、绣花鞋、日常衣物,一般人家一铺一盖,多用红色或红绿等喜庆色彩,都是新表新里新棉花,棉被套好后留着一头不封口。这表明两个意思:一是表示喜无尽头,这是人们对以后生活的美好期盼;二是婆婆想借此一观新妇女红(gōng)手段如何。底层百姓实在颇具智慧和风趣,可谓琐屑细事有机关。新被之四角钉上红枣、栗子和染成有红有绿的双仁花生作为装饰,此等饰品皆为红(绿)色喜庆色彩,且别有喻义:早立子,还要“花生”——有男有女,不能单一,这也是把汉语的谐音修辞运用到极致,智慧的触角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还须绣花枕头一对、压床鞋男女各一双。这鞋要精工细作,尤其是女鞋,力求色彩艳丽,花团锦簇,若能在结婚之日,让观礼的女子大吃一惊,她们必将刮目而看新娘。至于梳子、镜子等梳妆小件则可随意选购。

订鼓乐、花轿——结婚乃人生大事,让新人体验一下帝王官员般的生活也算是对女儿的特别关爱:花轿抬走,鼓乐相伴,风光无限,也算得不枉此生。这也是爹娘的脸面。因此,必须及早预订鼓乐,说明喜期、村庄,几日几时到达,共用几人,不得有误。一般说来,要嫁女之家写一张订单,以为凭证。订鼓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婚日头天傍晚到达,晚上奏乐;一种是婚日晨发嫁前到达。

男方是男女婚姻大事的舞台,女方可看作婚姻大戏的化妆室,相对于女方,男女备婚事务就繁杂得多。举其大要即是:装修新房、打制婚床、缝制衣被、购买干鲜果菜、聘请厨师、招待亲朋……

装饰新房——旧时,农村的住房短缺而逼仄,若有闲屋,清扫、粉刷再加以装饰美化即可;讲究一点的扎上天棚,墙壁贴上图画花纸作为装饰,多数情况是把家中偏房腾出两间,中间夹上障子以分内外,外间作为会客之所,里间作为卧室。

遵照规矩,打制婚床应当用椿木,不能用其他木料。楸木比椿木质地好,但人们会议说:“春至秋,不到头。”此话听来甚不吉利,所以谁也不愿冒这个不是风险的“险”。打床到最后阶段,必须加一块不拘大小的栗子木,用栗子木做一个木楔也好,也是图个吉利,“栗子”二字音谐“立子”。打婚床用椿木是因为:①春为四季之首,景象更新,草长莺飞,百花开放,一片欣欣向荣气象,“春”“椿”同音,给人以丰富联想;②《庄子逍遥游》上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大椿如此长寿,以椿木做婚床,岂不妙哉!这种习俗的形成,当地知识层次较高的人一定起了重要的引领和助推作用,因为在这类生活领域,文人就是上帝,上帝是没有错误的。婚床当染成红色。

制作衣被——被褥同样是新表新里新棉花,多用红、花等喜庆色彩,图案多为凤穿牡丹、喜鹊闹梅等。新郎服装多为长衫、长袍,合时可体庄重典雅。枕头、蚊帐等也要添备。

购买各色干鲜果菜,聘请厨师安设厨房,请人帮工……都要事先预备,以免临时忙乱有失。

催妆】民间称为“下催妆衣”。这是男女双方结婚前的最后一次沟通。顾名思义,催促准备。时间一般在婚前两天,由新郎和近亲兄(弟)二人带礼品、首饰、头花等新婚用品以及配袄一件。另外附有点心(喜果)糖类甜食等。旧时催妆物品用食盒郑重地抬着,食盒顶上放有两只当年的一雄一雌童子鸡。这两只鸡必须大小相当,长相漂亮,毛色纯正,红色为佳,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女方将礼物留下,回盒子的是一顶男帽,一双男鞋。

男方来人下催妆衣的重要目的是察看女方婚前各种准备事宜是否完备,送嫁的男女大客、小客、车夫、轿夫、雇佣人员、鼓乐手总人数,回后让男方作备宴参考。

催妆人走后,女方把鸡解开,好好喂养,等婚后满月女儿回娘家时带回婆家,民间称此鸡为对月鸡,不能杀不能卖,一直养到下蛋孵小鸡儿。

女方上喜坟】嫁日头天上午,女之叔伯大娘哥嫂及出嫁者的姐妹应陪同待嫁女上坟。鱼肉果品茶酒冥币如常,焚烧祭奠,叩拜亦如常。只是待嫁女一身红装,满面喜气,手执红巾,到列祖列宗坟前辞行,必须说些感念祖先的心腹话。

填箱】填箱就是嫁前头晚将早已备好的喜馍、喜点、喜糖等放进箱柜。顺序是先将染有红点的迥异寻常的特大馒头置于箱底正中(有的地方放在四角),周围放上十六个次大的馒头,最外围以平常大小的,上面放上团圆饼(有的地方没有)、点心等,再上面饰以三红纸窗花,这被称为压柜馍馍;平整之后,以红布蒙盖,再在上面放上压柜钱、压柜鞋、衣物,在四角及上面撒上染成红绿色的麸子及枣、栗子等,最后上锁。

填箱队伍皆为本族相关女性及舅姨门之女宾,箱(柜)内所填之物品皆有喻义:馒头是发面馒头,与麸子、枣、栗子、糖果等共同祝贺新人成家后大兴大发,大福大贵,甜甜蜜蜜,早生贵子。

整个填箱过程,笑语喧哗,祝福连连,伴以唢呐笙笛的优美旋律,使这一场面显得温馨祥和,喜气洋洋。

旧时,有鼓乐烘托气氛的填箱过程被称作“温轿”,乐曲多为传统的《百鸟朝凤》、《抬花轿》、《小桃红》、《十样景》、《仙人指路》之类,悲伤哀怨的曲调是绝不演奏的。

男方备娶】新婚在即,吉日的前一天男方必须把婚前的最后事宜圆满完成,安放婚床、天地桌子、书贴喜联等。

安床——将打成漆好的婚床按照择吉先生的旨意放好,床腿下各垫一块以红纸包好的砖,每块砖上放一枚裹以红纸的铜线,床腿支在钱上。铺床人应由新郎之本族兄长担任,此人必须是“全命人”——父母双全,有儿有女。床笆之上以红草(一种山草)、麦穰、豆秸匀铺,铺床人必须一面铺一面吟唱“铺豆秸、出秀才”、“铺麦穰,出状元郎”、“铺红草,出阁老”,如此等等。铺好后上铺一领红席,最后一个小辈男孩在床上来回滚上几趟,一为压实,一图吉利,此谓之“滚床”。与此同时,用三红纸封窗户,但并不封严,上边留出四分之一左右以透光,如有窗花,可贴在适当位置以为装点。

天地桌子——新人拜堂,要对着天地桌子叩头,桌子之上应备红烛一对、灯一盏、秤一杆、升斗一只、镜子一面。升内装满粮食,红纸封口,插入秤杆儿,多数还要有一把尺子。

婚前一日男方的重要准备事项是贴喜联和挑红子、挂贺幛。

旧时婚联都是请本村通晓文墨的老先生手工书写。内容都是喜庆祝贺之类,如:“诗歌杜甫其三句,乐奏周南第一章”、“十二连城光赵璧,三千锦字灿周球”、“关睢雅化”、“乾坤定矣”之类。若新郎父母双全,则往往有别于通用婚联,往往写“喜见红梅多结子,笑迎绿竹又生孙”,大门心则贴“苏才郭福,姬子彭年” 或两个禧字,凡与喜主血缘关系近的本族人家都贴喜联,表明这是本族的大喜事。

张贴喜联的同时,喜主家门楼前檐都挂上红绫布,以示喜庆,若本族中有人去世,未过三年,对联及红绫都染成紫红色。

挂喜幛】旧时男子结婚,新郎的舅家、姑家、姨家乃至朋友,除以钱物祝贺之外,都要送贺幛。贺幛就是一块红布或花布上贴贺词并附有上下款。贺词一般四字,多为“万福之原”、“玉种蓝田”、“桂馥兰馨”之类。喜幛要挂在喜主正堂屋,新郎舅父之喜幛挂在正中,其次按新郎父亲及母亲两系两边依次悬挂,满堂生辉,十分壮观。

男女双方准备事宜一切就绪,就只待次晨女方发嫁男方迎娶了。

(六)发嫁、迎亲、拜堂。

古代“六礼”中称“亲迎”,所谓亲迎,即古代结婚是男方备轿或马,亲到女家将其迎回家中,与今之送女到门大异其趣,而男女结褵,共饮合卺美酒,共筑爱巢,同心兴家,其致则一。

发嫁】婚日清早,轿夫把轿一架抬至女方门前,然后取出轿衣开始饰轿:披轿衣、插饰品。一般轿衣都是南方刺绣,图案精美,多为福禄鸳鸯、凤穿牡丹、喜鹊闹梅之类吉祥喜庆画面,轿顶四周插上传说中的八洞神仙彩色立体像。轿顶正中向上攒起,则是仙人驭麒麟送子像。

与此同时,新娘在家“上头”(即今之盘头)。上头必须让“全命人”亲手操作:解开辫子,仔细梳理,使之光滑柔顺,然后窝成纂,再戴上网子,使纂不致松散变形,然后化妆穿婚衣。

同时小客及抬嫁妆的将送嫁物品抬至轿前,等待发嫁。

这个过程,始终有鼓乐相伴。

一切准备停当,按照金婚全书所写,时辰已到,新娘拜别父母,换上新鞋,蒙上盖头,由其兄弟用大椅子抬上花轿。这叫出嫁不沾娘家土,不带走娘家福。

一挂鞭炮放过,送嫁队伍出发,一人在前先导,先导带有早已写好的“青龙”帖子,途中遇到庙宇、古碑、巨石、大树、古井、拐弯处,都要贴一张青龙帖子表示吉人经过,青龙在此,诸邪勿近。后边,食盒、嫁妆等紧跟,乐队随后,最后是花轿,花轿两边是小客,往往手扶轿杆而行,此举谓之压轿。其实是如果送嫁途中出现意外,小客们可以协同解决,大客一般殿后压队。

送嫁途中如和另一支送嫁队伍迎面相遇,按照规矩,双方都要自行落轿,由双方大客出面协调,互敬问候。双方嫁女互换一样头花,以表相互祝福,然后各自从路的一边走过。如遇送葬队伍,先导往往示意暂停行进,礼让为先。

送嫁队伍一般在男方村头聚齐,整好队形,乐队为先导,整肃进村。花轿抬到喜主大门口,轿门朝福神方向落轿,等待新郎来领红拜堂。

男方大客把女方大客迎至正堂屋叙谈说话,男女双方的小客一齐动手把被褥抱至新房,把箱、桌之类解开,将染成红色的绳子扔到正房屋上。

院内婚礼场地已经安排完毕,天地桌上的升、秤、镜子、尺子等已经放好,红烛已经燃起。伴着乐声,新郎已站在大门以里等待“下轿鞭”响起,送女客和娶女客等都等待新娘下轿。鞭炮响起,男方预先安排好的男孩早把升斗放在轿门前,打开轿门新娘由送女客、娶女客各一人搀扶新娘轻移莲步,缓缓下轿,第一步要踏在“升”上,然后踏上红毡,缓缓而行,从新娘一露面,娶女客就把传盘里的红绿麸子等撒在新娘身上,并边撒边念:“一把栗子一把枣,大的领着小的跑,一把麸子一把钱,大的领着小的玩。”新娘行至门口,门里有一盆木头火烧得正旺,新娘要高抬腿迈过。这都象征既能生儿育女(升即生),也能步步高升,幸福日月将永远红红火火。

新娘入了大门,跟在新郎后边走向天地桌前,站定,执事人高声宣布新人拜堂,“一拜天地”,新人一齐跪地叩首,起立;“二拜爹娘”,新人跪地叩首,起。“夫妻对拜”,新人相向跪叩,然后执事宣布新郎新郎入洞房。

天地桌上几件物品(升、秤、尺子、镜子),所有人正式结婚,都虔诚地叩拜,但熟视无睹,习焉不察。实际上,此物之设有深意存焉:这四件器物,升、秤、尺是度量衡三件宝贝,镜子照物纤毫毕现,它是提醒警示成家的新人(也是所有人)像升那样能容物,像秤那样公平公正,言行举止要像尺子那样有分寸,而这面镜子则是说明:人在做,天在看,这镜子能烛天鉴地、照察人心,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而“升”字则蕴含生育、高升之意。

入洞房】所谓洞房,原指深邃的内室,后指新婚夫妇的卧室,即内室,外人不得擅入,何况新婚夫妇的爱巢,乃私密之所,岂容他人口无遮拦,言行不拘?

新郎按执事人命令领新娘进入洞房,新娘仍头顶盖头,由娶女客扶持。新郎取下放在床上的压床鞋换上,并让开位置让新娘踏升坐上床沿,娶女客将天地桌上的秤秆递给新郎,新郎用秤秆挑去新娘头上的红盖头,这是新娘娇羞之面第一次在婆家亮相,迎轿的姑娘会不失时机地递上酒来,二人都象征性地抿一口,这是二人共喝交心酒——这就是古时的所谓“合卺”,意在要二人同心,二人交心。接着,娶女客剥开一个煮熟的红鸡蛋,让新郎新娘同时咬一口,并要求必须咬到蛋黄才算数,最后又端来一碗宽心面,这是一碗面条,一根之有二指宽,让新郎新娘各吃一口,娶女客会不失时机地问二人:“您说生不生?”一般都说:“生,很生。”这个答案可得满分。自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其实不论新郎新娘,这种项目在家早就有人指教过。入洞房后程序的设置极其合理,且有创造性,旧时代的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尤其是妇女甚至安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宿命。二人从未见过面,到了洞房,近距离观察,共饮一杯酒,同吃一个蛋,再加语意双关的有趣调侃,从并坐、同饮,到吃蛋的肌肤之亲乃至生育之事,且不失雅,令人佩服。

宴客】男女于婚日所宴之客今分为三种:女方宾客、男方姑舅姨姐妹、男方父子之朋友。旧时男方于婚日只宴请女方客人,另两部分分别宴请,因旧时受场所用具限制。及至后来,乃一酒待百客。对于朋友,在收受贺礼之后,必须郑重以请柬相邀。

男婚大客席为民间最高规格的宴席,桌是八仙桌,椅是太师椅,最低也得用高背木椅,八席座位十分讲究,绝不许马虎从事。新娘之舅、伯(叔)为主宾,正坐面南,舅东伯西,东西两侧为新郎之舅伯,舅坐东,伯坐西,其余可依次安排。全席人数八、六皆可,单数不可,茶具酒具都要精良,陪客人应主动给客人斟酒倒茶让菜。按照规矩,茶斟七分,酒斟八分,酒、茶皆以不滴不溢为高雅。大客席上,言谈举止,尤其讲究长者风度,忌高声,忌比酒,忌拇战(划拳),因为若无禁忌,饮酒失态,乃至挥拳相向就贻笑大方了。

旧时的婚宴作为农村一般是六个菜,要是八个就让人吃惊,至于高门大户,八个十六直至几个“大件”,带上多少小碗儿,纯属炫耀和浪费。不管几个,鸡、鱼、肉必有,每上一菜,陪客人先将此菜推至主宾面前品尝,这是一种礼貌,上鱼,鱼头向东,最肥美的鱼背朝向主宾。上鸡后,若主宾愿吃鸡头,众人可随便,若主宾不吃,陪客者可以吃肉不能吃鸡头。客人将儿媳送到家门,新郎之父作为喜主对客人表示欢迎和感谢自在情理之中,鱼已端上酒桌,尚未动筷,新郎之父敬酒,依次先宾后陪,推让再三,恭敬有加,礼尽而罢。上鸡时,新郎新娘敬酒,他们要亲手将酒捧献给每位长辈,礼成而退。喜主、新人敬酒,必有鼓乐手奏乐以烘托气氛,富豪之家,往往为此而多加赏钱。(以前民间艺人地位很低,开给工资称赏钱)。

女席男不敬酒,由婆婆完成。

其他席位敬酒如仪。

认亲、议事】席罢,大客新娘之舅、伯要到喜主(新郎之父母)家小坐叙话,双方平辈等称,也是亲家。初次相见,少不得客套一番:喜主总是说小子成婚,劳您受路途之苦,招待不周,请多海涵;大客多是说,小孩儿(新娘)家里贫穷,管教不够,活道也不是多好,既成了您家的人,多加指教,如此这般。最后,要商定几天来叫——回门。最后,再到新房里对新娘叮嘱一番,安心过日子,过几天回门——叫回娘家,遂告别而去。

闹洞房】结婚之日的白天,新房里少不了有人来来往往看新媳妇的长相、打扮和金莲的大小。来者多数为女人,间有小孩儿。真正闹洞房是在晚上,可连续三个晚上,农村说,闹洞房,三天之内无老少,意思是说三天之内,不管辈分尊卑,年龄大小,谁都可以到洞房之内一闹,话虽这么说,高新区辖区内遇到这种事,辈分高、年龄大的还是保持了高贵的自尊和优雅的风度,没有人去自我贬损。

晚饭之后,新房内灯火通明,姑娘媳妇更多的是同辈小伙子们陆续来到新房看看新娘,开始还喝茶吃糖,说些笑话。新娘也不时打开箱柜拿出糖、果、烟分发给众人表示礼貌,洞房之内热闹非常。随着气氛的热烈和情绪的高涨,闹新房的人往往会想方设法出出一对新人的洋相,或让他们同啃一只吊起的苹果或糖,或让他们从一条长凳两端相向而行过独木桥,等等。无非是让二人身体接触以博一笑。闹洞房的人走后,新娘新郎必须细查房内,以防个别调皮鬼藏在房内,然后将灯油添足,剔亮,关上房门,融入二人世界。

新婚之日,从挑开盖头开始,直至闹洞房略有过分,以至男方公开保护新娘,这个过程,倒使二位从未谋面的青年男女渐渐由陌生到靠近,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新娘尽快地融入到这个家庭中。至于闹新房渐至嘻笑谑浪,低级不伦,应视为恶俗,必须讨伐。

婚后礼俗

度过新婚之夜,一个新的准家庭诞生,但如果说新娘已彻底融入这个家庭,似并不完满,还有一些后续项目必须完成,使新娘的成员身分彻底被承认。

(一)拜见公婆和男族长辈

婚礼次日,新娘应当早起,精心梳洗打扮,修饰得体后,把箱柜中礼品拿出,由丈夫端着拜见公婆。先请公婆端坐正堂,丈夫铺上红毯,新娘跪 下口称“爹娘,给您磕头”,然后三叩首,如有哥嫂,也一并到门看望,并带去点心等物,每家一份。

早饭前,新娘一般要由嫂子或丈夫领着到厨房看看,如果婆母正忙饭菜,新娘要主动伸手,一般情况,婆母会舍不得,然后四下里看看宅院房舍,或抓把粮食喂喂鸡,或给牛羊添把草……这是让新娘充分熟悉环境,以使之迅速融入这个家庭。

吃饭时候,新妇要主动给公婆、兄嫂、丈夫盛饭递水,最后才是自己,饭后要抢着收拾碗筷。

婚后第三天早饭前,新郎带上礼品,由伯或叔带路给本族近支长辈磕喜头,先献上礼品,然后磕头。此仪式由新郎弟或侄儿铺毡,三铺毡,三叩首,长辈夫妻均健在,分拜,不宜合拜。受拜长辈要给“喜头钱”。早饭后,新娘由伯母或婶母带领,由小姑子陪伴给伯公叔公磕喜头,仪式同新郎。新娘应开朗响亮地称伯、称叔,出于羞怯,声音不高,长辈也会原谅。

上喜坟】饭后拜完在世的长辈,再祭故去的祖先。供品为鸡鱼肉等五碗,另有酒、茶、馒头及酒器茶具碗筷等,黄表纸必须先用“纸戳子”打一遍,然后划成莲花状,也可几张几张折成元宝形,既美观又易于焚化。三红纸裁成方形的压在坟顶。新婚夫妇穿戴整齐,女拎红巾,在本族同辈男女簇拥之下,带着祭品去墓地,压上坟头纸,分发冥币,每坟一份,供品放在去世最晚的直系先辈坟前,破供浇奠后,鸣炮焚化,众人陪同新人四叩祖先,祭祖结束。至此,新娘算是真正地认祖归宗了。礼节如此隆重,泉下先祖当然含笑接受。

(注:纸戳子即木制印章,圆柱形,直径约4公分,一头平,留圆边,中心留一边长五毫米方形,其余凿去,若涂色印纸,则成古代圆郭方孔铜钱图案,用时以此木戳在纸上敲印,以象征钱币,不必着色。)

开脸与回门】婚后第三天,新妇要回门,回门就是新妇由丈夫陪同回娘家。回门前,新妇必须在婆家“开脸”。就是请一位技术熟练的“全命人”用绞股的细线把脸上的汗毛绞拔掉,显的脸上更加柔润光洁,其实这也是由女成妇的一个重要标志,再加着意修饰,裹以盛装,以崭新容貌“荣归”娘门,不亦乐乎?回娘家必须带点心等礼品。从前妇女裹足,行路不便,回娘家一般由小叔子推车送去,这回,新郎必须当随从,手提礼品跟随。二人见了长辈、亲人,礼节自然周备,叙情敦亲,茶酒款待,皆热情备至,恭谦有加。饭后二人回去。

叫对月、送对月】新婚蜜月后第二天,新妇必须早起,梳洗打扮,准备饭菜,招待来叫自己回娘家的兄弟。饭后,回娘家,这是女方娘家“叫对月”。

这次回娘家过的时间一般得一个月,因为这回的任务是做针线活儿:公公、婆婆、丈夫各鞋一双;伯公、叔公、大伯哥、小叔子烟袋荷包一个;伯叔家嫂子的小孩童帽一顶、香荷包一个……全用手工,这是展示新妇女红才艺的时候,必须精工细作,马虎不得。

回婆家的时间已到,装好衣物,蒸上馒头,买上肉鱼,逮上对月鸡,由婆家人送回,这叫“送对月”。事到如今,与时俱进,时间一般都不长了。

至此,与男女婚配相关的礼节已全部完成,正常生活的车轮照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