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甲骨文,相信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您真的了解甲骨文吗?甲骨文中的“甲骨”二字又是指什么?

1899年,也就是大清光绪二十五年,这年秋天,时任清朝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教育机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患了疟疾,感觉身体一会儿发冷打哆嗦,一会儿又浑身发热、头痛难忍、口干渴,只想喝冷水,苦不堪言。他只得蜷缩在被子里养病,并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一说鹤年堂)中药店买回一副制药的中药。煎药的时候,王懿荣无意中看到一味叫做“龙骨”的药材上面隐隐约约刻着一些符号,身为金石学家的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其中一定有玄奥,可能是一个重大的发现!王懿荣顿时顾不得自己孱弱的病体,立即起身披衣、箭步下床,拿起一片龙骨细细端详研究起来…经过一番初步的探究,王懿荣觉得龙骨上面的刻痕绝非一般随意划刻所致,而是很像古代的文字,但其形状又并非大篆或是小篆,看不出是什么字体。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立即派人赶到药店,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中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来。后来,他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收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龙骨。在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王懿荣终于从《周礼·春宫》和《史记·龟策列传》中找到了线索,他断定这些符号是早在秦汉之前的上古文字,这味名叫“龙骨”的中药材也并非是什么“龙”的骨头,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自此,一个崭新的名词—甲骨文便诞生了。

甲骨文的产生特征(甲骨文媒系龙骨)(1)

这个揭开甲骨文身世之谜的故事曾刊登于1931年7月出版的《华北日报》上,记载在一个属名“汐翁”的人发表的一篇《龟甲文》里。今天,学术界虽然对甲骨文的身世依然争论不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后,原本六文钱一斤的龙骨却骤然间身价百倍。由此,一味十分普通的中药—龙骨,走入了我们的视野。也得益于这味龙骨做媒,中华文明的一个重大发现和一段被岁月掩埋的历史,慢慢浮出了水面。王懿荣因病得福,被后人尊称为“甲骨文之父”,传为千古佳话。那么,龙骨究竟为何物?到底有哪些功能?

甲骨文的产生特征(甲骨文媒系龙骨)(2)

龙骨是指古代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其特点有:性能平和,没有寒热偏性;

味甘而具有一定的补养之性;

质地重镇,归心、肝、肾三经。

甲骨文的产生特征(甲骨文媒系龙骨)(3)

龙骨使用时有生用、煅用之别。

生龙骨的功用主要有二:

第一,安神而用于心神不宁的多种病证,如失眠、心悸、癫狂、痴呆等。因龙骨镇静安神,故诸如躁狂之类的神志不安之证用之有效;同时,因龙骨性味甘平而具有一定的养心安神之功,一些心神失养引起的神志不安病证用之也奏效。

第二,平肝而用于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的病证,如眩晕、头痛、烦躁等。这与龙骨作用于肝,质地重镇而具潜降之能有关,能使上亢的肝阳、上炎的肝火下行而发挥治疗作用。龙骨的这一功用目前非常广泛地用于治疗高血压,特别是对于一些高血压伴随有失眠、烦躁的患者,生龙骨十分适合。

煅龙骨是指将生龙骨原药材洗净晒干,置于无烟火上煅至烧红透,取下待凉并碾碎入药者,其功效主要就是收敛固涩、敛疮生肌,以外用为主,研粉外敷可治疗湿疹、湿疮、疮久溃不收口之症。煅龙骨因其收敛固湿的作用也可内服使用,以治疗诸如慢性滞泻、出血、出汗、带下等病证。

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龙骨本身并无治疗疟疾的作用,在王懿荣治疗疟疾的药方中怎会有一味龙骨呢?

这得先从疟疾这一疾病说起。

疟疾常常是在夏秋季节被蚊子等叮咬而感染了疟原虫所致,主要表现为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这些症状的出现,从中医来讲,主要是由于人体的正气与疟邪相争,阴阳失和所致。因此,在治疗上既要消除疟邪,同时又要扶助正气,使阴阳重归平衡,而如何扶助正气、回复阴阳则成为选方用药的关键,如选用一些补药自然能增加机体的正气即抗病能力,但却不利于疟邪的祛除,反而会使疟疾更加羁留不去,所以此时在治疗疟疾的方中加用龙骨。因龙骨性质平和,没有寒热偏性、且具收涩之能,能调和阴阳,古人谓其能“疗阴阳乖离之病”,既能固摄人体正气,又能调整“乖离之阴阳’,从而配合方中的其他治疗疟疾的药物发挥治疗作用,虽然我们现在并不知道治疗王懿荣疟疾的处方出自于哪位医家之手,但从中却能看出处方者绝非平庸之辈。

甲骨文的产生特征(甲骨文媒系龙骨)(4)

关于甲骨文的发现,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先分析折射出中药与汉字文化的交融性,昭示着中药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

龙齿

龙齿为药材龙骨原动物的牙齿化石,其味甘、涩、性凉,归心、肝经,长于镇静安神,主要使用于惊痫、癫狂、心悸、失眠等证。龙齿的用法用量与龙骨相同。

小贴士

输入文字

选自《药缘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

主编:杨柏灿

甲骨文的产生特征(甲骨文媒系龙骨)(5)

(艾蒿 蜗牛 桃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