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作者:雪仔

近日,我们发布了一篇文章:《肌注局部有硬结?一文教你掌握Z型肌注法》,护理同行对其中的操作方法还存在较多的困惑。为此,笔者跟踪了科内几位护士的操作过程,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此整理汇总,欢迎继续留言发表您的观点。

问题1常规肌注法如何操作?

先来看小S护士的操作过程。小S习惯于常规操作法:

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牵拉皮肤→右手快速进针→进针后左手抽回血→左手推注药液→右手食指轻轻抚触局部→注射完毕左手拔针→右手棉签按压。

见下图。

肌内注射十字连线法(常规Z型肌注法你所困惑的问题)(1)

左手绷皮-右手进针-左手推药

备注:该患者注射的就是容易发生肌注局部不良反应的“氟维思群注射液”,需要左右两侧臀部各肌注一针。病人反馈:左侧肌注时相比右侧疼痛程度要轻。可见,同样的药物同一位护士操作,左右两侧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问题2Z型肌注法如何操作?

我们再来看文中介绍的“Z型肌注法”,即Z径路肌内注射法:

注射前以左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肌及皮下组织朝同一方向侧移(皮肤侧移 1-2 cm 左右),绷紧固定局部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

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复原,使常规肌内注射方法留下的垂直针刺通道变成 Z 型,故称之为 z-track 肌内注射法。

肌内注射十字连线法(常规Z型肌注法你所困惑的问题)(2)

Z型肌注法操作步骤

@阿**在文末留言表示不明白“Z型肌注法”的操作:

肌内注射十字连线法(常规Z型肌注法你所困惑的问题)(3)

为此,笔者拍摄了小Q护士的操作过程。就如同行所言,进针以后右手固定注射器,左手抽回血,这时必须放开左手的手指,不可能维持到拔针以后。只有在抽好回血以后才能继续用左手的手指去绷紧皮肤维持在原位。

肌内注射十字连线法(常规Z型肌注法你所困惑的问题)(4)

Z型肌注实际操作步骤:左手绷皮-右手进针-右手固定左手抽回血-左手绷皮-右手推药

问题3如何持续牵拉注射部位的皮肌?

既然左手手指持续绷紧皮肤不可能,那么是否有一种方法可以持续牵拉局部皮下组织及肌肉往一侧方向呢?

一起来看护理同行推荐的方法:

用左手小鱼际去推拉皮肤,然后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固定注射器,右手抽回血后推药。

肌内注射十字连线法(常规Z型肌注法你所困惑的问题)(5)

笔者按照以上方法模拟操作了一边,觉得可行。这样操作可以运用小鱼际将肌注局部向一侧方向牵拉,并能维持到注射结束。

肌内注射十字连线法(常规Z型肌注法你所困惑的问题)(6)

各位护理同行不妨在实际操作时一试。

问题4注射针长度较长,单手操作是否不方便?

@啊**的困惑是:

肌内注射十字连线法(常规Z型肌注法你所困惑的问题)(7)

该注射液是原包装进口,注射针头锋利且光滑,在注入皮肤以后有一股自然下滑的力量,故刺入时没有不方便。由于该注射液是油剂,且要求注射时间至少在2分钟以上,推药时会比较费力。

问题5普通注射器可以用Z型注射法吗?

该问题是@淳**的留言:

肌内注射十字连线法(常规Z型肌注法你所困惑的问题)(8)

@娟**回答了上述问题:

肌内注射十字连线法(常规Z型肌注法你所困惑的问题)(9)

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具体操作需要在注射时总结经验。

问题6Z型注射法可用于皮下注射吗?

@Y**的问题是:Z型注射法能否用于低分子钙的皮下注射?

肌内注射十字连线法(常规Z型肌注法你所困惑的问题)(10)

答案是可以的。文献也有过报道,这样操作能减少皮下瘀斑的发生率。

问题7肌注为什么会产生硬结?

@微**想了解产生硬结的原因:

肌内注射十字连线法(常规Z型肌注法你所困惑的问题)(11)

氟维司群注射后发生肌注部位不良反应十分常见。

主要是该药物溶剂(蓖麻油)为油性制剂,粘稠度大、不溶于水、难于扩散吸收。且该药物需要28天肌注一次,长期肌注更容易导致局部硬结的发生。

肌内注射十字连线法(常规Z型肌注法你所困惑的问题)(12)

问题8如何减少肌注以后发生硬结?

为防止局部不良反应,建议患者及早湿热敷及按摩:从注射氟维司群的第一针开始,告知患者将毛巾浸在60~70℃的热水中,拧干后敷于患处,每3~5min换一次,持续20~30min,3~4次/d,再用大小鱼际按顺时针方向按摩10~15min,力度适宜。注射完毕后告知患者暂时不要运动或穿紧身衣服。

另外,在每次注射前注意触摸肌注部位是否有硬结,肌注时注意尽量避开(该药产生的硬结,摸上去能感觉到肌肉层有一种“坑坑洼洼”的手感)。

肌内注射十字连线法(常规Z型肌注法你所困惑的问题)(13)

提醒:在注射前需向患者讲述该药的特性、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必要时签署特殊药物注射同意书,以避免产生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蒋海华,粟东云,等. Z型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在注射氟维司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23).

2.王红梅,张英平,等.不同技术肌内注射黄体酮避免药液回渗的效果评价.护理研究,2015,(22).

3.谢素嫦.肌内注射应用Z型注射法和传统注射法临床对比.临床研究,2015,23(10).

4.李小寒,尚少梅.护理基础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毛艳华. 门诊注射氟维司群的护理体会. 当代护士,2017年2 月下旬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