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游说时的社会背景 游说诸侯的亚圣(1)

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孟子以“亚圣”著称。不过,这位亚圣,并不是孔门嫡传。他出生的时候,孔门弟子都已经去世,有人说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从年龄上推断似乎不太靠谱,但孟子的思想,却明显是子思一流,后世干脆称其为“思孟学派”。所以,司马迁很谨慎地称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由于孟子的师承并不清楚,人们曾为此不断考证,其实并无必要。孟子自己就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本章以下引《孟子》只列篇名)看起来,他基本上是一个自学成才者。

孟子游说时的社会背景 游说诸侯的亚圣(2)

孟子是邹国人。邹国是个小国,在今山东邹县,距离曲阜不远,“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尽心下》)。关于孟子家世的记载不多,人们仅知道他祖上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家境贫寒。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却广为流传。《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说法,几乎尽人皆知。看来,即便是圣人,小时候调皮贪玩不好好读书的天真,家长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的焦虑,古今皆然。正因为如此,“孟母三迁” “断杼教子”成为历代相传的家教典范。可以告慰孟母的是,孟子没有辜负她的期望,终成儒学大家。

孟子游说时的社会背景 游说诸侯的亚圣(3)

战国时期,天下纷争,给了各种游士大显身手的机会,孟子也在成年后游历各国。不过,孟子的游历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求职和发展,更有着超越个人前途的明确目的性,他的远大志向就是推行自己倡导的仁政和王道。

孟子游说时的社会背景 游说诸侯的亚圣(4)

孟子先把目标锁定在东方大国齐国,没想到去齐国后同齐威王谈不拢,既无官守,也无言责,又同齐国的稷下先生们发生了矛盾,正好宋王偃(据钱穆考证疑为徐偃王,因宋国都彭城即徐州,故称)要推行仁政,于是他转到宋国。宋王偃和宋国的大夫们并不接受孟子的主张,王道不行,他只好回到邹国。由邹国再到鲁国,还是得不到重视,这时他想起了滕文公。当初他在宋国时曾两次见到当时还是太子的滕文公,一番对话讨论,使滕文公对孟子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又去了滕国。尽管孟子胸有大志,滕文公敬重有加,君臣合力,但这样一个纵横只有几十里的小国,根本不可能实现七十里而王、 百里而王的理想。

于是,他挑选了当时大力招贤纳士的大国梁国(魏国,因其都城为大梁,故称)。这一次,是孟子游历生涯中最气派的,“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俨然是一个庞大的顾问团。梁惠王频繁召见,孟子侃侃而谈,似乎他的理想实现有望,然而谁也没想到,不久梁惠王去世,新继位的梁襄王根本不吃孟子的那一套。

孟子对他印象极坏,称其“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梁惠王上》),继续在梁国游说仁政无望,正好齐国的威王死后宣王继位,喜好文学士人,齐宣王设立的稷下学宫名扬遐迩,于是孟子到了齐国,担任了齐国的客卿。可以说,在齐国这段经历是孟子在政治上最辉煌的时期,但齐燕之间的战争考验着齐宣王仁政的真假。燕国内乱,齐国趁机出兵攻占燕国,孟子劝齐宣王顺从燕人的民心向背,拥立新君后撤出燕国,但宣王贪恋燕国的土地人口,导致燕人叛齐。孟子因此辞职。

孟子游说时的社会背景 游说诸侯的亚圣(5)

这时,孟子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于是他不再游历,而是回家授徒著书。现存《孟子》七篇,基本上可以看作孟子自己的著述,他的门人万章等人参与了记录整理和编辑。

《孟子》本是子书,后世被列入经书。儒家经典以“六经”著称,因为《乐》佚亡,所以也称《五经》。一般情况下,泛论儒家经典则称“六经”,如 “六经则我开生面”;言及具体文本则称“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如“五经博士”“四书五经”。

隋唐有了“九经”之称,即五经中的“礼” 分为三礼(《礼记》《仪礼》《周礼》),“春秋”分为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五代后蜀时,加上《论语》和《孟子》,变成“十一经”。宋代沿用了“十一经”的说法。从五代到南宋,经书仍在不断增添,又加上《尔雅》《孝经》,最终到明清形成“十三经”的固定称谓。尽管朱元璋对《孟子》中的民本言论不满,曾一度把《孟子》踢出经典,但最终未能撼动《孟子》的地位。 另外,经过北宋理学家的推崇,南宋朱熹又在《礼记》中抽出《大学》和《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作为经典中的经典。从四书确立开始,孟子的亚圣之位已成定论。

以上内容,摘自人民出版社新书《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论》。

孟子游说时的社会背景 游说诸侯的亚圣(6)

孟子游说时的社会背景 游说诸侯的亚圣(7)

细节决定成败:《吕氏春秋》里面的“察微知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