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几天上海电影节金爵奖竞赛单元的电影,只是餐前小菜,那么,接下来剩下的几部片子,可以说是越来越精彩,也越来越有得奖面相。
今天的这两部,一部让你若有所思,另一部就成了催眠“神片”。
《意外的真相》4/5
看这部竞赛单元电影的好处,不仅能学到几句小众的波斯语:salan(你好),mamanuna(谢谢),更重要的是,看完这部好电影之后,可以厚着脸皮问导演要签名。
上图右一,导演哈米德•吉奥特
这是一部相当典型的伊朗电影,相当克制,看起来低调得像它的主创团队一样,却有着十足的剧情张力。虽然4年前获得奥斯卡提名的《一次别离》名声更盛,但故事还是伊朗人最擅长讲述的家庭故事。
黄色土砖、巴尔巴特琴声、身披黑纱的穆斯林女性,是电影中最明显的民族风情。电影侧重女性视角,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分别是一个女性的故事。伊朗是可以一夫多妻的国家,然而电影要探讨的恰恰是孩子归属和这种合法性之间的关系,这种合法行为,把三个女主角的命运纠缠在了一起。
摄影很有想象力。片子刚开始,就是第一位女主角希琳,乘车出席父亲的葬礼,一段航拍,就仿佛是父亲的濒死体验,在空中飞翔着,俯视着他的子嗣;葬礼上,希琳自言自语时,一段被黑纱盖着的镜头,仿佛是女主角第一视角。
希琳(原名苏海拉),马赫拉卡,古哈尔,这三个女主角都有倔强性格。希琳把父亲葬礼视为权贵们的一次聚会,对于莫名其妙多出来的一个哥哥,从怀疑到接受,心理斗争非常强烈。
马赫拉卡是希琳的养母,最可怜的是她,到头来一个亲人都没有,她似乎一开始就知道了真相,却只想把过往经历淡化。
最痛苦的就是古哈尔,希琳的生母,她甚至只能在大白天用黑纱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亲眼看着希琳全家享天伦之乐。
电影结局充满了希望和未知,它不像传统剧情电影那样都有一个闭环,并不是传统皆大欢喜或者苦大仇深式结局。古哈尔选择和解来为故事划上句号,然而没等她说出口,屏幕一黑,字幕出来,结局充满遐想。这一次,伊朗人选择用不说话,来面对他们的家庭和宗法制度。
《岸边之旅》1/5
影片放映前看到片名和剧情简介,以为会是一部公路片;
看了10分钟,哦,是部关于梦的电影;
再过了20分钟,哎,明明是部深闺怨妇狂想曲;
再过30分钟,啊,你确定这不是部恐怖片?!
影片放映结束,切,原来是被导演玩坏了的神棍片。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句话用来评价这部电影刚刚好。上个月刚在戛纳电影节刷过脸,黑泽清简直就是这片子的金字招牌,但是,砸了。
黑泽清,《东京奏鸣曲》、《光明的未来》、《X圣治》的黑泽清。脑子门夹了?飞叶子飞嗨了?还是大卫•林奇老师修炼超脱禅定法去了?
关于生死执念,日本电影已经不缺这种题材,与河濑直美导演的同类型电影《殡之森》相比,这部电影催眠指数和神棍指数,有过之无不及,坐我周围的不是在睡觉,就是报以不屑。
开头的钢琴声一想起,看过黑泽清导演作品的人,都会不自觉想起《东京奏鸣曲》,心想说不定这片子有戏。
十分钟后开始打脸,各种奇葩设定纷至沓来。
Dead(adj.死亡的)翻译成“失去神志”,女主角每次想要见到“失去神志”的丈夫,就会亲手做一碗招魂白玉汤圆;
想要开启一段毫无准备的旅程,首先你得像女主角一样,有一份不用上班的工作,存折里还有数不清个0;
之后,电影中的配乐就抽风了,在男女主角把醉酒老头背回家之后,响起了凯旋般音乐;
最让宅男们痛心疾首的,莫过于苍井优那区区5分钟的戏份!
如果我们按照正常逻辑,试着还原这部电影的原貌,它应该是“和解——接受——遗忘”这样一个故事发展过程,完全可以云淡风轻地把故事讲完,而不是像电影中那样神神叨叨,大谈虚无主义、爱因斯坦、宇宙大爆炸。
作者 | #85
PS:看过金爵奖的筒子们都看过来,咱看完电影也不能白看。
动动手指来参加小格电影节狂欢趴第二波,选出你自己心目中的金爵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当然,如果突发神功,两个奖项都选对了,小格会毫不吝啬地送出限量电影周边或橙券的。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参与电影节狂欢趴第二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