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有言:“人生的目的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在于越来越接近完善。”在卷涓浩繁的人生之书里,攒聚着一代代人的智慧和力量。阅读人生之书,你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完善自己的生命。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此话有理。人虽然是独立的个体,但是却不能孤立。人要从外在的世界中获得生命的体验来充盈自己的人生;再在内心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而提升自己的素质和品位。依我之见,生命当有向外的观察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读好“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生命还须有向内的自省,这就要求我们还要读好书 “心灵之书”,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读人生之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完善自己生命的过程。

三本大书正代表着知识、阅历和内心,它们在一个人的生命构建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诚如博尔赫斯所言,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一本本“有字之书”乃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基石,扎实地铺设好地基,我们的精神大厦才能挺拔自然。而阅历则是个体从社会自然乃至整个世界中获得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它是形成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是丰盈我们精神世界使我们免于精神饥渴的珍馐。“心灵之书”则告诫人们必须有一种 “反求诸己”的自省,正如林清玄所提出的“观照自我”的禅语。只有学会和自己对话,人的精神世界才会亮起一盏照耀自己人生旅程的明灯。

佛学入门书籍推荐(人生要读的三本书)(1)

反观当下,人们汲汲于红尘世界的财富、功名,以致忙得焦头烂额,又怎会沉下心来阅读品味“人生之书”?以地铁现象为例,当欧美国家的乘客们都自觉地在地铁中阅读书籍时,中国地铁上的乘客却将宝贵的碎片时间浪费在转发段子、浏览明星八卦等事情上。浮躁喧哗的其实不只是狭窄的车厢,更是人的精神世界。试问,当一个人连最简单易读的 “有字之书”都不愿静下心来品读,更遑论去品味 “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因为没有阅读 “有字之书”这本“入门读物”,“无字之书” 和“心灵之书”便会如同天书,终难以读懂、读透。

读书既可以建设自我,也能影响他人。爱默生曾说过:“如果你遇到一个有才华的人,应当问他读的是什么书。”如果扩展到人生的大范围来分析,看一个人更应当看他所展露的是什么样的“人生之书”。当一个人读书达到一定境界,即“越来越接近完善”之时,他自己就会如一本大书,进射出光彩照人的魅力,影响着其他读者。如蒋勋那般推崇“出走的文化”,追求人生向外观察和向内自省从而不断寻求和自我对话的人,他的生命正像他所歆羡的“一朵花的美丽”那样绽放着,点缀着这个世界,美化了千千万万个读者的精神空间。

读人生的三本大书,并不是完全抛却对外在物质世界的追求而一味醉心于内心精神世界的构建。正如一位哲人所言:“精神世界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地基上”读人生的三本大书,是要人们能够拥有一个精神的 “舒适区”,这是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体悟和记忆。

人的生命会在人生之书的阅读和充盈中得到全新的发展。那么,我们何不静下心来,于夜阑人静之时品读 “有字之书”,思考“无字之书”,观照“心灵之书”?

读文化典籍,行生命之路,寻完善之境—一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佛学入门书籍推荐(人生要读的三本书)(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