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是早期国家(主要指夏商周)的最高统治者,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原则上王可以对国家大政做出最终决断,这主要体现在命官封爵、指挥军队、裁决大政、判决重大刑罚、对贵族和全体臣民奖惩生杀、对后嗣和后妃的废立等方面。

明朝的大诰有什么用(你知道王权中的誓)(1)

王的形象(剧照)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作品中看到或听到一国的王,在决断或者判罚时,使用不同的字下达文书或口谕,比如命你为上将军,统领各部;令你带左军前往驻地等等,这其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就是四个词汇:“誓、诰、命、令”,那这四个词汇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又分别在什么场合中使用,大家一定非常疑惑,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一探究竟。

“誓、诰、命、令”等,是王通过文书或口谕形式下达的专用于行使王权的叫法,用以宣誓意图,推行决策以及对诸侯和官吏进行动员或训诫惩戒,在夏、商、周三代日趋普遍,并且形成了制度。

“誓、诰、命、令”是针对不同的对象,并且从不同的角度而分别使用的命令指示方式。

“誓”,主要用于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之前或在战况激烈之际,对将士进行激励动员和告诫的词汇。在《尚书》中记载有《干誓》、《汤誓》、《泰誓》等,是夏、商、周三代在进行最重要的军事行动时,由王发布的誓师词。在这里主要是用于强调进行战争的必要性和坚定将士们的信心,调动将士们的积极性。

明朝的大诰有什么用(你知道王权中的誓)(2)

誓师大会复原图

明朝的大诰有什么用(你知道王权中的誓)(3)

《汤誓》商汤伐纣时发布的誓师词(甲骨文)

“诰”,主要用于申明意图,贯彻政策,并对所属进行训诫。西周初年所使用的的诰文就很多,周公摄政时,实际上是代行王权,他发布的诰文主要是针对各级诸侯,当然也包括未成年的周成王在内。

明朝的大诰有什么用(你知道王权中的誓)(4)

清代康熙时期发布的诰命文书

周公反复引证历史为鉴,要求成王和各宗亲们必须吸取夏桀、商纣因骄奢淫逸而蹈于覆亡的教训,强调“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特别要记住殷末时期商纣的下场,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政权,保持周祚的长久不衰,凡此种种,都说明诰文涵盖的内容是非常重要而广泛的。

明朝的大诰有什么用(你知道王权中的誓)(5)

宝鸡岐山周公祠石像

明朝的大诰有什么用(你知道王权中的誓)(6)

著名典故“周公辅成王”

“命”主要是用于“册命”,即授予诸侯、卿大夫、士等一定职衔的文书。经过王册命之后,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便得到确定。根据各级贵族不同的等级地位,册命的仪式和手续,以及因而享受的待遇都有明确规定,尊卑不容混淆。

明朝的大诰有什么用(你知道王权中的誓)(7)

元代官吏册命文书

《周礼-春官-典命》在记述贵族等级方面:“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骑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骑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骑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至于公、侯、伯、子、男以下的臣子,亦会根据其贵族尊卑和本人的身份而受不同的册命。

明朝的大诰有什么用(你知道王权中的誓)(8)

《周礼.礼制》仪仗礼制节选

周王室对近臣和大小不同的诸侯及官署的管理,就是通过这种册命来控制的。

“令”,就是王采用命令的方式,用以处理国政,有时也用于指派某些人员担任某些职务,范围也相当广泛。例如,周成王时,周公年老退休,由周公的儿子“明”来接替职务,当时任命的命令就刻在器皿上,称为《矢令彝》。

铭文云:“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这是王的命令。

明朝的大诰有什么用(你知道王权中的誓)(9)

西周叔牝方彝

而“明公朝至于成周,出令:“舍三事令,众卿事寮,众诸臣,众里居,众百工,众诸侯,舍四方令”。这是“明”所发布的命令。

除了上述几种形式外,还有训、召、呼等文体或口谕。政令文书的出现和形成制度,说明西周上承夏朝,下启后世,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国家,王朝体制也基本成形。夏商史迹尚多还掩映在考古文化之中,而西周的物质文明和政治制度,不但为人们所熟悉,而且直接影响到后世。

持续更新……

提问时刻:

各位读者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王命的常见形式,他们分别在什么场合使用,代表的是什么意思,除了本文中提到的词汇和形式,你还知道哪种形式?期待着你的答案。

来自作者的独白:“今天我跟着大家一起学习了王权行使的几种表达方式,受益匪浅,基本上也明白了为什么古代的王在行使王权的时候使用不同的词汇,究竟是为什么,感受很深刻,不知道看完文章的你有何感想,如果有,希望你能跟小编深入交流,评论区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小编也会更加努力,呈现更优质的作品,谢谢你们一路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