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的个人特质,往往只是表象;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才是封建官僚的核心追求。

贾逵是曹魏名臣,有“精达事机,威恩兼著”的美誉。他既是豪族名宿,又是文俗干吏,在曹操麾下如鱼得水,平步青云。

在史料记载中,贾逵最显著的个人特质,并非政务与军务能力,而是刚烈不屈的秉性。

(郭)援闻(贾)逵名,欲使为将,以兵劫之,逵不动。左右引逵使叩头,逵叱之。--《魏书 贾逵传》

(贾逵)与贼郭援交战,力尽而败,为贼所俘,挺然直志,颜辞不屈。--《孙资别传》

需要注意,《三国志》的成书背景在西晋初年,因此陈寿不得不顾及彼时的政治环境。

西晋之初,贾逵之子贾充“宠幸愈甚,朝臣侧目”,因此官修史书对于贾逵的褒贬定性,便不得不投鼠忌器,多所美言。

咸宁三年,日蚀于三朝,(贾)充请逊位,(晋武帝)不许。更以沛国之公丘益其封,宠幸愈甚,朝臣咸侧目焉。--《晋书 贾充传》

如果仔细梳理相关记载,会发现贾逵其人,并非如记载般刚烈,反而是一个规则与制度的利用者。

换言之,贾逵针对不同情况,近乎极致地调动了一切可能的资源,扮演成各种不同的形象,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刚烈”并非贾逵的特质,它仅仅是针对特殊环境的特殊反应而已。在绝大多数时间,贾逵都是一个望风承旨的职业官僚,与彼时的芸芸众人,并无不同。

本文共 4700 字,阅读需 9 分钟

贾逵的出身

贾逵的出身贵贱,需要特别明确。因为此处涉及到士族与庶族,大姓与单家之间的价值取向差异。

关于贾逵的出身,历来有两种不同观点。一说“孤贫”,一说“豪族”。

注:陈寅恪认为贾逵出身微贱,见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演讲实录》,引用论据为《晋书 庾纯传》。

从史料记载看,贾逵出身河东大族,无可置疑。

佐证颇多,略作列举。

其一是《魏略》记载的“贾逵世为著姓”。

(贾)逵世为著姓。--《魏略》

著姓即地方豪右,他们垄断当地资源,把持察举制下的推荐名额,同时干预郡县吏员的任免。

贾逵“初为郡吏,后举茂才”,这是很典型的仕宦路径,被称作“正途”,属于地方豪族的专利。

虽然《魏略》称贾逵“少孤家贫”,但此说并不准确。因为《后汉书》中记载“贾逵自传其父业,故有郑、贾之学”。

(贾逵)少孤家贫,冬常无袴(袴即裤)。--《魏略》

世言《左氏》者多祖于(郑)兴,而贾逵自传其父业,故有郑、贾之学。--《后汉书 郑兴传》

贾逵贾充为何作风不同(刚烈与柔弱论贾逵其人)(1)

贾逵传其父业,研习左氏春秋

郑贾之学,说的是《左氏春秋》的注解流派问题。彼时纸张尚未普及,研习学术是官宦之家的特权,因此“门阀”往往兼具“学阀”的身份。

贾逵能够“自传其父业”,乃至开宗立派,自成一家,可见所谓的“孤贫”并非实情。

其二是贾逵家族的学阀色彩。

贾逵精研《左传》,“及为牧守,常自课读之”,遂成当世名儒。

(贾逵)好《春秋左传》,及为牧守,常自课读之,月常一遍。--《魏略》

清代学者周中孚曾说:“《左》氏之学,兴于贾逵、服虔、董遇、郑众、颖容诸家。”可见贾逵在经学方面的深厚造诣。

《左》氏之学,兴于贾逵、服虔、董遇、郑众、颖容诸家,元凯承诸儒之后,亦专修丘明之传以释经。--《郑堂读书记》

除了经学(儒教经典)之外,贾逵家族在子学(诸子百家)方面,也颇有研究。

比如贾逵祖父贾习,精通兵略,“口授兵法数万言”,为贾逵日后的戎马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贾逵)自为儿童,戏弄常设部伍,祖父(贾)习异之,曰:“汝大必为将率。”口授兵法数万言。--《魏书 贾逵传》

贾逵的兵法韬略,来自祖父;经学造诣,则“自传其父业”,三代如此。可见河东贾氏,属于典型的学阀家族。

贾逵成年后,首次出仕便以郡吏身份“守绛邑(县)长”,实际是以吏居官,门阀色彩显露无疑。

(贾逵)初为郡吏,守绛邑长。--《魏书 贾逵传》

可见所谓的“贾逵孤贫”,大抵是魏晋史家的附会,属于“欲扬先抑”的吹捧之词,意在增强贾充(贾逵之子)家族的“清高”色彩。

两汉魏晋,是皇权政治向门阀政治的过渡期,豪门世族在乱世中左右逢源,丑态百出,只顾家族利益,毫无政治操守。

“分散风险,脚踏两船”是门阀大族的座右铭。

以河内温县的司马家族而论,父亲司马防跟随董卓去长安,却派儿子司马朗与司马懿去冀州投奔董卓死敌袁绍。

(司马)朗父(司马)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指长安),以四方云扰,乃遣(司马)朗将家属还本县(河内温县)……(司马朗)举宗,东到(魏郡)黎阳。--《魏书 司马朗传》

司马懿成年后委身曹丕,弟弟司马孚又在曹植幕府供职。

魏陈思王(曹)植有俊才,清选官属,以(司马)孚为文学掾。--《晋书 安平献王传》

贾逵贾充为何作风不同(刚烈与柔弱论贾逵其人)(2)

曹丕与曹植夺宗,司马兄弟各仕一主

类似案例多不胜数,不一而足。总而言之,门阀是没有操守的,利益是他们唯一的追求。

司马家族如此,贾逵家族亦然。

贾逵忠于曹魏,是因为彼时“魏室方盛”;贾充党附奸佞,是因为彼时“政在司马氏”。

对门阀豪族而言,所谓的忠奸善恶,都只是生意罢了。

论贾逵的“刚烈”

裴松之在《贾逵传》中旁征博引,极力鼓吹他的“刚直烈壮”。实际在陈寿笔下,却很少涉及此事。以陈寿的治史态度而论,可知贾逵所谓的刚烈,十分值得怀疑。

立场倾向最强烈的材料,当属《孙资别传》。

《别传》称贾逵兵败被俘之后,“挺然直志,颜辞不屈;忠言闻于大众,烈节显于当时”。

(贾逵)力尽而败,为贼所俘,挺然直志,颜辞不屈;忠言闻于大众,烈节显于当时,虽古之直发、据鼎,罔以加也。--《孙资别传》

《别传》的叙事立场十分强烈,将贾逵塑造一个刚强不屈的英雄;实际按《魏略》记载,贾逵的求生欲望极强,还靠着“激将法”苟全性命,根本没有《孙资别传》描述得那般高尚。

(贾)逵从窖中谓守者曰:“此间无健儿邪?而当使义士死此中乎?”--《魏略》

这里要强调一点,所谓的《别传》即《家传》,即孙资后人撰写的私史。这类史料,大抵由亲族后裔撰写,出于各种原因,往往荒诞不经,颠倒黑白。

孙资的儿子孙密,是个“浮华相扇,结党营私”的败家子儿,早在青龙年间(233-237)就被曹叡废掉,禁锢终身。

孙资子(孙)密……以父居势位,容之为三豫,凡十五人。(明)帝以构长浮华,皆免官废职。--《魏晋世语》

曹叡病重时(239),孙资出于个人野心(也可能是家族私怨),与刘放篡改明帝遗诏,召司马懿为辅政大臣,自此同司马氏共相首尾。

(刘)放、(孙)资乃举(曹)爽代(曹)宇,又白宜诏司马宣王(司马懿)使相参……(刘)放即上床,执(明)帝手,强作之。--《汉晋春秋》

贾逵贾充为何作风不同(刚烈与柔弱论贾逵其人)(3)

孙资、刘放篡改明帝遗诏

因此孙资家族,出于政治立场原因,无底线地讴歌贾逵,也完全符合逻辑。

何况贾逵的儿子贾充是西晋红人。贾充长女嫁司马攸(武帝弟),小女嫁司马衷(武帝子),两代外戚,权势熏天。

从史料记载上看,贾逵不仅不刚烈,还十分放肆。其行径与“丑侯”吴质十分相似,属于“怙威肆行”的狂徒,直译即狗仗人势。

贾逵出任弘农太守时,曾与当地的屯田都尉闹出口角。屯田都尉隶属典农系统,与贾逵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所以“言语不顺”。

贾逵恼怒,竟然喝令手下狗腿子,将农官的双腿生生打断。

(贾)逵疑屯田都尉藏亡民。都尉自以不属(弘农)郡,言语不顺。逵怒,收之,数以罪,挝折脚。--《魏书 贾逵传》

需要注意,“屯田都尉”是曹魏在屯田区署置的特殊官职,魏末罢农官时,屯田都尉按“县长待遇”转业。可知被打断双腿的农官(位比县令),地位低于贾逵(郡守)。

咸熙元年,罢屯田官,诸典农(指典农校尉与典农中郎将)皆为太守,(屯田)都尉皆为(县)令、(县)长。--《魏书 元帝纪》

贾逵残害农官,性质恶劣。东窗事发后,曹操怜惜人才,将贾逵调回身边,未加惩处。

太祖心善(贾)逵,以(贾逵)为丞相主簿。--《魏书 贾逵传》

换言之,贾逵之所以敢出手重伤朝廷命官,是仗着曹操的宠爱,因此胡作非为。

如果当初与贾逵“言语不顺”者,不是这个倒霉的农官,而是曹魏勋贵,贾逵是绝无胆量放肆的。

比如与贾逵“素不睦”的曹休,因为“宗室任重”,多次公开折辱贾逵,但贾逵不仅不敢吭声,还在曹休战败时主动率军援救,奴才气味十足。

(曹)休怨(贾)逵进迟,乃呵责逵,遂使主者敕豫州刺史往拾弃仗。--《魏略》

(贾)逵与(曹)休不善……及夹石之败,微(贾)逵,(曹)休军几无救也。--《魏书 贾逵传》

贾逵贾充为何作风不同(刚烈与柔弱论贾逵其人)(4)

曹休怨贾逵进迟,乃呵责之

有道是人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在某次“揣摩上意”失误之后,贾逵被曹操下狱。

由于贾逵一贯受宠,因此狱卒不敢替贾逵上刑具,但贾逵却催逼狱卒“促械我”,为的是在曹操面前装可怜。

狱吏以(贾)逵主簿也,不即著械。(贾逵)谓狱吏曰:“促械我。尊者(指曹操)且疑我在近职,求缓于卿,今将遣人来察我。”--《魏略》

果不其然,事后不久,贾逵官复原职,得宠如旧。

太祖果遣家中人就狱视(贾)逵。既而教曰:“逵无恶意,原复其职。”--《魏略》

贾逵被曹操折辱时,怎么没有“刚直烈壮”的风度呢?他还主动要求披枷戴锁,柔弱得令人心痛。

可见贾逵的“刚烈”,是看人下菜碟式的刚烈,是薛定谔的刚烈。贾逵是刚烈还是柔弱,不看是非对错,只看对方身份高低。

这种“对上奴颜婢膝,对下铁拳出击”的封建官僚,古往今来数不胜数。因此贾逵其人,能力固然有之,道德操守,则无足称道。

小结

有道是:君子之泽,三世而衰,五世而斩。

贾逵是“威恩兼著”的名臣,贾充是“白日弑君”的奸臣,父子二人,形象相去甚远。

历来读者,都批判贾充而盛赞贾逵;实际从贾逵的心性来看,二者的差异主要在于军政能力,至于政治节操,并无不同。

贾逵虽然望风承旨、怙威肆行,但治军理政确实可圈可点。然而他的行事风格,与满宠类似,带有明显的酷吏色彩。

在《贾逵传》中,动辄见到“考竟”(刑掠而死)的字样,贾逵不以为耻,反以为能,自诩“刺史当为鹰扬之人”,我行我素。

(贾)逵曰:“州本以御史出监诸郡,以六条诏书察长吏二千石已下,故其状皆言严能鹰扬有督察之才……”--《魏书 贾逵传》

实际“鹰扬之人”并非正面形象,在高堂隆(曹叡老师)的口中,“鹰扬之臣”是“魏室之大异”,需要严密提防。

(高堂隆曰)此魏室之大异也,宜防鹰扬之臣(指司马懿)于萧墙之内。--《魏书 高堂隆传》

彼时贾逵已死,高堂隆口中的“鹰扬之人”指的是司马懿。

司马懿家族后来与贾逵家族联姻,贾充(贾逵子)的长女嫁给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两家共结秦晋之好。

贾逵之子贾充,属于典型的谗佞小人。

《晋书 贾充传》前后六千字,连篇累牍,事迹却一无可采,可见李世民、房玄龄等人对他的鄙夷之情。

贾充列传,几乎是一部“政治车祸大纲”。

咸宁五年(279),晋武帝令贾充“总统六师”,前去东吴摘桃;贾充却畏葸不前,极力阻挠伐吴。

晋军先锋势如破竹,攻陷武昌;形势大好之际,贾充却上疏要求“腰斩张华,谢罪天下”,只因张华是主战派。鹰、鸽两派遂相互攻讦。

吴江陵诸守皆降,(贾)充乃徙屯项。王浚之克武昌也,(贾)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虽腰斩张华,不足以谢天下。”--《晋书 贾充传》

贾逵贾充为何作风不同(刚烈与柔弱论贾逵其人)(5)

伐吴之役,贾充欲腰斩张华

讽刺的是,上疏还没到洛阳,而“孙皓已降”。贾充闻讯“大惭惧”。窝囊如此。

杜预闻(贾)充有奏,驰表固争,言平(吴)在旦夕。使及至轘辕,而孙皓已降。--《晋书 贾充传》

但就是这个窝囊的贾充,当年(260)带着亲兵弑君时,却表现得十分积极。

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曹髦)战于南阙下……(贾)充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成)济即前刺帝,刃出于背。--《汉晋春秋》

只因彼时“政在司马氏”,而“魏室鼎移”,因此贾充也十分识趣儿地选边站队,纳了一张臭名昭著的投名状。

然而在咸宁二年(276)晋武帝病重时,贾充又起波澜,他与河南尹夏侯和,私下打算废黜太子司马衷,谋立武帝的同母弟司马攸。

武帝太子司马衷虽是贾充女婿,武帝弟司马攸,同样是贾充女婿。用夏侯和的话说,“卿二女婿,亲疏等耳”。

初,(武)帝疾笃,朝廷属意于(司马)攸。河南尹夏侯和谓(贾)充曰:“卿二女婿,亲疏等耳,立人当立德。”(贾)充不答。--《晋书 贾充传》

贾充就是这样一个匹夫,虽受晋室深恩厚禄,却无耻如故。

两相比较,贾逵有才无德,贾充无才无德。

贾逵去世之时,贾充年纪尚幼,未承袭其父的才干,却继承其父的钻营。贾充一系,最终也没能逃离“君子之泽,三世而衰,五世而斩”的宿命。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参差,大概就是如此吧!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