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市场上“保健品”消费转旺,种类繁多名目复杂的“保健品”琳琅满目,面对如此多的“保健品”作为消费者,尤其老年人在购买此类“保健品”时,如何做到不被欺诈和虚假宣传所“误导”;不被包治百病神药所“忽悠”;不被混淆市场乱象所“坑骗”,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吉林人过年咋给家人买保健品?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吉林人过年咋给家人买保健品(吉林人过年咋给家人买保健品)

吉林人过年咋给家人买保健品


临近春节,市场上“保健品”消费转旺,种类繁多名目复杂的“保健品”琳琅满目,面对如此多的“保健品”作为消费者,尤其老年人在购买此类“保健品”时,如何做到不被欺诈和虚假宣传所“误导”;不被包治百病神药所“忽悠”;不被混淆市场乱象所“坑骗”。


为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百姓安全放心消费,近日,记者采访了吉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管处沈玖明处长,旨在提醒广大消费者如何科学认知、准确选购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保健食品”,广大消费者在选购和使用“保健食品”时必须了解掌握以下知识和注意事项:

1问:沈处长,据了解目前很多消费者对“保健品”不全面十分了解,购买“保健品”大多听商家宣传介绍、市场广告“炒作”,什么“火”就买什么,什么“神”就买什么,结果花了钱被“坑骗”,尤其市面上既称“保健”、又叫“保健品”、也叫“保健食品”,如何界定区分?

答:大家知道,2019年1月自“权健”事件曝光后,“保健”市场行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类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抱根妙作,咬牙切齿,痛诉“保健”市场乱象丛生,又是保健、又是保健品、又是保健食品;一会是传销,一会是直销,一会是传销和直销混合体、衍生物等等,“保健”市场行业象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保健食品健康产业走入低谷。致使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合法企业成了“背黑锅侠”。究其原因是目前“保健”市场混淆了“保健、保健品、保健食品”概念,没有分清什么是合法的“保健食品”,什么是不合规的“保健品”,尤其不法商家故意“混淆是非、偷换概念、张冠李戴”将普通食品、有毒有害食品等冒充保健食品误导消费者。为此,辨别什么是“保健、保健品、保健食品”。我个人认为:“保健”没有实际明确的商品涵义,是抽象的,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迫切需求“大健康”保养称呼而已,“保健”一词属“时髦词”(如中医按摩也叫“保健”;理发护发也叫“保健”等等)。“保健品”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一般是对人体有保健功效产品的泛称,诸多媒体报道中涉及的保健品,实为内衣、床垫、器械、理疗仪、饮水机等,而非食品或保健食品。这些所谓“保健品”,都是没有经过动物和人体试食实验的一般产品,它的保健功能是不确定的,也无法验证。正是因为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监管人员无法可依,为市场监管带来了难度。“保健食品”具有明确的法律定位,《食品安全法》有明确定义和法律法规要求。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消费和宣传活动中,首先应依法辨别产品属性,清晰界定产品是食品还是用品,是保健食品、普通食品还是有毒有害食品,其次应根据产品的实际属性,依法规范表述产品名称,不能一概笼统表述为“保健品”,造成事实不清、消费错位和信息误导,混肴概念。作为保健食品这块是我们市场监督管理局明确赋予的监管内容和对象,其他的不是。保健食品监管和产业发展我认为目前是步入健康发展轨道的,是科学的、安全的,是“大健康”朝阳产业。

2问:沈处长,刚才你提到保健食品有明确法律定义,请解答什么是保健食品?《食品安全法》对保健食品有哪些明确规定和要求。

答:2015年10月1日我国重新修订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食品是特殊食品不是药品,药品是用来治疗疾病的,而保健食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不追求临床治疗效果,也不能宣传治疗作用。保健食品重在调节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生理节律,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达到保健康复的目的。保健食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即营养性,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感官性,提供色、香、味、形、质等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嗜好和要求;安全性,必须符合食品卫生标准要求,必须不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而药品则允许有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

保健食品应具功能性,即具有调节机体功能,这是保健食品与一般食品的区别。它至少应具有调节人体机能作用的某一种功能,如免疫调节功能、延缓衰老功能、改善记忆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功能、抗疲劳功能、减肥功能等。其功能必需经必要的动物或人群功能试验,证明其功能明确、可靠。

保健食品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一般需按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人群食用,这是保健食品与一般食品另一个重要不同。一般食品提供给人们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男女老幼皆不可少。而保健食品由于具有调节人体的某一个或几个功能作用,因而只有某个或几个功能失调的人群食用才有保健作用,对该项功能良好的人食用这种保健食品就没有必要,甚至食用后会产生不良作用。例如延缓衰老保健食品适宜中老年人食用,儿童不宜食用;减肥保健食品适宜肥胖人食用,消瘦人不宜食用。

3问:目前《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保健食品有哪些规定和要求?

答:我国保健食品产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1996年原卫生部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发布实施,同时配套发布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审批程序、检验方法、技术规定、卫生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和技术要求,为“卫食健字”保健食品产品的审批和许可提供了法律依据、科学技术支撑和行政操作程序。2003年按照国务院的安排,卫生部停止保健食品的审批,移交给了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5年及2015年,我国重新修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国食健字”保健食品产品的审批和许可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此同时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健食品法规、规章,如《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保健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保健食品产品质量标准》、《保健食品标识标签管理规定》、《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一)》和《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一)》等明确规定:目前,国家总局依法批准注册的保健食品允许声称的保健功能有27种,依法备案的保健食品允许声称的保健功能为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应当包括原料名称、用量及其对应的功效;列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的原料只能用于保健食品生产,不得用于其他食品生产。保健食品应当依法注册和备案,注册时应当提交保健食品的研发报告、产品配方、生产工艺、安全性和保健功能评价、标签、说明书等材料及样品,并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备案时应当提交产品配方、生产工艺、标签、说明书以及表明产品安全性和保健功能的材料。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备案的内容相一致。保健食品产品质量有关标准必须符合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GB16740);食品标签通用标准(GB7718);营养强化剂标准(GB14880)等等。为此,我国保健食品生产销售步入了法制化、标准化、专业化轨道,有效保证了保健食品质量安全。

4问:作为一名消费者,根据个人健康和经济状况应如何准确选购自已所需的保健食品,做到理性消费?

答:购买保健食品,须认准保健食品标志和批准文号。保健食品产品外包装上有蓝色草帽样标志,标志下方为批准文号和批准部门。目前市场上存在原卫生部(1996年11月至2003年7月)和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年10月之后)批准的保健食品产品。原卫生部批准的国产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 (年代号) 顺序号”,进口保健食品为“卫进食健字 (年代号) 顺序号”或“卫食健进字 (年代号) 顺序号”,下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字样;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国产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G 4位年代号 4位顺序号”,进口保健食品为“国食健字J 4位年代号 4位顺序号”,下面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字样。每个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只能对应一个产品,如果消费者在市场上发现一个批准文号对应多个产品的情况,务必谨慎,可以登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http:/samr.sa-ic.gov.cn/)“数据查询”栏目查询产品的真实情况。

5问:购买保健食品要注意些什么?

答:(1)要到合法店铺购买,正规保健食品经营企业应在店内悬挂具有保健食品经营范围的《食品经营许可证》。

(2)购买保健食品时,宜向营业员明确说明买保健食品的目的。

(3)在选购之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查外包装和说明书。仔细查看外包装标签标识产品相关信息,不要购买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产品;不要购买标签上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号的预包装食品;不要购买标签或说明书中提及可以预防疾病、有治疗功能的产品;不要购买标签上没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但声称是保健食品的产品。

(4)要保管好购买凭证,如购物小票或发票,若质量有问题,购物凭证是投诉、索赔、维护自己权益的重要凭据。

(5)要看清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的内容应当包括产品名称、主要原(辅)料、功效成分/标志性成分及含量、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量与食用方法、规格、保质期、贮藏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为了让广大消费者更加真实、清晰、完整判断和了解保健食品标签内容,保证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2019年8月2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了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2010年1月1日正式实施),对企业标签内容进行规范指导,特别是对标注警示用语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设置警示区,提高关注度。警示区必须设置在最小包装物的主要展示版面上。二是标注警示语,提高认知度。要求在保健食品标签上标注:“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等警示语。三是规定面积大小,提高辨识度。标签上警示区面积不少于其所在版面的20%。四是规定印刷字体,提高清晰度。警示用语使用黑体字,让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看得更加清楚。我觉得随着对保健食品监管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让保健食品标签带上警示语,有利于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体现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有利于约束商家营销行为,诚信不欺、生财有道;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知情权,让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治疗疾病深入人心,消费选择更加理性。

(6)要辨别广告和宣传内容。科学、理性看待保健食品广告和宣传,凡声称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一律不要购买;保健食品广告中未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一律不要购买;不要盲目参加任何以产品销售为目的的知识讲座、专家报告等。如遇到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问题的,可以拨打市场监督管理局“12315投诉举报电话”进行投诉举报。

6问:食品、保健食品、药品有何区别?

答:据了解,很多朋友都会对食品、保健食品、药品在用途或者概念等诸多问题中混淆,下面就来给大家进行详细的解答关于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别。

内容

食品

保健食品

药品

概念

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物又是药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对人体不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用途

供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


提供营养,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


标签标识营养成分含量。


用于特定人群使用调节机体功能,如:


1.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2.亚健康状态的调理


3.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4.改善各种营养素的代谢


5.增强机体对应激状态的适应能力


标签标识具有特定保健功能。


主要用于临床上治疗疾病,以及疾病的预防(疫苗)和诊断(诊断试剂)


标签标识适应症或功能主治。


原料特点

富含营养成分,无毒副作用(包含药食同源)

富含活性成分,在规定的用量下无毒副作用,在部分地区有一定的食用习惯,(包含食药同源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

富含活性成分,允许在规定的用量下有毒副作用,可以没有食用习惯。

用法用量

食用饮用无次数限制。

食用、饮用有规定用量可以长期使用。

多种给药途径,

有规范用量,

不能长期服用。

配方特点

具有应当的营养物质,无毒无害

含有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在规定的每日用量下不对人体产生任何毒副作用。

普通食品原料、新食品原料、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以下简称食药两用物质)等均可用于保健食品。

富含有活性成分,允许在规定用量下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监管


的关注点


安全


营养


安全


功能


质量可控


安全


有效


质量可控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污染、变质、农残、添加非食用物、滥用食品添加剂。

非法添加药品


虚假宣传


假冒伪劣


假、劣药


虚假宣传


7问:目前保健食品存在虚假宣传和非法添加主要有哪些?

答: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严格按照注册或备案的保健功能进行标签标识和宣传表述。我们收集整理了市场上针对监管部门批准的27种保健功能的虚假宣传和非法添加表述(详见下表)。凡有这些虚假宣传和非法添加表述的产品,无论是在商超等线下实体店销售,还是通过网络、会议、电视、广播、电话和报刊等方式销售,请消费者都不要购买,

常见的保健食品功能声称虚假宣传表述

01

增强免疫力

防癌;抗癌;对放化疗有辅助作用等。

02

辅助降血脂

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肌细胞;减肥;防止血液凝固;预防脑溢血、脑血栓;预防老年痴呆;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疲劳等

03

辅助降血糖

可以替代胰岛素等降糖类药物;预防或治疗糖尿病等

04

抗氧化

治疗肿瘤;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预防老年痴呆;治疗白内障;延年益寿等

05

辅助改善记忆

提高智力;提高学习专注力;提高考试成绩;缓解脑力疲劳、头昏头晕;预防老年痴呆等

06

缓解视疲劳

治疗近视;预防和治疗白内障、青光眼等

07

促进排铅

吸附并排除各种对人体有害的毒素,如铵盐、重金属等;调节体内酸碱度,恢复身体机能;对抗自由基侵害,排毒养颜等

08

清咽

辅助戒烟;抗雾霾;缓解烟毒、霾毒;对疾病引起的咽喉肿痛有治疗效果、治疗慢性咽炎等

09

辅助降血压

治疗高血压;抗血栓;预防改善老年痴呆症等

10

改善睡眠

缓解大脑衰老、神经损害;可替代安眠药快速入睡;保持皮肤光泽等

11

促进泌乳

治疗乳房胀痛炎症等

12

缓解体力疲劳

提高记忆或学习专注力;提高性功能;预防因疾病引起的身体疲劳;改善缓解脑力疲劳;壮阳等

13

提高缺氧耐受力

可缓解因心脑血管系统障碍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的供氧不足;治疗脑缺氧;治疗运动缺氧;补氧等

14

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

治疗因辐射造成的损伤;抗手机、电脑等电磁辐射等

15

减肥

无需保持健康合理膳食和运动等规律生活习惯,可达到快速减脂、减体重、塑形效果,体重不反弹;预防便秘;可完全替代正常饮食等

16

改善生长发育

增高;改善食欲;促进二次发育;改善记忆等

17

增加骨密度

增高;促进骨骼生长;治疗骨损伤;增强身体强度等

18

改善营养性贫血

调节内分泌失调;养颜美容等

19

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

治疗化学性肝损伤;酒前、酒后服用解酒;治疗脂肪肝、肝硬化等

20

祛痤疮

修护受损肌肤;清除黑头;预防长痘;改善各种面部肌肤问题等

21

祛黄褐斑

可根除黄褐斑;提高肌肤自身养护能力;有效抑制并淡化黑色素等

22

改善皮肤水分/油分

抗皮肤衰老、暗黄、色斑;延缓衰老;抑制黑色素等

23

改善皮肤水分/油分

抗皮肤衰老、暗黄、色斑;延缓衰老;抑制黑色素等

24

调节肠道菌群

治疗肠道功能紊乱;治疗便秘、腹泻;增强免疫力等

25

促进消化

治疗胃胀、胃痛等

26

通便

治疗便秘等

27

对胃黏膜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

治疗胃部疾病;对所有程度的胃黏膜损伤均有保护功能;酒前、酒后服用解酒等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如果保健食品对某种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则怀疑保健食品添加了药物。

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

序号

保健功能

可能非法添加物质名称

1

声称减肥功能产品

西布曲明、麻黄碱、芬氟拉明


2


声称辅助降血糖(调节血糖)功能产品

甲苯磺丁脲、格列苯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马来酸罗格列酮、瑞格列奈、盐酸吡格列酮、盐酸二甲双胍、盐酸苯乙双胍


3

声称缓解体力疲劳(抗疲劳)功能产品

那红地那非、红地那非、伐地那非、羟基豪莫西地那非、西地那非、豪莫西地那非、氨基他打拉非、他达拉非、硫代艾地那非、伪伐地那非和那莫西地那非等PDE5型(磷酸二酯酶5型)抑制剂


4

声称增强免疫力(调节免疫)功能产品

那红地那非、红地那非、伐地那非、羟基豪莫西地那非、西地那非、豪莫西地那非、氨基他打拉非、他达拉非、硫代艾地那非、伪伐地那非和那莫西地那非等PDE5型(磷酸二酯酶5型)抑制剂


5

声称改善睡眠功能产品

地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氯氮卓、奥沙西泮、马来酸咪哒唑仑、劳拉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三唑仑、巴比妥、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氯美扎酮

6

声称辅助降血压(调节血脂)功能产品

阿替洛尔、盐酸可乐定、氢氯噻嗪、卡托普利、哌唑嗪、利血平、硝苯地平


8问:一些不法商家针对老年人欺诈销售“保健食品”主要有哪些“骗术”?

答:大家知道,平时在电视、网上看到老年人因为购买保健食品被骗的新闻,一些不法商家免费邀请老年人参加“健康讲座”等,大肆推销“保健品”,骗取钱财,甚至还损害其身心健康,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一些不法商家面向老年人推销保健食品贯用的“十大骗局“,为此,真诚提醒广大老年人擦亮双眼,仔细鉴别。

骗术01:假借公益欺骗型


【行骗套路】

第一步:与各地广播电视报签订协议,随后以广播电视报读者俱乐部或生活馆的名义对外宣传。

第二步:刊登广告、发放小礼品等形式,吸引老年人参加健康养生知识讲座。

第三步:借助“全国健康万里行”“老年人模特队”“夕阳红等公益活动的名义,组织所谓“专家”以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讲解“养生知识,现场开展各种互动,会后一对一诱导与会老人高价购买保健品等。

【危害性】

(一)披上合法外衣,借助公益活动,更具欺骗性。

(二)利用网络视频会议形式和高科技手段,危害受众面广。

【警示语】

谨防假借公益之名,行谋财害命之实。

骗术02:冒充专家恐吓型


【行骗套路】

第一步:对“假专家”进行虚假包装、宣传。

第二步:组织健康讲座和体检,由“假专家”介绍疾病的严重性,让消费者产生恐惧心理。

第三步:由“假专家”开展“一对一”的“诊疗”,解读体检报告,渲染体检结果的严重性,吓唬消费者,给消费者“下危机”,并提出解决方案(使用特供保健品治疗),从而达到以高价销售特供保健品的目的。

【危害性】

(一)“假专家”随意编造头衔,使得患病老人上当受骗,延误病情。

(二)产品价格虚高数倍,甚至数十倍,骗取老年人多年积蓄。

(三)破坏家庭和谐,导致很多家庭老人与子女之间的矛盾。

【警示语】

保健品不能治病,假专家害人不浅。

骗术03:瞒天过海神吹型


【行骗套路】

第一步:在普通酒、饮品中添加“地塞米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等化学药物成分。

第二步:通过广招代理商,营造热销氛围,感觉大家都在买。

第三步:利用广告“神吹”,“秘方”诱导,将普通酒或饮品包装成医治百病的“神药”。比如宣称“亿好酒”拥有独特秘方,采用纯天然中草药植物配制而成,无激素,可治疗痛风、颈椎炎、腰肩盘突出、腰肌劳损、风湿、类风湿、手脚麻木等。

【危害性】

(一)“神药”添加了国家明令禁止添加的西药,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特别是中老年人食用后可能发生意外死亡。

(二)神吹广告具有欺骗性,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

【警示语】

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神药。

骗术04:免费旅游陷阱型


【行骗套路】

第一步:组织会议,观看视频,由公司老总亲自演说公司产品能治疗百病的神奇功效。

第二步:以“感恩行动”名义组织老年人客户到旅游景点免费旅游,在游玩期间组织“假专家”对这些客户进行身体检查。

第三步:谎称部分客户有极大的患癌风险,故意制造恐慌气氛,然后借此推销声称可以治疗癌症的保健品。

【危害性】

(一)对老年人虚假关心,从而欺骗钱财,甚至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

(二)破坏老年人家庭和睦,引起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矛盾。

【警示语】

天上不会掉馅饼,羊毛出在羊身上。

骗术05:非法添加毒害型


【行骗套路】

第一步:生产者设立生产窝点,生产含有西布曲明、西地那非、酚酞等有毒有害成分的无外包装减肥、壮阳产品胶囊,并通过网络向全国批发销售。

第二步:代理商购得减肥、壮阳产品胶囊后,定制外包装,成立多个微商团队,通过微信、淘宝等方式将虚假包装后的有毒有害产品销往向全国。

第三步:私刻国家行政机关公章、业务专用章、事项许可章等,伪造保健食品批准文号、证书等开展虚假宣传。

【危害性】

(一)生产和销售团伙通过互联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隐蔽性强,受害人群大。

(二)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犯罪团伙参与人数多、范围广。

【警示语】

微商网店谨慎购药,减肥壮阳谨防受害。

骗术06:连环施计圈套型


【行骗套路】

第一步:通过宣传单或现场产品推介会,夸大虚假宣传产品功效,声称可以预防和辅助治疗肿瘤;降低尿酸、缓解痛风;预防骨质疏松;预防和辅助治疗感冒;清除自由基,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

第二步:收集患者的病例,用于宣传产品对治疗肺癌症等病情具有显著成效。

第三步:组织“癌症”患者现场说法,以“亲身经历”宣传非法产品对治疗直肠癌的疗效。

【危害性】

(一)利用“癌症”患者现场说法,欺骗性强。

(二)将普通食品渲染成能治癌症的神药,忽略正规治疗,容易延误癌症患者的治疗,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警示语】

眼见未必实,有病正规治。

骗术07:虚构认证伪装型


【行骗套路】

第一步:分发宣传资料,以免费领取礼品、礼物的方式,吸引老年顾客到店,获得客源,登记个人信息。

第二步:定期组织健康讲座和产品宣传会,虚假宣传将普通产品具有预防及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白内障等无法证实的医疗功效。

第三步:使用“国内唯一一款”“全球公认”“美国哈弗医学院临床证明”“欧盟EDQM认证、英国BRC认证、瑞士SGS认证”等权威认证信息,将产品伪装成高科技产品,并伺机高价向老年顾客推销。

【危害性】

(一)将普通食品伪装成高科技产品,欺骗性强,且虚高的价格使得老年人的钱财受到极大损失。

(二)虚假使用权威认证,破坏了认证的权威性,损坏了政府信誉。

【警示语】

认准蓝帽子,识破假权威。

骗术08:量身定制诱导型


第一步:开展健康讲座宣传产品,并印制宣称“食用菌系列产品”适用多种疾病、配料添加多种名贵中药材的说明书宣传散页,向消费者散发。

第二步:发展会员并将其虚假包装成“专家”,宣传其为“老师”,由“老师”上门推销。

第三步:“老师”针对消费者的病情拿出“量身定做”的营销方案,渲染消费者病情的严重性,针对性提出“一对一”的“治疗”方案,进一步鼓吹“产品具有正规医疗难以企及的效果。

【危害性】

(一)假“老师”上门推销,违法行为隐蔽。

(二)虚假宣传使患者相信使用该产品优于正规治疗,导致其停止正规治疗,延误病情。

(三)导致社会信誉丧失、人际关系缺乏信任,正常交往产生戒心。

【警示语】

定制服务是假,推销骗财是真。

骗术09:自编自演体验型


【行骗套路】

第一步:推出免费体验,以“体验店”“国际风采展示”“荣誉证书”等内容,衬托其宣传并销售的电位治疗仪产品高大上的形象。

第二步:宣称产品包治百病,夸大产品功效。体验期间向体验者宣传电位治疗仪的四大功能,即“净化血液、清血排毒,活化细胞、促进新陈代谢,安定自律神经、促进激素的分泌,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第三步:通过播放虚构的体验者回访视频,假借体验者名义悬挂自己制作的锦旗等形式,宣传电位治疗仪对改善身体、治疗疾病的作用,声称只要坚持体验,疾病都会好转。

第四步:在体验活动中自编自导消费者抢购场景,制造畅销假象。

【危害性】

(一)夸大疗效,误导消费者。

(二)产品在无医生指导下使用,安全隐患大。

(三)高价销售,掏空老年人腰包。

【警示语】

别让免费蒙蔽眼,体验背后是骗钱。

骗术10:非法集资诱骗型


【行骗套路】

第一步:专门招募老年人代理推销保健食品,声称保健食品功效好、公司实力强大,吸引老年人参与。

第二步:实施非法集资,利用老年人希望获利的心理,突出该代理活动在缴纳一定本金的基础上可以按月获得分红。

第三步:待老年人缴纳费用后,免费提供保健食品,以“赠品”反馈形式派发假冒保健食品。

【危害性】

(一)通过包装项目、制造卖点、有偿赠送的形式,一步步降低老年人警惕性,欺骗性强。

(二)利用投资高额回报的手段,达到对老年人实施非法集资的目的,使得老年人钱财受骗数额大,后果严重。

(三)将假冒保健食品迂回销售给老年人,老年人食用后,对身体危害大。

【警示语】

分红获利须警惕,偷鸡不成蚀把米。

9问:吉林市保健食品行业生产经营发展状况如何?

答:吉林市特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主要是保健食品生产和经营批发零售企业,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婴幼儿辅助食品批发零售企业。全地区目前持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企业共23家,共计持有87个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已取得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16户,持有 58个批准文号;保健食品品种功能 18个;使用保健食品原辅料140多种;保健食品产品剂型10个;生产线23条;保健食品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类14个;原料80多种;剂型7个。

吉林市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生产保健食品所需原料主要以吉林长白山绿色资源人参、林蛙、灵芝、鹿茸、五味子等为主,有的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品牌知名度很高,保健功能声称、产品质量受到消费者青昧,有的生产企业无论是厂房硬件设施建设还是生产车间内部设备布置都具备现代化企业标准,有规模、有基础、有后劲,应该说前景广阔,有的甚至能成为当地绿色产业龙头企业。近年来,由于“东北现象、保健市场乱象”的影响,企业融资困难、产业调整跟不上、政策扶持不到位,加之企业后续研发资金投入不够,销售渠道不畅,市场占有份额小、竞争力差,企业难以做大、做强,致使我市多数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处于间歇生产或停产状态。

吉林市保健食品经营企业全口径约7000户,专营、兼营保健食品经营企业2911户。从销售情况看,由国家总局公布的27种保健食品功能产品有80%在我市销售,如专营店以安利、完美、天狮、无限极等直销品牌产品为主;药店以哈药世一堂、三九集团、汤臣倍健等系列产品以及减肥茶,维生素、深海鱼油、蛋白质粉、牛初乳粉等为主;超市以脑白金、阿胶、红牛、劲酒、同仁堂蜂道馆等礼品包装盒为主。


10问:2020年,作为监管职能部门,在开展保健食品监管和推动吉林市保健食品产业发展有哪些新的举措?

答:只争朝夕加油干,不负韶华再出发。新的一年里,认真贯彻提出的“四个最严”要求,在吉林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吉林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乘借“两会”东风,在开展保健食品执法监管工作中,践行“商事改革的先行者,公平竞争的维护者,安全底线的守护者、消费维权的保护者、综合执法的执行者、质量发展的推动者”市场监管宗旨,不负组织信任和领导重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以监管保安全、以服务促发展”为中心,确保百姓保健食品消费安全。


坚持依法监管。以《食品安全法》及配套法规为基本遵循,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完善监管工作机制,清晰界定注册备案人、生产经营者、技术审评机构、行政部门各方主体责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营造良好的法治监管环境,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坚持服务发展。以科学理论为支撑、科学数据为证明、科学共识为评判,构建科学合理的产品评价体系和技术审评体系。坚持科学促进发展、科学提升监管、科学引导消费,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优化审批程序,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和“大健康”产业发展,为吉林经济发展增砖添瓦。

坚持专项检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严把生产许可、日常监管和消费安全关,强化日常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和商业欺诈、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涉及产品安全性、有效性的原料、功能声称、标签标识和广告等,从严监管,重典治乱,维护广大消费者权益。

坚持社会共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监督自律、公众媒体的舆论监督、消费者的投诉举报、信用体系的联合惩戒等作用。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行业组织和消费者、媒体共同监督、共同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居民对营养保健食品的消费指数不断攀升,从行业发展前景来看,目前我国人均保健食品消费是美国的1/20,是日本的1/15,未来保健食品的消费将是现在的2-3倍,需求空间急剧增大,尤其是全社会老龄人口的大幅增加,将推动保健食品速度增长。

从吉林市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看,长白山动植物绿色资源在中国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吉林市应依托长白山动植物绿色资源加大开发、研制具有地区特色、药食同源的系列保健产品。重点开发人参、林蛙、灵芝、鹿茸、五味子等系列保健食品,扶持企业搭建直销、微商、“互联网十”、产品展销交易会以及电子商务平台,把产品推向消费市场;作为政府部门应适时建立“产、学、研、资”科技研发服务平台,将我市保健食品行业生产技术、科研成果、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融合,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行业组织要引领企业之间“抱团取暖、强强联合”,打造吉林市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航母群、经济带”。要顺势而为、精心帮扶、精准发力;要提高战略定位,产业升级转型,抓好园区建设,拓展产销方式,畅通消费渠道,培育营商环境;要突出政策引领,提供优质服务;有力助推吉林市保健食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