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台站是气象业务的基石,也是气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气象部门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为防灾减灾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完整的观测数据支撑,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夯实硬件基础 台站面貌焕新颜
受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限制,基层台站往往建设在远离繁华城市的远郊区域。为保障气象探测数据的时空连续与科学性,有的台站分布在方圆百公里内常住人口仅有十几人、年降水量只有几十毫米的戈壁深处,有的处在高寒缺氧、人迹罕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南缘,有的建在高温、高湿、缺淡水、多热带风暴的海岛,还有的矗立在时常电闪雷鸣、风啸冰封的高山之巅……不仅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更存在进人难、留人难、业务保障和后勤保障难等困难。基层气象工作者长期奋战在保障国泰民安的“前沿阵地”,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这些台站的气象干部职工,用青春践行对党和国家以及气象事业的铮铮誓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始终关心关怀基层气象干部职工,加强投入保障,优先支持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十年间,气象部门出台多个文件加强基层台站建设,改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气象工作者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坚持“促发展、抓改革、重管理、强基层”的工作思路,气象部门发挥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优势,统筹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引导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力度,用好用足艰苦边远地区有关政策,确保各项规定落实落地。
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坚持规划引领,注重顶层设计,形成“补短板、强弱项、重民生、促发展”的总体思路,统筹考虑短板弱项、业务安全与运行环境,重点解决基本业务运行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支撑保障。同时,根据各地区气象现代化建设进展、台站基础设施状况和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提升对投资的需求,在不断做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的基础上,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注重向中西部倾斜,统筹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
把每一分台站建设的钱都花在刀刃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资金安排基层气象台站改造项目2165个,基层气象台站业务用房和附属用房明显改善,基层气象业务运行环境和工作平台格局得到优化,为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撑保障。
2018年6月22日,西藏山南隆子县玉麦乡无人自动气象观测站建成并投入业务试运行,填补了玉麦乡气象监测空白的历史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供图
如今,经过综合改造后的基层台站面貌焕然一新。国家一类艰苦台站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气象局告别烧牛粪取暖的历史,实现集中供暖、自来水24小时供应;曾经冷风呼啸、气温动辄低至-20℃的青海省沱沱河气象探空站,增加了采暖棚,温度、湿度适宜,各种花卉竞相开放;海拔近4000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气象局建起职工活动中心“雪之韵”……工作生活环境的优化改善,更好支撑保障业务运行的同时,让干部职工坚守也更有温度与力量。
提升发展软实力 打造现代化基层台站
基层台站建设是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紧紧围绕中国气象局提出的“一流台站”发展目标,按照统一规划、科学设计、整体推进、强化管理的原则,以功能齐全、装修简洁、配套完善、满足气象业务现代化为标准,有序推进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在山西,经过改造后的台站不仅解决了饮水、供电、通信、采暖等基础问题,还配备了现代化设备和观测仪器,建设了标准的观测场、观测室、综合业务室等。在海南,气象部门在开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同步规划设计实施气象业务平台、业务系统的综合建设。综合气象业务平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一体化业务系统逐渐成为每个基层台站的“标配”。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在先进设备的加持下,地面气象观测迎来自动化改革。2014年,中国气象局对全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进行调整。通过配备自动观测设备及应用卫星遥感、多源数据自动综合判识、智能图像识别等多种技术手段,从2020年4月1日起,我国迈入地面气象观测全面自动化时代。
自动化观测不仅弥补了原有人工观测数据的不足,使观测能力大幅增强,而且为基层气象部门释放人员“红利”,促进观测员转型发展。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气象局,1996年参加工作的王影用“1个手电筒 2根铅笔 3本气簿”来形容当年地面观测工作。2019年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试运行后,工作配置升级为“2台电脑 2套网络”,“三班倒”的模式成为历史。
在高寒缺氧的青海格尔木,五道梁气象站双备份自动观测仪器排列整齐,及时将气象资料准确上传。2018年,该站将业务搬迁至格尔木市气象局进行远程监控,实现了无人值守,解决了轮班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人才引进难等难题。“以前连做梦都在担心数据缺测或者报文没有发出去,现在再也不用大晚上冒着严寒、举着手电出门观测,而且可以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探空业务和服务保障上。”观测员雷雅丽说。
实行无人值守后的五道梁气象站 青海省气象局供图
在没有集中供电的青海省祁连县托勒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工作者修建光伏电站,运用新设备实现观测自动化。
地面观测全面自动化后,自动采集数据更加准确可靠,自动化观测水平明显提升,气象观测数据可用性、观测频次及对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监测能力均得到提高,为提高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及时率提供了数据支撑。业务人员工作重心由综合观测业务值守向观测系统运行保障、数据处理分析和观测设施维护保障等转变。
观测业务工作做“减法”,预报服务则要做“加法”。业务人员将更多时间和精力转移到气象预报服务、气象科研等工作上,气象预报服务能力和精细程度大大提高。按内蒙古自治区索伦气象站站长郭家旭的话说,如今的气象观测业务“不熬人”,更符合细致精准的要求。
“现在,我们有时间、有兴趣发展研究型业务了,也提高了服务质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麦盖提县气象局业务负责人何娟娟介绍,自2021年组建起科研团队以来,业务人员主动认领研究型业务方向,并在专家指导下展开研究。
今年国务院印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提出,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从事气象工作,优化基层岗位设置,在基层台站专业技术人才中实施“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夯实基层气象人才基础。《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聚焦加强基层台站能力建设,持续推进打造现代化基层台站,开展高质量发展示范台站建设。在中国气象局党组的关怀支持下,一个个基层台站在探索中形成的建设改造经验,正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生机和强大动力。
中国气象局宣传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吴彤
编辑:张琳皓 王美丽 闫泓
审核:段昊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