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与习俗(满族多种习俗藏)(1)

满族文化与习俗(满族多种习俗藏)(2)

“关于满族冰嬉的文字,记载得比较少。当代传承的冰嬉,其实是综合了满族的多种习俗,因此可以说,满族多种习俗‘藏’在冰嬉中。”11月18日,经济学博士、沈阳市满族联谊会副会长关德章,向记者介绍了满族悠久的冰雪生活与运动。

乾隆东巡时曾对满族爬犁即兴赋诗

关德章说,满族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寒冷地区,长期的冰雪天气为满族人进行冬季运动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东北地区冬季河湖港汊都成为天然冰场。满族人善于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冰雪条件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制造爬犁作为冬季的生产运输工具和交通工具,就是一项创举。

爬犁,满语为fara,汉音译“法喇”。“似车无轮,似榻无足,驾马驾牛利行冰雪”。

爬犁制作方法较简单,人们将两根三米长的树杆,将前端压出弯度或用火煨成弓形,高翘起的部分作为辕木,在上边安装车架子,用以马或牛驾驭(也有用狗拉动的,称为狗爬犁)。把贴冰面的杆子上面安装固定栏,铺上板子或干草用来坐人或拉货物。爬犁主要靠贴冰面的两根光滑的木杆在冰雪上滑行,方便快捷。

乾隆东巡时,看到雪地的爬犁,立刻产生了兴趣,赋诗一首:

驾木旋箱质莫过,致遥引重利人多。

冰天自喜行行坦,雪岭何愁岳岳峨。

骏马飞腾难试滑,老牛缓步未妨磋。

华轩诚有轮辕饰,人弗庸时奈若何。

(见《盛京通志》卷13,《天章四》第14页)

如今的爬犁,已多成为人们冰嬉时的首选工具了。

满族人创造了多种冰雪运动形式

关德章介绍说,满族人因为从小就与冰雪打交道,因而也创造出了许多冰雪运动形式。

溜 冰

最初的滑冰(溜冰),就起源于满族人用兽骨绑在脚下,用以在冰上滑行。后来用铁条嵌在鞋底,成为最早的“滑冰刀”。这种在冰面上的滑行活动,不但行驶速度较快,同时还可以进行动作表演,如满族的倒立、叠罗汉、舞幡等。后来渐渐演化,形成了表演形式多样的游戏项目,如速度滑冰、花式滑冰、冰上舞蹈、冰上杂技等。可以说,满族冰上运动与现代冰上运动有许多相通之处。

溜冰车

小孩子经常玩的“小爬犁”,也就是溜冰车,一类用铁条嵌在小木板下,儿童坐在上面,用两根木杖撑向冰面,推动“小爬犁”前行;一类是前面所述大爬犁的缩小版,由别人帮助推行,在冰面上嬉戏。

抽冰嘎

也就是玩“陀螺”,也是满族儿童冬天最喜欢的玩具,看谁的冰嘎旋转得时间长,谁就是胜利者。

轱辘冰

是满族妇女的一种冰上运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满族妇女在冰雪上簇拥翻滚,还唱着“轱辘轱辘冰,不腰痛、不腿痛。”体现着对身体健康的美好祝愿。

雪地快走

据传是清代宫廷妇女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每当降雪后,妇女们在雪地里行走,看谁的速度快还不湿鞋。比赛时要穿“寸子鞋”,因为“寸子鞋”的鞋底高,要掌握身体平衡不容易。因此这项游戏,要有一定的技巧,还要有一定的速度,才能获胜。

关德章表示,对于冰上运动,一开始就很受满族的领袖努尔哈赤重视。1625年(天命十年)正月初二,他亲自在冰面上组织了跑冰城和滑冰比赛。1644年,满族从盛京(今沈阳)入关进入北京后,也把冰雪运动带到关内,并大为盛行。因此,冰雪运动被称“国俗”,现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冰嬉图》,就生动描绘了当时滑冰的各种场面。

如今,满族人的冰嬉活动已经在普通百姓中普及,并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运动方式。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 陈凤军/文 冬瑜/制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