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前260年,秦国武安君白起于长平大破赵国军队,一夜坑杀赵国降卒45万,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积累起来的强大的军事力量也随之崩塌,从此赵国再也无力与秦国一较高下,秦国一统之势已成。

面对赵国的惨败,当时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内心是非常痛苦和悔恨的,而在痛苦与悔恨之际,他还对自己未来的执政生涯产生了非常深的怀疑甚至是绝望心理。

虽然我们不知道当时赵孝成王的具体年龄是多少,但史书的记载均说他是“年少初立”,而长平之战又是从赵孝成王执政的第四年起爆发的。因此,长平之战爆发之时,赵孝成王当是非常年轻的,而从他在整个战争前后所作的几次决策来看,赵孝成王因为年轻而缺乏战略远光和执政经验的弊端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赵盾为何能成为晋朝的第一权臣呢(赵威后一个本能让赵国避免长平之败的女人)(1)

赵孝成王剧照

那么到了这里,很多人便不禁产生了这么一个疑问,那就是既然赵孝成王是“年少初立”,那赵惠文王临终前就没想过为他选择一个合适的辅政大臣吗?答案定然是有的,且不说蔺相如、廉颇、虞卿等一干文武大臣还尚健在,赵惠文王定然不会太过担心朝中无人可用,而事实上,赵惠文王为赵孝成王选择的辅政者并不是这些前朝大臣,而是他的王后,赵孝成王的生母——赵威后

提起“赵威后”,或许很多人并不熟知这位中国先秦时代的杰出女政治家,赵威后是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惠文王的王后,赵孝成王的生母,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位“垂帘听政”的太后(第一位是秦国宣太后)。赵威后的名字目前无从考证,而且关于她的事迹我们也只能从《史记》、《战国策》以及后人对她所作的一些考证资料中去了解一二,且从现有的记载来看,赵威后的执政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以后世的角度来看,若赵威后没有盛年而逝的话,或许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就不会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甚至也有可能不会发生,虽然这些都只是假设,但若深入去了解当时赵威后的执政理念的话,再结合长平之战爆发前后赵孝成王所犯下的几次错误就不难发现这一假设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

那么下面便结合史书的记载对比来看赵威后的执政理念与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前后的决策与表现对长平之战的不同影响。

赵盾为何能成为晋朝的第一权臣呢(赵威后一个本能让赵国避免长平之败的女人)(2)

赵威后剧照

赵威后的执政理念

对于赵威后的执政理念,这里可以总结为两方面,一是“大局观”,二是“民本思想”,而这两方面均可从史书记载的两件事中得到体现,一件是“触龙说赵太后”,另一件是“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先来看“触龙说赵太后”这件事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65年,即赵孝成王即位的第一年,当时秦国趁赵国孤儿寡母之际发兵攻打赵国,赵国决定向齐国求援,但是齐国要求必须让赵王之弟,也是赵威后最疼爱的小儿子长安君入齐为质,然后才肯答应出兵,但赵威后一开始是拒绝的,她不忍心让自己最疼爱的儿子去齐国。眼见向齐国求援不成,左师触龙站了出来,他面见赵威后,向赵威后痛陈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及长安君入齐为质的利害之处,最终成功的说服了赵威后。就这样长安君去了齐国,而赵国得到齐国援军也成功逼退了秦军,从而使得赵王初立的不利局面得到缓解。

以上便是“触龙说赵太后”一事的大致描述,其个中对话细节在《战国策》与《史记》中均有记载,这里便不再赘述。那么从这件事中我们便可以总结出三点:

赵盾为何能成为晋朝的第一权臣呢(赵威后一个本能让赵国避免长平之败的女人)(3)

触龙说太后

而综合来看,以上三点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赵威后的“大局观”。

下面接着来看“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这件事

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尚不可考,但从齐国使者与赵威后的对答及赵威后的表现来看,当在“触龙说赵太后”一事之后,即两国关系有所缓和之后,关于这件事,记录在《战国策·齐四》中,原文如下:

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明确的了解到,齐国使者面见赵威后,赵威后还不等使者说话,便先开口连问使者三个问题,即齐国收成怎么样,百姓是否安居乐业,齐王身体是否无恙。当齐国使者听了赵威后的三连问后,便面露不悦,他的不悦之处就在于,赵威后没有先问齐王的身体状况,而是先问了齐国的收成及百姓近况,可见在赵威后的心中,齐国百姓竟然比齐王还要重要,在齐国使者看来,百姓乃是贱民又如何能与高贵的齐王相提并论?而事实上,这种“民轻君贵”的想法在当时才是主流思想,但赵威后却不以为然,她反击齐国使者说:“没有收成,百姓何以安生,百姓不能安生,又何来君王一说”。

赵盾为何能成为晋朝的第一权臣呢(赵威后一个本能让赵国避免长平之败的女人)(4)

战国形势图

由此可见,赵威后在治国之道上是将“百姓”放在了“君王”之前,这即是赵威后的“民本思想”。而我们也不难发现,赵威后的“民本思想”与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不谋而合。也许赵威后当时崇尚的就是孟子的治国主张,不过这也无从考证了,但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赵威后主政赵国必是将“民本思想”贯彻始终的,否则她定然不会以此三连问来直击齐国使者的。

那么在了解了赵威后的“大局观”和“民本思想”的执政理念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前后的一些表现,通过两人的对比,或许我们会发现赵威后对赵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长平之战前后赵孝成王的表现

前面说过,长平之战的失败,赵孝成王难辞其咎,赵国在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国力本已大增,在具备了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实力及拥有众多能臣良将的前提下,赵孝成王还能败得如此彻底,其能力之低可见一斑,具体来看:

一,轻易接收韩国上党地区。

韩国上党地区虽是韩国国土,但也是赵国在南方的屏障,当时秦国力攻韩国,企图夺取该地,其目的便是想为日后发兵与赵国决战做准备。所以,当秦国对占领韩国上党地区实施具体行动的时候,赵国不应该坐视不理,而应当谋求与韩国合兵一处,助韩退秦,可是赵国并没有这么做。

而当韩国上党与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被切断的时候,上党太守冯亭竟擅自率众归附赵国,事实上,此举并非冯亭真心想要归附赵国,而是不愿向秦国投降,而且冯亭此举也有将战争引向赵国的目的。

赵盾为何能成为晋朝的第一权臣呢(赵威后一个本能让赵国避免长平之败的女人)(5)

长平之战形势图

当时在要不要接收上党的问题上,赵国内部也出现了两个声音,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赞成直接接收,而以平阳君赵豹为首的则不赞成接收,赵豹反对的理由便是“韩国不让上党归于秦国,有将祸患转嫁给赵国的企图”,假如说当时赵孝成王能认真听取赵豹的意见,即便是接收了上党,也应同时与韩国形成抗秦联盟,共同应对秦国来袭,那么战事必然不会爆发在长平,然而赵孝成王却只局限于对上党地区的垂涎,而不懂其个中利害,当赵国一心只想接收上党的时候,赵国与韩国的联盟也变得不可能了,因为秦国的战略目的达到了,韩国转移祸患的企图也达到了,最后就演变成了秦赵之间的决战,韩国自然乐得置身事外。

所以,轻易接收上党地区是赵孝成王的第一个决策失误。

二,长平之战初期失利后,赵孝成王曾一度想要向秦国求和,双方大战在即,一国之君竟还幻想着向敌国求和以换来太平,有如此畏敌媾和心理,赵国又怎能不败?

当秦赵两国第一次交战的时候以赵国的失利而暂告一段落,赵国虽然失利,但损失也并不大,加上廉颇及时修筑壁垒坚守不住,双方随即进入长期对峙阶段,可是两军还未分出胜负的时候,赵孝成王竟然想到了要向秦国派出使者求和。

赵盾为何能成为晋朝的第一权臣呢(赵威后一个本能让赵国避免长平之败的女人)(6)

平原君赵胜剧照

最后赵孝成王不顾虞卿的劝谏,派了郑朱前往秦国,而秦国也接见了郑朱,那么秦国接见赵国使臣也是有意与赵国修好吗?很显然不是,秦国此举的目的早在赵国派遣使者之前就被虞卿言中了,当时虞卿对赵孝成王说:

郑朱入秦,秦王与范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国、魏国以为赵国已经议和,必定不出兵救赵。秦国知道天下之不救赵国,则议和不能成功,议和不成,赵军必败。

不得不说,虞卿之言一针见血,秦王召见郑朱就是为了让各国看到秦赵两国已经议和,从而断了日后各国支援赵国的想法,可惜赵孝成王没有采纳,所以,待到日后两国决战,其余各国均未向赵国派出一兵一卒,而这就是赵孝成王的第二个决策失误。

三,临阵换帅

在两军相持不下的时候,赵孝成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之母的劝说,执意让赵括代替廉颇,虽然后世很多学者认为赵括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但长平之战的最终结果却真真实实的告诉了我们,赵孝成王临阵换帅的决策是失败的,而且更为主要的一点就是,赵孝成王临阵换帅的原因并非出自对赵括的了解,而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所以,赵孝成王做不到知人善任,而这一点对于一个执政者来说也是非常致命的。

可以说,赵孝成王的这三个决策失误影响了后来战局的走势。

赵盾为何能成为晋朝的第一权臣呢(赵威后一个本能让赵国避免长平之败的女人)(7)

廉颇剧照

结论

通过上面赵威后与赵孝成王的执政能力与形势来看,赵孝成王的三次决策失误所表现出来的便是他执政初期能力与经验的不足,一是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二是做不到从谏如流,三是做不到知人善任,而这三点恰恰却是赵威后所具备的,不管是能够听取触龙的建议,还是与齐国修好,亦或是“民本思想”的治国理念,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赵威后没有过早离去,那么以她的执政能力和理念,一定会在上党地区的取舍中做出最正确的抉择,即便避免不了要与秦国交战,赵威后也不会让赵国陷入孤军作战的不利局面,虞卿作为当时赵国的一位重要臣子,若赵威后在世,她定然会听取赵豹、虞卿、蔺相如等大臣之见,及时与各国通好,到那时山东六国再次形成合纵抗秦之局面也并非不可能。

但可惜的是,赵威后的过早离去,让一切都变得不可能,至今想来,亦甚为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