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记者 嵩 樟

长期以来,丹东东港大孤山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唐安史之乱马嵬坡事变中自缢身亡的并非杨贵妃本人,而是一个侍女,杨贵妃不仅未死,还在唐玄宗的秘密安排下,跟随来自日本的著名遣唐使阿倍仲麻吕登船渡海,赴日本避难,大孤山曾是杨贵妃此次远行的最后落脚点。有趣的是,在日本的山口县,至今仍完整保存着杨贵妃墓与足以说明墓主人身份的墓志铭,这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绝代美女最终命运如何?是在马嵬坡香消玉殒,还是远赴东瀛苦度残生?随着《杨贵妃秘史》的播出,这段千百年来众说纷纭的历史悬案再度成为世人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

真正杨贵妃墓在哪(丹东东港大孤山暗藏)(1)

阿倍仲麻吕石碑为道士胡延方所立

据野史记载,阿倍仲麻吕受唐玄宗之托,将已在国内无法立足的杨贵妃秘密送往日本,阿倍仲麻吕显然是一位与杨贵妃休戚相关的重要人物,而找寻阿倍仲麻吕的足迹,无疑是破解杨贵妃“未死之谜”的重要线索。

从现存史料看,有关阿倍仲麻吕亲临辽东的文字记载无片言只语,但在临近丹东大孤山上庙的石路左侧,竟出现了一块字迹清晰的阿倍仲麻吕的纪念石碑,这是何故?丹东大孤山镇文化馆老馆长张所文表示,这块石碑为大孤山原上庙主持胡延方所立,他立碑的个人目的,是想讨好日伪当局。

大孤山原是海边的一座突兀石山,海拔300多米,半山腰有一平地,最早建有一座小庙,称“姑子庙”,如今则是大孤山名景圣水宫、望海寺所在地。由望海寺远眺黄海中雾气缭绕的大鹿岛,日光下波光粼粼的大洋河,目穷千里之外,心生豪迈之情。沿石阶迤逦而上,在距望海寺不到百米的石阶左侧,一块山石上立起一座半人多高的石碑,上刻“安部仲麻吕之遗迹”,其中,“麻”与“吕”字呈上下结构,排列紧密,乍一看,如同“磨”字,“迹”字则是繁体字,左“足”右“亦”。阿倍仲麻吕在这块石碑上刻成安部仲麻吕,因为在日本音读中阿安、部倍、麻满皆同音,故有称安部仲麻吕或仲满吕的,所以,安部仲麻吕就是阿倍仲麻吕。

张所文表示,胡延方原籍庄河县风窝堡乡大邵村玉皇庙堡人。他兄弟六人,排行老六,从小家境贫寒,体弱多病,被父母送到附近的玉皇庙出家,师从王自敏。胡延方原属金山派(清居道,不准娶妻),后到大孤山庙改为正乙派(伙居道,可以娶妻)。他娶妻于凤祉,因夫妻关系不和,离婚又娶廉素珍为妻,生有一子。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大孤山日本守备队的一些日本军人到大孤山上庙游览,见到药王庙里供奉着一个“安倍仲麻吕”的纸糊牌位,这些日本军人又是作揖,又是鞠躬,又是投钱,对纸糊牌位上标注之人敬仰有加。见此情景,胡延方颇为好奇,为探知原委,他查询了一些庙中珍存的古本原始资料,了解到阿倍仲麻吕出身贵族,是一位知名的日本学者,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以遣唐使身份赴大唐学习中国文化,改名晁衡。

阿倍仲麻吕先学于太学,后留在唐朝做秘书监。他工于诗文,与唐朝诗人王维、李白、储光羲有密切往来。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留唐36年的晁衡乘船与另一名遣唐使藤原清河一道归国,临别时分,唐玄宗、李白、王维均作诗赠别。途中,阿倍仲麻吕的船遭遇大风暴,船覆人殁。李白听说晁衡遇难的消息,失声痛哭,对挚友表示深深的哀悼,写下一首《哭晁卿衡》。幸运的是,阿倍仲麻吕在水中抓住一块木板,被风暴吹送至越南海岸,躲过劫难后得以重返长安。

安史之乱爆发后,公元756年,唐玄宗在逃亡四川的途中,马嵬坡兵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张所文透露,真正自缢身亡的据传是其替身侍女,杨贵妃则在玄宗皇帝亲信的护送下,先至荆襄,再逃往扬州。在扬州休养几日,皇帝亲信密请李白,由李白出面找到阿倍仲麻吕,阿倍仲麻吕秘密护送杨贵妃东渡日本。海上风急浪高,船随风飘荡,船队沿海北上,漂流到黄海海面,阿倍仲麻吕、杨贵妃从大孤山登陆,在大孤山上庙住了几日,于公元757年再由阿倍仲麻吕护送,从大孤山乘船东渡到日本山口县半岛的唐渡口登陆。杨贵妃到日本后不久患肺病并死于日本,日本人将她葬于日本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的二尊院,墓地是用乱石彻成的十几平方米的平台。阿倍仲麻吕完成使命后再度返回长安,并于唐代宗大历5年(公元770年)卒于长安。

胡延方查得这些资料后如获至宝,为讨好日军,于1934年春,在大孤山上庙圣水宫前,树一石碑,上书“安倍仲麻吕之遗迹”。此后,胡延方又向日方提出,为阿倍仲麻吕塑一尊雕像,建一庙宇。日伪当局对胡延方的提议表示赞赏与支持,日方通过外交部,从日本国内弄到一幅阿倍仲麻吕的画像,胡延方找来能工巧匠,按照画像,泥塑了一尊阿倍仲麻吕的塑像,于1939年春,在圣水宫旁为阿倍仲麻吕建了一座小庙,并将阿倍仲麻吕的塑像安放在神台上。

胡延方这一举动,颇得日本人欢心。建庙后,日本各界人士纷纷前来朝拜,日伪政府官员袁金铠看后,竖起大拇指夸赞道:“胡道人不俗!”从此,胡延方青云直上,先后出任了庄河县道教支会会长、安东省道教分会会长等职,又应邀出访日本,云游了日本的很多名胜和庙宇,受到日本天皇的接见,一时间成为当时东北道教界的大红人。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胡延方怕以后落下卖国求荣的罪名,忙令人将阿倍仲麻吕的石碑放倒,将石碑无字的背面朝上,垒在一座小庙下面当底座,又将阿倍仲麻吕的塑像砸碎,小庙也随之拆毁。

1948年春,胡延方被安东县法院关押,因病重被保外就医,回到玉皇庙家中养病,但转年就死掉了。

由阿倍仲麻吕神秘牌位索解“杨贵妃东渡之谜”

既然现存的这块安倍仲麻吕石碑是胡延方为讨好日本人的伪造之作,那么石碑本身所能传递出的杨贵妃踪迹线索即不足为凭,但对此持异议者大有人在,破解了《红楼梦》中若干重大悬谜的东港学者曹祖义便是其中一位。

曹祖义对“杨贵妃死于马嵬坡”的传统说法提出诸多质疑。史载,安史之乱唐玄宗避难四川,两年后回归长安遣人挖开贵妃墓准备移葬,但墓中却不见贵妃遗体,《旧唐书》的记载是“肌肤已坏,香囊犹存”,但在《新唐书》里却对杨贵妃的尸身保存情况只字不提,只说香囊犹在,难道《新唐书》作者对如此重要的历史事实竟视而不见?

真正杨贵妃墓在哪(丹东东港大孤山暗藏)(2)

有关杨贵妃的神秘去向,早在唐朝即众说纷纭。白居易的传世名篇《长恨歌》中有明确提示,“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其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就是指马嵬坡上找不到杨贵妃遗体一事。此后,唐玄宗派一个道士去找寻杨贵妃,结果“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其中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最后,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那么,白居易提到的蓬莱仙山又在哪里呢?在唐代的文学创作中,常用蓬莱山暗喻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

唐代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前后历经11年,经历数次失败,屡遭磨难才抵达日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杨贵妃逃到日本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据记载,唐朝时中日交往频繁,包括非正式的往来在内有十六七次之多,日本甚至一次即派出数百人的遣唐使团,船队浩浩荡荡,仅从航海线路来讲,杨贵妃出逃日本应该是没问题的。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杨贵妃应在哪个港口登船出海呢?按正常的逻辑判断,当时唐玄宗逃往四川,杨贵妃一定会选择相反的方向逃生,可能由武汉顺流至长江下游,再从沿海港口出海。专家指出,一般来讲,杨贵妃可能从当时的扬州、苏州、明州(宁波)中选择一地上船出海,最后到达日本的山口县。

曹祖义认为专家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但具体的登船地点却不符合当时的情况。这三个登船地点都是繁华市镇,不适合秘密出逃,更重要的是,从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所遇到的海上风险看,当时的风帆船是不具备抵御海上风暴的能力的,稍有一点头脑的人是不会给一个出逃的人选择这样的危险路线的。曹祖义的看法是,应该是在唐朝的日本人,为护送杨贵妃的人出了一个点子,即到山东蓬莱乘船,沿临近黄海北岸和朝鲜海岸的海域行船到日本,不用大型商船,一般渔船就能安全抵达,否则,民间不会流传杨贵妃所乘之船被风吹到大孤山之说。

真正杨贵妃墓在哪(丹东东港大孤山暗藏)(3)

真正杨贵妃墓在哪(丹东东港大孤山暗藏)(4)

曹祖义的这一分析不无道理。纵观人类航海史,当人类还处在风帆船、机帆船的时代,对无法预知的海上风险缺乏相应的抵御防范手段时,跨洋过海基本都是沿大陆海岸线航行,一旦遭遇风暴突袭,便可迅速靠岸避险,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探寻新大陆,无一不是采用“地缘海航”的稳妥模式。

那么,是阿倍仲麻吕将杨贵妃护送出“国门”的吗?

再说回到大孤山上庙的石碑,就此碑的历史来源,东港市文物管理所祝延学回忆说,1984年他和胡延方的师兄弟梁延文在孤山上庙见面时说起此碑,梁延文当时是这样讲的,1938年有两个日本人到上庙找安倍仲麻吕牌位,庙上人包括胡延方本人在内均不知内情。日本人走后,他们在庙里墙上的窗户边找到一个木板,木板上刻有安倍仲麻吕的名字,背面有两首诗:一首是李白的,一首是安倍仲麻吕的,后来胡延方就据此立了碑。

曹祖义的陈述提供了两个重要线索:一是,在胡延方为阿倍仲麻吕立碑前,早就有人为这位著名的日本遣唐使在大孤山上庙立了牌位;二是,假若杨贵妃未死,又的确是由阿倍仲麻吕护送走的,阿倍仲麻吕也仅仅是将杨贵妃送至丹东大孤山,两人便分道扬镳,阿倍仲麻吕回京复命,杨贵妃则由其他人继续护送至日本。在中日两国的历史上,均未有阿倍仲麻吕重返日本的记载,阿倍仲麻吕送杨贵妃回日本本土一说,显然与历史记载不符。

问题是,那个神秘的“安倍仲麻吕牌位”究竟是谁所立?为何偏偏在丹东大孤山的上庙立此牌位呢?因时光久远,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生活多年留下的遗迹遗址少之又少,目前仅在西安等寥寥可数的几个地方立有阿倍仲麻吕的纪念石碑,谁能想到,百年前,阿倍仲麻吕的牌位竟立于丹东大孤山上庙,这其中玄机不免令人浮想联翩。

日本杨贵妃墓挑战传统学术观点

不过,即便存在上述历史疑点,学界的主流观点依然认定杨贵妃当年必死无疑,但早些年从日本传来的信息却险些将“贵妃死于马嵬坡”的传统观点彻底颠覆了。

1963年,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日本人认为,杨贵妃当年并没有死,而是逃往日本的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杨贵妃死后即葬于此,她墓上的五座石塔被称为五轮塔。杨贵妃墓前有两块木板,一块是关于五轮塔的说明,一块是关于杨贵妃的说明,上面写着:“充满谜和浪漫色彩的杨贵妃之墓——关于唐玄宗皇帝爱妾杨贵妃的传说。”日本人喜欢到杨贵妃墓朝拜,说这样做可以生出漂亮可爱的孩子。

作家叶广芩曾走访日本山口县,发现当地到处是以杨贵妃命名的商店、酒馆、宾馆,传说中的杨贵妃之墓就在当地的二尊院里。二尊院的名称也和杨贵妃有关,传说杨贵妃死后魂魄回到长安,唐玄宗夜夜做梦,梦见杨贵妃站在床头。在梦中,他知道杨贵妃死在日本,于是造了两尊佛像,让一个叫陈安的人带到日本超度贵妃亡灵,陈安把佛像带到日本以后寄存在京都清凉寺。几百年后,油谷町村的小庙听说此事,提出杨贵妃死在油谷町,要求保存佛像,于是得到了两尊仿制佛像,二尊院由此得名。

杨贵妃的安葬之所是一个约有一两米高的石头塔,塔的下边有一些小的石头塔,围绕着这个大石头塔,据说这些小石头塔是与杨贵妃同来的侍女的坟墓。那么,有何证据能证明五轮塔下安葬之人就是杨贵妃呢?

二尊院保存着该院五十五世长老慧学亲笔记录的两本古书,书是蓝布面,油麻纸上墨笔直书,“天宝十五年七月,唐玄宗爱妃杨玉环,乘空栌舟与久津唐渡口登岸。登岸后不久死去,里人相寄,葬于庙后。” 书中补充说,“六军既发,贵妃气息有所和缓,着人救之。造空栌舟,置数月粮食于舟内,放逐海中,任其漂流。”

空栌舟就是没有橹的舟,无橹之舟如何漂洋过海?山口县人说是借助海流。油谷町这个地方很特殊,有一股从中国来的海流在这个小渔村回旋。现在还有一些日本老人在当地的“唐渡口”捡垃圾,经常能捡到中国产的洗发膏,中国产的矿泉水空瓶子,中国渔民出海打渔用的鱼漂,甚至还有中国女人穿的布鞋……

叶广芩的考证是,杨贵妃“复活”后不可能追随着唐玄宗走宝鸡走汾州至剑阁到四川,跟在皇上后边走,危险太大,但是她也不可能再退回到长安去。她所走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走陕西周至的傥骆道。

傥骆道从周至县的骆口驿,现在叫骆口村,进山,穿越秦岭,从陕西洋县穿出来。傥骆道修建较早,穿行于山谷里遇山翻山、遇水过河,直上直下。今天从汉中飞往西安的飞机航线还是沿着傥骆道飞,此路虽然险峻,却是杨贵妃脱离险地的最近便的一条道路,此路荒废得早,沿途保留下来各式各样的石刻。叶广芩认为,杨贵妃有可能沿着这条傥骆道从骆驿口进来,从洋县出去,沿着汉江南下,然后到长江,再往东南至海边。

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就在《小说月报》第20卷2号上发表《<长恨歌>及<长恨歌 >的传疑》一文,明确指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坡,当时缢死的是个宫女,而杨贵妃本人则辗转逃往日本,随她一起出逃的还有杨国忠的儿媳及孙子杨欢。据传,杨玉环寓居日本时,还助日本天皇挫败过一起宫廷政变。周作人也曾赞同俞平伯的意见,并说他在日本留学时,曾在山口县亲眼看到过杨贵妃的墓。

东港市宣传部原部长高峰认为,如果杨贵妃逃亡日本一说并非捕风捉影。那么,大孤山地区流传的阿倍仲麻吕护送杨贵妃去日本,杨贵妃曾在大孤山上庙短暂停留的传说就更加难辨真伪了。“凡事要分两面看,那个时代大唐具有世界影响力,日本人崇尚唐文化,又久慕杨贵妃之名,也没准借杨贵妃之死大做文章,修建一些象征性的、具有文化意味的所谓的遗址遗迹,这都很难说。”高峰分析说。

更有一些文化界人士激烈指出,日本的杨贵妃墓有“造假”之嫌,并列举了日本文化历史界一些造假充真的实例。还有人考证说,杨贵妃并未出逃日本,而是隐藏山中做了女道士,晚景凄凉落寂而终……

近些年,一些学者文人以“大胆求证”精神遍查史料,竟理顺出了一条马嵬坡兵变后,唐玄宗与杨贵妃间的后传脉络。其要点是,一:杨贵妃确实未死于马嵬事变,她被宫人救起后,带领着她们在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流亡,并于乾元元年与唐玄宗取得了联系;二:乾元二年七月,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襄阳城外的汉江岛上有过一次秘密会见,并在那里发出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三:汉江岛相会引发了当年八月的襄阳康楚元叛乱,为此,杨贵妃决意流亡日本。唐玄宗委派日本客卿晁衡(阿倍仲麻吕)以出任安南都护为由掩护杨贵妃出亡。晁衡与日本遣唐使合作,使杨贵妃于上元元年三月东渡日本;四:杨贵妃的出逃行动引发了上元元年四月的襄阳张维谨叛乱,唐玄宗等人的秘密活动终于败露,于是导致了上元元年七月的西苑宫变,唐肃宗听信奸臣李辅国挑唆,误以为父皇唐玄宗图谋复立,因此将唐玄宗关入西宫,唐玄宗的旧臣高力士、陈玄礼、韦伦等人受到了相应的惩处;五:唐肃宗查明事情的真相之后,才知道父皇原来只是难舍旧情,才与杨贵妃乱世重逢,唐肃宗十分后悔,并向父亲认错,派人去日本接杨妃回国,但杨妃不愿回国,终于铸成了千古长恨。

真正杨贵妃墓在哪(丹东东港大孤山暗藏)(5)

还有学者指出,李白的诗词中其实隐藏了一批唐玄宗和杨贵妃自创的作品,其中有一些是二人在马嵬坡兵变之后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包括李白的大部分词作与《宫中行乐词》《寄远》《长相思》等。换言之,李白本人早就知道杨贵妃的未死真相,并秉承唐玄宗旨意,秘密联系了友人阿倍仲麻吕,借阿倍仲麻吕之力助杨贵妃逃亡日本。

除阿倍仲麻吕石碑外,大孤山一带有关杨贵妃的传说、遗迹还有很多。比如望海寺旁的千年银杏树,当地流传的说法是,此树为杨贵妃所栽。据郭沫若考证,此树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所栽,距今已有千年之久。还有一种说法称,此树非杨贵妃亲手栽种,而是委托圣水宫开山祖师代种,此银杏树下另有一树龄近千年的银杏树,两树合称“祖孙银杏”,按当地人的说法,这是李杨二人“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忠贞爱情的见证。

大孤山上庙的主体由两座上覆巉岩的别致小庙组成,其中一座是三霄娘娘庙,据当地人讲,最中间的一座塑像就是依据杨贵妃的容貌体态量身打造的。与此遥相呼应的是,在日本京都有个泉涌寺,泉涌寺内也供奉着一尊杨贵妃塑像,这个杨贵妃雕像是唐朝雕刻的,雕刻这个佛像的人见过杨贵妃本人,这个塑像与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任何佛像都不一样,杨贵妃头戴金步摇,塑像姿容秀丽,此塑像被视为日本国宝。

李杨千古之爱铸就凄美传说

杨贵妃究竟是自缢身死还是流亡海外,其实都不重要,唐玄宗与杨贵妃间曲折的情感经历之所以从唐代起即被世人追忆传唱,是因为这段千古之恋催发了人们心头对永恒真爱的痴情追寻。

爱情是不染世俗功利的易碎品,世人求之甚艰,而较之芸芸众生,身居宫闱高墙,时刻笼罩于权谋杀机中的皇帝欲求真爱,更是千难万难。而唐玄宗尽管与杨贵妃年纪相差较大,但“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的唐玄宗与宛若天人的杨贵妃可以说是天作之合。

唐玄宗的书法飘逸,唐玄宗的诗歌是唯一入选《唐诗三百首》的皇帝诗歌,唐玄宗打羯鼓的水准连唐代著名宫廷乐师李龟年也自愧不如,唐玄宗谱曲的《霓裳羽衣曲》至今仍被音乐界视为天才之作,而杨贵妃则是一个舞蹈天才,她能根据唐玄宗谱写的曲子指导梨园弟子编排出阵容豪华、场面恢宏的《霓裳羽衣舞》,两人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音乐皇帝”和“舞蹈皇后”,他们的凄美爱情不知拨动了多少后人的心弦。

真正杨贵妃墓在哪(丹东东港大孤山暗藏)(6)

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曾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间的一则小故事。有一天,唐玄宗与亲王下棋,著名音乐家贺怀智在一边弹琵琶助兴,杨贵妃身戴交趾(今越南)进贡的名为“瑞龙脑”的奇异香料站在一旁观看。当时,唐玄宗眼看要输棋,杨贵妃灵机一动,将一种宫中养的西域进贡的小狗放在座位上,小狗扑上棋盘,搅乱了棋局,为皇帝解除了即将输棋的尴尬,于是玄宗抚掌大笑,贵妃也娇面如花,贺怀智演奏琵琶,曲声更妙,只留得亲王一人郁闷。当时是夏月的午后时分,清风徐来,贵妃身上的香料味道更为浓郁,一时间芳香四溢。突然,风吹掉了贵妃的领巾,正落在弹琵琶的贺怀智的头上,贵妃转眸启齿,回眸一笑百媚生,皇帝和亲王大笑。回家后,贺怀智身上的芳香不散,他将贵妃的领巾放进了一个锦囊里,以示怀念。

安史之乱平息后,已是太上皇的唐玄宗回到长安,追思贵妃不已。一日,贺怀智来觐见太上皇,呈上锦囊。太上皇打开锦囊,于其中取出那条带有贵妃体香的领巾,不禁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这幞头巾上的香气,是瑞龙脑香也,此香为交趾所献贡品,我曾赠贵妃十枚。”

那一刻,贵妃的音容笑貌似浮动于老皇帝的眼前。

转自/《妇女·女人观天下》202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