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c,ITP),既往也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因集体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病人对自身血小板抗原免疫失耐受。多种机制共同参与,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加与生成受抑致血小板数目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血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国内报道的发病率为5-10/10万人口,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一线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和(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约70-85%患者治疗有效,部分患者出现病情反复或治疗无效,迁延为慢性ITP或难治性ITP。虽然血小板低可致严重的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但在没有外伤的情况下,其严重出血的致死率与正常人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所以ITP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

槐杞黄颗粒治紫癜肾新突破(槐杞黄颗粒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前景)(1)

血小板模型

ITP患者约70%病人可以检测出自身血小板抗体,这些血小板相关抗体(platelet associated antibodies,PAIg)主要由B淋巴细胞分化生成,与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platelet surface glycoproteins,GP)抗原结合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单核巨噬系统将其破坏导致血小板寿命缩短,数量减少,继而引起出血症状。PAIg还可以与骨髓中巨核细胞结合,直接损伤巨核细胞或抑制巨核细胞释放血小板致其发育成熟障碍,进而导致血小板减少。另外,ITP患者的CD3 CD4 T淋巴细胞水平下降,而CD3 CD8 水平升高,CD4 /CD8 降低。CD8 细胞毒T细胞可以通过抑制巨核细胞凋亡,使血小板生成障碍,提示T细胞异常在ITP中有重要意义1-3。B淋巴细胞是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主要细胞,NK细胞则是免疫杀伤细胞,与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功能有关,也导致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目前有报道4-5,NK细胞数量减少、活性降低,失去抑制B淋巴细胞激活增殖分化能力,B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体液免疫增强,跟ITP发生有关。总之,ITP的免疫紊乱十分复杂。换个角度讲,治疗ITP的根本就是免疫治疗。

槐杞黄颗粒治紫癜肾新突破(槐杞黄颗粒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前景)(2)

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和B细胞

槐杞黄颗粒由槐耳菌质、枸杞、黄精三味药组成,可激活体内免疫系统多个环节,其主要成分槐耳富含槐耳菌质多糖,可增强体液免疫,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分泌,明显激活机体细胞的免疫应答,从整体上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达到辅助治疗ITP的效果。枸杞子可以使免疫细胞活性增加,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黄精可使白细胞数量增加,同时促进吞噬细胞功能,有一定的抗感染功能。从中医理论来讲,可补精益气。滋补肝肾、润养心肺和强壮筋骨疗效。从西医角度上讲,槐杞黄可促进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并且对于体液免疫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

槐杞黄颗粒治紫癜肾新突破(槐杞黄颗粒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前景)(3)

中医药材

文献表明,槐杞黄颗粒可降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短期内再次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6。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总体优于常规治疗,可改善免疫功能指标7。作为辅助用药联合糖皮质激素可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水平8。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槐耳颗粒已进入规范指南、专家共识。在儿童ITP患者人群中,已有报道,在对一组ITP患儿的研究对象(表1),联合槐杞黄颗粒治疗儿童ITP的效果更好(表2)。槐杞黄颗粒作为经典治疗方案的辅助用药,联合槐杞黄颗粒治疗后血小板上升幅度更大,速度更快,血小板稳定在较高水平维持时间更长,可缩短治疗疗程,改善治疗效果(表3)。加入槐杞黄颗粒对血小板抗体PAIgA下降的影响较大(表4)。对发病机制研究中淋巴细胞亚群的治疗前后对比,CD3 ,CD3 CD4 ,CD3 CD8 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5)。不良反应轻,用药安全(表6)9。槐杞黄颗粒在免疫调节功能方面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及应用。现有的基础理论研究已为其提高免疫功能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槐杞黄颗粒治紫癜肾新突破(槐杞黄颗粒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前景)(4)

槐杞黄颗粒治紫癜肾新突破(槐杞黄颗粒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前景)(5)

槐杞黄颗粒治紫癜肾新突破(槐杞黄颗粒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前景)(6)

槐杞黄颗粒治紫癜肾新突破(槐杞黄颗粒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前景)(7)

槐杞黄颗粒治紫癜肾新突破(槐杞黄颗粒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前景)(8)

大量的临床资料及部分动物实验均证明槐杞黄对ITP的治疗是有确切作用的,能明显减少出血症状,改善调节患者免疫功能且长期服用毒副作用较小。槐杞黄使用特点,使用时间越长疗效越好,但起效慢。今后应加强中医的研究,采用统一的标准诊断ITP并将其分型,进而比较不同的单种中药一剂不同疗效、不同剂量的复方中药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通过循证医学的研究方式得到经得起考验的研究结论,有利于疾病的诊治。

1. 兰芳林,健脾补肾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8例【J】。山西中医,2001,17(3):27-28

2. 傅汝林,刘宏潇,张雅丽,归脾加减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8例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2,30(1):26-27

3. 何文清,加减归脾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146

4. 黄霞,刘慧霞,孙为等,健脾益肾活血法对ITP小鼠淋巴细胞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237-239

5. 岳明,龙丹复方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陕西中医学院图书馆,2010

6. 刘金等,槐杞黄颗粒对重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19(7)

7. 韦磊等,槐杞黄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系统评价。药物评价研究,2020,43(2)

8. 邓研研等,槐杞黄颗粒联合常规治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中成药,2020,42(3)

9. 杨玉瑶等,槐杞黄颗粒联合经典方案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6,21(3):122-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