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门村夫


颜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学院德行系高材生第一名(《论语·先进》11·3),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学生之一,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

颜回的父亲颜无繇,字路,是孔子早期学生之一。颜回小的时候,颜无繇即带着他上孔子的课,13岁时正式成为了孔子的学生。那时,孔子学院成立正好13年。

颜回刚入孔门时,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有人便觉得他有些愚。其实,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哪个层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2·9)

孔子说:“我和颜回即使谈论一整天,从来没听他说过不同意见,像个愚笨的学生。可以我观察他私下的言行时,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独到的见解。颜回不愚。”这是《论语》第一次提到颜回。

学渣逆袭学霸是一种什么体验(箪食瓢饮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1)

颜回是孔子学院中最好学的学生。

季康子和鲁哀公曾经都问过孔子:“你这些学生里边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颜回。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只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没有了。”(《论语·先进》11·7,《论语·雍也》6·3)

孔子也曾问过子贡:“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学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学到一个道理就能运用到十件事之中;我呢,知道一个道理,只能运用到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论语·公冶长》5·9 )

《论语》记载颜回问过孔子两个问题。一次,颜回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做到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那实行仁具体要怎么做呢?”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论语·颜渊》12·1)

还有一次,颜回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舞》乐,禁绝郑国的音乐,疏远谗佞的人。郑国的音乐淫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险。”(《论语·卫灵公》15·11)

学渣逆袭学霸是一种什么体验(箪食瓢饮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2)

颜回、子路是经常陪伴在孔子左右的两个学生。一次下课后,颜回、子路两人陪着孔子。孔子说:“你们各自说说都有什么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享,用坏了也不抱怨、不遗憾。”颜回说:“我愿意做一个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把劳苦施加给别人的人。”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老年人安乐,朋友们互相信任,年轻人得到关怀。”(《论语·公冶长》5·26)

还有一次闲聊,孔子对颜回说:“国家用我呢,我就去干,推行自己的治国理政方略;不用我,我就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做学问。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很不服,有点嫉妒,冲冲地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把子路弄了个大窝脖。(《论语·述而》7·11)

颜回家里很穷,但宁愿穷也愿意跟着孔子学习学问。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 (《论语·先进》11·19)孔子还说过:“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论语·雍也》6.11)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都很高。孔子还说过:“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论语·雍也》6·7)“听我讲课而能毫不惰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论语·子罕》9·20)“颜回对我说的话总是心悦诚服。”(《论语·先进》11·4)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老师的学问,颜回仰慕、崇拜、敬仰。他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论语·子罕》9·11)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论衡·讲瑞》)

学渣逆袭学霸是一种什么体验(箪食瓢饮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3)

因此,颜回甘愿追随在老师的左右。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卫国,有人向卫灵公进言说孔子他们有图谋,卫灵公于是派人暗中监视孔子师徒。孔子恐受其害,便匆忙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不料途经匡地,被误认作曾侵犯匡地的阳虎而被匡人围困。当时,孔子让颜回暂时留在卫国,以便观察卫国的动向。卫灵公调查清楚孔子一行到卫国来并不是鲁国派来的,于是再次决定请孔子回卫国。颜回去找老师和同学们,到了匡这个地方,见到了被围困的孔子等人。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说:“老师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啊?”(《论语·先进》11·23)

孔子回到鲁国后,志于整理典籍,颜回是他的得力助手,也是孔子预想中的孔子学院院长接班人。据说由于用脑过度,颜回二十九岁时,头发全白。后来,颜回因为长期劳累,加上长期的营养不良,40岁就去世了,比孔子早去世两年。“唉!老天爷啊,老天爷!你这真要我的命呀,要我的命呀!”(《论语·先进》11·9)孔子有一种天塌地陷的悲伤,哭得极其悲痛。学生们说:“老师您哭得太悲痛了!”孔子说:“是太悲痛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痛,又为谁悲痛呢?”(《论语·先进》11·10)孔子说:“唉,可惜了这样一个人了!我只见他精益求精,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学习。”(《论语·子罕》9·21)孔子还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就更加亲近我。”(《史记·孔子世家》)

颜回家里穷,他死后,连个盛棺材的椁都买不起。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没同意,说:“不论有才没才,总归都是自己的儿子,都很疼爱。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不能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因为我好歹也是大夫,按礼是不可以没车的。”(《论语·先进》11·8)

学渣逆袭学霸是一种什么体验(箪食瓢饮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4)

对于丧葬之事,孔子和颜回都是主张“称家之有无”来进行的,不能勉强。因此,当颜回的同学们准备厚葬他时,孔子不同意,但同学们没听老师的,仍然厚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本心啊,是你那些同学们要这样做的呀。”(《论语·先进》11·8)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思想,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后世尊颜回为“复圣”。 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历代统治者都为他加封,唐朝赠封他为兖公,宋朝封他为兖国公,元朝封他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尊为复圣颜子。

还有人认为,颜回随孔子归鲁之后,自己开始讲学,同时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通过自己讲学授徒,传授儒学六经;通过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形成了儒家的一个宗派——颜氏之儒。根据《韩非子·显学》的记载:自孔子死后,儒分八派,“颜氏之儒”是其中的一派。后世儒学专家大多认为韩非子所说的颜氏之儒,是指颜回弟子在继承颜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学支派。

而《论语》留给我们的关于颜回的最重要的精神遗产,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孔颜之乐”的求道精神。这种对道的追求,是每个人都应当树立并坚守的。(参阅《爱学习是一种什么状态》)

学渣逆袭学霸是一种什么体验(箪食瓢饮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5)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