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人们每次要帮手机、电脑,或者其他各种电器充电时,总是要接一条充电线,充电线一多,还常常接错,实在非常麻烦。而使用“无线充电”的技术,只要优雅的将手机放在一个小小的、像杯垫一样的东西上面,不必接线就能轻松充电,这么厉害的科技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呢?且听小编慢慢道来。

磁吸充电和无线充电区别(无线充电之电与磁的作用和原理)(1)

电与磁的作用和原理在探索无线充电技术原理之前,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一下“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1819 年,丹麦科学家厄斯特观察到一段导线上如果通有电流,四周将会产生磁场,可以让指北针偏转。后人则进一步发现,将导线围成环状,甚至绕成线圈,产生的磁场将会更强、更集中,这称为“电流磁效应”。1831 年法拉第发现,让一块磁铁或其他的磁场来源靠近一段没有电流的线圈,线圈上就会产生“感应电流”,称为“电磁感应”。值得注意的是,电磁感应的成立条件是磁场要有“变化”,如磁铁越来越近或越来越远。外加磁场若是一直保持不变,是不会有感应电流的。这两种物理现象同时运用,就可以进行无线充电。目前的无线充电设备,都包含一个“充电座”,里面其实正是线圈。将充电座接到家用插头后,线圈周围会因为电流磁效应而产生磁场。要充电的电子产品,里面也都有一个线圈,当它靠近充电座时,充电座的磁场将通过电磁感应,在电子产品的线圈上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导引到电池,就完成了充电座和电子产品间的无线充电。人们可能会问,磁场不是要改变才能有电磁感应吗?可是充电座与充电的对象距离却始终保持不变,这样为何会有电磁感应呢?

磁吸充电和无线充电区别(无线充电之电与磁的作用和原理)(2)

原来,家用插座中流出的电是“交流电”,也就是说电流的方向不断的交替变化,一会儿顺着流,一会儿反着流。正因为如此,充电座线圈产生的磁场随之不断在变换方向,并非保持不变,符合电磁感应的条件。但是不幸的是,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在充电的时候,只要离充电座的距离稍远一些,充电效率就会明显下降。即便是最新的技术,充电距离也不能超过 5 公分。事实上,目前绝大部分可以无线充电的移动设备,都是要完全平放在充电座上才能进行,和想像中随走随充的无线充电仍有点差别。为了增加无线充电的距离与充电效率,科学家正在设法利用“磁共振”的原理进行无线充电。在电路中加入一些电容、电感等特殊的元件,适当连接后,会形成“谐振电路”。谐振电路可以共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谐振电路放在一起,其中一个开始因为通电而震荡时,另一个电路也会跟着震荡起来,“自动”产生电流,电能就这样被隔空传送了。

磁吸充电和无线充电区别(无线充电之电与磁的作用和原理)(3)

这样的现象称为“磁共振”,用来进行无线充电,可以让充电距离达到数米,效率也有所提升。唯一的困难就是,要将两个电路调整到一模一样的频率,并且维持一段时间。除了磁共振之外,也有科学家尝试用雷射光的光能来充电,甚至是将电能通过和家用的 Wifi 网路相近的电波频段来传送。加油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一起加油吧!

来源:网络

喜欢就点个赞,满意就转发一下,随手加个关注呗!(跪求不要取关QAQ)

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电气”,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哦!

声明: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