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知识点概念判断(小学数学知识点解读与学习策略)(1)

我们知道物体表面是占有一定的区域,而这个区域有大有小,通过度量后用一个数来表示它的大小,就称为该物体表面的面积。物体的表面并非都是平面,而在小学数学中主要讨论平面图形的面积,即平面图形所覆盖物体表面的大小。

学生对面积的认识是零散的、模糊的,如桌面比书本面大、地面比桌面大等,缺少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即缺少面积概念抽象的过程,没有形成一个知识的模型。

一、面积概念

对于面积概念的抽象,一般要经历活动体验、表象感知、抽象概括。

活动体验:

比一比面的大小,感知面的存在;摸一摸物体上的面,感受面与体的关系;涂一涂不同大小的平面,体会面积的大小;等。通过这些亲身体验活动,让学生建立面积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面的大小。

表象感知:

画一画书本封面、底面、侧面,感知物体表面是由一些面组成的,体会表面面积与各面面积的关系;用相同大小的小方块去大小不同的图形,体会面积的大小是可以度量的。

抽象概括:

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书本封面的面积、桌面的面积、地面的面积等,就会形成对面积概念的表象:书本封面的大小就是书本封面的面积、桌面的大小就是桌面的面积、地面的大小就是地面的面积。再归纳物体表面的面积,即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该物体的面积。

二、面积单位

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该如何进行比较呢?

有些图形的面积大小直接便能比较出来,但有些图形的面积大小较为相近,不便观察,于是人们就规定了一个测量面积的标椎单位“平方米”,就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即1平方米。用这样一个面积单位去测量某个教室、某块土地、某个篮球场等物体的占地面积,还是可行的。但要测量更大区域面积或更小物体表面时,如某省的行政区域面积、书本封面面积等,便出现测量困难。

于是人们对“平方米”进行扩大或缩小。把正方形的边长“1米”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变成边长为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其面积分别为(10米)²、(100米)²、(1000米)²,也就是平方十米、平方百米、平方千米。其中平方十米是100平方米被称为公亩,不被人们常用而略去;平方百米是10000平方米也被称为公顷;而平方千米是大家所熟悉的。如果把正方形的边长“1米”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变成边长为0.1米、0.01米、0.001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边长为1分米、1厘米、1毫米的正方形,其面积分别为(1分米)²、(1厘米)²、(1毫米)²,也就是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平方毫米。于是便得到了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下图:

小学数学知识点概念判断(小学数学知识点解读与学习策略)(2)

在认识这些面积单位时,要善于借助孩子所熟悉的物体表面,如手掌面、大拇指的指甲面、书本的封面、课桌面、教室地面等,让他们经历对面积单位的探索过程,从而构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公顷及1平方千米的单位面积模型,形成对面积单位概念正确的认知。然后才能利用这些经验去估测物体表面的面积,再通过交流估测方法,达到提升孩子合情推理的目的。

三、面积计算

通过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可以知道,平面图形的面积就是测量该平面图形时,所需要的面积单位个数。如果每次求平面图形的面积,都这种方法去测量,既麻烦也不现实,就要去寻找更为简捷的便于测量的方法,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知识点概念判断(小学数学知识点解读与学习策略)(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