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文章链接:白话《金瓶梅》全书总链接,点开从头至尾完整阅读

《满清第一风流奇案》第一回至最后一回总链接 点开直接阅读

解读三国演义全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1)

汉灵帝刘宏这个皇位是窦武一手奉送给他的。

虽然汉桓帝没有儿子,可大汉建国已经接近400年,姓刘的皇子皇孙遍布天下,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其实那时的窦武完全可以决定这个皇帝让谁干,不让谁干。

既然最后让刘宏干了,那么这份拥立之功是缺少不了的,于是窦武加大将军衔,又封槐里侯。

窦武成了大将军,他的女儿又是桓帝的皇后,主宰着后宫,如今桓帝死了,窦皇后成了窦皇太后,还是后宫主宰;也就是说,窦武是十分标准的、大权在握的外戚。

汉朝各种名头的将军数不胜数,多达九十多种,可位列一品的将军只有一个,那就是窦武的这个武官之首‘大将军’衔。

窦武之所以选择刘宏,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出去打探各地皇族的人说:刘宏聪慧;

第二,比较健康;

第三,只有十一二岁。

身体和脑子没问题这是最基本的,没什么好说的,皇家也要脸面,选个一国之君总不能智商或身体是残缺的。

窦武最看重的其实是第三条:年纪太合适。

十几岁的小屁孩可塑性很强,就像橡皮泥,想捏成什么样就能成为什么样;

并且水痘啊、天花啊这些容易夭折的阶段大都已经安全度过,不至于过不了两年还要重新再选一个。

东汉末年的几代皇帝都面临着一个大权旁落的问题:不是宦官集团把持朝政,就是外戚势力专权;要不就是宦官外戚勾结在一起操纵天下,反正这几位皇帝各有各的爱好,也不怎么爱管国事。

解读三国演义全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2)

若是用这样的眼光看下来,他之所以要立刘宏为帝,大约也能得出个‘窦武欺负皇帝年幼,想要擅权’的结论。

事实上,若这样认为可就大错特错了,人家窦武就不是你们想的那种人!

窦皇后没被选入宫之前,也就是窦武还没有成为桓帝老丈人之前,人家在老家关西一带已经是赫赫有名。

不但有名,还是十分正面的那种。

窦武也可算得上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年轻时一心专研儒家经典,写过不少世人赞叹的文章,门下前来求学的弟子也是络绎不绝。

不但经书读得好,德行更是人人称道,在当时的关西一带提起窦武,个个竖大拇哥。

也就是说大将军窦武在没有步入官场之前,本来就是个品行德行都十分出色又熟读圣贤书的文化人。

后人时常拿窦武和后来的何进相比较,何进的女儿也做了皇后,何进也同样做了大将军,都是有权有势的外戚,都曾绞杀过十常侍;相似之处很多。

但没有发迹之前的何进是个操刀杀猪卖肉的,这样的出身和名宦世家又饱读诗书的窦武怎么比?

没法比!层次相差太多。

公元165年,窦武的女儿被选入宫成了贵人,窦武也随之来到京城进入官场,时间不长,连一年都没到,窦氏就成了皇后,窦武升任城门校尉。

翻译过来说就是掌管京城各大城门,负责守卫工作,具备现在北京卫戍区司令职权的一部分。

再到桓帝驾崩,窦武迎立新君,成了百官之首,辅政‘三公’之一,食邑万户。

食邑万户的意思是说:有一万个家庭所上交的税收都是窦武的年收入。

这样的收入水平,简直不要太有钱,这还不算宫中惊人的赏赐。

窦武这么能赚钱,可是很奇怪:他的妻子、儿子却勉强温饱,连件好衣裳都舍不得做。

窦武的巨额钱财哪去了呢?

《后汉书》中记载:【武在位多辟名士,清身疾恶,礼赂不通,妻子衣食裁充足而已。是时,羌蛮寇难,岁俭民饥,武得两宫赏赐,悉散与太学诸生,及载肴粮于路,丐施贫民。】

原来他多处为朝廷寻觅良才,做官清廉,一身正气,不收受贿赂;那些钱财都被他拿去资助学子,以及赈济灾民了。

当时天下大乱,灾民无数,就算窦武再有钱,也经不起这样铺天盖地的洒银子,于是家中老婆孩子勉强温饱,连小康都算不上。

这样的窦武完全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贪婪蛮横的外戚模样,妥妥的一个正人君子。

正人君子往往看不惯的事情很多,看不惯又因良心指使往往必须出手要管,就算面对危险一样毫不畏惧。

正巧这名正人君子面前就有一件他看不惯、也必须要管的事情。

上篇我们说天生异相,又是大蛇突袭,又是雌鸡化雄,这些征兆分明在说宫里缺了某些零件的太监们日益强大,祸乱朝纲。

窦武能忍吗?

肯定不能!

面对如此奸佞,一刻都不能忍。

解读三国演义全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3)

于是汉灵帝刘宏刚刚登基,屁股还没坐稳,窦武便和辅政‘三公’的其他两位对宦官集团发动了攻击。

‘三公’的另外两位其中一个是鼎鼎大名的太尉陈蕃。

陈蕃这个人实在也该说一说。

我们如今熟知的好多典故都来源于这个人。

陈蕃十五岁时独处一室,房屋内外都布满了灰尘,十分杂乱,有个叫薛勤的人问他:“你要在家中接待客人,为何不把房子打扫一下呢?”

陈蕃昂首答道:“大丈夫再世,应当做为天下清扫的大事,岂能只顾自己的一间斗室呢?”

薛勤听罢大为感慨:此子日后必有大作为!

这个故事曾被《后汉书》等一些史家记载。

后来经过各种演变成了现在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含义已经完全被颠倒了过来。

一个讲抱负一个讲细节。

解读三国演义全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4)

汉时许多有本领的人不愿做官,朝廷招也招不来,但陈蕃的名头比朝廷诏书还要管用得多,很多名人收到他的召唤出山为国出力。

为朝廷纳入良才成了陈蕃干了一生的副业,主业当然是做官和谏言。

大汉吸收人才的制度还是【举孝廉】,由郡县推举有德有才的人为朝廷治理天下。

孝廉的意思是首先要以孝为先,然后是公认的有才能。

一般大的郡县一年推举一位,小的三年推举一位。后来科举制度之后,孝廉被用作举人的雅称。

只是大汉时期的孝廉不是考出来的,是千万人中推举出来的。

这一选才制度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并对民间品德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当时是很有积极作用的举措。

陈蕃也是孝廉出身,后来的曹操、公孙瓒、袁术、荀彧、贾诩还有刘备的父亲都是孝廉出身。

解读三国演义全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5)

除了刘备的父亲刘弘之外,其他几位可以看出,都是很有才能的一代英杰。

这一年有人给陈蕃推荐说:青州有位大孝子,父母去世之后他就住在墓道里,长达二十多年。

孝廉首先讲的就是孝道,看的是品性,陈蕃听了很是奇怪,亲自去问他的具体情况,再决定招不招他做官。

哪知这个大孝子刘宣有五个子女,居然都是在这二十多年中出生的。

陈蕃大怒:“你算什么有道德品性的人?居然在父母阴宅中淫乐,侮辱鬼神!祭祀亲人本就不在多,多了反而不敬。你分明就是个欺世盗名之辈...”

这个只有表面行动,没有真心为父母守孝的冒牌孝子不但没做成官,反而被陈蕃治了罪。

陈蕃果然在后来成了一代名臣,洁身自爱,善恶分明,绝不苟且,屡次上书痛斥腐败的朝政,不惜得罪权贵,于是一生跌宕起伏,宦途也是三起三落。

好在天下官员士子都对他敬仰有加,几次被贬甚至杀头都被救了下来。

刘宏登基这年,陈蕃八十多岁,和窦武一起辅政。

两名心怀家国的铮臣良将对于十常侍和他们身边围绕的宦官集团深恶痛绝,于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开始了。

虽然用好人和坏人来评论历史人物多少有些偏颇,但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幕幕让人扼腕叹息的故事结局:好人往往都不是坏人的对手。

窦武和陈蕃这次清君侧行动失败得很彻底,两人也因此含恨而死。

手中掌握天下权柄的他们怎么连一群死太监也斗不过呢?

我们下篇再接着说。

(主线还是《三国演义》,只是一写起来,好多缘故不得不说,先写几章前情,慢慢再接入书中。好在这个系列应该很长很长,有的是篇幅来写,且慢慢来展开这幅历史和艺术相结合的恢弘画卷。)

请关注@骁骑读书持续为您带来不一样的历史和经典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