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马城台伯河沿岸,有一座被称为“陶瓶山”的小山丘。虽然有“山”之名,实则是由约5300万只陶瓶的碎片所堆成的垃圾场。

这些陶瓶大多产自公元2-3世纪中叶,是古罗马人用来盛放橄榄油的容器。在将橄榄油倒出之后,瓶子就被丢弃到这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座人工小山丘。

古罗马瘟疫怎么来的(瘟疫肆虐与气候变迁)(1)

罗马城中的陶瓶山

这一时期恰好是古罗马的全盛时期,人们的消费力惊人。根据历史学家玛丽·比尔德的估算,当时的罗马城“每年要消耗约2000万升的橄榄油、1亿升葡萄酒、25万吨粮食”。

“福兮,祸之所伏”,正当古罗马人在为自己的盛世欢呼相庆时,巨大危机的阴影正在悄悄逼近,盛极而衰的轮回再次上演,陶瓶堆积如山、生活奢靡无度的景象也将不复存在。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改变了这一局面呢?

历史研究者们众说纷纭,一位德国学者在统计之后发现,有210种关于罗马衰亡的原因假设。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孟德斯鸠和爱德华·吉本的观点,他们倾向于认为实行君主政体而非共和制、长时期对外掠夺政策,以及罗马人的腐化堕落等,是导致罗马衰亡的重要原因。

美国著名史学家、俄克拉何马大学古典文学和文学教授凯尔·哈珀,在《罗马的命运》一书中,则从人类学、生物医学与历史学的交叉领域出发,对公元2-7世纪罗马的气候、传染病情况进行研究,得出了新的结论:气候条件的显著变化,以及数次传染病大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将罗马推向衰颓的边缘。

古罗马瘟疫怎么来的(瘟疫肆虐与气候变迁)(2)

《罗马的命运》一书卡片思维导图

在凯尔·哈珀看来:罗马的命运结局,固然有“人”的因素作祟,但自然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觑。


01 最优气候期 技术、贸易:共同打造“罗马奇迹”

根据人口学家马尔萨斯的理论,在农业社会中,当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生产资料为算术级数递增时,人均生活水平就会陷入下降循环,最终战争、瘟疫、饥荒、野兽等外部力量,会将人口重新拉回一个较低水平。

但2世纪中叶的罗马,却成功打破了马尔萨斯人口压力的魔咒。

彼时罗马帝国的统治疆域横跨3个大洲,总人口一度达到7500万。罗马城是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城里有豪华的浴室,也有设计精妙的高架引水桥。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同时,罗马人的平均生活水平不降反升,这一时期也被爱德华·吉本称为“最幸福的时代”。

古罗马瘟疫怎么来的(瘟疫肆虐与气候变迁)(3)

罗马城景象

之所以能够成就“罗马奇迹”,从根本上得益于多重有利因素的叠加。

首先是作为“背景板”的气候条件。

大约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50年之间为“罗马气候最优期”,比起今天的“地中海气候”,当时环地中海区域的气候条件要更加温和湿润,降水的月度分布更为均匀。

这样的气候环境对于农业生产十分有利,葡萄、橄榄、小麦等作物可以在更靠北的区域种植,土地的生产力也大大提升,因此可供养的人口数量也有效增加。

一份估算数据认为,气温升高1摄氏度带来的可耕种土地面积增加,足以满足300-400万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

其次是对外贸易网络扩张。

罗马帝国是一个典型的军事霸权组织,罗马的士兵们四处征战,通过掠夺、收税获取资源,扩大统治疆域。

在这一过程中,罗马建立起了一个长达8万公里的公路交通网络,再加上地中海的海上贸易通道,为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而罗马人对于消费主义的推崇和对奢侈品的偏爱,进一步推动了罗马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率,交换的商品包括:香料、纺织品、橄榄油、葡萄酒、陶器、象牙等。

在一份2世纪的纸莎草文件上,一条驶往埃及的商船上所装载商品的总价值可能超过600万塞斯特斯。开头所提到的陶瓶山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当时罗马从西班牙大量进口橄榄油。

古罗马瘟疫怎么来的(瘟疫肆虐与气候变迁)(4)

曾经古罗马的繁华地带

再者是技术条件的进步。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向更边缘的区域进发,非洲等地的农业生产变得活跃,为了应对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人们开始修水库、建大坝、挖水渠,水利磨坊等新的技术手段共同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02 两次瘟疫与气候变迁:罗马命运的隐忧已现

命运的天平并不总是青睐罗马人,曾经是罗马帝国崛起重要助推力的气候因素,似乎变得不再那么宜人。

这时,流行病菌也开始在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徘徊:公元176年,安东尼瘟疫爆发,公元249年-262年,西普里安瘟疫肆虐百余年。

在古罗马的全盛时期,财政、军事、农业、贸易等因素共同维系了帝国内外的均衡,但这种均衡状态并不是稳定的。随着气候变迁与细菌侵袭,罗马帝国的根基开始遭到侵蚀,罗马的命运开始走向一个新的转捩点。

先来看气候环境的改变,大约公元3世纪时,罗马气候最优期走向了尾声,随之而来的是罗马晚期过渡期。

一边是太阳活动的变化,导致全球气温的下降,光照时间与强度降低。

随之而来的还有干旱,地中海南部、北非等地降水减少,原先肥沃的尼罗河区域洪水也变得稀少,于是,对降水量十分敏感的小麦等农作物出现减产。

农业生产受到重创,罗马帝国政府能获得的粮食也相应缩水,据估计,罗马每年的税收损失约为9.6-19.2万奥里斯。

古罗马瘟疫怎么来的(瘟疫肆虐与气候变迁)(5)

另一边是人为活动产生的不良后果。

为了扩大农业种植面积,滥砍滥伐成为普遍现象,局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地中海地区的降水量减少也部分与此有关。砍伐森林使得积水区域增加,蚊虫孳生,加速了传染病菌的传播。

数次瘟疫肆虐造成的影响,则更为深远和严重。

作为军事霸权国家,罗马必须长期维持一支庞大的军事队伍,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帝国需要士兵,而士兵需要钱”。

瘟疫先是影响人口数量与结构。在医疗水平有限的时期,鼠疫、天花等传染病基本上可以与死亡画上等号,古罗马也不例外。

安东尼瘟疫夺走了帝国约10-20%的人口,西普里安瘟疫使得亚历山大里亚的人口从50万减少到了19万。

致命的病毒夺走了无数年轻人的生命,罗马的可征用兵源减少,后来不得不征召奴隶、强盗入伍,甚至引入蛮族雇佣军,军队的战斗力日渐削弱。

社会经济也受到了瘟疫的冲击。在人口锐减、粮食减产的大背景下,帝国银矿开采量也遭遇突然下滑,一系列因素引发帝国的财政危机和严重通货膨胀,罗马的货币和税收体系都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笼络军心,克劳狄二世选择用黄金犒劳将士,这一不成文的制度之后又延续了数代,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当时货币体系已经出现了混乱的迹象。

古罗马瘟疫怎么来的(瘟疫肆虐与气候变迁)(6)

古罗马金币

03 短暂的恢复期:制度韧性及其局限性

公元1世纪时,古罗马哲学家普鲁塔克提出过一个“忒修斯之船”的悖论:如果忒修斯之船上的部件被陆续替换,那么最后形成的船还是原来的那只船吗?

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古罗马帝国曾经面临的现实:在遭到危机时,制度内在的韧性使得它能够进行局部调整,以适应新的内外环境,但帝国已是今非昔比了。

古罗马瘟疫怎么来的(瘟疫肆虐与气候变迁)(7)

古罗马遗址

在帝国的制度设计中,有不少类似于“缓冲垫”的策略。

城市中设置有专门的粮食储存设施,以备不时之需。一旦发生粮食短缺的情况,罗马政府会通过平抑价格、谴责暴利等方式维持粮食的售价。在首都罗马城,皇帝不仅会引导建设公共设施,还建立了粮食救济制度。

环地中海地区复杂的气候与地形条件,当地的居民早已形成了一套食物储藏、保管的习惯。因此,在面对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时,罗马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社会经济的稳定。

这种制度的内在韧性,正是罗马帝国在经历气候变迁和安东尼瘟疫之后,仍然能够重新回到正轨的原因之一。

但是,随着新的疫情爆发,气候条件变得愈加不利时,帝国制度即将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3世纪危机”也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先是边境线上防御体系陆续被蛮族摧毁,形成了以高卢、巴尔米拉、意大利为核心的三个罗马帝国,罗马失去了达西亚等战略要地。

公元268年,加里努斯皇帝被暗杀之后,罗马进入了军营皇帝的时代,皇帝高度重视军人的忠诚与勤奋,传统的元老院贵族淡出历史舞台,古老的政治传统也成为过去。

对于瘟疫的恐惧也引发了文化领域的变革。传统的阿波罗崇拜驱使人们通过参加各种献祭活动,祈祷神明能够驱散瘟疫。新生宗教--基督教用其“牺牲式”伦理吸引人们的关注,而“从死亡中复活”的教义也让时时面临死亡威胁的人们,感受到了一丝安慰与暖意。

古罗马瘟疫怎么来的(瘟疫肆虐与气候变迁)(8)

基督教堂内景

随着时间推移,除了“罗马”的名号,罗马帝国这艘“忒修斯之船”上的零件已经几乎被悉数替换,这时的罗马,早已不复昔日全盛时期的模样。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其衰亡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罗马就像一艘巨轮,有过歌舞升平的时代,但随着气候、瘟疫、政体、蛮族入侵、生活奢靡、消费主义……这些大大小小的冰山,一次次地与巨轮相撞,罗马自身的制度韧性终于被破坏殆尽。

最后只需一根小小的稻草,就可能让罗马的命运走上无法挽回的境地。

参考资料:

1、《罗马的命运》,凯尔·哈珀

2、《SPQR:罗马元老院与人民》,玛丽·比尔德

3、纪录片,《罗马:帝国无止境》

注:本文配图部分来自于纪录片《罗马:帝国无止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