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或交叉)科学,也有学者称之为(边缘)科学二、心理学主要流派流派代表人物研究对象主要观点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意识(构造)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机能主义詹姆士杜威、安吉尔意识流(机能)意识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意识流)格式塔维特海默苛勒、考夫卡意识(整体)意识不等同于感觉元素的集合,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行为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实验法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无意识和异常行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理深处的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冲动(力比多)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人的潜能正常人的复杂行为人的本质是好的是善良的,是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认知主义奈瑟认知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认知过程三、反射的分类反射例子无条件反射吮吸反射、膝跳反射、见风流泪等2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具体刺激)望梅生津、学生听到铃声走进教室等第二信号系统(语言为中介)典故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第二章意识和注意一、意识的状态(可控制性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二、注意的概述1.(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2.注意的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3.注意的功能是(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其中,基本功能是(选择功能),最重要的功能是(调节和监督)4.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三、注意的分类:版本一(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版本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四、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范围(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第三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知觉一、感知觉的分类1.感觉分类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其中内部感觉又可分为(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2.知觉分类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其中运动知觉可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二、感知觉的规律感受性变化的规律:3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补偿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三、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协同律第二节记忆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指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的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二、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动作记忆),图尔文记忆分类(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关于遗忘的知识点1.艾宾浩斯遗忘实验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艾宾浩斯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人类的遗忘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②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更容易记忆③学习背诵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记忆保持越持久四、记忆的品质:良好的记忆品质包括(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其中,(准确性)是最重要的品质,(准备性)是其他三种品质的综合体现第三节表象与想象一、表象1.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属于(记忆)范畴2.表象的特征包括(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其中(可操作性)可以用(心理旋转)实验来说明二、想象1.想象是人脑对已经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属于(思维)范畴2.想象的功能有(预见功能)(替代功能)(补充功能)(调节功能)3.想象的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44.想象的加工方式(综合方式):(黏合、夸张、典型化、拟人化、联想)第四节思维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的反映二、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三、思维的分类:根据思维的凭借物(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逻辑性(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四、思维的品质:(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与严谨性)五、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六、思维的形式: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其中,(概念)最基本形式第四章情绪情感过程一、情绪: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三部分组成二、情绪的功能:1.适应功能2.信号功能3.组织功能4.动机功能5.感染功能6.健康功能7.迁移功能三、情绪的基本分类:情绪一般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四种基本形式四、情绪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情绪分类特点案例心境微弱、持久、具有弥漫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逢喜事精神爽;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激情强烈、短暂、具有爆发性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亲人突然死亡引起的极度悲哀、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异常恐惧等应激应付出乎意料的紧迫状态遇到紧急状况,司机紧急刹车;战士排除炸弹时紧张而又小心的行为;面临重大比赛或考试时;新教师上台的紧张5五、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情感分类特点案例道德感用道德标准去评价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尊感理智感在智力活动中体现对科学结论的确信感、渴望理解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质疑感;在评价事物时坚持自己见解的热情,为真理献身时感到的幸福和自豪,由于违背了事实真相而感到羞愧等美感用审美标准欣赏美丽的风景的心情愉悦、欣赏艺术绘画第五章意志过程一、意志过程基本特征:目的性(首要特征)、调节作用、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一)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1.动机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2.确定行动目的、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二)执行决定阶段(关键环节和完成阶段)三、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意志品质基本内涵对立面自觉性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不足:易受暗示性(盲从,缺乏主见,没信心);过度:独断性(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果断性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不足: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患得患失);过度:草率决定(没有明辨是非,不考虑主客观条件)坚持性(坚韧性)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不足:顽固执拗(执迷不悟);过度:见异思迁(容易发生动摇)自制性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不足:任性(自我约束力差,不能控制情绪);过度:怯懦(胆小怕事,遇到困难惊慌失措)6第六章个性心理第一节个性倾向性一、需要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2.需要的种类:(1)按照需要的起源划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2)按照满足需要的对象划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4.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层次关系(1)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2)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类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3)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4)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二、动机1.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2.动机产生的条件:(1)内在条件是需要(2)外在条件是诱因3.动机的功能:(激励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4.动机的分类(1)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2)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又包括:(①兴趣;②成就动机;③权力动机;④交往动机)7(3)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三、兴趣1.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兴趣的分类:(1)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2)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3)中心兴趣和广阔兴趣3.兴趣的品质:(1)兴趣的广度(2)兴趣的中心(3)兴趣的稳定性(4)兴趣的效能第二节个性心理特征一、能力1.(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2.能力的分类:(1)按能力的构造,可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2)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3)根据从事的活动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4)根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不同的发展趋势可分为(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3.智力及测量(1)智力的概念: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2)智力测量:①比纳-西蒙智力量表②斯坦福-比纳量表③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二、人格1.(人格)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自我调控)等方面2.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3.人格的特征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复杂性)、(社会性)其中,(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4.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5.性格(1)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态度与(习惯了化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2)(性格)是个性的核心,具有独特性,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3)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其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是(态度特征)86.气质: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7.自我调控系统(1)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2)自我意识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三种成分首要成分是(自我认识);意志成分是(自我调节)(3)(自我监督)是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庭”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五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三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2.发展时期3.成熟时期4.完善时期)五、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客观性、发展性、实践性、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性、综合创造性)第二章学生心理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1.图式基本特征:(图式含有变量;图式具有层次;图式能促进推论)2.同化3.顺应4.平衡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91.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①感觉和动作的分化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②(客体永恒性)(9~12个月获得)在头脑中用符号来表征事物,但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③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④延迟模仿的产生游戏:练习性游戏、机能性游戏、探索性游戏、感觉运动游戏实验:屏幕效应(前);隧道效应(后)2.前运算阶段(2-7岁)①早期的信号功能开始能运用言语或较为抽象的符号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②万物有灵论/泛灵论③自我中心意识——重复、独白、集体独白④不可逆性、刻板性、不守恒——集中化趋势、单维性⑤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⑥不能够推断事实⑦转换推理/传导推理游戏: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实验:三山实验、守恒实验——量杯实验、黏土球实验、纽扣实验、糖果实验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①守恒性、可逆性、刻板性一个儿童解决守恒问题的能力依赖于三个基本原因的理解:同一性、补偿性和可逆性守恒观念的形成是该阶段形成的重要标志可逆性是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②去集中化→多维性去集中化是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③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逻辑思维是皮亚杰思维发展的最高形式④去自我中心: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⑤分类/类包含⑥序列化/递推性思维游戏:规则性游戏10实验:类包含实验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①命题之间的关系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②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③抽象逻辑思维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够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④类比推理能够理解类比关系——皮毛对狗就像羽毛对鸟一样⑤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实验:钟摆实验、天平实验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影响因素:(1)成熟(2)练习和经验/自然经验(3)社会性经验(4)平衡化2.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3.规则性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四、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工具:(物质生产工具 精神生产工具)2.内化学说语言是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自我中心言语,是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式)3.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4、教学模式(1)支架式教学:布鲁纳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进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学生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2)交互式教学:11师生交互策略示范-问题提示-角色变换-教师反馈第三节个性发展与教育一、埃里克森个性发展理论主要观点年龄发展任务重要事件品质发展顺利的表现危机未得到彻底表现的表现0~1.5岁信任对怀疑喂食希望婴儿与看护者建立信任与爱对周围的环境没有安全感1.5~3岁自主对羞怯吃饭、穿衣、如厕训练意志开始出现自主性行为缺乏信心,产生羞愧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独立活动目标儿童更加自主,对生活具有自信和责任感形成退缩、压抑、被动的人格,产生内疚6、7岁~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入学能力勤奋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有成功感产生自卑和失败感,缺乏基本能力12~18岁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同伴交往诚实在职业、性别角色等方面获得同一性,方向明确难以始终保持自我一致性,容易丧失信心18~30岁友爱亲密对孤独爱情婚姻爱与人交往中有亲密感被排斥在群体之外,有孤独感30~60岁繁殖对停滞繁殖对停滞关心关爱家庭,支持下一代的发展,有社会责任感过于自我,产生颓废感,生活消极懈怠60岁完美无憾对反省和接受智慧对人生感到满足,安享在绝望中度过余12以后悲观绝望生活晚年生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能力差异版本一:(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二)能力类型的差异(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四)能力的性别差异版本二:个体差异VS群体差异(一)个体差异1.智力类型差异2.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3.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二)群体差异1.性别差异2.年龄差异3.种族差异版本三:质的差异VS量的差异(一)质的差异:1.特殊能力差异2.能力的结构差异3.能力类型的差异(二)量的差异:1.发展水平高低的差异2.表现早晚的差异3.性别差异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1.视觉型学习者2.听觉型学习者3.动觉型学习者(一)认知风格:1.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2.沉思型与冲动型3.整体性和系列性4.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5.科尔勃的两维坐标理论6.同时型与继时型7.具体型与抽象型8.辐合型与发散型第三章一般学习心理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内涵1.学习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2.人类的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1)人类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2)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3)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以语言为中介来实现的3.学生的学习特点13①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③主要任务是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世界观和道德品质);④(班集体中进行);⑤(被动性)二、学习的分类按学习主体:1.(动物学习);2.(人类学习);3.(机器学习)按意识水平(阿瑟·雷伯):1.(内隐学习);2.(外显学习)按学习水平(加涅-8水平):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学习结果(加涅-5结果):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5.(动作技能)学习进行的方式、是否以定论呈现(奥苏贝尔):1.(接受学习);2.(发现学习)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的关系(奥苏贝尔):1.(机械学习);2.(有意义学习)第二节一般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联结主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表明,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形成行为习惯或条件反射的过程,1.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1)经典性条件反射(S→R)(2)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狗进食摇铃实验)(3)经典性条件反射基本规律a.(获得和消退);b.(泛化和分化作用);c.(恢复);d.(高级条件作用)(4)条件反射的抑制①抑制可分为(无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②无条件性抑制分为(外抑制和超限抑制);③条件性抑制分为(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5)动力定型2.华生(“刺激--反应”说)14(1)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2)外铄论(3)美国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4)华生提出,有机体的学习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习惯的形成遵循(频因律和近因律)3.桑代克(试误说)(1)(教心之父),1903年《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部专著;(联结主义创始人);(2)试误说①实验:(饿猫实验、猫开笼取食实验、迷箱实验、形状知觉实验)②实验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③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④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3)结论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4.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经典性条件反射——S→R——狗——被动—水平低—信号学习(操作性)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R→S——猫鼠—主动—水平高—刺激-反应学习(2)强化原理a.正强化/积极强化(普雷马克)原理;b.负强化/消极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厌恶刺激已经出现:垃圾捅、噪声、下雨;(回避)条件作用---厌恶刺激还未出现:警察、红灯、喇叭声c.正惩罚/给予式惩罚/I型惩罚;d.负惩罚/撤销式惩罚/II型惩罚;e.消退——冷处理(3)强化物一级强化物/原始强化物:(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物/条件强化物:(社会)强化——社会接纳、微笑、拥抱;(信物)强化——钱、级别、奖品;(活动)强化——自由地玩、听音乐、旅游(4)程序教学15①创始人——(普莱西)②贡献最大——(斯金纳)③理论基础——(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强化原理)④教学原则:(小步子);(积极反应);(自定步调);(及时反馈);(低错误率)5.班杜拉(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理论)(1)交互决定论:(环境、个体、行为)(2)实验:(玩偶实验)(3)观察学习类型:(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创造性观察学习)(4)强化分类①直接强化②(替代性)强化——间接强化③自我强化——内部强化(5)自我效能理论①分类:(结果期待、效能期待)②影响因素:a.(自身成败经验)【最重要】;b.(替代性经验);c.言语劝说/言语暗示;d.情绪唤醒二、认知主义(信息加工心理)1.苛勒(完形顿悟说)2.托尔曼(认知-目的论/符号学习理论/折中主义)3.布鲁纳(认知-发现说/认知-结构说)①学习目的: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②学习观a.学习实质:(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b.学习过程:(获得、转化——超越给定的信息、评价)③教学观:教学目的:(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4)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信息提取)16(5)教学原则:动机(好奇、胜任、互惠)、程序、结构(动作、图像、符号)、强化4.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1)遗忘学说——(同化说)(2)有意义的学习类型表征学习/代表学习/符号学习:事实性知识学习、语言符号学习、非语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词】→共同特征/本质特质命题学习【句子】→评价是非对错的最小意义单元(3)认知同化过程:①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派生类属】【相关类属】②上位学习(总括学习)③并列组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5)接受学习过程:①(呈现先行组织者)②(提供新学习材料)③(增进认知结构)(6)先行组织者:①陈述性组织者②比较性组织者5.加涅(认知-指导说)(1)最早提出(“教学心理学”)的术语(2)图式基本特征:(①图式含有变量;②图式具有层次;③图式能促进推论)(3)学习结果(5结果):(①言语信息②动作技能③智慧技能④认知策略⑤态度)(4)学习水平(8水平):(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系列学习④言语联想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学习⑧解决问题的学习)(6)学习过程:①动机阶段②了解阶段③获得阶段④保持阶段⑤回忆阶段⑥概括阶段⑦操作阶段⑧反馈阶段(7)教学事件①引起注意②告知学习者目标③刺激回忆先前的学习④呈现刺激⑤提供“学习指导”⑥引出行为/诱导学习表现/诱导学习行为⑦提供反馈⑧评价行为/评估行为⑨促进保持和迁移/促进记忆和迁移三、建构主义1.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斯基)、布鲁纳、加德纳、古德曼、布鲁克斯2.理论渊源皮亚杰、维果斯基、认知主义、格式塔流派、杜威173.建构学习的核心目标:(对知识形成深层理解)4.学习情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5.建构主义的共同观点(建构 互动)6.学习情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7.教学中的应用:①支架式教学②抛锚式教学(情景教学)③合作学习④随机通达教学⑤认知学徒制⑥探究学习四、人本主义1.基本观点:(价值、潜能、情感、个性)2.教学模式:①以题目为中心的讨论模式②开放课堂模式③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3.马斯洛:①需要层次理论②自我实现人格观③内在学习论4.罗杰斯: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培养完人、功能完善者5.有意义的(自由学习)6.有意义学习的特征①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整个人;②学习是(自我发起)的;③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使个体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④学习由(学生自我评价)版本二:①全神贯注②自动自发③全面发展④自我评估7.学生中心教学观(非指导教学)精髓:(给学生安全感)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气氛:(①真诚一致②无条件积极关注③同理心)8.自我理论:最主要的结构概念是(自我)18第三章一般学习心理一、学习动机概述1.含义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2.作用①(激活功能);②(定向功能);③(强化功能/维持功能);④(调节功能)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学习效率的关系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总体而言,学习动机(越强),有机体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从而学习效果就越佳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为使学习最有成效,就要避免过高或过低的动机只有当学习动机的强度处于(最佳水平)时,才能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A.(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会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①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②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③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逐渐(下降);④随着任务难度的降低,最佳动机水平逐渐(上升)C.怯场/怯考-动机(太强),知识可利用阈限提高D.弃考-动机(太弱)三、学习动机分类1.根据诱因来源不同(内部)学习动机:指的是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学习动机如好奇心、求知欲(外部)学习动机: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相联系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2.根据动机的起源19(生理性)动机:饥饿、渴、性、睡眠(社会性)动机: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3.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高尚的)动机/合理动机:利他主义、国家社会利益(低级的)动机/不合理动机:利己主义、自身利益4.根据动机意识水平(有意识)动机(无意识)动机5.根据动机所起作用(主导性)动机:支配地位,一个(辅助性)动机:辅助地位,多个6.根据目标远近关系(近景性)动机:近期目标、本次考试、老师夸奖(远景性)动机:远期目标、未来、梦想、理想7.根据学习活动关系(直接)动机:与学习活动或结果直接相关,表现为对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爱好(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是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师期望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8.奥苏贝尔成就动机①(认知内驱力):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内部动机②(自我提高内驱力):地位、自尊心、荣誉感、自信心、胜任感——外部动机③(附属内驱力):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外部动机四、学习动机理论1.成就动机理论①代表人物:(麦克里兰、阿特金森)②观点:力求成功:倾向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喜欢选择有50%把握的避免失败:倾向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难)的任务,回避有50%把握的工作202.成败归因理论①代表人物:(韦纳)②(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最早研究归因:海德)③三维度A.内外维度;B.稳定维度;C.可控维度④六因素a.能力(内部、稳定、不可控)——习得性无助b.努力(内部、不稳定、可控)——建议归因c.运气(外部、不稳定、不可控)d.外界环境(外部、不稳定、不可控)e.任务难度(外部、稳定、不可控)f.身心状况(内部、不稳定、不可控)3.习得性无助理论①代表人物: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之父)②观点:a.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抑郁状态b.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心理状态4.自我效能论①代表人物:(班杜拉)②结果期待: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的行为将造成某种结果的估计功效期待:一个人能成功地执行某种可以产生一定结果的行为的信念③影响因素A.(个人自身的成败经验)最主要因素B.(替代性经验);C.(言语劝说);D.情绪唤醒5.自我价值理论①代表人物:(科温顿)②类型A(高驱低避型)——成功定向者/掌握定向者;B(低驱高避型)——逃避失败者;C(高驱高避型)——隐讳努力、过度努力者;D(低驱低避型)——失败接受者6.成就目标理论①代表人物:(德韦克)②能力增长观(掌握目标):能力(可以改变),通过学习可以提高21③能力实体观(表现目标):能力是(固定的),不会随学习而改变五、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二)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六、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口诀:煮花生特有效)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生成性)原则;4.(特定性)原则;5.(有效监控)原则;6.(个人效能感)原则七、学习迁移分类1.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顺向迁移)、(逆向迁移)2.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3.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不同(1)(水平迁移);(2)垂直迁移/纵向迁移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1)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2)具体迁移/特殊迁移5.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1)(同化性)迁移;(2)(顺应性)迁移;(3)(重组性)迁移6.根据迁移范围不同:(1)(自迁移);(2)(近迁移);(3)远迁移7.根据迁移路径(1)(低路)迁移;(2)(高路)迁移8.根据学习类型或领域A.(知识的迁移);B.(技能的迁移);C.(态度的迁移)22第四章分类学习心理1.知识的类型(1)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感性知识)——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感知/表象)(理性知识)——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概念/命题)(2)根据知识的功能(安德森):(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3)根据知识的表现形式(波兰尼):(显性知识);(隐性知识)(4)根据知识获得的方式:(直接知识);(间接知识)(5)根据知识及其应用的复杂程度(斯皮罗):(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结构不良好领域)的知识2.知识的表征存储(1)陈述性知识的主要表征形式:(①概念;②命题和命题网络;③表象;④图式)(2)程序性知识的主要表征形式:(①产生式;②产生式系统)3.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①知识的理解②知识的巩固③知识的应用4.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①陈述性阶段;②转化阶段;③自动化阶段5.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①菲茨&波斯纳(认知)阶段/认知-定向阶段;(联结)阶段/联系阶段/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自主阶段/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②冯忠良操作(定向);操作(模仿)常有多余动作产生;操作(整合)多余动作减少;操作(熟练)多余动作消失6.国外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A.加里培林:智力内化过程①(活动的定向阶段/准备阶段);②(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③(出声的外部言23语活动阶段)嘟嘟囔囔、念念叨叨;④(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以词的声音表象和动作表象为中介进行智力活动增加了更多的思维成分⑤(内部言语活动阶段)简缩、自动化B.安德森①认知阶段;②联结阶段;③自动化阶段7.品德发展的理论——【皮亚杰】a.前道德阶段(0-2岁)b.(他律)道德阶段(2-8岁)他律道德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还不能充分理解准则的程序和意义②权威阶段(5~8岁)此阶段的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和准则的人就是好的,违反的人就要受到惩罚,因此表现为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和准则(规则),认为这是一种义务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c.(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2岁)也叫“互惠道德”或“道德相对论”d.(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开始出现利他主义,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受杜威影响,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为(遵从规则)和具有(社会公正感)的两个方面8.品德发展的理论——【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含义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习俗水平(9-16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24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9.启发式/选择性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A.河内塔问题;B.暂时扩大差异;C.明确差异、缩小差距、啰嗦(2)(爬山法)缩小差距、简单粗暴(3)(逆向反推法)更适合解决那些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通路的问题(4)(类比思维)解决陌生问题的常用策略;解决陌生问题的常用策略(5)(选择性搜索)密码算术题第五章学生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成长1.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2.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①焦虑症表现:(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力困难)常见:(考试焦虑)身体反应 思维阻抑矫正:肌肉放松、系统脱敏、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结合药物治疗②抑郁症表现:(动机缺失、被动、躯体上疲劳、失眠等)矫正:情感支持和鼓励、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③强迫症表现:(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矫正:(日本的森田疗法、暴露与阻止反应)④恐怖症定义:(无实在危害、非理性惧怕)25分类: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矫正:(系统脱敏法)⑤人格障碍定义: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分类:①依赖性人格障碍;②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矫正:对良好行为模仿⑥多动症-注意力缺陷综合征表现:(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的行为障碍)高峰发病年龄(8-10岁)特征:(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学习困难)矫正:(药物治疗、强化奖励法、代币奖励法)⑦学习障碍-学习困难综合征定义:是一种学习技能的发育障碍主要出现在儿童期,小学生中比较多见常出现某一门功课的成绩好,另一门功课成绩差的偏科现象⑧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3.心理健康-辅导模式①(指导)模式;②(治疗)模式;③(发展)模式;④(社会影响)模式第六章教学心理1.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评价等活动过程)2.教学设计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3.教学设计特点:(指导性、预演性、创造性、操作性、易控性、统整性、突显性)【导演创作易头秃】4.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言语、动作、智慧、认知、态度)26我国新课改标准中的目标分类法(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的理论(1)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级水平(2)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个性化五个等级(3)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学生在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它包含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等层次6.教学目标设计——布鲁姆情感目标(档案袋评价)①(接受/注意)知觉有关刺激的存在有主动接受的意愿有选择地注意②(反应)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③(评价/价值化)将特殊对象、现象与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和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④(组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消除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⑤(个性化/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形成自己统一的价值观,并融入性格结构之中,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教师编心理学知识精选?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教师编心理学知识精选
1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或交叉)科学,也有学者称之为(边缘)科学。二、心理学主要流派流派代表人物研究对象主要观点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意识(构造)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机能主义詹姆士杜威、安吉尔意识流(机能)意识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意识流)格式塔维特海默苛勒、考夫卡意识(整体)意识不等同于感觉元素的集合,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行为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实验法。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无意识和异常行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理深处的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冲动(力比多)。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人的潜能正常人的复杂行为人的本质是好的。是善良的,是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认知主义奈瑟认知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认知过程。三、反射的分类反射例子无条件反射吮吸反射、膝跳反射、见风流泪等2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具体刺激)望梅生津、学生听到铃声走进教室等第二信号系统(语言为中介)典故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第二章意识和注意一、意识的状态(可控制性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二、注意的概述1.(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2.注意的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3.注意的功能是(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其中,基本功能是(选择功能),最重要的功能是(调节和监督)。4.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三、注意的分类:版本一(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版本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四、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范围(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第三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知觉一、感知觉的分类1.感觉分类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其中内部感觉又可分为(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2.知觉分类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其中运动知觉可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二、感知觉的规律感受性变化的规律:3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补偿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三、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协同律第二节记忆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指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的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二、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动作记忆),图尔文记忆分类(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关于遗忘的知识点1.艾宾浩斯遗忘实验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艾宾浩斯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人类的遗忘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②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更容易记忆。③学习背诵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记忆保持越持久。四、记忆的品质:良好的记忆品质包括(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其中,(准确性)是最重要的品质,(准备性)是其他三种品质的综合体现。第三节表象与想象一、表象1.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属于(记忆)范畴。2.表象的特征包括(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其中(可操作性)可以用(心理旋转)实验来说明。二、想象1.想象是人脑对已经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属于(思维)范畴。2.想象的功能有(预见功能)(替代功能)(补充功能)(调节功能)。3.想象的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44.想象的加工方式(综合方式):(黏合、夸张、典型化、拟人化、联想)。第四节思维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的反映。二、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三、思维的分类:根据思维的凭借物(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逻辑性(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四、思维的品质:(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与严谨性)。五、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六、思维的形式: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其中,(概念)最基本形式。第四章情绪情感过程一、情绪: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三部分组成。二、情绪的功能:1.适应功能2.信号功能3.组织功能4.动机功能5.感染功能6.健康功能7.迁移功能三、情绪的基本分类:情绪一般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四种基本形式。四、情绪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情绪分类特点案例心境微弱、持久、具有弥漫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逢喜事精神爽;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激情强烈、短暂、具有爆发性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亲人突然死亡引起的极度悲哀、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异常恐惧等。应激应付出乎意料的紧迫状态遇到紧急状况,司机紧急刹车;战士排除炸弹时紧张而又小心的行为;面临重大比赛或考试时;新教师上台的紧张。5五、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情感分类特点案例道德感用道德标准去评价。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尊感。理智感在智力活动中体现。对科学结论的确信感、渴望理解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质疑感;在评价事物时坚持自己见解的热情,为真理献身时感到的幸福和自豪,由于违背了事实真相而感到羞愧等。美感用审美标准。欣赏美丽的风景的心情愉悦、欣赏艺术绘画。第五章意志过程一、意志过程基本特征:目的性(首要特征)、调节作用、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一)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1.动机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2.确定行动目的、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二)执行决定阶段(关键环节和完成阶段)三、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意志品质基本内涵对立面自觉性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不足:易受暗示性(盲从,缺乏主见,没信心);过度:独断性(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果断性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不足: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患得患失);过度:草率决定(没有明辨是非,不考虑主客观条件)。坚持性(坚韧性)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不足:顽固执拗(执迷不悟);过度:见异思迁(容易发生动摇)。自制性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不足:任性(自我约束力差,不能控制情绪);过度:怯懦(胆小怕事,遇到困难惊慌失措)。6第六章个性心理第一节个性倾向性一、需要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2.需要的种类:(1)按照需要的起源划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2)按照满足需要的对象划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4.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层次关系(1)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2)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类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3)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4)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二、动机1.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2.动机产生的条件:(1)内在条件是需要(2)外在条件是诱因3.动机的功能:(激励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4.动机的分类(1)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2)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又包括:(①兴趣;②成就动机;③权力动机;④交往动机。)7(3)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三、兴趣1.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兴趣的分类:(1)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2)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3)中心兴趣和广阔兴趣。3.兴趣的品质:(1)兴趣的广度(2)兴趣的中心(3)兴趣的稳定性(4)兴趣的效能第二节个性心理特征一、能力1.(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2.能力的分类:(1)按能力的构造,可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2)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3)根据从事的活动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4)根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不同的发展趋势可分为(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3.智力及测量(1)智力的概念: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2)智力测量:①比纳-西蒙智力量表②斯坦福-比纳量表③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二、人格1.(人格)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自我调控)等方面。2.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3.人格的特征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复杂性)、(社会性)。其中,(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4.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5.性格(1)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态度与(习惯了化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2)(性格)是个性的核心,具有独特性,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3)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其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是(态度特征)。86.气质: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7.自我调控系统(1)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2)自我意识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三种成分。首要成分是(自我认识);意志成分是(自我调节)。(3)(自我监督)是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庭”。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五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三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2.发展时期3.成熟时期4.完善时期)五、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客观性、发展性、实践性、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性、综合创造性)第二章学生心理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1.图式基本特征:(图式含有变量;图式具有层次;图式能促进推论)2.同化3.顺应4.平衡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91.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①感觉和动作的分化。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②(客体永恒性)。(9~12个月获得)在头脑中用符号来表征事物,但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③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④延迟模仿的产生。游戏:练习性游戏、机能性游戏、探索性游戏、感觉运动游戏。实验:屏幕效应(前);隧道效应(后)。2.前运算阶段(2-7岁)①早期的信号功能。开始能运用言语或较为抽象的符号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②万物有灵论/泛灵论。③自我中心意识——重复、独白、集体独白。④不可逆性、刻板性、不守恒——集中化趋势、单维性。⑤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⑥不能够推断事实。⑦转换推理/传导推理。游戏: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实验:三山实验、守恒实验——量杯实验、黏土球实验、纽扣实验、糖果实验。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①守恒性、可逆性、刻板性。一个儿童解决守恒问题的能力依赖于三个基本原因的理解:同一性、补偿性和可逆性。守恒观念的形成是该阶段形成的重要标志。可逆性是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②去集中化→多维性去集中化是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③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逻辑思维是皮亚杰思维发展的最高形式。④去自我中心: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⑤分类/类包含⑥序列化/递推性思维游戏:规则性游戏。10实验:类包含实验。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①命题之间的关系。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②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③抽象逻辑思维。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够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④类比推理。能够理解类比关系。——皮毛对狗就像羽毛对鸟一样。⑤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实验:钟摆实验、天平实验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影响因素:(1)成熟(2)练习和经验/自然经验(3)社会性经验(4)平衡化2.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3.规则性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四、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工具:(物质生产工具 精神生产工具)。2.内化学说语言是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自我中心言语,是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式)。3.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4、教学模式(1)支架式教学:布鲁纳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进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学生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2)交互式教学:11师生交互策略示范-问题提示-角色变换-教师反馈。第三节个性发展与教育一、埃里克森个性发展理论主要观点年龄发展任务重要事件品质发展顺利的表现危机未得到彻底表现的表现0~1.5岁信任对怀疑喂食希望婴儿与看护者建立信任与爱。对周围的环境没有安全感。1.5~3岁自主对羞怯吃饭、穿衣、如厕训练意志开始出现自主性行为。缺乏信心,产生羞愧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独立活动目标儿童更加自主,对生活具有自信和责任感。形成退缩、压抑、被动的人格,产生内疚。6、7岁~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入学能力勤奋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有成功感。产生自卑和失败感,缺乏基本能力。12~18岁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同伴交往诚实在职业、性别角色等方面获得同一性,方向明确。难以始终保持自我一致性,容易丧失信心。18~30岁友爱亲密对孤独爱情婚姻爱与人交往中有亲密感。被排斥在群体之外,有孤独感。30~60岁繁殖对停滞繁殖对停滞关心关爱家庭,支持下一代的发展,有社会责任感。过于自我,产生颓废感,生活消极懈怠。60岁完美无憾对反省和接受智慧对人生感到满足,安享在绝望中度过余12以后悲观绝望生活晚年。生。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能力差异版本一:(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二)能力类型的差异(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四)能力的性别差异版本二:个体差异VS群体差异(一)个体差异1.智力类型差异2.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3.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二)群体差异1.性别差异2.年龄差异3.种族差异版本三:质的差异VS量的差异(一)质的差异:1.特殊能力差异2.能力的结构差异3.能力类型的差异(二)量的差异:1.发展水平高低的差异2.表现早晚的差异3.性别差异。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1.视觉型学习者2.听觉型学习者3.动觉型学习者(一)认知风格:1.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2.沉思型与冲动型3.整体性和系列性4.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5.科尔勃的两维坐标理论6.同时型与继时型7.具体型与抽象型8.辐合型与发散型第三章一般学习心理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内涵1.学习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2.人类的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1)人类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2)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3)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以语言为中介来实现的。3.学生的学习特点13①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③主要任务是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世界观和道德品质);④(班集体中进行);⑤(被动性)。二、学习的分类按学习主体:1.(动物学习);2.(人类学习);3.(机器学习)。按意识水平(阿瑟·雷伯):1.(内隐学习);2.(外显学习)。按学习水平(加涅-8水平):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学习结果(加涅-5结果):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5.(动作技能)。学习进行的方式、是否以定论呈现(奥苏贝尔):1.(接受学习);2.(发现学习)。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的关系(奥苏贝尔):1.(机械学习);2.(有意义学习)。第二节一般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联结主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表明,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形成行为习惯或条件反射的过程,1.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1)经典性条件反射(S→R)(2)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狗进食摇铃实验)。(3)经典性条件反射基本规律a.(获得和消退);b.(泛化和分化作用);c.(恢复);d.(高级条件作用)。(4)条件反射的抑制①抑制可分为(无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②无条件性抑制分为(外抑制和超限抑制);③条件性抑制分为(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5)动力定型2.华生(“刺激--反应”说)14(1)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2)外铄论(3)美国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4)华生提出,有机体的学习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习惯的形成遵循(频因律和近因律)。3.桑代克(试误说)(1)(教心之父),1903年《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部专著;(联结主义创始人);(2)试误说①实验:(饿猫实验、猫开笼取食实验、迷箱实验、形状知觉实验)。②实验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③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④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3)结论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4.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经典性条件反射——S→R——狗——被动—水平低—信号学习。(操作性)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R→S——猫鼠—主动—水平高—刺激-反应学习。(2)强化原理a.正强化/积极强化(普雷马克)原理;b.负强化/消极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厌恶刺激已经出现:垃圾捅、噪声、下雨;(回避)条件作用---厌恶刺激还未出现:警察、红灯、喇叭声。c.正惩罚/给予式惩罚/I型惩罚;d.负惩罚/撤销式惩罚/II型惩罚;e.消退——冷处理。(3)强化物一级强化物/原始强化物:(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物/条件强化物:(社会)强化——社会接纳、微笑、拥抱;(信物)强化——钱、级别、奖品;(活动)强化——自由地玩、听音乐、旅游。(4)程序教学15①创始人——(普莱西)②贡献最大——(斯金纳)③理论基础——(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强化原理)。④教学原则:(小步子);(积极反应);(自定步调);(及时反馈);(低错误率)。5.班杜拉(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理论)(1)交互决定论:(环境、个体、行为)。(2)实验:(玩偶实验)。(3)观察学习类型:(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创造性观察学习)(4)强化分类①直接强化②(替代性)强化——间接强化③自我强化——内部强化(5)自我效能理论①分类:(结果期待、效能期待)。②影响因素:a.(自身成败经验)【最重要】;b.(替代性经验);c.言语劝说/言语暗示;d.情绪唤醒。二、认知主义(信息加工心理)1.苛勒(完形顿悟说)2.托尔曼(认知-目的论/符号学习理论/折中主义)3.布鲁纳(认知-发现说/认知-结构说)①学习目的: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②学习观a.学习实质:(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b.学习过程:(获得、转化——超越给定的信息、评价)。③教学观:教学目的:(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4)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信息提取)。16(5)教学原则:动机(好奇、胜任、互惠)、程序、结构(动作、图像、符号)、强化。4.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1)遗忘学说——(同化说)。(2)有意义的学习类型表征学习/代表学习/符号学习:事实性知识学习、语言符号学习、非语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词】→共同特征/本质特质。命题学习【句子】→评价是非对错的最小意义单元。(3)认知同化过程:①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派生类属】【相关类属】②上位学习(总括学习)③并列组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5)接受学习过程:①(呈现先行组织者)②(提供新学习材料)③(增进认知结构)(6)先行组织者:①陈述性组织者②比较性组织者5.加涅(认知-指导说)(1)最早提出(“教学心理学”)的术语。(2)图式基本特征:(①图式含有变量;②图式具有层次;③图式能促进推论)。(3)学习结果(5结果):(①言语信息②动作技能③智慧技能④认知策略⑤态度)(4)学习水平(8水平):(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系列学习④言语联想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学习⑧解决问题的学习)(6)学习过程:①动机阶段②了解阶段③获得阶段④保持阶段⑤回忆阶段⑥概括阶段⑦操作阶段⑧反馈阶段(7)教学事件①引起注意②告知学习者目标③刺激回忆先前的学习④呈现刺激⑤提供“学习指导”⑥引出行为/诱导学习表现/诱导学习行为⑦提供反馈⑧评价行为/评估行为⑨促进保持和迁移/促进记忆和迁移三、建构主义1.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斯基)、布鲁纳、加德纳、古德曼、布鲁克斯。2.理论渊源皮亚杰、维果斯基、认知主义、格式塔流派、杜威。173.建构学习的核心目标:(对知识形成深层理解)4.学习情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5.建构主义的共同观点(建构 互动)。6.学习情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7.教学中的应用:①支架式教学②抛锚式教学(情景教学)③合作学习④随机通达教学⑤认知学徒制⑥探究学习四、人本主义1.基本观点:(价值、潜能、情感、个性)2.教学模式:①以题目为中心的讨论模式②开放课堂模式③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3.马斯洛:①需要层次理论②自我实现人格观③内在学习论4.罗杰斯: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培养完人、功能完善者5.有意义的(自由学习)6.有意义学习的特征①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整个人;②学习是(自我发起)的;③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使个体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④学习由(学生自我评价)。版本二:①全神贯注②自动自发③全面发展④自我评估7.学生中心教学观(非指导教学)精髓:(给学生安全感)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气氛:(①真诚一致②无条件积极关注③同理心)8.自我理论:最主要的结构概念是(自我)。18第三章一般学习心理一、学习动机概述1.含义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2.作用①(激活功能);②(定向功能);③(强化功能/维持功能);④(调节功能)。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学习效率的关系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总体而言,学习动机(越强),有机体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从而学习效果就越佳。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为使学习最有成效,就要避免过高或过低的动机。只有当学习动机的强度处于(最佳水平)时,才能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A.(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会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①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②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③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逐渐(下降);④随着任务难度的降低,最佳动机水平逐渐(上升)。C.怯场/怯考-动机(太强),知识可利用阈限提高。D.弃考-动机(太弱)三、学习动机分类1.根据诱因来源不同(内部)学习动机:指的是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学习动机。如好奇心、求知欲(外部)学习动机: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相联系。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2.根据动机的起源19(生理性)动机:饥饿、渴、性、睡眠(社会性)动机: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3.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高尚的)动机/合理动机:利他主义、国家社会利益(低级的)动机/不合理动机:利己主义、自身利益4.根据动机意识水平(有意识)动机(无意识)动机5.根据动机所起作用(主导性)动机:支配地位,一个(辅助性)动机:辅助地位,多个6.根据目标远近关系(近景性)动机:近期目标、本次考试、老师夸奖(远景性)动机:远期目标、未来、梦想、理想7.根据学习活动关系(直接)动机:与学习活动或结果直接相关,表现为对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爱好。(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是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师期望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8.奥苏贝尔成就动机①(认知内驱力):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内部动机。②(自我提高内驱力):地位、自尊心、荣誉感、自信心、胜任感——外部动机③(附属内驱力):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外部动机四、学习动机理论1.成就动机理论①代表人物:(麦克里兰、阿特金森)②观点:力求成功:倾向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喜欢选择有50%把握的。避免失败:倾向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难)的任务,回避有50%把握的工作。202.成败归因理论①代表人物:(韦纳)②(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最早研究归因:海德)。③三维度。A.内外维度;B.稳定维度;C.可控维度④六因素a.能力(内部、稳定、不可控)——习得性无助b.努力(内部、不稳定、可控)——建议归因c.运气(外部、不稳定、不可控)d.外界环境(外部、不稳定、不可控)e.任务难度(外部、稳定、不可控)f.身心状况(内部、不稳定、不可控)3.习得性无助理论①代表人物: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之父)②观点:a.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抑郁状态。b.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心理状态。4.自我效能论①代表人物:(班杜拉)②结果期待: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的行为将造成某种结果的估计。功效期待:一个人能成功地执行某种可以产生一定结果的行为的信念。③影响因素A.(个人自身的成败经验)最主要因素B.(替代性经验);C.(言语劝说);D.情绪唤醒5.自我价值理论①代表人物:(科温顿)②类型A(高驱低避型)——成功定向者/掌握定向者;B(低驱高避型)——逃避失败者;C(高驱高避型)——隐讳努力、过度努力者;D(低驱低避型)——失败接受者6.成就目标理论①代表人物:(德韦克)②能力增长观(掌握目标):能力(可以改变),通过学习可以提高。21③能力实体观(表现目标):能力是(固定的),不会随学习而改变。五、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二)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六、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口诀:煮花生特有效)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生成性)原则;4.(特定性)原则;5.(有效监控)原则;6.(个人效能感)原则七、学习迁移分类1.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顺向迁移)、(逆向迁移)。2.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3.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不同(1)(水平迁移);(2)垂直迁移/纵向迁移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1)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2)具体迁移/特殊迁移5.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1)(同化性)迁移;(2)(顺应性)迁移;(3)(重组性)迁移6.根据迁移范围不同:(1)(自迁移);(2)(近迁移);(3)远迁移7.根据迁移路径(1)(低路)迁移;(2)(高路)迁移8.根据学习类型或领域A.(知识的迁移);B.(技能的迁移);C.(态度的迁移)22第四章分类学习心理1.知识的类型(1)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感性知识)——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感知/表象)(理性知识)——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概念/命题)(2)根据知识的功能(安德森):(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3)根据知识的表现形式(波兰尼):(显性知识);(隐性知识)(4)根据知识获得的方式:(直接知识);(间接知识)(5)根据知识及其应用的复杂程度(斯皮罗):(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结构不良好领域)的知识。2.知识的表征存储(1)陈述性知识的主要表征形式:(①概念;②命题和命题网络;③表象;④图式)(2)程序性知识的主要表征形式:(①产生式;②产生式系统)3.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①知识的理解。②知识的巩固。③知识的应用。4.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①陈述性阶段;②转化阶段;③自动化阶段。5.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①菲茨&波斯纳(认知)阶段/认知-定向阶段;(联结)阶段/联系阶段/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自主阶段/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②冯忠良操作(定向);操作(模仿)常有多余动作产生;操作(整合)多余动作减少;操作(熟练)多余动作消失6.国外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A.加里培林:智力内化过程①(活动的定向阶段/准备阶段);②(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③(出声的外部言23语活动阶段)嘟嘟囔囔、念念叨叨;④(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以词的声音表象和动作表象为中介进行智力活动。增加了更多的思维成分。⑤(内部言语活动阶段)简缩、自动化。B.安德森①认知阶段;②联结阶段;③自动化阶段7.品德发展的理论——【皮亚杰】a.前道德阶段(0-2岁)b.(他律)道德阶段(2-8岁)他律道德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还不能充分理解准则的程序和意义②权威阶段(5~8岁)。此阶段的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和准则的人就是好的,违反的人就要受到惩罚,因此表现为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和准则(规则),认为这是一种义务。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c.(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2岁)也叫“互惠道德”或“道德相对论”。d.(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开始出现利他主义,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受杜威影响,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为(遵从规则)和具有(社会公正感)的两个方面。8.品德发展的理论——【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含义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习俗水平(9-16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24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9.启发式/选择性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A.河内塔问题;B.暂时扩大差异;C.明确差异、缩小差距、啰嗦(2)(爬山法)缩小差距、简单粗暴(3)(逆向反推法)更适合解决那些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通路的问题。(4)(类比思维)解决陌生问题的常用策略;解决陌生问题的常用策略(5)(选择性搜索)密码算术题第五章学生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成长1.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2.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①焦虑症表现:(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力困难)。常见:(考试焦虑)身体反应 思维阻抑。矫正:肌肉放松、系统脱敏、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结合药物治疗。②抑郁症表现:(动机缺失、被动、躯体上疲劳、失眠等)。矫正:情感支持和鼓励、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③强迫症表现:(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矫正:(日本的森田疗法、暴露与阻止反应)。④恐怖症定义:(无实在危害、非理性惧怕)。25分类: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矫正:(系统脱敏法)。⑤人格障碍定义: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分类:①依赖性人格障碍;②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矫正:对良好行为模仿。⑥多动症-注意力缺陷综合征表现:(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的行为障碍)。高峰发病年龄(8-10岁)特征:(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学习困难)。矫正:(药物治疗、强化奖励法、代币奖励法)。⑦学习障碍-学习困难综合征定义:是一种学习技能的发育障碍。主要出现在儿童期,小学生中比较多见。常出现某一门功课的成绩好,另一门功课成绩差的偏科现象。⑧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3.心理健康-辅导模式①(指导)模式;②(治疗)模式;③(发展)模式;④(社会影响)模式第六章教学心理1.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评价等活动过程)。2.教学设计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3.教学设计特点:(指导性、预演性、创造性、操作性、易控性、统整性、突显性)【导演创作易头秃】4.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言语、动作、智慧、认知、态度)26我国新课改标准中的目标分类法。(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的理论(1)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级水平。(2)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个性化五个等级。(3)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学生在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它包含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等层次。6.教学目标设计——布鲁姆情感目标(档案袋评价)①(接受/注意)知觉有关刺激的存在。有主动接受的意愿。有选择地注意。②(反应)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③(评价/价值化)将特殊对象、现象与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和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④(组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消除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⑤(个性化/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形成自己统一的价值观,并融入性格结构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