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这人生哪,实在不好玩。

认识Dee已有N年,印象不可谓不好。见仁见智 、不苟言笑......就连走路都是方方正正的,总之,在人面前语言、行为、情绪的掌控,近乎完美。在我的记忆中,就是服饰也一如他的举止,没有丝毫的瑕疵。

却在某个初春的日子里——许是情绪怂恿,语言和行为都偏离了既定轨道。熟悉他的人莫不惊讶:Dee今天是怎么了?从来没有过。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坏事。人生在世,本就规矩多多。想规则所想,做规矩许做,总令人心烦。偶尔遵循自己的意愿思想、行动一番,在别人眼中也多多少少有了些“常人”的味道。

套中人是什么想法(也说套中人)(1)

在我看来,之前,Dee的形象虽然很好,但缺乏色彩。典型的“高、大、全”:集某一类人的优点于一身,想不出缺点,也就没有意识到他也应该有唯属他的特质。脸谱式的笑脸、机械流程中的行为,时时让人混淆了他与另外的他。

若要强行在这之中找到某些区别,那也只是某些细微的。比如:笑的时候,露出的牙齿是八颗而不是六颗;气宇轩昂的时候,手不是向上而是向下……就算用数学的尺子衡量,误差也仅仅只在毫厘之间。

与其说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倒不如说他是某类人中的一个元素。不可亲近,也容易忘记。

偶尔的偏轨,终让我们发现了深藏在他精明、优雅、豁达之下的风趣。

心理学将此现象定义为“自我暴露”。“自我暴露”作为自我认知的方式之一,最大的益处就是可以增加人际吸引,人与人间心理上的距离霎时拉近:哦,原来他这么可爱。

套中人是什么想法(也说套中人)(2)

偏轨的行为再未出现,但Dee仍为此歉疚不已。摆酒致歉,反复声明:那天的确喝醉了,什么都不知道……现场直播,让大家见笑了……

但彼此间的距离却近了,交往也频繁了。我们也终于知道了潜伏在他那华丽歌声里独特的风景;也知道了仅在牌桌上就能看到他运筹帷幄的气势;当然更有清谈中华山论剑式的锋芒。

真是一个好人,一个完美的人。

平淡、圆润的外表下暗藏着汹涌的野性与张狂。面容、专注的目光,都被自己精心地包裹起来,甚至包括不能支配自己的欲望……

套中人是什么想法(也说套中人)(3)

突然想起了契科夫笔下的别里科夫,那个被装在套子里的人——早在中学时就被我们怜悯着:

“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把随身带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坐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他“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不免心生感慨:伟大的作家!就是和常人不同。生活中的某一类人,到了他们的笔下却可以成为一幅卓绝的像,只需一次的阅读,便成为铭刻在心底的符号,特殊的情境下那个符号立刻变得具象起来。

套中人是什么想法(也说套中人)(4)

如果说学生时代读别里科夫是因为怜悯,缘于其性格、行为上的封闭导致的对可怜虫的悲怜。今天却突然发现:

“套中人”比比皆是,别里科夫就在自己的身边。

无论是身边的你、还是我,多半都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伦理、道德等为我们的身体和思想都装备了牢固结实的套子。面对现实,面对自己的欲求,无力正视,只能心甘情愿地将自己从外在的身体到内心的精神统统送进套子。

一边设身处地地沉浸在对别里科夫的悲悯中,一边在心里充满了和别里科夫一样的惶惑:“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可歌可泣的生命之火无时不被伦理道德困扰着,

套中人是什么想法(也说套中人)(5)

“人不过是在一片无边际的荒漠中独行的哑默的行者;人走着,以为走向一个极乐的世界,但经过九死一生的跋涉,却发现自己仍然站在出发的废墟上。”(曹文轩)

如果还想说悲悯,指向的只能是自己。

称别里科夫为“套中人”,是因为作者特意为他做了一个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套子,过于明显。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并使用的套子,虽然和别里科夫的那些套子不是一个概念,但,我们的套子更复杂。小套外面有中套,中套外面还有大套,一套扣着一套,密不透风、囚笼一般,制约着我们的耳目,我们的心智,更规定着我们选择为人处世的模式。

日子久了,除了早已成为我们日常思想、行为的习惯,最终幻化为盘踞在我们灵魂深处的一颗大瘤子。在这个颗瘤子的重压下,我们的感受性在逐渐降低,直至麻木。生命不再是积极的扩张,而是消极的自我保存。

套中人是什么想法(也说套中人)(6)

这时候还有谁会在夜半无人的时候独自苦苦冥想生命的质量远远高于生命的长度的问题?如果有哪个青涩小男孩为了赋新诗而强说苦,怕也只是生活的悲苦,而非精神的痛苦。

在我看来,这样的日常生活已是衰竭、濒临死亡,却不因此死去。即便还有那么一点杜甫式“雅欲逃自然,卜居必林泉”的潇洒,也显得太轻飘。

对于套中人来说,最大的悲剧不是身处套中的无奈,而是时刻不忘了对套子的小心呵护。

许多人,在“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俗调面前,基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即使在自身范围内也未必敢于“谨慎地”采取行为。明知套子里都是荒凉和贫瘠,也不会想着去突破,相反还可能为套子的合理性和警示意义鼓噪。

套中人是什么想法(也说套中人)(7)

谁都不要去诅咒套子。当一个套了自己多年的套子,一不留神被自己挣破的时候,得到的不是解脱的释然,反而感觉不自在、不知所措了。一次偏轨就认为自己已经歪斜变形了,但这种歪斜变形到什么程度依然还是自己?谁知道?

也许,套子会告诉你。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