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所敬畏。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什么是天命?即天地神灵对人类命运的主宰,包括善恶因果。王熙凤说“不信阴司报应”,对天命毫无敬畏,做下不下恶事,最终“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得到了“阴司报应”。

什么是大人?大人是相对小人而言的,心胸宽广者,见多识广者,有大智慧者,都可称之为大人。

为什么要敬畏大人?因为大人的心胸、见识、智慧是引领我们少走弯路的指路明灯,常常能起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作用。比如王熙凤对刘姥姥的态度,就经历了从轻慢到敬畏的过程,她从刘姥姥的言行中感受到了刘姥姥拥有无穷的智慧。

红楼梦刘姥姥的忍耻之心(红楼梦孔子说君子有三畏)(1)

至于圣人之言就很好理解了。能被称为圣人的,其言论已经成为了不可辩驳的真理,每一句都是智慧之光。贾宝玉不爱读正经书,却对四书十分珍爱,因为四书都是圣人之言。

这是君子的三畏,反之则是小人,不敬畏天命,取笑大人,侮辱圣人之言。

林黛玉对刘姥姥的讥讽,就是“狎大人”。

刘姥姥是智者的化身,大智若愚。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通常是那些不显山不露水的人,而且看起来特别愚蠢。比如贾雨村在智通寺看到的又聋又哑的老和尚,比如金庸大师笔下的扫地僧,还比如以卖丑出现在大观园的刘姥姥。

人们把这种大智慧,称之为大智若愚。

如果说一进荣国府的刘姥姥还有让人微词的地方,那么,二进荣国府时,她就是以一个智者的形象出现的。曹先生塑造这个形象,目的就是为了衬托贾府这群自以为是的贵族。

红楼梦刘姥姥的忍耻之心(红楼梦孔子说君子有三畏)(2)

刘姥姥的智体现在哪里?

当她知道是贾母要留她,便明白了贾母的用意,便用乡野故事投其所好,逗贾母开心。

对于刘姥姥的这种行为,小人容易以己度人,以为刘姥姥是用讨好贾母的方式为自己谋利。其实,世事洞明的刘姥姥,其本质是善良和质朴的。对于贾母,她更多的是同理心,甚至还有同情心。

红楼梦刘姥姥的忍耻之心(红楼梦孔子说君子有三畏)(3)

不要以为刘姥姥就一定会羡慕贾母的荣华富贵,像刘姥姥这样的豁达之人,与其像贾母一样一生都被关在深宅大院,她更愿意在广阔的天地里享受自由。

因此,从刘姥姥的角度看贾母,贾母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

虽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但贾母的自由是有限的。在贾母眼里,刘姥姥就像从外面世界飞来的一只大鸟,能够带给贾母一辈子都没见识过的趣闻。

哪怕只能带给贾母片刻的欢愉,而且对刘姥姥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

果然,刘姥姥的乡野趣闻“合了贾母的心”,“贾母越发得了趣味”。于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贾母决定把刘姥姥留下来住几天,让女眷们都来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红楼梦刘姥姥的忍耻之心(红楼梦孔子说君子有三畏)(4)

不得不说,贾母的初心是善意的,没有要让刘姥姥出丑的意思。但一贯善于逢迎贾母的王熙凤,却想让这次娱乐活动升级。

当然,王熙凤也有自己的私心,之前刘姥姥来打秋风,对王熙凤来说,并不是一次愉悦的经历。或许,在此之后,她详细了解了刘姥姥的来历,于是有那么一点想要报复的小心思。

一边讨好了贾母,一边报复了刘姥姥,对于自以为聪明盖世的王熙凤来说,她以为又将完成一次杰作。

然而,王熙凤只是聪明,刘姥姥却是智慧,她马上看出了王熙凤的心思,于是,顺势而为,使出全身的本事,给贾府女眷带来了一场乡野盛宴。

明知王熙凤要捉弄她,刘姥姥为何不直接揭穿,反而要配合她演戏?有人说,刘姥姥就是个不惜用尊严换财富的小丑,这是酸腐之人的看法。王熙凤不是酸腐之人,所以她马上意识到了刘姥姥是高人。于是改变态度,诚心道歉,并委托刘姥姥为多病的幼女取名。

红楼梦刘姥姥的忍耻之心(红楼梦孔子说君子有三畏)(5)

王熙凤能反应这么快,正是因为她聪明绝顶,悟性高,所以她能从无畏迅速转变为敬畏

可惜,同样聪明绝顶悟性高的林黛玉,因为缺少王熙凤的生活经验,比王熙凤无知,不但没有看出刘姥姥的智慧,而且还出言相讥,体现了她的无知无畏。

对刘姥姥的讥讽,是林黛玉的无知无畏。

在林黛玉面前,刘姥姥是当之无愧的大人,其生活阅历、处事智慧,都是小小年纪的林黛玉难以望其项背的。

通常来说,一个懂得敬畏的人,不会轻易对一个不够了解的人进行评论

林黛玉了解刘姥姥吗?当然不了解,她只凭自己的眼睛,看到了刘姥姥这几天的表现。我们常说,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相,所以曹先生反复强调,“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何况林黛玉只看到刘姥姥这几个场景中的表现,并没有去对她进行全面了解。

红楼梦刘姥姥的忍耻之心(红楼梦孔子说君子有三畏)(6)

在这种情况下就妄加评判,是典型的小孩子心性,因无知而无畏。尤其是对刘姥姥这样活了七十多年而又能在贾府游刃有余的人,其人生经验随便拿一点出来,都够黛玉领悟好几天。

这样一本活生生的人生之书摆在黛玉面前,自诩饱读诗书的林黛玉不但不认识,而且还毫无敬畏之心,以狎笑的方式讥讽,正是孔子所说的“狎大人”,是小人三无畏之一

红楼梦刘姥姥的忍耻之心(红楼梦孔子说君子有三畏)(7)

曾经,我很不理解黛玉此时的表现,因为这件事发生在“兰言解疑癖”之后。在“兰言解疑癖”之时,经过宝钗的提点,黛玉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在言语上“失于检点”,一转身,她又开始说出“有失检点”的话了。

什么是“检点”?辞典上解释:道德、行为上的注意约束,也可理解为谨言慎行。

后来我明白了,即使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比普通人聪明得多,但改变身上的毛病也需要一个过程,并不能即刻生效。

因此,在黛玉讥讽刘姥姥为”母蝗虫”时,宝钗及时对她进行提点,但却又是隐晦地提点,不让在场的其他人看出来。

这种隐瞒的提点,就是告诉黛玉,她用的是“春秋的法子”。

红楼梦刘姥姥的忍耻之心(红楼梦孔子说君子有三畏)(8)

什么是“春秋的法子”,就是以一字或一词表达褒贬,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林黛玉此时当然是贬不是褒。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用春秋之法贬人,贬的都是大恶之人,德行上严重有亏,而且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刘姥姥做了什么大恶之事要用春秋字法来贬?

所以,宝钗在这里是提点她:“你有点过分了,比凤丫头的得理不饶人还过分。虽然你的描绘很形象,但不宜用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去评判。

对于宝钗的提点,黛玉欣然接受,所以才会对着宝钗撒娇,并让宝钗为她理散乱的头发。

也就是说,林黛玉此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无畏,并感谢宝钗的及时提点。因此,此后不久的“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黛玉对宝钗彻底放下了戒心,在“互剖金兰语”中结成“金兰契”

相关阅读:

《红楼梦》: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知世故而不世故,唯有宝钗和刘姥姥

《红楼梦》| 把刘姥姥讥讽为母蝗虫,黛玉对她的敌意从何而来?

《红楼梦》| 刘妪打秋风,贾蓉借屏风,两相对比,写尽多少世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