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外耳道炎( fungal inflammation of external auditory meatus)多为曲霉菌属感染。真菌在温湿环境中易于繁殖,故在南方发病率较高。常因挖耳、游泳、理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全身消耗性或代谢性疾病、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兔疫抑制剂、助听器、放射治疗等原因引起,近十余年普遍采用广谱抗生素治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真菌感染多单纯局限于外耳道,严重者可穿透鼓膜进入鼓室或乳突腔内。主要为耳痒症状,可有耳痛、耳流脓、听力障碍、耳鸣、眩晕等症状发生。检查见外耳道内有灰白色、灰黄色或灰黑色膜状、丝状、粉状或团块状物,可伴有少许渗出物,外耳道皮肤稍红、增厚、糜烂、脱屑,如继发感染时出现局部肿痛。真菌培养检査可明确诊断治疗上主要以清理外耳道,滴用水杨酸乙醇等乙醇类滴耳液治疗,严重时可配合口服抗真菌药。
二、耳内镜下检查及治疗
首先在耳内镜下清理干净外耳道,用抗生素激素类药液冲洗。对于轻度感染者清理干净后给予滴耳剂滴耳治疗,每周复查1次。我们多同时使用抗生素激素类滴耳剂与水杨酸乙醇类滴耳剂联合治疗,先滴抗生素激素类,数分钟后再滴入水杨酸乙醇类,每日3-4次。对于感染严重者在清理干净外耳道后采用碘仿纱条或制霉菌素粉纱条填塞外耳道,3~4天换药1次,待感染控制后改用喷抗生素激素类药粉或制霉菌素药粉,或采用滴耳治疗。
对于伴有鼓膜穿孔病例可清洗鼓室后用鼓膜贴补材料封堵穿孔再行填塞或滴耳治疗。
(图5-9-1-图5-9-12)
三、要点1、由于镜下为放大清晰图像,须避免过度清理而损伤外耳道上皮,引起外耳道瘙痒和疼痛等症状2、喷药粉时需均匀分布,防止团块状堆积,以免引起干痂堆积和影响通气引流。3、初次填塞勿超过4天,易因干痂形成致真菌在干痂下生长而影响疗效。4、再次清理时要彻底清除痂皮,避免痂皮下真菌残留。5、对伴有鼓膜穿孔病例取鼓膜贴补材料贴补时要薄而伏帖,防止水杨酸乙醇类滴耳剂刺激中耳黏膜引发疼痛。6。真菌性外耳道炎必须连续治疗2~3周以上。7。多数外耳道真菌感染伴有细菌感染,需注意局部联合使用抗真菌药和抗细菌药,严重时要配合口服抗生素治疗8。滴耳治疗初期含乙醇滴耳剂会引起耳痛和烧灼感,需向患者解释清楚,待外耳道上皮基本恢复正常后疼痛消失。
四、特点1、具有放大而清晰的图像易彻底清理干净外耳道,避免痂皮下真菌残留2、可精细观察外耳道、鼓膜情况,处理细微病变。3、可越过穿孔鼓膜了解鼓室情况并对之清洗,同时行鼓膜贴补防止刺激性药物刺激中耳4。可均匀局部布药而避免遗留死角。同时耳内镜下对喷粉后清理简单方便。
转自ent时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