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的流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当然也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现在的时尚界可谓“百家争鸣”。你可以看一些七八十年代的影视作品,不难发现人们的审美确实发生了变化,但还是有一种整体上难以表达的共性。其实叫“雀梁”。

那么,为什么七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涤纶”会突然消失呢?因为它改了名字。

为什么七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涤纶会突然消失?它改名了。

“的确良”的开端

一切,还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说起。

新中国刚成立时,工业基础普遍薄弱,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跟不上亿万人民改善生活的具体需求。

从一些老照片和资料中可以看出,那次会议的人都穿着粗布,生活的重心就是“吃饭”和“养家糊口”。那时候都很好,纺织品极度匮乏。

为什么七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涤纶会突然消失?它改名了。

1954年9月,全国启动棉布定量供应计划,各地开始按人头分配布料。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任何布料,成衣,被褥等。这家人想买的东西需要凭票购买。

在举行会议的国家,仍然缺乏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就在一切似乎渐渐步入正轨的时候,1956年,我们国家遭遇了洪水,棉田也遭遇了减产,纺织品供应日益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不得不加强“凭票购布”的措施。

它将规定五英寸以下的儿童服装和布料必须上缴。蚊帐的布两斤一叠,成品蚊帐的顶布、侧布、衣服都是实打实的布。

那时候几乎每个家庭都遇到同样的问题:布不够,钱不够,穿衣服要小心。

为什么七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涤纶会突然消失?它改名了。

而且棉布有一个通病:容易破损。

“补丁”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独特标记。一般别人家的孩子一年到头都很难穿上新衣服。父母给孩子穿旧衣服,哥哥姐姐给弟弟妹妹穿旧衣服。

人们不得不依靠土地来种植衣服和食物。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毛主席曾对周总理说:“我们能不能搞点化纤?不要让普通人穿衣服那么辛苦。”

“涤纶”是一种化学纤维,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国际上流行。

为什么七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涤纶会突然消失?它改名了。

这个名词听起来很奇怪,但确实有它自己的由来。

这种布料最早流行于广东。按照广东人的叫法,它有一个很别致的名字:果然漂亮。

然后这个名字就传到了北方,变成了“果然酷”。但是,人们被这个名字误导了,因为穿上“的确很酷”之后并没有觉得酷。后来人们称之为“的确良”。

“的确良”穿在身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仅不吸汗不吸风,而且非常好洗,干的很快。它比棉布结实。人们称之为:易洗易干,每件上面三件。

为什么七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涤纶会突然消失?它改名了。

20世纪60年代,北京、天津、上海开始小批量生产“涤纶”。这些国家的人民还不具备从石油到化学纤维的生产能力,他们主要依靠进口。

北京产冰山牌漂白“的确良”,天坛牌衬衫等。、以及少量出口到大城市国内市场的“的确良”材料成衣都在排队抢购。

有了市场和优势,国家终于注意到了“的确良”。70年代,国家开始花大价钱引进石化设备,发展化纤行业全产业链。

上海金山石油化工厂相继建成后,曾经的高档产品“涤纶”逐渐流行起来,正式走近老百姓。

1971年,毛主席视察南方。

为什么七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涤纶会突然消失?它改名了。

在路上,他利用闲暇时间和几个随行人员聊了聊。工作人员说,他们参观的时候,看到其中一个扎辫子的服务员说:

“我们昨天休息的时候去了趟商店,排了一个小时的长队才买到我们喜欢的‘的确良’布料。那种布料特别适合做衣服或床垫。不仅质地轻薄,还有一种青春气息。可惜太紧了。”

毛主席很高兴。他知道老百姓不仅有基本的着装要求,还有审美控制力。他说,“如果人民喜欢,那我们就生产更多。”

这次回京后,毛主席一直念念不忘人民的衣服。他对周总理说:“我从长沙回来,了解到群众特别喜欢‘的确良’布,我们要多搞一些。”

为什么七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涤纶会突然消失?它改名了。

考虑到目前的情况,周总理对毛主席说:“主席,我们自己还不具备生产化纤涤纶布的技术能力。”

然后毛主席说:“我们自己做不了,就弄点外国的。”

总理说:“好的,主席说了,我们马上招。”

1972年,一套完整的化纤和化肥技术装备经过层层审批,呈送给周总理,并赠送给毛主席。毛主席的指示很简单:马上办。

最后各部门经过多次论证,建成了辽宁四大化纤中最大的化纤项目。辽宁马上把它提上日程,最后把项目建在辽阳。

是的,当你走进廖化的建筑工地时,到处都能听到紧张的广播声:只要骨头不散,你就必须尽力建设廖化。

这个口号是建筑301部队26分队副排长黄提出的。

的确良是谁命名的(70年代风靡全国的)(1)

他所代表的也是一种建设精神:1973年,黄的胃病已经发展到大出血的地步。随着病情恶化,他连续做了三次手术。面对现实,他想的不是自己的生活会怎样,而是如何战胜疾病,继续工作。

时间到了1975年初,部队的建设工作进入非常紧张的阶段,他在医院待不下去了。他向医院做了申请报告,要求马上归队。医院很无奈,被他的坚持感动了。他在出院证明上写了“充分休息治疗”。

为什么七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涤纶会突然消失?它改名了。

1975年国庆节,在工厂建设指挥部组织的“大型诗歌朗诵会”上,有同志大声朗诵:毛主席圈定了我的建设,建设廖化是多么光荣啊!

1979年1月,这里生产出第一批“涤纶”纤维原料,1981年9月试车成功,历时7年零4个月。中国最大的化纤基地就建在这里。

廖化每年可生产7.4万吨化纤原料,相当于430万亩棉田的产量。

这太神奇了。如果这里的化纤原料全部织成“涤纶”,可以保证全国人均“七尺布”。

这是毛主席英明决策和无数“黄”斗争的结果。

为什么七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涤纶会突然消失?它改名了。

“涤纶”下的视觉冲击

“涤纶”的出现,真的在一瞬间改变了中国人的审美。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还没有“时尚”这个概念。颜色只有蓝色、黑色和灰色,被外媒形容为“蓝蚂蚁”和“灰蚂蚁”。

“的确良”的出现,也让大家意识到,有一种衣服,可以如此鲜艳,没有“死褶”。

街道渐渐有了颜色。有一段时间,年轻人如果想更洋气,肯定会攒钱买“的确良”布。

70年代中后期,“的确良”逐渐流行起来。姑娘们穿上碎花裙,裙摆飞扬地走着。男人更喜欢涤纶衬衫,他们中的许多人把下摆扎进裤子里。

那个时代的记忆,可以在《北京日报》找到。

1994年9月《北京日报》的《回望时代》一文,有这样一段描述:一条表姐的“的确良”裤子,一件母亲的“的确良”上衣,让我整理了衣柜,后来很多年,它们都是我炫耀和夸耀的资本。

为什么七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涤纶会突然消失?它改名了。

在广大农村,如果有人能得到一件“的确良”,往往会珍藏起来,直到过节才会穿。

最流行的时候,“的确良”布也很受欢迎。很多店铺刚备货,消息一出,马上就被抢购一空。为了买一块“的确良”布,人们常常要排几个小时的队。有些地方,柜台甚至被压坏了。

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还没有市场经济的概念。企业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和任务进行生产,而不是根据需求。

20世纪80年代,一切都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

在此期间,棉花连年增产。与60年代末相比,涤纶混纺织物的产量增加了30多倍,纺织品已经能够满足普通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的确良是谁命名的(70年代风靡全国的)(2)

为什么七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涤纶会突然消失?它改名了。

从1982年开始,国家陆续减免了部分纺织品的布票,并开放了货源。

原本昂贵的布料现在“家家有余”,“的确良”变得经济实惠。

1983年9月26日,《北京日报》也发表了《有必要用布票吗?“的内部参考。

在从市场上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后,记者提出了取消派发门票的建议。到了今年年底,商务部下发通知,宣布从今年12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免发票证,不再需要印制和发放1984年的票证。使用了30年的门票分配最终被废除了。

为什么七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涤纶会突然消失?它改名了。

因为改革开放的不断成就,市场经济的背后也是生产水平的提高。当人们有了新的选择,一切都会不同。

然而“涤纶”的记忆却留在了每个人的脑海里。

人们都认为“的确良”衣服很耐磨。那个年代的人都记得,这种衣服很少穿破,到最后,只有领子后面磨破一点。

但到了80年代中期,这种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的衣服逐渐没落,成为一种“短缺时尚”中的独特记忆。

原因不难理解。

为什么七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涤纶会突然消失?它改名了。

作为一种化纤面料,有其天然的劣势。

与棉布相比,它最大的缺点是化学合成带来的弊端。在日常穿着中,“涤纶”对人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一旦遇到干燥炎热的天气,这种面料就会产生静电。另外它的透气性也很差,不如棉质的衣服舒服。

于是,大家渐渐觉得“的确良”冬冷夏闷,不保暖,不透气,不出汗,穿起来很不舒服。

下雨天或者炎热的夏天,这种面料的衣服又会粘在身上,不舒服就容易“走出来”。

为什么七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涤纶会突然消失?它改名了。

在“布衣”的发展过程中,“的确良”确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服装面料技术的不断提高,更多的新型面料开始冲击原有的面料市场,“涤纶”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市场冲击中逐渐淡化。

所以很多“90后”“00后”根本没听说过这个素材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他们一定听到了妈妈的叮嘱:记得买衣服,一定要买纯棉的。

为什么七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涤纶会突然消失?它改名了。

那么,“的确良”消失了吗?

“的确良”在市场上并没有完全消失,他们只是换了个名字。人们自然会熟悉它的学名,叫做“聚酯纤维”,也叫“聚酯纤维”。

这样很多人就会瞬间明白什么是“的确良”。即使现在,仍然有许多企业使用这种面料制作工作服。

在百家争鸣的21世纪,“的确良”真的被遗忘了,更抢手的“天然面料”在市场上,比如棉织物。

“纯棉”对每个人都意味着安全和舒适。现在大部分人买衣服都会选择“纯棉”,但背后的逻辑却大相径庭。

为什么七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涤纶会突然消失?它改名了。

此外,“合成面料”也成为大家选择的类型之一。既有纯棉的透气性,又有聚酯纤维不易染毛起皱的优点,还很实用。

“涤纶”在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的独特表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国情,对时尚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在当今的服装市场竞争中,“聚酯纤维”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它已经成为许多服装设计师广泛使用的面料。

为什么七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涤纶会突然消失?它改名了。

涉及

不要赶时髦。《北京日报》的《文古》就是由这个写作小组编撰的。文古

张玉敏。中国第一件“涤纶”的诞生[J]。中石化

雀良——农民服装从此成为时尚。留住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