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瑀亮书生)钟灵毓秀古皖地;翥凤飞龙中华源,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红楼梦人物特征图?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红楼梦人物特征图(黄帝出生地怀宁石镜简介)

红楼梦人物特征图

(文/瑀亮书生)

钟灵毓秀古皖地;翥凤飞龙中华源

才子才女满门庭,名作名剧惠后人

上篇解述了黄梅戏《春香传》,揭示了其隐面的有关轩辕黄帝之史实,从中我们知道了:

黄帝伯益出生于安庆怀宁县石镜山,父亲是炎帝皋陶,母亲是鹿仙女,出生日期是(前)二四五六(农历甲子)五月初五。

同时,石镜也是伯益母亲鹿仙女的出生地,是炎帝皋陶禅位归隐后所建立的古英国之所在地。

上古时期,炎帝皋陶禅位于舜,舜禅位于大禹,大禹本来是禅位于伯益的,但大禹义子启却在伯益即位时囚禁伯益,意欲篡位。在此危难之际,伯益妻女娲娘娘(嫘祖)、彤鱼氏及子怀文等诛杀启子、救出伯益,然后率部众攻克安邑,严惩逆启。

严惩夏启后,伯益还师怀宁,在怀宁石镜山上建磨大石镜以彰胜绩,并于(前)二三九三(农历丁卯)建立古皖国。

古皖即是中华。怀宁石镜是中华之源头,伯益是中华文明的伟大缔造者。

几千年后,《红楼梦》的作者阮濬之高祖(五世祖)、明抗倭首领阮鹗先生,因受严嵩党之诬陷而被罢官,返乡后,阮鹗隐居于安庆怀宁的石镜山。在此,阮鹗先生题“风月宝鉴”以隐上古时期的黄帝伯益战胜夏启之事。

伯益严惩夏启后,并没有灭了启之部落,而只是将其围困在以安邑为中心的那块小地方。从卦象上来说,此谓之“离俘”。离俘则“后物质宇宙”(人道)之三维成,自兹中华文明正式开创,人道方面正式进入大三维时代。

夏启所建立的夏被中华围困长达九百年,苟延残喘,直至被同样兴起于安庆怀宁的殷商所歼灭。从上古四帝(皋陶、舜、大禹、伯益)的一脉相承,到华、夏之分,再到殷商灭夏,整个中国形成了第一次的相对大一统之局面。

关于上述之史实,隐在《诗经》、《易经》等古籍中,我后续解读文中会为大家详解。

隐在《诗经》中大家很好理解,难道《易经》中也隐有此类史实?

是的。我前文就说过,《易经》同样是一部隐经,其用“九变玲珑”之法,将天道、人道之演变皆藏于其内。

天道方面,整个宇宙之演变规律包括我们近现代物理学上所揭示的规律、现象等都隐于《易经》中;人道方面,我们这轮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变(包括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将来)也都隐于其内。《易经》是黄帝伯益(也即“伏羲”,前文解述过)所创立的“太极八卦”之诠释和延伸,并非我们现今所理解的那样,只是一部所谓记述战事、祭祀、周礼等之古籍。若只是如此,《易经》何以能被我们的古哲先贤们尊为“万经之经”?

当然,《易经》肯定不是周文王所作!莫被“文王拘而演周易”这句话所诓了,这句话实为隐语,解开即知《易经》的真正作者。周文王要是有这等大才,也就不用请八十多岁的老翁(姜尚)出来辅佐他打天下了。

关于《易经》的真正作者,孔圣人在其《易经·十翼》中就有记述,只不过孔子用的也是“文言”(即“隐言”),大家从表面上看不出罢了。

现今的我们应该感谢我中华历朝历代的古哲先贤们,若没有他们所作的那些“文言”(隐言),现在的我们哪里去知晓那些正史呢?历史上的纷争,导致毁史、改史之举甚多,特别是统治中国长达两百多年的满清权贵阶层,因统治的需要等,曾进行过规模甚大、成系统的毁、改史之举。而正是那些隐言古籍才使我们得以探知真相、还原正史。

伟乎哉!致敬圣人、大才子们!!!

考古工作者们虽能从地底下挖出一些“宝贝”来,然后经碳十四鉴定,大致知晓其所处的时间范围,但其误差有几百年。几百年放在整个宇宙时间的尺度上连“弹指一挥间”都远远算不上,几可忽略不计,但对人类社会来说,可是个不短的时间啊!几百年内可以发生好多事情。

我后续文章会逐一地为大家详解此类记述,此处就不展述了。

接下来,我将来简要地解述下我们中华之源头---安庆怀宁石镜山。同时,在解隐《红楼梦》作者阮濬的曾叔祖阮自华先生所作的《石镜山》诗时,顺便揭示阮家的另外两位和中华戏曲密切相关的人物。

对于安庆怀宁县境内的石镜山,现在知晓其历史的人不多,有点地理知识的人士只知道怀宁县有个石镜乡,至于什么“大石镜、轩辕黄帝出生地、古英国之所在、黄梅山”等则一无所知。故而,本篇就通过对几位古代诗人所作的诗句之解述,来简要地介绍下被历史的烟尘所掩盖之“伟大的石镜”。

先来看看怀宁县志中有关“石镜”之简介:

石镜山南有巨大石壁,其大如房,光明若镜,对面数十里外大龙山景色尽收镜中,由此而得“石镜”之名。

石镜,又称“石镜涵空”,是怀宁旧十二景之一。其坐落在今石镜乡石镜村。

古代的几位诗人包括诗圣杜甫都曾作诗以咏“石镜山”。其中有些还是明、隐两面诗,明面咏“石镜”或“石镜山”,隐面则述上古、中古史实。我先简单讲解下明文诗,然后重点解述唐代杜甫和明代阮自华的两首隐诗。

明代颜从乔的《石镜山》诗:

【密筱伏微路,空山生远心。轻风洒林薄,偃忠多佳阴。默坐意各领,孤吟情自深。滴沥轻清涧,鸣栖饶异禽。余怀辛少事,所在成幽寻。绝壁含空翠,虚徐万象森。寂照鲜留影,磨莹无古今。】

这基本上算是一首单纯的状描诗,稍带点抒情。意思是说:

石镜山上林疏、涧浅,涧旁有好多栖鸟于树上鸣唱,和叮咚之清泉和鸣。作者枯坐于林荫间,凉意暗生,望着空谷及山上那密密的小竹子掩映下的幽深小路,神思驰飞,心绪由近及远,忆起往事,情不自禁而作苦吟。

那建磨于半山腰上的大石镜,悬嵌于陡峭的山壁上,晶莹剔透如碧玉,镜照万相,纳绿蓄翠,幽影森然。此镜天下无双、古今无伦。

注:磨莹,指磨石而成莹玉态。

接着来看清代倪适的《石镜山诗》,诗曰:

【绝壑树明镜,巉岩耸露台。谁将天上月,移向此间来。倒影千峰入,清光万古开。时惊雷雨洗,不敢长莓苔。】

这首诗写的很有气势,“绝壑、巉岩、天上月、千峰入、万古开”之辞意境雄奇、宏阔,想象力丰富。

惊雷乍起、大雨如注,时时清洗,其新如初,纤尘不染。

“谁将天上月,移向此间来”,正如我前文所说的:华胜夏困悬古月,皎月照江古皖宁。

“绝壑树明镜,巉岩耸露台”,将两句的末尾几个字连在一起,刚好组成了“明镜台”三字。这让我们想起了禅宗六组慧能之偈语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里面可大有文章!以后会细述。

接着,来看看诗圣杜甫的有关“石镜山”之诗句吧。

杜甫曾有诗云:

【蜀王将此镜,送死置空山。冥寞怜香骨,提携近玉颜。众妃无复叹,千骑亦虚还。独有伤心石,埋轮月宇间。】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此涉及到有关“石镜”之传说。传说活在世上的人能在石镜山的大石镜里看见已故亲人在冥间的情况。

杜甫的这首诗其实是首隐诗,分明、隐两面,明面是借传说中的“石镜”之功能,来述说所谓的“蜀王”悼念爱妃之事,隐面则隐的是石镜山之古史。

先看明面。

蜀王的一位爱妃去世了,蜀王思念不已,特借来“宝镜”将其安置在爱妃埋葬地之空山中。如此,每当蜀王思念爱妃时,就可以到“宝镜”前去看看爱妃在冥界的生活情况,睹其音容相貌,宛若近在咫尺、如在身边。

蜀王的其他妃子们不用再愁叹了,因为蜀王最宠爱的妃子已逝,从此你们得到蜀王宠爱之机遇大增,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之事不会再有了。

虽有此“宝镜”,但如此“相会”也只是虚的,可视而不可触,毕竟是阴、阳相隔。爱妃墓碑孑然独立在那,在“宝镜”所映照的那如月之光华下,露出地面的那部分投射于地上的影子仿佛是在提醒蜀王:斯人业已去,此乃虚幻相。蜀王陡增无限惆怅也。

这首诗所咏之事肯定是虚构的,杜甫之所以虚构了这么一个“蜀王思爱妃”之故事而加以吟咏,其目的是在隐射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

也就是说,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字谜隐诗,其明面也用的是曲笔而非实述。

其关键语句就是这两句:

众妃无复叹,千骑亦虚还。

且看我来分析。

首先,所谓的“蜀王”即是“唐皇”。唐朝的皇帝多着呢,是哪一个呢?联想到杨贵妃为蜀人,再联想到杜甫是避“安史之乱”而入川的,我们很容易想到是唐玄宗李隆基。“蜀王”本身也是个字谜。

蜀王。

蜀,谐音字为‘束’。束作缚解,谐音字为‘阜’。阜作大解,大作唐解。

王,谐音字为‘望’。望作冀解,谐音字为‘悸’。悸作惶解,谐音字为‘皇’。

解得:唐皇。

其次,我们都知道,当年唐玄宗李隆基为讨杨贵妃之欢心,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千里之外运送新鲜荔枝来与贵妃食用。杜甫的晚辈、人称“小杜”的杜牧,曾作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此诗中的“众妃无复叹,千骑亦虚还”也是因此事而阐发的。杨贵妃已经死了,也不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千里之外运送新鲜荔枝来与她食用了。

至于晚辈杜牧的那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否是从此诗的这两句中受到启发而作,那就无从得知了。

故而,此诗既是一首隐射现实诗,也是一首隐述上古史之诗。

再看隐面。

隐面说的即是黄帝伯益打胜夏启后建大石镜之史实。我逐字逐句地来解。

蜀王将此镜,送死置空山。

蜀,谐音字为‘束’。束作缚解,谐音字为‘伏’。

王,谐音字为‘往’。往作昔解,谐音字为‘羲’。

将,音发qiang时,谐音字为‘强’。强作盛解,谐音字为‘生’。

此,作兹解,谐音字为‘姿’。姿作势解,谐音字为‘石’。

镜,取‘镜’字。

送,作给解,谐音字为‘及’。及作适解,谐音字为‘是’。

死,作逝解,谐音字为‘示’。示作明解,明作煌解,谐音字为‘黄’。

置,谐音字为‘止’。止作底解,谐音字为‘帝’。

空,作尽解,尽作全、博解,博的谐音字为‘伯’。

山,谐音字为‘善’。善作益解。

解得:伏羲生石镜,是黄帝伯益。

正是我前文解述的,黄帝伯益即是伏羲。也是丹朱、大费、羲叔等,都是同一个人。

冥寞怜香骨,提携近玉颜。

冥,谐音字为‘明’。明作煜解,谐音字为‘浴’。浴作沐解,谐音字为‘母’。

寞,作寂解,谐音字为‘计’。计作估解,谐音字为‘姑’。

怜,谐音字为‘敛’。敛作集解,谐音字为‘既’。既作业解,谐音字为‘射’。

香,谐音字为‘想’。想作欲解,谐音字为‘谕’。谕作显解,谐音字为‘仙’。

骨,谐音字为‘估’。估作计解,谐音字为‘己’。己作自解,谐音字为‘子’。

提,谐音字为‘题’。题作记解,谐音字为‘济’。济作辅解,谐音字为‘父’。

携,谐音字为‘歇’。歇作息解,谐音字为‘袭’。袭作延解,谐音字为‘炎’。

近,谐音字为‘尽’。尽作底解,谐音字为‘帝’。

玉,谐音字为‘语’。语作告解,谐音字为‘皋’。

颜,谐音字为‘掩’。掩作掖解,谐音字为‘曳’。曳作摇解,谐音字为‘陶’。

解得:母姑射仙子,父炎帝皋陶。

姑射仙子即是鹿仙女,也是“太阳女神”羲和。都是同一人。

众妃无复叹,千骑亦虚还。

众,谐音字为‘重’。重作大解,大作博解,谐音字为‘伯’。

妃,谐音字为‘非’。非作弗解,谐音字为‘辅’。辅作翊解,谐音字为‘益’。

无,谐音字为‘骛’。骛作骋解,谐音字为‘盛’。盛音发sheng时,谐音字为‘胜’。

复,谐音字为‘抚’。抚作靖解,谐音字为‘惊’。惊作吓解,谐音字为‘夏’。

叹,作息解,谐音字为‘希’。希作期解,谐音字为‘启’。

千,谐音字为‘潜’。潜作伏解,谐音字为‘复’。复作还解。

骑,音发qi时,谐音字为‘起’。起作始解,谐音字为‘师’。

亦,谐音字为‘翳’。翳作怀解。

虚,作尽解,谐音字为‘近’。近作邻解,谐音字为‘宁’。

还,音发hai时,谐音字为‘骇’。骇作惊解,谐音字为‘进’。进作献解,谐音字为‘县’。

解得:伯益胜夏启,还师怀宁县。

大禹禅位于伯益,而大禹义子启欲篡位,囚禁伯益,女娲娘娘及子怀文等诛杀启子、救出伯益,攻克安邑,严惩夏启后,还师怀宁。

前文多次解述过。

独有伤心石,埋轮月宇间。

独,作孤解,谐音字为‘辜’。辜作负解,负作载解,谐音字为‘在’。

有,谐音字为‘尤’。尤作过、失解,失的谐音字为‘石’。

伤,谐音字为‘上’。上作晋解,谐音字为‘镜’。

心,谐音字为‘欣’。欣作怡解,谐音字‘益’。益作善解,谐音字为‘山’。

石,谐音字为‘噬’。噬作咬解,谐音字为‘腰’。

埋,作没解,谐音字为‘磨’。

轮,谐音字为‘伦’。伦作序解,谐音字为‘徐’。徐作蹇解,谐音字为‘建’。(或:轮作复解,复作 荐解,谐音字为‘建’。)

月,谐音字为‘跃’。跃作疾解,谐音字为‘极’。极作大解。

宇,谐音字为‘谕’。谕作示解,谐音字为‘石’。

间,谐音字为‘鉴’。鉴作镜解。

解得:在石镜山腰,磨建大石镜。

将这首诗解得的合在一起即是:

伏羲生石镜,是黄帝伯益。母姑射仙子,父炎帝皋陶。伯益胜夏启,还师怀宁县。在石镜山腰,磨建大石镜。

此为诗圣杜甫的这首诗之隐意。

其实,不只杜甫,像李白、白居易、苏轼等大才子、大诗人们都作有隐诗,前文曾解述过苏轼的一首题画诗,诗中就隐有“黄帝伯益娶女娲娘娘(嫘祖)”之事,我后文还将陆续解述一些大才子们之隐诗。

最后,我们来看明末大才子、时人称之为“风流太守”的阮自华先生之咏《石镜山》诗,其曰:

【天阙玻璃地,仙城碧玉楼。半峰悬古月,尺影辨神州。拂幔朝云蔚,承台绿萼浮。妆成嬴女去,双凤过山头。】

在解隐之前,我先来简单介绍下阮自华先生。

阮自华是明嘉靖年间的抗倭首领阮鹗之第三子。

此处要特别说明的是:

阮自华是明嘉靖年间的抗倭首领阮鹗之第三子!而非次子!!!

现今的一些文史或文宣方面的专家、学者因资料缺失等原因,牵强附会地将阮自华“定”为阮鹗先生的次子。这是不对的。

当然,牵强附会的东西还挺多的,我后续文章中将逐一纠正。

阮鹗先生共有三子:长子阮自仑、次子阮自恒、末子阮自华。

阮自仑是明末著名戏剧家及文学家阮大铖的祖父,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阮濬的曾祖父。

四大名著就是阮大铖、阮濬父子所作,阮大铖化名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阮濬化名作《红楼梦》。关于这点,我前文已经多次讲述过,后续《红楼梦》解读文中也将陆续揭晓。

阮自恒、阮自华是阮大铖的叔祖,是阮濬的曾叔祖。

阮自华先生祖籍安庆桐城,后入安庆怀宁籍。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农历壬戌)。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农历戊戌)进士。初授福建福州推官,再任江西饶州推官,迁南京(南直隶)刑部主事,改顺天教授,历国子助教,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出(外放)为甘肃庆阳知府,后被罢官,崇祯初年,起任福建邵武太守。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农历丁丑)逝世。

和阮家的其他大才子们一样,阮自华先生在戏曲方面颇有建树。关于这点,现今的史料上有很多记述。如,他与著名戏剧家屠隆、汤显祖等交往甚多,共同观摩,相互切磋,诗词唱和等。此处我就不作寻章摘句之事了,大家有兴趣可自行查看。

我前文解述过,著名的黄梅戏剧本、被称之为黄梅戏老三篇之一的《女驸马》(原名《双救举》)就是阮自华所作。剧中的所谓才女“冯素珍”之原型就是他自己,而冯素珍的所谓夫君“李兆廷”之原型实际上是他的父亲阮鹗。

此剧主要曲隐的是阮自华父亲阮鹗之冤案方面的史实。其曲隐手法和阮大铖、阮濬、阮荇(金圣叹)、阮雍等阮家其他才子们所采用的手法相同,以风月情事、离情冤讼为障眼法,实际上隐的是阮自华泣血上书为父申冤之史实。把剧中的人名、地名、甚至物件等意象、唱词一解开,其真相即现。

我在前文曾作过一联来概述《女驸马》这部隐剧,其曰:

一部双救举;两人各含冤。

“两人各含冤”?难道还有另外一个人的冤情也隐在此剧中?

然也!此人即是我上面所说的阮鹗先生之第二子阮自恒!

《女驸马》剧中冯素珍的兄长“冯益民”之原型即是阮自恒。

那么,阮自恒有何冤情呢?

现在我来揭示中华戏曲史上一个长久不为人所知的重要史实:

明末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即是阮鹗先生的第二子阮自恒!

也就是说,汤显祖就是阮自华的二哥。

戏迷们可能很讨厌《女驸马》中的那位“继母娘”是吧。

嘿嘿,大家有所不知,这位“继母娘”可不简单啊!

“继母娘”之原型就是明末大名鼎鼎的万历首辅张居正!

关于汤显祖和张居正之间的纠结,我以后再述。

阮鹗先生的第二子阮自恒挂户江西临川的汤家而易名为“汤显祖”,且长时间未回安庆。

那么,汤显祖后来回过安庆没有?

回来了。汤显祖在辞官后不久就回到安庆探亲。

关于这些,都隐在《红楼梦》里,也隐在阮家才子们所作的其它著作中。我后文都会一一解述。

汤显祖在安庆老家还有位亲孙女叫阮之釴。

“阮之釴”这个历史人物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但她的大作《西厢记》大家肯定熟悉。

不错!阮之釴就是《西厢记》的真正作者,就是她化名“王实甫”作的《西厢记》。

阮之釴还有其它大作及重要贡献,我后文会细述。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回目名为“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个《西厢记》、一个《牡丹亭》,分别是孙女和爷爷所作。此为作者阮濬先生的故意安排。

阮之釴是“汤显祖”(阮自恒)的亲孙女,是阮大铖的堂妹,是明崇祯元年的状元刘若宰之妻。

阮濬先生在作《红楼梦》时肯定要将阮家的这位大才女隐在里面,《红楼梦》中的“警幻仙姑”之原型就是阮之釴!

同时,书中的林如海之妻贾敏的原型也是阮之釴。作者为了便于曲隐阮之釴之事,采用“分身法”,将阮之釴隐在两个人身上。

《红楼梦》中的所谓探花郎“林如海”,其原型即是明崇祯元年的状元刘若宰!

我前文说过,黄梅戏有两位创始人,一位就是明末著名戏剧家及文学家阮大铖,另外一位我没说。

现在可以说了,另外一位创始人就是大才女阮之釴。

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有两位创始人:

阮大铖、阮之釴。

就是此兄妹二人于明崇祯初年创立了“黄梅戏”。

这些史实就隐在《红楼梦》中,包括黄梅戏的创始人为谁以及具体创立年份。我后续解读《红楼梦》时会揭示。

黄梅戏由阮家大才子们所开创,满清入关后,也因阮家大才子们的反清复明之举而遭扼杀和“雪藏”,直至满清灭亡后的民国时期才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物是人非,几多家国兴亡事!

正所谓:一曲黄梅调;几多家国情。

大家都知道,安庆现今还有条古街叫“倒扒狮子街”,街上有座古牌坊叫“黄门司谏坊”。

安庆城内的“倒扒狮子街”就是阮家的住所,分东、西两厢,东厢是阮鹗先生的兄长阮鹏的子孙们包括阮自嵩、阮以临等人之居所,西厢为阮鹗的子孙们包括阮自仑、阮自华、阮大铖、阮之釴等人的居所。《红楼梦》的作者阮濬和他妹妹阮丽珍就住在西厢。

“黄门司谏坊”我前文说过,它是明万历帝朱翊钧为抗倭首领阮鹗的冤案平反时而敕建的。

那对“倒扒狮子”有何来历呢?

“倒扒狮子”就是在汤显祖的授意下而建造的。

汤显祖为何要授意建一对令人感到困惑的“倒扒狮子”呢?

这和他多年后回安庆老家探亲时所发生的一件趣事有关。

关于“汤显祖”,现今史料上的许多记述都不正确,有些完全是把汤显祖当成了真的江西临川汤家之子孙而凑补的。

此外,说明一下:汤显祖逝后葬于安庆大龙山,叶落归根,江西临川的那个墓是假的!

关于以上之所述,我后文解读《红楼梦》时会细解,书中隐有大量关于阮家的事情。汤显祖自己作的一些诗文中也隐有自己的真实身世,到时候也会揭示。

好了,述的有点远了,我们还是回到阮自华身上来。

阮自华先生天资颖异,力学嗜古,惟崇经、典、坟、索、汲冢、禹穴之书,自唐以下岸然弗屑。也就是说,自华先生不仅是位文学家,更是位经学家,对宋代兴起的“程朱理学”等伪儒家之学不屑一顾。其实,阮家的大才子、才女们个个都是经学家,因为“经为本”,离经而为文,则文不深也,只是些浅表之说。

有“风流太守”称号的阮自华,是文采风流,并非心性风流。

明天启年间总理川、贵、湖广军的杜文焕将军,曾在诗中称赞阮自华“文词藻艳鸾龙奋;武略恢弘虎豹惊”。这应该说的是杜文焕自己和阮自华间的政事、唱和事以及阮自华任甘肃庆阳知府时的练兵、备战之事。

关于自华先生之事暂只说到这,以后解读《红楼梦》时再细解。

接下来,我来逐字逐句地解读自华先生的咏《石镜山》之诗,以揭示其隐意。

诗曰:

天阙玻璃地,仙城碧玉楼。半峰悬古月,尺影辨神州。拂幔朝云蔚,承台绿萼浮。妆成嬴女去,双凤过山头。

诗的明文意思很好理解,用“玻璃、碧玉、古月”等字词来形容大石镜。

虚构了一个嬴女在此梳妆之故事,来说明“石镜”之历史久远。秦代的公主都曾在此梳妆过,其史岂不远哉!

“双凤”,镜前嬴女和镜中的嬴女,一实一虚,是谓“双”。非指两位嬴女。同时暗指了“石镜”之大,嬴女梳妆完毕后飞离旁边山头之倩影都映照于其内。

诗中的“绿萼浮”,即指绿萼梅盛开之际,微风轻拂,山上、山下黄云浮动,蔚然如朝霞之绚丽,氤氲之黄雾烘云托月般地呈现出若仙境瑶台之情境。

绿萼梅也称为“黄梅”,我前文解述过。关于绿萼梅盛开时,其如一片片黄云,宋代著名诗、词家姜夔就有咏《绿萼梅》诗可以为证,诗曰:

黄云随袜知何处,招得冰魂付北枝。金谷楼高愁欲坠,断肠谁把玉龙吹。

接着来看隐面。

天阙玻璃地,仙城碧玉楼。

天,谐音字为‘殄’。殄作尽解,谐音字为‘惊’。惊作惶解,谐音字为‘黄’。

阙,谐音字为‘缺’。缺作失解,谐音字为‘始’。始作帝解。

玻,谐音字为‘伯’。

璃,谐音字为‘利’。利作益解。

地,谐音字为‘抵’。抵作触解,谐音字为‘出’。

仙,谐音字为‘显’。显作达解,谐音字为‘大’。大作盛解,谐音字为‘生’。

城,谐音字为‘承’。承作载解,谐音字为‘在’。

碧,谐音字为‘毕’。毕作罄解,谐音字为‘侵’。侵作蚀解,谐音字为‘石’。

玉,谐音字为‘愈’。愈作更、进解,进的谐音字为‘镜’。

楼,谐音字为‘露’。露作示解,谐音字为‘食’。食作膳解,谐音字为‘山’。

解得:黄帝伯益出生在石镜山。

半峰悬古月,尺影辨神州。

半,谐音字为‘伴’。伴作依解,谐音字为‘翊’。翊作辅解,谐音字为‘父’。

峰,谐音字为‘讽’。讽作讥解,谐音字为‘继’。继作延解,谐音字为‘炎’。

悬,作示解,谐音字为‘始’。始作帝解。

古,谐音字为‘辜’。辜作负解,谐音字为‘阜’。阜作高解,谐音字为‘皋’。

月,谐音字为‘阅’。阅作视解,谐音字为‘噬’。噬作咬解,谐音字为‘陶’。

尺,谐音字为‘痴’。痴作愚解,谐音字为‘浴’。浴作沐解,谐音字为‘母’。

影,谐音字为‘因’。因作故解,谐音字为‘姑’。

辨,谐音字为‘变’。变作易解,谐音字为‘亦’。亦作也解,谐音字为‘射’。

神,谐音字为‘盛’。盛作大解,谐音字为‘达’。达作显解,谐音字为‘仙’。

州,谐音字为‘骤’。骤作疾解,谐音字为‘己’。己作自解,谐音字为‘子’。

解得:父炎帝皋陶,母姑射仙子。

姑射仙子即是鹿仙女、羲和,她也出生在石镜山。前文解述过。

拂幔朝云蔚,承台绿萼浮。

拂,作拭解,谐音字为‘始’。始作原解,谐音字为‘阮’。

幔,谐音字为‘满’。满作尽解,谐音字为‘惊’。惊作愕解,谐音字为‘鹗’。

朝,作晨解,谐音字为‘惩’。惩作处解,处作居解。

云,作语解,谐音字为‘于’。于作在解。

蔚,谐音字为‘为’。为作是解,谐音字为‘石’。

承,作继解,谐音字为‘既’。既作尽解,谐音字为‘镜’。

台,谐音字为‘胎’。胎作始解,谐音字为‘食’。食作膳解,谐音字为‘山’。

绿,谐音字为‘录’。录作记解,谐音字为‘悸’。悸作惶解,谐音字为‘黄’。

萼,谐音字为‘愕’。愕作惊解,谐音字为‘尽’。尽作没解,谐音字为‘梅’。

浮,谐音字为‘抚’。抚作安解,谐音字为‘庵’。

解得:阮鹗居在石镜山黄梅庵。

关于“黄梅庵”,安庆府、县志上多有记载,大家有兴趣可去查看,此处就不赘述了。

阮鹗先生被严嵩党诬陷,遭罢官,返乡后就隐居在安庆怀宁县石镜山黄梅庵,在此著述讲学。

妆成嬴女去,双凤过山头。

妆,作饰解,饰作掩解,掩作隐解。

成,谐音字为‘盛’。盛音发sheng时,作大解,谐音字为‘打’。

嬴,谐音字为‘殷’。殷作盛解,谐音字为‘胜’。

女,作媛解,谐音字为‘远’。远作遐解,谐音字为‘夏’。

去,作夷解,谐音字为‘异’。异作奇解,谐音字为‘启’。

双,作两解,谐音字为‘量’。量作计解,谐音字为‘记’。记作题解。

凤,谐音字为‘风’。

过,作越解,谐音字为‘月’。

山,谐音字为‘膳’。膳作食解,谐音字为‘始’。始作胞解,谐音字为‘宝’。

头,作始解,谐音字为‘视’。视作见解,谐音字为‘鉴’。

解得:隐“打胜夏启”,题“风月宝鉴”。

也就是说,用“风月宝鉴”四字来隐“打胜夏启”这几个字。

后来,阮濬先生作《红楼梦》时就用他高祖阮鹗先生所题的这几个字作为另名。其用意有好几重,此为其中之一。

将自华先生的这首诗解得的合在一起即是:

黄帝伯益出生在石镜山。父炎帝皋陶,母姑射仙子。阮鹗居在石镜山黄梅庵。隐“打胜夏启”,题“风月宝鉴”。

再将上面诗圣杜甫先生的那首诗解得的隐意录一遍:

伏羲生石镜,是黄帝伯益。母姑射仙子,父炎帝皋陶。伯益胜夏启,还师怀宁县。在石镜山腰,磨建大石镜。

两首诗之隐意凑在一起,刚好还原出了黄帝伯益也即伏羲的真实身世以及安庆怀宁县石镜之古史。

从中,我们也知道了安庆怀宁县石镜有黄梅山、黄梅庵。阮自华先生的侄孙阮大铖、侄孙女阮之釴在明崇祯初年创立的“黄梅戏”之名“黄梅”就源于此。与其它地方无关。

好了,此篇就解述到这里。以一联作结:

钟灵毓秀古皖地;翥凤飞龙中华源。

谢谢观赏!观者有缘,观者有益。敬请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