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系列之说明文阅读课】

课堂学习过程:

第一步:在“说明文阅读思路”的框架下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法自主探究原文,不断地生成并自主解决问题。(独探独练)

第二步:在“说明文阅读思路”的框架下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法自主探究原文,不断地生成并合作解决问题。(独探合练)

第三步:在“说明文阅读思路”的框架下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法合作探究原文,不断地生成并自主解决问题。(合探独练)

第四步:在“说明文阅读思路”的框架下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法合作探究原文,不断地生成并合作解决问题。(合探合练)

第五步:在“说明文阅读思路”的框架下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法展示探究成果,不断地生成并不断解决问题。(展示演练)

感受原文

【走近作者如沐春风,感受原文似逢甘霖】

苏州园林

叶圣陶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2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3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4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6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7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9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探索之旅

【现成答案滋生惰性,探索旅程增长才能】

第一环节:明确与把握

一、目标

生成问题:1. 学习本文需要达到哪些目标?2. 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是什么?3.……

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苏州园林的特点,学习本文多样化的语言,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理清行文思路,明确说明方法和顺序,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学习重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顺序,抓住特征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学习难点

揣摩多样化的语言,培养初步鉴赏能力。

……

二、过程

(一)自主探究

自主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二)合作探究

合作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三、方法

类读法(全称“类中类文章读学法”)

第二环节:标段与勾划

生成问题:1. 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2. 需要画出哪些生字、难词及精彩词句?3.……

解决问题:1.全文共10个自然段。2.划出生字、难词、精彩句子。……

第三环节:查阅与积累

生成问题:1.需要查阅、了解和积累哪些字、词、句? 2.……

解决问题:标本: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因此比喻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轩榭(xuān xiè):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池沼(zhǎo):这里指池塘。败笔:字、诗词、文章、绘画、设计等方面的缺点和疏漏。重峦叠嶂:形容山岭重叠,峰峦相接,连绵不断。胸中有丘壑(hè):意思是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鱼戏莲叶间:汉乐府《江南》里的诗句,意思是鱼在荷叶间游动嬉戏。嶙峋(lín xún):枯瘦的样子。镂(lòu)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的花纹或文字。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广漆:天然漆的一种。由熟漆或生漆和熟桐油调制而成,色棕黑。2.……

第四环节:整体诵读

一、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一)从音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需要辨析哪些多音字? 2. 本文需要了解、掌握哪些字的音?3.……

解决问题:1. 多音字:间、模、蔓。2.……

(二)从形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需要区别哪些形似字? 2. 本文需要了解、掌握哪些字的形?3.……

解决问题:1. 形似字:廊与廓,榭与谢,嶂、障与幛,沼、昭与诏,镂、屡与褛。2.……

二、停顿恰当,节奏合理

从词和词的组合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怎样停顿?2.……

解决问题:1.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

三、语气明显,流畅自然

(一)从语调、语气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诵读这句话时,要用怎样的语调、语气? 2.……

解决问题:1. 陈述语气,读出赞赏之情,读出肯定的口吻。2.……

(二)从语速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诵读这句话时,要用怎样的语速?2.……

解决问题:1. 稍快。2.……

四、按照要求,选择记诵

从强行记忆、理解记忆、想象记忆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哪些是需要反复诵读的? 2. 哪些是需要记忆的?3.……

解决问题:1. 正确、流利地诵读全文。2.……

第五环节:分类阅读

一、类型感知[浏览扫描,明确方向]

从文体、说明对象、所写内容、表达方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从文中表达方式看,是以说明为主吗? 2. 本文是什么文体?3.文中写人、写事、写景、写 “物”没有?4.……

解决问题:1. 从文中表达方式看,是以说明为主。2. 本文文体是说明文。3.……

二、类型切分[火眼金睛,透视切割]

从文体、说明对象、所写内容、表达方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各部分说明的对象是什么?3.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4.……

解决问题:1. 全文对象:苏州园林。2.各部分对象: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每一个角落、门和窗、建筑物的颜色。3.主要表达方式:说明。4.……

三、类型阅读[步步设疑,解剖麻雀]

(一)读说明“亭台轩榭”部分”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这部分说明的对象是什么?3.……

解决问题:1. 说明对象:亭台轩榭。2.……

2.从说明对象特征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2.……

解决问题:1. 亭台轩榭的特征:布局讲究自然之趣。2.……

3.从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运用这种方法的作用是什么?3.……

解决问题:1. 运用的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2. A.作比较。大部分建筑讲究对称,而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突出了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之趣。B.打比方。将对称的建筑比作是图案画,将园林比作是美术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的特征;讲究自然之趣。2.……

4.从说明思路及说明顺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理出这部分说明的思路。2.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3.……

解决问题:1. 条理:大部分建筑讲究对称→园林建筑不讲究对称→特征:追求自然之趣。2. 顺序:排除时间顺序,排除空间顺序,为逻辑顺序。3.……

(二)读说明“假山池沼”部分”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这部分说明的对象是什么?3.……

解决问题:1. 说明对象:假山池沼。2.……

2.从说明对象特征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2.……

解决问题:1. 假山池沼的特征:讲究配合,注重图画美。2.……

3.从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运用这种方法的作用是什么?3.……

解决问题:1. 说明方法:举例子、引用。2. A.举例。“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通过例子,具体地说明假山池沼是讲究配合,注重图画美的。B.引用。这部分引用了汉乐府《江南》里“鱼戏莲叶间”的诗句,说明了假山池沼配合的图画美。3.……

4.从说明思路及说明顺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理出这部分说明的思路。2.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3.……

解决问题:1. 条理:假山和池沼讲究配合(总说)→假山的堆叠是艺术(分说)→池沼也有画的效果。(分说)2. 顺序:先总说后分说的逻辑顺序。3.……

(三)读说明“花草树木”部分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这部分说明的对象是什么?3.……

解决问题:1. 说明对象:花草树木。2.……

2.从说明对象特征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2.……

解决问题:1. 花草树木的特征:讲究映衬,高低错落,突出画意。2.……

3.从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运用这种方法的作用是什么?3.……

解决问题:1. 摹状貌打比方、举例子、摹状貌。2. A.打比方、举例子。“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比喻生动形象,突出了画意。B.摹状貌。“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相间”、“盘曲嶙峋”、“珠光宝气”这一系列对花草树木的描绘,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讲究映衬,高低错落,着眼在画意。3.……

4.从说明思路及说明顺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理出这部分说明的思路。2.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3.……

解决问题:1. 条理:概括说明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具体说明树木花草讲究映衬,高低错落,突出画意→介绍游览者的感受。2. 顺序:逻辑顺序。3.……

(四)读说明“花墙和廊子”部分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这部分说明的对象是什么?3.……

解决问题:1. 说明对象:花墙和廊子。2.……

2.从说明对象特征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2.……

解决问题:1. 花墙和廊子的特征:富有层次,景致更深。2.……

3.从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运用这种方法的作用是什么?3.……

解决问题:1. 说明方法:举例子。2. 举例子。“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具体明白地说明了花墙廊子富有层次。3.……

4.从说明思路及说明顺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理出这部分说明的思路。2.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3.……

解决问题:1. 条理:先概括说明→具体说明。2. 顺序:逻辑顺序。3.……

(五)读说明“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部分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这部分说明的对象是什么?3.……

解决问题:1. 说明对象:苏州园林的每一个角落。2.……

2.从说明对象特征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2.……

解决问题:1. 每一个角落的特征: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2.……

3.从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运用这种方法的作用是什么?3.……

解决问题:1. 说明方法:举例子。 2. 举例子。“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3.……

4.从说明思路及说明顺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理出这部分说明的思路。2.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3.……

解决问题:1. 条理:先概括说明→后具体说明。2. 顺序:逻辑顺序。3.……

(六)读说明“门和窗”部分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这部分说明的对象是什么?3.……

解决问题:1. 说明对象:门和窗。2.……

2.从说明对象特征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2.……

解决问题:1. 门和窗的特征: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具有高度的图案美。2.……

3.从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运用这种方法的作用是什么?3.……

解决问题:1. 说明方法:举例子。 2. 举例子。“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的门和窗都注意图案美。3.……

4.从说明思路及说明顺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理出这部分说明的思路。2.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3.……

解决问题:1. 条理:先概括说明→后具体说明。2. 顺序:逻辑顺序。3.……

(七)读说明“建筑物的色彩”部分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这部分说明的对象是什么?3.……

解决问题:1. 说明对象:建筑物的色彩。2.……

2.从说明对象特征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2.……

解决问题:1. 建筑物的色彩的特征:极少使用彩绘。2.……

3.从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运用这种方法的作用是什么?3.……

解决问题:1. 说明方法:作比较、举例子。2. A.作比较。“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比较中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建筑物极少使用彩绘的特征。B.举例子。“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3.……

4.从说明思路及说明顺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理出这部分说明的思路。2.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3.……

解决问题:1. 条理:先比较说明苏州园林的颜色特点→再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颜色特点→后说明游人的感受。2. 顺序:逻辑顺序。3.……

(八)读说明文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全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3.……

解决问题:1. 全文说明对象:苏州园林。2.……

2.从说明对象特征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说明总对象有什么特征? 2.……

解决问题:1. 苏州园林的特征: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

3.从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全文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运用这些方法的作用是什么?3.……

解决问题:1. 说明方法: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摹状貌、引用。2. 作用:归根结底,这些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

4.从说明思路及说明顺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理出全文说明的思路。2.全文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3.……

解决问题:1. 条理:总说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分说【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门和窗工细而不庸俗、简朴而别具匠心→极少使用彩绘→……】2. 顺序:排除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为逻辑顺序(由整体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3.……

5.从说明结构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全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结构?2.……

解决问题:1. 本文结构严谨,逻辑分明,详略得当 ,为总分结构,先总说,后分说。本文开头就对苏州园林作了总体印象的概括,即“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说明这个总特征,作者主要从四方面加以介绍,突出了它的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等多方面的特色,最后再说明其他方面也体现了这一总特征。本文的结构有总说,有分说,总说和分说紧密结合,思路清晰,结构严谨。2.……

6.从语言特点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全文说明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2.……

解决问题:1. 准确严密,形象生动。A.动词的运用,如“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的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补”字,表现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单调为多彩。B.副词的运用,如“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其中的“大多”“极少”就用得有分寸,既不夸大,又不缩小。再如,“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其中的“一切”“决不”“一律”则表示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C.描写性词语的准确运用。全文只用了有限的几个描写性的词语和形容词,它们都表现出景物特有的状貌,很难用其它的词语替换。如“重峦叠嶂”一词,写出了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高低屈曲”状写了池沼河道的边沿很少有砌得整齐的石岸,总是任其自然的特色。“俯仰生姿”又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满眼“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了生意盎然的画面。D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各种花草树木的错落有致、充满情趣和符合自然美的原则。E.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以说明为主,糅合记叙、议论。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用解说的方法介绍苏州园林,但它并不排斥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熔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分析原理,使文章既眉目清楚,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引起读者兴趣。2.……

7.从全文写作意图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1)从主要内容的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2.……

解决问题:1. 主要内容:介绍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2.……

(2)从写作目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2.……

解决问题:1. 写作目的:再现了苏州园林的美,从而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劳动态度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2.……

3.揣摩精彩词句,精读精彩片段

(1)揣摩词语

词例: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①从词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意思?2.……

解决问题:1. 在句中“艺术”是形状独特而美观的意思,“技术”是指操作方面的技巧。2.……

②从技法及作用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这个词用在句中有什么作用?2.……

解决问题:1.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作用是突出园林图画美的特征。2.……

③从用词意图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作者用这个词语是否有意图?2.……

解决问题:1. “艺术”一词,突出了园林图画美的特征,给人以美的享受。2.……

④……

(2)揣摩句子

句例: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①从思想内容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

解决问题:1. 这句话的意思是藤萝就像一幅画,让人赏心悦目。“盘曲嶙峋”写藤萝的古老。“珠光宝气”显示出藤萝的典雅风韵,构成一幅生意盎然的画面,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使游览者也感到了生命的美丽。2.……

②从技巧及作用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技巧?2.运用这个技巧有什么好处?3.……

解决问题:1. 这两句既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摹状貌、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园林图画美的特征。2.……

③从意图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2.……

解决问题:1. 突出了园林图画美的特征。2.……

④……

(3)片段精读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①从知识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本段是按照什么结构说明的?(从写法知识)2.举例说说片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写法知识)3.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写法知识)4.……

解决问题:1. 2.……

②从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片段中最能反映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是哪句?(理解能力)2. 片段中说明的中心是什么?(理解能力)3.片段中第一句能否换成“苏州园林里都有池沼和假山”?为什么?(理解能力)4. 选文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分析、概括能力)5.……

解决问题:1. 2.……

③从意图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根据词、句、段来提出问题。2.……

解决问题:1. 作者写假山和池沼的意图是什么?2.……

④……

四、类型迁移[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一)阅读能力迁移

按照“类中类文章读学法”阅读,从读学过程中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能不能运用这种方法来阅读同类文章?2.将相同类型的文章比较。3. 将写作对象相同但文体不同的文章比较。4.读《蜘蛛》。5.……

解决问题:1. 2.……

(二)写作能力迁移

从写法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运用文中写法进行写作。2.……

解决问题:1. 用一句话概括学校的总特征,并用一段话描绘某一部分体现这一特征。2.假如要写“我的学校”,请拟出说明的条理。3.引用一句话来说明某物的特征。4..……

(三)口语交际能力迁移

1.从复述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复述课文。2.……

解决问题:1. 2.……

2.从倾听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1)从理解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体现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是哪一句? 2.对别人的某一发言的理解。3.……

解决问题:1. 2.……

(2)从概括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对段意、主要内容、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概括。2.对别人的发言进行概括。3. 概括文中第六段说明的内容。(概括段意)4.……

解决问题:1. 2.……

(3)从评判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对文中某个方面进行评判。2. 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评判。3.文中第三段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的建筑,第四段说明的对象是假山和池沼,第五段说明的对象是花草树木,第六段说明的对象是花墙和廊子,作者为什么按照这个顺序来安排?说说理由。4.……

解决问题:1. 2.……

(4)从记忆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本文中哪些是需要记忆的?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记忆。3.……

解决问题:1. 2.……

3.从应对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若文章结尾处来一个总结说明,你会怎么总结? 2.针对别人的发言进行应对。3.……

解决问题:1. 2.……

第六环节:求异与创新

一、从内容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是否可以给文章末尾来一段总结?2.看看其它写苏州园林的文章,比较一下它们所写内容有何不同。3.……

解决问题:1. 2.……

二、从知识的角度求异

(一)从文化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这篇文章是以说明文的形式来写苏州园林的,你查阅一下还有用哪些形式来表现苏州园林的?2.……

解决问题:1. 2.……

(二)从逻辑学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能不能重新调整本文的写作顺序?2.……

解决问题:1. 2.……

(三)从美术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产问题:1. 能不能用美术的形式来诠释本文的某一特征?2.……

解决问题:1. 2.……

(……)从……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产问题:1. 2.……

解决问题:1. 2.……

(N)从语文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根据文中语文知识求异。2. 可根据讨论情况针对别人的展示,露露自己的知识面,寻机出击。3.……

解决问题:1. 2.……

三、从写法的角度求异

表达方式:记叙(直接、间接)

描写(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外貌、神态;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正面、侧面、场面、细节、感觉的角度)

抒情(直接、间接)

说明(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条理及顺序,结构,语言特点,意图)

议论(论题,观点,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思路,语言特点,意图)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引用、借代、反语、反复、双关等。

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直接描写(间接描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伏笔铺垫,白描,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动静相称、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布局谋篇(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照应、过渡铺垫、结构严密、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生成问题:1. 你能不能在原文所用说明方法的基础上再加入另外的说明方法来说明某一对象的特征?2.……

解决问题:1. 2.……

四、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2.……

解决问题:1. 2.……

第七环节:归纳整理

第八环节:回望目标

【注:为了更好的阐释学法理念,在列举案例时部分内容来自于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一些教辅书籍和网络。若要求删,立删!】

【读恶,只为弃恶;读善,只为从善;读真,只为求真;读美,只为尚美。】

苏州园林课程什么时候学的 开学第16课苏州园林(1)

求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