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以来,在拿地增储方面民营房企和国央企、城投之间,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面貌。民企偃旗息鼓、城投攻城掠池,这此消彼长的势头已经延续了一年多。
许多经历了职业生涯地震的地产人,萌生了跳槽去城投干活的想法,认为城投土储的上升,为自己指明了另一条就业路径,相对房企来说更加稳定。
最近小明也翻了一圈招聘网站,发现确实有不少城投出来招聘地产开发人才了,包括投研、营销、建筑、工程、成本造价、运营等专业口。
然而,城投的offer在当下虽然有其优势,却也并不是没有缺陷。不同的城投公司之间,待遇和发展空间也天差地别。
有些市场化程度高、业务结构健康的城投公司,无疑会是地产人未来的理想去处。但面对那些转型进度相对落后但传统城投公司,就需要慎重了……
城投招人也非易事
潜在的管理问题,将阻碍人才引进
因为响应相关部门号召,涌进土拍市场托底的关系,各地城投可谓站上了风口。很多民营房企一年多了也没能扭转颓势,但城投的发展潜力却愈发显露出来。
激增的优质土储叠加市场化转型机遇,使城投成了一些地产人心目中稳健、靠谱、前景好的代名词,城投的offer已越来越受业内人士欢迎。
但部分城投在管理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会成为市场化人才加入公司的阻碍。
一、制度健全程度,直接影响职业前景
制度缺陷是当下部分城投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尤其是用人制度、激励制度的不健全,会直接影响地产人的专业发挥和长远发展。
比如在用人管理的规范程度上,一些传统城投公司做得并不到位。
许多在城投供职的地产人都表示,平时工作节奏看似稳定,实际上遇到重要节点照样要高强度加班,而且由于人员管理制度不够市场化,他们几乎没有加班费。
更关键的一点是,晋升与激励制度在部分城投公司里是缺失的,薪资平均化、晋升难、考核标准模糊、考核权限不下放等制度缺陷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使人才得不到长远发展。
一些地产人在进入城投后,看不清楚未来的晋升通道是什么样的,也不清楚考核标准是什么,连考核权都不归自己的业务直属领导,而是在公司大领导那里集中行使,很难获得公正考核。
而且在一些城投公司里,不同职级、部门和岗位的员工,实行的薪酬结构和考核制度,完全是一样的。内部缺乏对不同岗位的针对性考核与激励,市场化的地产人才很难接受。
二、人员结构复杂,管理作风与房企差异太大
未完成市场化转型的传统城投,人员构成通常是极其复杂的。
除了一般招聘以外,员工的来源还包括组织任命、国企退编、劳务派遣、退役军人转业安置等形式。多种非市场化的用人来源,造成了城投人员结构的复杂性,而且有老龄化的倾向。
这对地产人来说,无论是在领导层面还是同事层面,都可能会带来棘手的沟通问题。
一方面,城投的一把手很多是由政府领导来兼任的,管理上和业务上都不够专业,但却习惯了机关式的集权管控,导致业务推进可能变得低效。
这就可能导致员工在请示与跑流程等环节上,耗费来大量的精力,但在专业性的发挥空间上却受到无谓的挤压与监控。
另一方面,部分城投的基层主管和员工群体中,也存在诸多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员,甚至是关系户。他们可能具备与专业能力完全不相称的话语权、指挥权,这会让市场化人才在协同上受阻。
三、加速市场化转型背景下,城投已不是铁饭碗
这些年来,城投公司一直在加速进行市场化的改革,无论是在管理层面还是在业务结构层面。这就意味着,未来的城投也未必就像许多人想象的,会是如同事业单位一样稳定的“铁饭碗”。
一旦城投公司的用人制度得到了充分的改革,大范围实行合同聘任制以后,相应的淘汰机制也一定会跟上来。那么想要进入城投躺平喝茶的地产人,可能就要失望了。如果业务能力和工作积极性跟不上,一样有被城投优化的可能。
因此,地产人对于城投的刻板印象,也应该适时调整。不要天真地认为进了城投就万事大吉,未来针对城投offer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大家最终还是要靠本事吃饭的。
靠谱的城投公司是怎样的?
4个维度可以甄别
虽然城投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少,但转型成功、走上市场化经营正轨的城投公司并不在少数。这些城投未来在业务发展和人才引进上,都必然会走在同行前面。
那么哪些城投更靠谱呢?以下这4个维度值得参考。
一、地区发展状况,会反映城投公司的潜力
这一点很好理解,跟看房企的地域布局来评估其发展潜力的逻辑,是一样的。
城市能级高、财政实力强的地方,城投公司一定也能够吃到相应的红利。说白了,地方政府有钱没钱,对于城投获取的补助和支持力度,是有很大影响的。
一线、强二线城市的发展动力强劲,这对城投公司的业务结构、资产价值与财务预算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
这些城投公司不仅能获得更优质的资产、更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而且给到市场化人才的待遇也会更高,更易吸引优质人才。
比如深圳、广州等地区级城投平台的薪资,就比中部省份的省级城投待遇还要高出一截。而新一线城市杭州的城投薪资,也能和中部的省级城投比肩,但是县域级城投的待遇就低得多。
还有另一个角度,就是看不同城市的楼市发展状况,包括近年的商品房库存量、去化速度、居民购房意愿等等。
在目前楼市行情仍未反弹的情况下,许多城市的置业需求是被冰冻的,库存规模也很大,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去消化。
那么在这些城市中储备了土地的城投公司,业务前景绝对不容乐观。虽然地产人去了会有项目可做,但在未来业绩预期不佳的情况下,也必定会影响人才的在岗稳定性。
二、负债状况,会揭示城投公司的潜在风险
在过去,城投的信用与当地政府是直接绑定的。但在近年这一纽带被打破了,城投信用对政府的依赖关系正在被剥离。
这意味着未来在融资上,城投必须自己想办法。对于负债上的风险和问题,政府也不一定会去托底。
那么这样一来,不同城投公司的经营情况、盈利能力、负债状况、偿债能力等,就成了人才们评估考察的重点。其潜在的经营风险,必会激发地产人才的警惕。
在一些负债明显较重的城市中,我们会发现当地的基建投资、高新区建设规模,已经明显超过其经济与产业发展水平。这些地方的城投迟早会面临业务收缩、营收下降的问题,并可能由此引发债务风险。
其实自2021年以来,我国不仅针对房企出台了三道红线监管政策,还针对城投发债开始实行“红、黄、绿”的分档监管机制。
据第三方统计,2021年有4个省份为红档、12个省份为橙档,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不同地区政府的债务风险现状。
要知道城投公司破产重组的案例在此前也是有的,地产人也会从市场信息中甄别出具有潜在风险的城投公司,并加以规避。
三、市场化转型深度,决定着城投公司的专业水平
不同城投公司的市场化转型意愿、进度与改革现状,会直接反映企业的管理规范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有些城投公司领导转型意愿不高、管理机制落后、市场化收入几乎没有,依然停留在政府融资平台的定位上。除了给政府融资以外,根本不考虑业务结构的优化问题,更不会去考虑员工的发展。
这类城投,就算它近期拿了不少地,也很难留住人才。因为地产人入职了很快会发现,自己不仅业务推进不顺畅、发挥不出专业水平,而且还无法获得合理的待遇、公正的考核,那么自然不会稳定。
但有些城投的市场化程度很高,比如一线、新一线城市的市级、区级城投,都做得不错。戳这里,了解云资管
他们的管理机制与业务结构都经过了大幅改革,几乎已经成为一家正经国企。加入这样的城投去做项目,对于地产人来说是适应成本最低的,也更适合长远发展。
因为市场化程度高的城投,其薪资待遇是与市场水平对齐的。而且市场化的招聘机制,也会夯实项目团队的专业化程度,提升业务推进效率,让地产人能够获得足够的发挥空间与合理的考评,长久地留住人才。
四、资产质量,将影响城投公司发展前景
资产质量其实包括土储质量、存量资产质素、业务结构合理性等多个方面。城投公司的资产质量,是吸引地产人才的一个关键要素,因为它能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公司的发展前景。
城投的资产状况会从两个方面体现,首先是城投平台之间的资产整合动向。
因为各地城投之间经常会有资产划转、平台合并等动作,不同城投公司旗下的资产,是在不停变动的。
尤其是近年,城投之间的资产整合节奏明显加快来。据媒体统计,2022年1-6月全国城投整合事件数量达到117起,为去年同期的2.1倍,而且其中市级平台还是整合的主力。戳这里,了解云资管
在城投融资监管加严和评级新规背景下,地产人会更加密切关注目标公司的资产变动状况。资产质量优越的城投,未来业务开展显然会更顺利,经营风险也比较低,更易吸引人才。
但如果优质资产慢慢地都被划出去来,那自然很难找到满意的人才。
其次,不同城投的土储质量也是很明确的信息。
这一年来城投拿了许多的土地,但并非全都是优质地块。如果仔细收集信息并加以分析,会发现有些地块是有硬伤或者疑难杂症需要处理的。
比如地段极其偏远,或者是位于高库存、低能级城市中的土地,在可见的未来数年中都会很难做。
又比如地块中包含大量变现困难、对自持经营能力要求极高的业态,如厂房、研发用房、写字楼、商业等,那想要找到经验对口、有本事做活项目的地产人,难度就更高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连多数房企都做不好的难点项目,城投新组建的团队就能做好吗?答案是存疑的。
结 语
对于地产人来说,风口上的城投虽香,但绝不能盲目跳槽。对城投公司来说,加快改革步伐,早日实现市场化转型,这才是招揽人才的基础。
而且城投公司的招聘人数和频次,和房企也没法比,给到双方撮合的时间是比较少的,希望大家都能够抓住机会。
来源:明源不动产研究院,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对此表示感谢。
点击下图,了解提进度、控成本的项目管理黑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