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是朱祁镇同父异母的弟弟,本来他与皇位是没什么关系的,但是遇到一个“好哥哥”,在土木堡打了败仗被俘了,他才有机会登上皇帝的宝座,虽然当了皇帝,但是没有进明十三陵(皇家陵地),话说这明朝一共16帝,为何只有十三陵呢?因为十三陵是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开始修建的,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朱允炆人都不知道哪去了,更别提修陵了,唯一例外的就是明景帝朱祁钰了,他是从哥哥手里夺的天下,后来被夺门,朱祁镇罢黜了他的皇帝位,以亲王之礼,葬于北京西山。这哥俩呢,本来关系比较要好的,朱祁镇出征时让朱祁钰监国,可是后来因为权力,开始互相残杀了,到底孰是孰非,今天咱们好好聊聊朱祁钰。

怎么评价明朝皇帝朱祁钰(明景帝-朱祁钰的功与过)(1)

朱祁镇被俘之后,大明一下没了主事之人,太子朱见济当时才2岁,于谦、王直等大臣为了稳固朝局,与孙太后商议,立朱祁钰为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起初朱祁钰是不愿意当这个皇帝的,毕竟风险太大了,整不好还得被俘虏…远不如当个闲散王爷舒心。架不住大伙忽悠,勉强答应当这个皇帝(但是当时与孙太后有约在先,百年之后,将地位还给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

怎么评价明朝皇帝朱祁钰(明景帝-朱祁钰的功与过)(2)

朱祁钰其实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他知人善任,励精图治,重用于谦等一批有能力的大臣。由于瓦刺首领也先试图用朱祁镇要挟大明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也先决定趁大明时局混乱,北京兵力空虚,直击北京。朝中的大臣说啥的都有,有建议迁都的,有建议抵抗的,“天文学家”徐珵(后改命徐有贞,参与夺门)通过夜观天象,建议迁都南京。此时,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人出现了,于谦!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学的《石灰吟》就是他写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些话。于谦建议杀了那些投降派,迁都派,难道大家忘了北宋的悲剧了吗?此时朝中人都对保卫北京没有信心,毕竟大明的精锐都被朱祁镇带去土木堡了,一个也没回来…在这个局面下,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国防部长),全权负责北京的保卫工作。要说于谦就是有水平,他命外地的守备军从通州进京(通州有个大粮库),同时操练新军。为了让大家全力一战,他颁布了一条命令,全员出城迎敌,随后关闭城门,破釜沉舟,没有退路。也先以为此时的明军还跟土木堡的一样脆弱,殊不知,这支军队在于谦的调教下,将成为也先的噩梦!(古人云,欲治兵者,必先选将,因为现在的指挥官是于谦)。结果就是于谦成功击退也先,保卫了北京,也算报了土木堡之仇。其实于谦做的这一切都离不开朱祁钰的支持,从这可以看出,朱祁钰很知人善任,有明君的风度。

怎么评价明朝皇帝朱祁钰(明景帝-朱祁钰的功与过)(3)

北京保卫战胜利之后,朱祁钰对有功之人论功行赏(赏罚分明),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做了一系列改革,消除土木堡之变的影响,稳固统治。与此同时,他也渐渐迷恋上了权利,迷恋上了皇位。甚至也先想把朱祁镇送回来,他也是爱搭不理,完全不顾哥哥的死活……不仅如此,还有了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的念头,违背了之前的承诺。虽然朱祁钰不想让朱祁镇回来,满朝文武也都心知肚明,但是有一个叫杨善的,他肯定是没明白朱祁钰的心思,居然稀里糊涂的把朱祁镇给接回来了,既成事实!朱祁钰没办法了,简单接待了一下,就把哥哥安排在了南宫,实施软禁。我想此时朱祁钰对哥哥,不仅是不敬重,可能开始有了恨意和厌恶感,为了防止朱祁镇生事,将南宫大门锁死,周围树木全部砍掉…权利真的能改变一个人!

中间经过易储风波,虽然成功废掉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是天不随人愿,没多久,朱见济居然死掉了…这件事给了朱祁钰致命的打击,从此一病不起了…(大家说这算是报应吗?)

朱祁镇和他的“还乡团”趁机夺门登基,罢黜了朱祁钰的皇帝位,将其禁闭于西苑,估计也会“好好招待”他,没过多久,离奇去世!

纵观朱祁钰的一生,有功于社稷,有过于家里,他对得起天下人,唯独对不起哥哥朱祁镇。后世对他的评价相对公平,他是一个好皇帝,否则明朝很可能像北宋一样,对他的诋毁,多是出于朱祁镇二次登基以后的报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