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回顾自己的一生,曾说过,他觉得他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是两个十年,德国的十年和《牛棚杂忆》的十年

德国十年让他确立了人生方向,《牛棚杂忆》的十年磨练了他的心性,所以季老的大部分学术研究都是在《牛棚杂忆》的10年后成就的。

季羡林年轻时的故事(季羡林公开无删减日记称自己不是圣人)(1)

而在我们普通人眼中,这些名人似乎都是遥不可及的,他们能成为数一数二的学术界大师肯定不是普通人。

可如果真把他们跟普通人区分开来的话,那就错了,读一读季老在清华大学期间日记就会明白,在学习和沉淀的这段时间,他的大学生涯还真的跟我们任何一名普通大学生没两样,我们曾经干过的事,他也干过!

他毒舌,他轻狂,他会计划满满最后却睡得天昏地暗,他会临时抱佛脚却考得一塌糊涂,他还会背地里骂教授不知为啥要写论文,他更会借着看比赛去看女人大腿......

这些看似跟季老的身份很不符,却很真实地还原了一个曾经也有过年少轻狂的人生历程,也让读者看到了季老的可爱之处,试问谁没年少轻狂过?

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在人前难以说出口的话,都写了进去。万没想到今天会把日记公开。这些话是不是要删掉呢?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课业繁重,却挡不住犯懒想睡觉

昨晚在床上预备了许多书,预备今天晚起看的。然而因为昨晚喝水太多,又吃梨,刚一醒就想撒尿,虽然竭力忍耐着,在床上躺下去,终于不行。(1932.10.23)

过午看德文Keller,然而又昏昏想睡。自从星期五晚一夜未睡后,这两天来只是昏昏的,真是太乏了。

晚上预备法文,读Keller,又昏昏睡去。醒时,灯已熄,在黑暗中摸索,收拾被子,再正式睡。(1932.11.13)

本来预备念书,但没念成。并不是有人来扰乱我,其实一个人也没来,只是我自己就念不成。

过午出去走了走,觉得天气太好了。结论是这样的天气还能念书吗?于是回来大睡其觉。晚上也没能念书。(1934.4.30)

读季老的这些文字,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记得自己当初念书那会也同样有这种状态,睡觉的欲望常常打败想要好好念书的希望,有时看到一堆书不想念,就整出一个又一个借口来支持自己,可临到考试又后悔不已。

所以看着这些日记,还真的会让人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原来大师也那么接地气,够真实。

季羡林年轻时的故事(季羡林公开无删减日记称自己不是圣人)(2)

吐槽教授,为考试临阵磨枪

今天同星期四是我最怕的一天,因为有王Quincy(注:王Quincy指王文显)的课,上他的课,作抄写机,真比上吴可读的课都讨厌。过午中世纪文学,说下星期又要考,真混蛋。(1932.11.22)

早晨又补考了philology。真讨厌,讲的四六不通而又常考,何不自知乃尔。

忽然又想到下星期要考古代文学,终日在考里过生活,为考而念书呢?为念书而考呢?我自己也解答不了。(1933.11.15)

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1934.3.13)

心里老想着昨天晚上叶公超对我的态度——妈的,只要老子写出好文章来,怕什么鸟?(1934.3.17)

对于“为什么有那么多考试?”的这个问题,原来只要是学生,还没人不质疑。

这些台词还原来了我曾经的内心独白,可惜自己没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即便有过一段写日记的短暂时间,可时隔一段时间被自己翻出来后,竟不敢直视,最终被自己毁尸灭迹了。

不得不佩服季老的勇气,日记——多私密的一种东西,很多时候写下来是为了发泄内心的情绪,那是一个人最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一面,现在他竟公开了。

我作为一个什么都不是的普通人,曾经回看自己的日记都不愿承认自己以前的小心眼,甚至那么的愤青!多大的事啊!所以还虚伪地想要掩盖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不成熟,把那些成长过程中的真实感受都毁了。哎!

现在想想突然又羡慕起季老了,他的日记在他老了以后,还真的成了回忆校园生涯的最好见证。就像他自己说的,他不是圣人,所以人生也会有瑕疵,不会为了面子而刻意营造人设,够坦然的。

季羡林年轻时的故事(季羡林公开无删减日记称自己不是圣人)(3)

看比赛还是为了看大腿?

过午看同志成中学赛足球和女子篮球。所谓看女子篮球者实在就是去看大腿。说真的,不然的话,谁还去看呢?(1932.12.1)

过午德文,颇形疏散。看清华对附中女子篮球赛。说实话,看女人打篮球,其实不是去看篮〈球〉,是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1932.12.21)

过午看女子篮球赛,不是去看想[打]篮球,我想,只是去看大腿。因为说到篮球,实在打得不好。(1933.12.2)

好吧,每年的女子篮球赛,季老都不忘跑去看女生大腿,这可能是那个年龄段的最真实写照吧!

即便是女生,也会被又高又帅的男生所吸引目光,偶尔犯犯花痴,不是吗?

最美好的年龄如果再能遇到最美好的爱情,那就是最美的回忆了。

不过,那时的季老已经结婚了,18岁的他完成了人生大事。尽管他跟彭德华是没有感情基础的包办婚姻,但也坚守了65年一直陪到彭德华的人生尽头。

季羡林年轻时的故事(季羡林公开无删减日记称自己不是圣人)(4)

为钱操碎了心

昨日访静轩主要目的即在要钱,未遇。囊空如洗,怅怅。归校后,第一即见到秋妹信,言家中近中尚不能寄钱,德华生一女。心颇急,精神靡颓。乃写信致鸿高借钱。头堂考法文,头晕体乏,难过已极。(1933.5.15)

我自己真泄气,开口向别人借钱,又有什么大不了,何必这样在心里思量呢。

精神坏极。(1933.5.18)

我现在真急需用钱,稿子[纸]要买,墨水要买。说起稿纸,更可怜。《黄昏》只抄了一页,就因为没了稿纸抄不下去。

写给家里要钱的信,只不见复。

好不急煞人也。(1934.1.7)

零用钱不够,整天为钱操碎了心,作为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这个问题很普遍,季老也不落俗套。

只不过看似状态是一样的,但细节还是有所不同。

跟现在一些学生喜欢买游戏装备、化妆品、奢侈品等等不同的是,季老的钱几乎都用来买书的,他是西洋文学系的,很多课外书都需要国外预订寄回,或者去一些旧书摊去淘,这笔钱还真的不是小数目。

当然季老那时已经靠写文章来赚取稿费了,虽然不多,也算是勤工俭学,毕竟他家里的压力不小,他的叔父为了供他读大学也是不容易,他的婶母也是天天盼他早日找一个体面的工作来养活这个家。

相比现在的大学生,家庭条件好的,当然可以舒舒服服地享受纯学生生涯,条件不好的,勤工俭学那肯定必不可少,好在,现在这个社会可以做的兼职不少,更有一些学生能力加上运气,说不定大学期间就能赚个人生第一桶金,实力不容小窥啊!

季羡林年轻时的故事(季羡林公开无删减日记称自己不是圣人)(5)

相同的大学生涯,不同的出路

季老的日记我翻了有3遍,不得不感叹人生目标对一个人来说有多重要!这也许就是现在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吧。

即便是读同样的大学,同样的四年,很多人拉开人生差距的就是这四年,为什么同样读了这些书,有人的未来可以越走越远,有人却只是原地踏步?当然关系户是一种原因,但也千万不要拿关系户来说事,季老他也并不是关系户。

其实季老的日记告诉我们,谁的人生没有被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困扰过?但自己想要追求的人生方向还是要明确的,就算被各种小岔口分心过,也是会迅速归位的。

季老的日记中的确有不少让人忍俊不禁的片段,也是很多读者拿出来讨论的有趣部分,可这些片段充其量也只是点缀他当时大学生涯中的一些真实情绪,他日记的大部分还是以每天读了什么书,背了什么外语,写了什么文章为主的。

季羡林年轻时的故事(季羡林公开无删减日记称自己不是圣人)(6)

当然他也会碰到学习学得厌烦的时候,也有背外语背不出的时候,更有文章写出去被人退稿的时候,这些过程会让他烦躁,但烦躁过后还是继续,这才是区别于很多人的地方。

有人可能觉得说这些很鸡汤,老生常谈的说教,不正是劝人不要放弃,遇到挫折要勇敢面对嘛。还真不是,当我们把任何道理只是纸上谈兵的随便说说,那确实是鸡汤,可当有人真真切切的付诸行动去验证别人的经验时,那就是成功秘诀。

没有人是随随便便就成功的,季老也是如此,他大学毕业前夕也会为毕业后找工作发愁,后来终于如愿以偿去德国留学了,却遭遇了二战,无法回国,好容易留德回来后,本想未来的路会很平坦,却没想经历了十年痛苦的《牛棚杂忆》,甚至他准备好了自 杀,却被自己扛过第一次的批斗而决定坦然接受未来的所有狂风暴雨,当一切不幸熬过后,最后才真正赢来了他的人生巅峰。

这种人生不可复制,却可借鉴,时代不同,困难也不同,读他人的传记,效仿的也是他们的成功经验,那些方法是他们用真实人生谱写出来的。

只不过如果只是把这些当故事来看,看完后该干嘛还是干嘛去,那真的不会有进步,只有从他人的人生中反思自己的问题,才有进步的一天。自勉!

愿每天进步一点点,早日实现目标!

(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2021年的No.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