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能给我们观众带来什么呢?我的排序是:

视觉上的爽感;

故事上的精彩;

情感上的共鸣。

如果看完还会有一些精神上的回响,就是可以打出五星好评的电影啦!

最近二刷的尔冬升的《海的尽头是草原》就是这种电影,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桥段会在大脑中不断播放,后劲真的很强。

第一个让我有点鼻酸的场面是,年轻妈妈的踌躇。

有海的地方就有一份幸福(海的尽头是草原带来的感动连绵不绝)(1)

女人看上去二十岁左右,在现代的话可能在读书,也可能在和朋友拼单奶茶。但因为当时环境因素影响,带着两个孩子平稳的生活对她来说是不现实的,可能会导致母子三人都难以活下去,所以她选择了送走其中一个。这当中的心理拉扯是很明确的,作为母亲她并没有“偏心”其中一个孩子,对于她来说这是怎么选择都会做错的,怎么选择她之后的人生都会在悔恨中度过,但她还是这样做了。

因为比起陪伴,彼时彼刻更重要的是“活下去”。这种分离是最让人动容的,因为没有人想要这个结果,但这个结果可能是“最合适的结果”。无奈、惋惜、愧疚互相交错纵横,让人很快就与这个年轻的母亲共情。

有海的地方就有一份幸福(海的尽头是草原带来的感动连绵不绝)(2)

有海的地方就有一份幸福(海的尽头是草原带来的感动连绵不绝)(3)

第二个让我忍不住流泪的点是,牧民家庭对抱养孩子的无条件接纳。

这是由很多个镜头构成的感动:

小女孩刚到草原时,她总是自己一个人跑到一边,但草原额吉总能注意到她的小情绪;

女孩在在进入牧民家庭后,总是想要逃跑。本以为牧民家庭会责怪,却没想到他们是在暗中保护她,他们认同一个孩子思念家乡的心情,并没有一味的说教;

饰演草原阿爸的阿云嘎对妻子说,母羊和羊仔的故事,点出了爱是一点一滴渗透的,不能去强迫这个女孩这么快的接受新家庭。

以前总听说草原上的人们热情,淳朴,这几个镜头让我看到了草原人的智慧,是不是因为长期在草原上生活被浸染的心胸辽阔,他们对爱的理解更为宽广,懂得爱,是在生活细节中滋养的。

有海的地方就有一份幸福(海的尽头是草原带来的感动连绵不绝)(4)

有海的地方就有一份幸福(海的尽头是草原带来的感动连绵不绝)(5)

第三个让我直接开始抽泣的地方,就是草原阿爸的承诺。

来自上海的孤儿从小就缺乏父亲的关爱,加上被母亲送到福利院又进入草原。从小孩的视角来看,她是被抛弃的,所以她害怕这种抛弃再次发生。

在一次沙暴天气里,小女孩骑上马去寻找草原阿爸,却在中途被沙暴吹到无法前行。她在风沙中低低的爬着,弱小无力,脆弱的仿佛马上要被风吹走。但是爸爸穿过风沙抱起她——虽然这个地方她不熟悉,但是这种被偏爱,被保护的感觉,是她熟悉的爱,足以让她相信这就是她的爸爸,这就是她的家。

有海的地方就有一份幸福(海的尽头是草原带来的感动连绵不绝)(6)

说这部电影哭点密集,但却没有强行煽情。每一个角色没有“我爱你”的台词,却把爱都放入自己的行动中,这种默默流泪的感动,是无论你正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只要你需要亲人、爱人,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都可以找到共情的地方。

有海的地方就有一份幸福(海的尽头是草原带来的感动连绵不绝)(7)

最最令我感动,想要不顾形象大哭的桥段就是小女孩长大之后,她有一份执念:她想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被妈妈坚定的选择,为什么妈妈抛弃了她,而不是弟弟。她再一次逃跑了,而这一次她的额吉对着她的草原阿哥说:如果她真的很想回上海,你就陪她去!

这种爱,是超越了“关爱”、“照顾”的,这种爱是一种“成全”——自己抚养长大的女儿,为了让她过得更开心,选择自己的人生,作为母亲的“我”愿意让自己难过,痛苦,也要让女儿是快乐的,开心的,自由的。

有海的地方就有一份幸福(海的尽头是草原带来的感动连绵不绝)(8)

这部电影里的角色各有各的性格,但对于爱的理解似乎又是有共识的。被留下来的双保胎哥哥,杜思瀚由陈宝国老师扮演。他的情感也很克制,最开始会以为他只是单纯的想要帮老母亲找回失去妹妹的“遗憾”。最后才发现他真的想要的是一份救赎,而且是关于他自己的救赎。

有海的地方就有一份幸福(海的尽头是草原带来的感动连绵不绝)(9)

导演在最后的答案揭晓前也用了很多镜头去展现他的心情:比如他对两个内蒙兄弟的态度、他用相机不停的记录又放弃、他知道妹妹和母亲可能都已经“离去”时候的错愕和怅然,都在暗示他心中有一个秘密需要亲口告诉妹妹,才能让自己“舒服”一些。

究竟是什么样的秘密呢?在此不做剧透,希望观众们去影院接受更多细节后一起在评论区讨论起来!

有海的地方就有一份幸福(海的尽头是草原带来的感动连绵不绝)(10)

《海的尽头是草原》真的是最值得和家人、爱的人一起观看的电影,让我们在电影院一起被治愈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