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贤孝《郭巨埋儿》考证与赏析,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郭巨埋儿的故事大意?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郭巨埋儿的故事大意(凉州贤孝郭巨埋儿考证与赏析)

郭巨埋儿的故事大意

凉州贤孝《郭巨埋儿》考证与赏析

赵大泰 凉州贤孝博览馆

在凉州贤孝中,《郭巨埋儿》是一部重要的作品,位列凉州贤孝“二十四孝”第三孝。因为“瞎贤”盲艺人不识字,有些文化工作者在记录整理的时候,可能会听写成“郭居埋儿”。

《郭巨埋儿》的故事,文献记载历史非常悠久。汉代刘向首辑郭巨入《孝子传》中。宋躬《孝子传》亦有记载。敦煌遗书中发现附有孝子事迹的《父母恩重经》写本中有“郭巨至孝,天赐黄金”之句。另有多件写本单独记其事,较刘向所记稍详,但基本一致,并指出郭巨为东汉人。其中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详细记述了郭巨的孝行。敦煌《孝子传》(乙卷)序诗云:“郭巨专行孝养心,时年饥险苦来侵,每被孩儿夺母命,生埋天感赐黄金。”又《古贤集》曰:“郭巨夫妻生葬儿。”宋代《太平广记》也有郭巨的故事记载。元代郭居敬《二十四孝》一书则将其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明代嘉靖时期的《彰德府志》等书中亦有记载。

郭巨到底身处哪个年代,家居哪个地方,在文献记载中是莫衷一是。有的说郭巨是东汉人,有的说是晋代人,有的说郭巨是河内温人,即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有的说是隆虑人,即今河南省林州市人。

从考古的角度,《郭巨埋儿》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北魏,北魏洛阳孝子石棺上即有其故事线刻画。在甘肃发现的宋金时期的墓葬中,也发现了多处相关内容。兰州中山林金墓东壁砖雕,左侧郭巨左手拄锹站立,中其妻左手拉一小儿,郭巨与其妻之间地上有一“十”字形雕刻,表示掘出的黄金。其它各墓发现砖雕壁画之类大体相同。

郭居敬中《埋儿奉母》原文为: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在《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的故事可以说最具争议性,因为其埋葬亲生儿子的做法实在有悖人伦,自古以来就有文人大肆批判。

明朝李默在《孤树裒谈》中骂过郭巨,大意是说:孝行一定要合乎人情事理,否则就是天天大鱼大肉,也是不孝。何况仅仅是为了让老娘活命,就要杀无辜的幼子?这就是陷亲人于不义,罪莫大焉!这算作孝的话,那就真没天理了。这是挖到金子了,要是没挖到,死者不能复生,杀人的大罪,罪不可逃!只能落个人财两空!

明戴君恩《剩言》中说道:郭巨埋儿以食母,吴起杀子以媚君,不情莫甚矣。将郭巨埋儿与吴起杀子相提并论,两者共同之处就在不顾天伦人情。

明刁包说郭巨“过于好名”。也许郭巨“埋儿奉亲”根本就是沽名钓誉,大概与刘备假摔儿子刘禅抚慰忠臣的做法类似。

明朝林俊实在看不过这件事,居然作了一篇《郭巨辩》,长篇大论地把郭巨痛骂了一顿,说这个做法会害了儿子再害母亲。郭巨把儿子埋完了回来,奶奶要是问孙子哪去了,应该如何回答?要说了实话,奶奶一气病死了,这与“埋儿奉母”的初衷不是背道而驰吗?这到底是孝呢还是不孝?

到了清代,袁枚也说郭巨的做法是“大罪也”。

到了现代,鲁迅对于“郭巨埋儿”的批判,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篇文章《二十四孝图》,文中对多个孝子故事进行了点评。“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桔”都容易做到,“哭竹生笋”,“卧冰求鲤”这些玄幻的故事就值得怀疑是否真实。鲁迅对于“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孝子故事最为不解和反感。

对于“老莱娱亲”,鲁迅写道: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对于“郭巨埋儿”,竟然给鲁迅带来了心理的阴影。看了这个故事,鲁迅竟然替那个小孩捏了一把汗,自己也时刻担心被父亲埋了,竟然觉得自己与白发的祖母势不两立!

也许是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有人将“二十四孝”称作是“二十四个人血馒头”。但以笔者愚见,任何一种文化产品,都有其时代局限性。《二十四孝》的孝子故事,在当时的背景下或许被人津津乐道,奉为楷模,但若是按照现代人的观念则有可能惨无人道,难以理解,比如“郭巨埋儿”。

当然,我们可以“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式地“古为今用”,但我们不应该以现代人的道德伦理观念去一味地批判古人,拿着现代的“导弹”去轰击古人的“三观”。今人眼中的糟粕,在古人眼中未必是糟粕,今人眼中的精华,在古人眼中也未必是精华。涉及道德伦理的问题,往往是进退两难。郭巨在面临严重饥荒,面临随时会饿死人,随时会易子而食的危机情况下,做出埋儿救母的决定也是有其苦衷和合理性的。正如,在现今时代,我们在医院的产房里也可能面临“保母亲,还是保孩子”的两难抉择,在飞机失事只有一个降落伞的情况下,也必然有人获救,有人被无奈放弃。

凉州贤孝对于“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行了本土化的演绎。

首先,贤孝唱词采用了“程式化”的开篇词,也就是开唱白,其中既有“曲儿好唱口难开,仙桃好吃树难栽。”这样富有哲理性的“诗条对句”,也有类似于少数民族“对歌”的自问自答形式:“什么东西一对站?什么东西横扒拉拉挡?什么东西一条线?什么东西软晃晃?犏牛犁地去一对站,挡搁子在牛的脖子里横扒拉挡,犁杆上来一条线,撇绳子拿到手里软晃晃。”

这些闲言对句之后,开始“拉开正传说古人”。交代清楚唱的是“二十四孝里”的“第三孝”,故事发生在列国时代的四川成都府。

话说,在四川成都府有一个郭家庄。郭家庄有个员外叫做郭顺万,生下一个儿子叫做郭巨。郭巨七岁的时候就送到南学里学习。郭巨长大成人后与小姐白秀英成婚,白秀英对公婆十分孝敬。一年后,白秀英生下一个儿子,起名叫长寿郎。三代同堂,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

不料,四川成都府遭遇了罕见的天灾,连续五年,旱灾、蝗灾,冰雹,涝灾,雪灾等接连而至,庄稼歉收或者绝收。

这一带可以说是惨不忍睹,粮食价格暴涨,“家寒无米实实儿也难过,一斗黄米卖着十五两银,一斗小米卖着十四两银,麦麸子卖着六吊钱,一斗谷糠卖着吊八银”。草根树皮被饥饿的百姓吃得精光,“河里的老草根拿上戥子称,树上的榆树皮剥着吃了个尽。”卖儿卖女成了常事,大姑娘白送人都没人要,“家寒身贫无度用,十七八的大姑娘白给人送,领到街上无人问,还说的送给个人了逃活命”。“人吃人”的事情也是不足为奇,“爷爷也不顾小孙孙,瞭着哪个孙子肥着哩,瞅着媳妇子出门去,赶紧按着锅里就煮上了吃;媳妇子她是一个年轻的,年成转变着好喀了再叫她们重生去。就这么人吃人来狗吃狗,鹰雀老鸹磕石头,东庄人不敢往着西庄上去,西庄人不敢往着东庄行,亲舅舅煮着吃过亲外甥”。

天灾造成饿殍遍野,人吃人的事时有发生。郭巨一家也是生活艰难,郭顺万活活饿死了。郭巨连棺材也买不起,在邻居的帮助下用十八根树条卷草草埋葬了父亲。为了谋生,郭巨寻了根扁担搓了根绳开始担柴卖草。

有一日,郭巨卖柴卖了五百钱,买回了一碗米。白秀英精心筛选掉沙子糠皮后仅剩半碗米。秀英将半碗米煮成米饭,仅仅盛了一碗半饭,一碗盛给婆婆吃,一碗盛给儿子长寿郎吃。长寿郎吃完后跑到奶奶的房中,奶奶就把饭让给孙子吃。

白秀英看到后非常生气,把儿子拉走关到了小房中,又回到书房跪着劝母亲吃完了米饭。白秀英回到小房哄劝儿子,结果儿子又哭又闹,白秀英狠心打了儿子几巴掌,儿子自然是嚎啕大哭。

郭巨在屋外听到声音后,进到屋中看到儿子被打,就责备妻子。白秀英说明了原委,并决定让丈夫去大街上卖掉儿子。

郭巨将儿子背上到大街上叫卖,结果无人问津,只能背回家中。白秀英见儿子卖不掉,就决定让丈夫半夜三更到黄沙坡底下挖个坑把儿子卖掉,添粮不如减口。

到了半夜三更,郭巨背着儿子,拿着镢头铁锨来到了黄沙坡下。要活埋亲生儿子,郭巨也是心酸不已,跪在地上向老天爷祷告了半天。郭巨开始挖坑,坑挖了三尺深,这时候只有五岁的长寿郎开始说话了,说三尺深的坑不行,要挖到五尺深才可以埋人。郭巨无奈只得继续挖坑。

郭巨挖坑埋儿,惊动了天上的日月游神监察神,原来长寿郎是魁罡星下凡,郭巨是孝良星下凡。监察神禀告给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命令三大财神给郭巨赐给金银财宝奉养家人。

郭巨手拿铁锨继续挖沙坑,挖到四尺半的时候,就挖到了一块硬石板。郭巨手持镢头在石板上刨开了个大窟窿,结果挖出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其中的四个元宝上面还錾着字,分别是:“孝心感动天地深”;“三大财神赐金银”;“赐给郭居孝母亲”;“官不能克剥民不能欺”。原来是三大财神算定郭巨意外得财,必然有邻舍不服,生出事端,故而提早留下证据加以防备。

郭巨拿上财宝,提着铁锨镢头,背上长寿郎回到了家中。白秀英见儿子没埋成,就数落起郭巨。郭巨将原委告诉妻子,妻子才转怒为喜。有了钱财,郭巨一家就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开始购置食物衣服,还打庄改了新房。

郭巨一家一夜暴富,引起了左邻右舍的嫉恨,郭巨的叔父郭秋万尤其不忿。郭秋万到处造谣说侄子侄媳是偷牛盗马发的财,还串联了十个冒泡(没头脑,莽撞的的人)到衙门里告发郭巨。

衙门胡大老爷差人将郭巨带到了公堂上,左邻右舍当家户族二百多人听到消息也去给郭巨作证壮威。郭巨拿出錾了字的四个元宝,说明了财宝的来历。

胡大老爷吩咐手下差役惩罚了郭秋玩一伙,郭秋万施以十个钢针扎手心的刑罚,是个作伪证的冒泡各打八十大棍。打完大棍后每人脖子里焊着吊给了十斤重的铁曲连(铁环),叫他们一辈子来戴上。对郭秋万,处罚三万两黄金三百担米。郭秋万自然是拿不出三万两黄金三百担米,就罚没了庄房土地等财产。

胡大老爷将郭巨无罪释放,并且赏给了八百两白银。郭巨回到家中,杀猪宰羊款待了诸位乡邻,并且每个人分给了十两白银,自然是皆大欢喜。

郭巨的事迹,被层层上报到了朝廷。皇帝宣召郭巨一家进宫封赏,封郭巨为河南总兵,白秀英为总兵夫人,二人一同上任。将郭母留在养老宫,受皇恩养老,每日每月供奉银钱米粮。将长寿郎留在皇学读书,后来长寿郎在十二岁的时候就做了大将军。对白秀英一家也是赐予牌匾,以示褒奖。皇帝又命郭巨一家回乡探亲祭祖,一家人衣锦还乡,好不风光。

在最后,贤孝艺人用惯用的结尾形式,对观众进行了说教劝化,开始“将今比古教育人”,男女老少都要以郭巨、白秀英为榜样,学习他们孝敬父母公婆。

凉州贤孝具有劝化人“行贤尽孝”的功用。《郭巨埋儿》这部作品,在常见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扩充了郭秋万诬告陷害郭巨,皇帝封赏郭巨一家等故事情节,使得整个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悬念不断,引人入胜。贤孝艺人经过自己的创编,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凉州风骨,具有更强大的教化功能。

一、将故事人物进行神化,增加玄幻色彩,提升听众的敬畏感,也增加了天赐金银的合理性。故事中称长寿郎是魁罡星下凡,郭巨是孝良星下凡。孝良星要活埋魁罡星,自然会惊动日月游神监察神,惊动玉皇大帝,赐点金银财宝自然是理所应当了。

二、极度夸张的惩恶扬善。惩治恶人,就要使其痛到不堪忍受,以儆效尤。对郭秋万以及十个冒泡,这样的恶人,惩治手段非常严厉。郭秋万十根钢针扎手心,处罚三万两黄金三百担米,十个作伪证的冒泡各打八十大棍,打完大棍后每人脖子里焊着吊给了十斤重的铁曲连(铁环),叫他们一辈子来戴上。这样的惩恶手段,才能震慑恶人。而对于孝子贤良的褒奖封赏也是令人羡慕。天上有神仙赐予金银财宝,地上有皇帝加官进爵,封妻荫子。

三、通过善恶的对比,增强故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故事加入了郭秋万这个反面角色,使得故事更加完整。三大财神在赐给金银的时候,在四个元宝上錾了字,就是为了防范小人作祟,留了伏笔。郭秋万诬告一事做了呼应,也表现了人性黑暗的一面。郭秋万的这种“眼红病”,“见不得人好”的阴暗心理,更好地衬托了郭巨一家的善良。郭巨一家在沉冤昭雪,获得官府赏赐八百两白银后,杀猪宰羊招待乡邻,每人分给十两白银,兴许是郭巨意识到了“财不可独享”的道理,经过郭秋万一事的教训,参透了“中国式关系”的内涵。

四、对郭巨和白秀英做了个性化区分性的人物刻画。白秀英孝敬了婆婆,但亏待了儿子。看到婆婆将米饭让给长寿郎吃,就对长寿郎巴掌伺候,然后又逼迫郭巨卖儿,埋儿。似乎违背人情伦理的事情,都让强势的儿媳妇干了,儿子郭巨则稍显被动和无奈,甚至有点懦弱和窝囊,时时处处拗不过当家的婆娘。

五、皇帝的封赏也是不尽情理。郭巨夫妇一同到河南上任,长寿郎留在皇学读书,郭巨的母亲在养老宫养老,乍一看是皆大欢喜,细一想却是骨肉分离。凉州贤孝,作为盲艺人的一种口头创编作品,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也是情有可原的。这也正是凉州贤孝鲜明的地方色彩的一个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