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对比,再说结论。

城市化带来的冲击(城市化之殇历劫与渡劫)(1)

和20年4月武汉疫情前后,经济快速复苏的情况做个对比:

武汉疫情之前的国内情况:中长期贷款回升、库存周期底部刚刚启动、PMI小幅回升、失业率改善、地产销售回暖。

武汉疫情之后的海外情况:美联储大放水、美国消费快速回到疫情之前、但是美国库存在低位同时产能利率用恢复非常缓慢。

总结:就是武汉疫情之前,国内经济本来就处于复苏趋势当中,再叠加疫情后海外情况使得我们出口、制造业大幅改善,因此,疫情后经济很快回到原有的复苏轨道当中。

换句话说,那个时候并不需要太多稳增长的政策和手段,经济就可以复苏。

2022上海这次,非常大的不同:

上海疫情之前的国内情况:中长期贷款回落、库存周期达到顶部、PMI回落、失业率明显恶化、地产销售大幅下行。

上海疫情前后的海外情况:美联储大收缩、美国消费增速回落、但是美国库存快速攀升同时产能利率用恢复到18年的高位。

总结:就是上海疫情之前,国内经济本来就处于衰退的趋势当中,再叠加疫情前后海外情况使得我们出口、制造业开始面临压力。

国内主要矛盾的疫情,但单是疫情的改善,可能没办法扭转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城市化带来的冲击(城市化之殇历劫与渡劫)(2)

从外资流入A股的角度来看:

2020年3月武汉疫情之后,是美联储降息到0、同时开启无限量QE,当时外资呈现了不断流入A股的趋势。

但是,如果未来美联储继续以应对通胀为主要目标,那么更多力度的紧缩预期引导和美元流动性收缩,很大概率带来的是外资的持续流出A股。

城市化带来的冲击(城市化之殇历劫与渡劫)(3)

基本结论是:

20年疫情后国内经济马上复苏,市场也对应出现反转;

而当前更多是修复疫情的悲观预期,反弹位置看到3月下旬疫情之前的平台;

后续经济能否很快复苏?市场能否马上反转?

需要观察“稳增长的效果”:

---能否扭转前期经济衰退的趋势,

---能否抗衡疫情的负面拖累,

---能否抵御海外需求回落带来的国内出口和制造业的下行。

“歼灭战”向“持久战”转变。。。

#

我们可以看到眼花缭乱的政策加码与逆周期调节出台,中美周期的错配。在内忧外患的时刻,内忧重于外患。外部动荡再厉害,米国手段再多,也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内因不能再出现新的共振式向下。

政治z——》思想z ; 经济z——》金融z;

更大程度上是,意识受到网络信息的直接影响,信息中的思想--对意识的操纵控制在发挥着作用。

包括企业盈利、行业变化、世界格局变化等的叠加反馈,可能要到三季度或四季度,这些反馈才会更加彻底、显像化。

#

所谓“城市化”中的现代城市,是一个异常精细复杂的生态系统。

上海作为全国经济火车头,各地各种魔幻的极端场景、一些破纪录的东西出现,意味着什么呢。

可以知道的是,封的时间越长,重新洗牌行业越多,或许有很多新机会出现,但也意味着更大的、方向性的、不可控的试错成本。

城市的外观骨骼硬件还在,但内在的软件逻辑人心稳态已经变了,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调性。

有数据显示,某重点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不足20%。今年确实太难了,疫情给各类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一不确定性什么时候能够结束没有人能够知道。大部分企业面对这一情况,只能缩减开支、缩小规模,先确保生存,以后再谋发展。

“城市化生态”几乎是人类商政文明之集大成之地。

防疫就是保护这个生态的未来。

但,今年确实太难了,做互联网的人畏惧了,搞实业的人退缩了,做投资的人迟疑了。

不仅是中国,欧美是更早就进入了某种政治正确的漩涡,背后意味着什么,是过去经济秩序规律的混乱,是各类资源的大战,是政治价值观的强行植入。

经济或许真的只是“代价”,经济问题本质是政治问题。

接下来怎么办?

降低预期,储粮过寒,心怀期望,熬等转机。

这,一个历劫和渡劫的过程。

城市化带来的冲击(城市化之殇历劫与渡劫)(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