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清菁
“每天早上6点多起来收拾,7点20分开始出摊,这对60多岁的夫妻坚持了快40年。风雨无阻,从最开始的为生计所迫到现在的习惯成自然,做一天就少一天。”
夫妻二人默契的配合着:胡德银在陪伴他俩大半辈子的面板上揉着面团,李芬在一旁说笑:“揉面这个事情真的还是要你来才得行”。
胡德银用手肘擦了下额头汗:“你给我打好下手就是了”谈笑间,面团已揉好,静等发酵。
01
因为锅盔
他和顾客成为朋友
早晨7点30分,帝主宫口子上这家胡氏锅盔开始了一天的营生,生火,揉面,夫妻俩默契十足的合作着,发酵好得面团切成小块,再用擀面杖擀成圆形,蘸上黑芝麻。
胡德银拿着刷油用的“油坨坨”在铁盘子上搓几圈,然后把面饼放上去开始烙,手法娴熟,等铁盘子上锅盔,时候正好时便一一放进內炉烘烤至熟。
胡德银打着锅盔时看到老街坊提着药路过,打趣道:“你又去买那个药滴哦,吃起嫩哎快”。夫妻俩在这儿几十年,和周围的街坊们已经不是普通的顾客关系,你来我往之间,全是温情。
老板娘说:“还记得刚开始打锅盔时,未曾想过这门手艺这么讲究。我打锅盔都是他教我的,这个做锅盔的面啊,讲究得很,撇的不得行,好很了的也不得行!
讲究个平衡,要那种中等偏上的就刚刚好。做不好就得磨,这个真的就全靠经验”。
8点10分,热腾腾的锅盔出炉了,顾客也多了起来,胡德银夫妇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的时候。耳边“你要几个,甜的还是咸的,凉面和凉粉都是今天的”。的吆喝声连绵不绝。
偶尔路过的出租车师傅会停下车吼一声“给我拿个锅盔”,老板娘便快速的装好,小跑着拿给他。李芬说“这些开车的没那么多时间吃饭,锅盔方便,饿了拿到手上就可以吃”。
02
因为锅盔
他们相携一生
1981年结婚后,夫妻二人在楼下撑起了锅盔铺子,从那后楼上与楼下便连接了夫妻俩的一生。
每天中午,李芬都会做好饭菜送下来,从楼上到楼下这几分钟的路程,她就这么走了几十年。
早些时候夫妻俩也经营过其他生意,不过打锅盔始终没有放弃,有时抽不出身,会让妹妹帮忙。
胡德银回忆起当年,颇有得意的神采:“19岁我就开始打锅盔,算下来比朝阳农贸市场存在的时间都还长”,以前打锅盔是为了娃娃读书,现在一天不打锅盔都有人问“你们怎么不打锅盔。”
午饭过后,胡德银会到周围打打小牌,李芬说“我也不会打牌,就在这里把摊子守到,让他去打哈儿”。
下午守摊,时光显得很慢,偶尔他俩回忆起来,也算感慨良多:“那时候还有好多徒弟跟到我们学,不过好多都选择放弃,坚持下来的人,最后也没有做这个。以前这周围有好几家锅盔店,现在就剩我们这一家”。
03
因为锅盔
放不下也舍不得
几十年来,夫妻俩靠着这门手艺把两个儿子养大成人,大儿子是一名医生,小儿子还在身边,干着自己的事。
“孩子们常说,让我打锅盔也换换新花样,现在网上新鲜的事情太多,我已经不懂怎么迎合。这么多年,就这样挺好的。”这是夫妻俩自己的坚持。
晚上7点40,天开始暗下来,夫妻俩简单收拾后,回家做饭。
事实上,即便回到家,夫妻俩也在牵挂:明天要打多少锅盔、凉面凉粉该做多少。
“现在是淡季,一天打100多个就差不多,冬天生意最好,一天要打200-300个”。
“现在年龄越来越大,以前吃我们锅盔长大的娃儿有的搬西外,有的在成都,不过他们逢年过节回来都爱到我们这带几个锅盔走,他们说外头吃不到,只有达州才有”。说起这些,胡德银和李芬有点自豪。
当年生意红火时他们收过许多徒弟,如今却没人愿意来学。时至今日,坚持用这种传统手工方式做锅盔的,周围只剩这一家。夫妻俩舍不得这门手艺就这样没落,守着这个摊子,守着这门手艺。
“以前生意好做,现在不得行,这两年生意也不好做,吃的花样越来越多”。年轻人更愿意做轻松赚钱的工作。夫妻俩心里明白,这样下去打锅盔的会越来越少。两个人,一天不打锅盔,不来守到这个摊摊,总感觉心头少了点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