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出处最早应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明朝古董铜官印值多少钱?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明朝古董铜官印值多少钱(收藏界中的审美行家高手系列篇-)

明朝古董铜官印值多少钱

望闻问切出处最早应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最早使用四字联称,则应处于《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

在历史上的民间收藏领域中,也同样出现了几位对于古玩欣赏望、闻、问、切的顶级行家高手,用如今现代人的理解就是民间古玩欣赏大咖、大腕,其中NO1应为明代高濂(我个人认为)。

明,高濂著<<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三卷(白话版)

------------------------------------------------------------白话版来源:燕闲清赏笺三卷,据倪泰一、俞炽阳白话译本校。

-----------------------------------------------------------

简介:明,高濂,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养生学家、藏书家,字深甫,号瑞南道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以戏曲名于世。约生于嘉靖初年,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曾在北京任鸿胪寺官,后隐居西湖。能诗文,兼通医理,更擅养生。所作传奇剧本有《玉簪记》、《节孝记》,诗文集《雅尚斋诗草二集》、《芳芷栖词》,其养生著作《遵生八笺》是中国古代养生学的集大成之作,另有《牡丹花谱》《兰谱》传世。

目录:叙古鉴赏 叙古诸品宝玩

遵生八笺·卷十四.燕闲清赏笺上卷

高子说:心中没有焦虑的事,身体没有受到过多的劳苦,避开世俗虚名,顺应时事而安然处之、这就是世间所说的“闲”。可是,闲并非仅指行尸走肉、无所事事。如果有闲就玩棋。掷骰子赌博,这难道是君子看重的行为吗?谁适闭而修身养性,以使心情舒畅,使人一辈子愉快而安寿,这才算是真正得到“闲”了。我酷爱闲,一向好古。考察古代的学问、尧舜的训戒,好古喜求是为了弘扬孔子的训教。喜好它,考察它,一心探察它的精奥,如曲阜孔府柱下之石、秦代岐阳的石鼓、出土的宝剑和宝鼎、工匠制作的戈弓,古代的法典制度,古代帝王的思想精华都从其中得以体现,难道其价值仅是供人们剔择界室、搜集奇珍以饱耳福、眼福而单纯欣赏的吗?所以,我在闲时,广泛考察古代的钟鼎、礼器和青铜器,考察古人的书画及其规范的帖文,经窑烧制的瓷器和玉器古玩,以及文房四宝等,我全都细心研究,我还校正过不少鉴赏文章,辩证其是非,全都是有取有舍,以为己用。如果我听到或看到了什么古器著作,真正理解并确实从中有所发现,就常对这些古器著作加以参订和补充说明,仿佛用佛家的慧眼观察世界的法则,其他如焚香弹琴、栽花种竹的技巧,也没有不请教于行家里手的。事后,我都逐条详加说明,以此来增加自己独居的欢乐。我有时还在座旁摆着钟鼎,在案头放着琴书,在松窗下拓印帖文,在香房中打开图画,此时,窗前香气缭绕,栏杆间花影摇动,即或空着肚子,也会整天快乐得忘掉饥渴。书斋中的冰清玉洁,将人间的浊气污垢,一下子就洗涤得荡然无存了。清心寡欲,满志为乐,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好的呢?我编成此笺,题名为“燕闲清赏”。

叙古鉴赏

《洞天清录》道: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如白驹过隙,非常短暂,可是因人世风雨而忧愁的人,约占三分之二,其中,能从忧愁中解脱出来而自得清闲的,仅有十分之一。更何况深明此理而能安享清闲之福的人,则仅有百分之一、二。在这百分之一中,又大多以音乐、女色为乐,根本不懂得我辈自有快乐之处!饱眼福而不贪女色,饱耳福最好也不在音乐上。在明窗净几的书斋中焚香,高朋满座,佳宾玉立,打开古人精美的书画作品,静心观赏形似鸟迹蜗行的书法,欣赏奇峰兀立河水长流的画幅,抚摸古钟宝鼎,目睹商周的文物书画,不禁挥毫,砚盘墨水如岩泉涌流笔端;既而抚琴作乐,琴声如金声玉韵响在耳畔,使人忘掉了身居凡间。人们所说的享受清福,那能超过这超凡脱俗的闲静之乐呢?《长庆集》说:厅堂中摆四张木榻,安两道素色屏风,置一张琴,各放几卷儒家、道家、佛家的经书。白居易即来这里作主人,抬头观山,俯首听泉,两旁还有竹树云石可以欣赏,从早到晚,目不暇接。一会儿景物相诱,灵气相随,外界和内心就相应和了。在这样的环境住上一夜,会感到身体宁静;住上两夜,会感到心情愉快;住上三夜,就会飘飘然,不知其所以了。《澄怀集)载:江南李建勋,曾经保存了一个一尺多大的玉磐,按住它的手柄,用沉香木节敲击它,发出的声音清脆激越。如有客人谈起粗俗的话语,便起身用力敲击几声,说道:“让这声音暂且表示一下我们的清澄吧。”这间竹屋里,他宣称有四位朋友:把琴称作“峰阳友”,把磬称作“泗宾友”,把《南华经》称为“知心友”,把湘竹称为“梦友”。传说周瑜曾经邀请赵子固,各自携带自己收藏的书画去湖上泛舟,相互评议欣赏。酒喝得正畅快,赵子固脱掉帽子,借酒披发使干,盘腿而坐摇晃着高吟《离骚》的诗句,旁若无人。将近黄昏,船入西泠桥,越过孤山,将船停靠在茂密的树林间,赵子固指着山脚树林最深幽的地方,瞪大眼睛惊叫道:“这就是洪谷子、董北苑两位大画家的得意之笔。”邻船的人听后惊叹起来,认为他真是下到人间的仙人。周公瑾、赵子固鉴赏古人作品,竟是这般浪漫狂放,自得其乐。

据说唐太阳能宗特别喜欢书法作品,收藏了王羲之真迹手书三千六百张,一律以一丈二尺长为一卷,其中,最为珍惜的只有《兰亭》一帖,挂在宝座右边,从早到晚观赏。忽一日,他对着儿子唐高宗耳语道:“我死后,将《兰亭》一帖与我同葬。”后来太宗去世后,高宗就用玉盒装《兰亭》帖,随葬在太宗的陵墓中。

陶贞白隐居在贝都山时,曾经珍藏着两把宝刀,一把叫“善胜”,一把叫“宝胜”。陶贞白挥舞双刀,双刀往往会飞,人们望见的,却恰似两条青蛇。唐代李德裕时,有一位老汉带着五、六个人,抬着一棵大桑树请求拜见。李德裕出门会见老汉,老汉说:“这棵大桑树我家三代人都把它视作宝物。现在我老了,被您的崇高品德所感动,听说你喜欢奇异之物,因此,把这棵大桑树敬献给你。这棵树中有奇异之宝,但必须要洛阳的匠人来砍它。”后来李德裕叫洛阳的工匠解桑木,做成二把琵琶,槽内生出两只白鸽,羽毛、翅膀、嘴、足,大小全都具备。因为工匠解木时厚薄不均,一只白鸽失去一只翅膀,保全完整的一只已进献给朝廷,那只独翅白鸽现在仍在民间。

李卫公珍藏了一根竹拐杖,是从大宛国得来的。这根竹拐杖质地坚实,方方正正的。其竹节如须似牙,四方对称。李卫公就把这根竹拐杖送给甘露寺的和尚,因他看重和尚的道行不凡。有一天,李卫公又经浙右,问那和尚道;“我送您那根竹拐杖没有坏吧?”和尚回答说””我已经把它修圆且上了漆了。”李卫公听后.叹息了好多天。

伪蜀国词人文谷去拜访刘光祚,刘光祚正好邀请了二位道士来欣赏他的桃核杯。两位道士来后,刘光祚取出桃核杯,只见该杯宽一尺多,杯上的花纹非常鲜明清晰,真是蟠桃核制成的。刘光祚说:“我年轻时云游华山,遇一道士赠给我的,我已珍藏了多年。座上的两位道士看后,一位拿出一粒白色的石园珠,珠上的花纹是两个孩童牵着神仙,人物的眉毛、头发全部具备,道士说是从麻姑洞拿到的;另一位拿出一方石头,宽一寸,长二寸五分,石上隐约有一蟠龙,鳞甲、头角、足爪、颈毛都看得一清二楚,道士说是在巫峡得到的。文谷高兴地说:“真幸运,我一天看到两件宝物!”

隋朝的仆射苏威有一面精美的镜子,太阳、月亮缺了几分,那面镜子也暗几分。苏威以为镜子左右被弄脏了,不放在心上。有一天,月亮缺了一半,他的镜子也暗了一半,苏威才把这面镜子当着宝物珍藏在柜子里。后来,听见柜中有雷声,打开柜子一听,原来是镜子发出的声音。

隋朝末年,广州喜爱收藏的和尚眼中有三宝:一是王羲之的“《兰亭》帖”;二是“神龟”,用钢制成,腹部容积为一升,装水后,它的脚就能行走,随便自在的离去;三是“如意”,用铁制成,光明透亮,它的颜色像水晶。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外出看见一古碑,碑文是晋代书法家索靖所书,便勒住马观看了很久才离开。走了几步,却又下马站着观看,站累了又坐在布毯上观看,后来,他干脆睡在碑旁观看,几天后才离去。阎立本到荆州,初看张僧繇绘画的手迹,叹道:“此人徒有虚名罢了!”第二天,他又去看,叹道:“像近代的高手!”第三天他又去欣赏,叹道:“盛名之下肯定没有无本领之人I”他有时坐着,有时躺着。反复欣赏,天黑就在画壁下过夜,连续十天都不愿离去。

曹公做了一张斜床,可方便躺着看书。六朝人制作了一种“隐囊”枕.非常柔软.可以靠。制备这两样东西,都是为了用来方便看书的用具。《沧浪集》说:人的耳目清新旷达,不设圈套整人,内心就安闲,并且身体也安康,三刻之时人睡,傍晚之时起身。在安静庭院明亮的窗下,陈列图书史籍,弹琴饮酒以自乐。家有园林一处,其间有珍花奇石、曲池高台、池中游鱼,林间飞鸟,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已近黄昏。

赵子固是宋代王族的子孙,家中收藏的图书、钟鼎珍品很多,自己也擅长绘画。他后来在曾川得到一本五字不少的《兰亭》字帖,很高兴,连夜赶回嘉兴。船行至升山,大风卷翻了船。赵子固站在浅水处,手握《兰亭》字帖对别人说:“字帖在这儿,其他东西都不值得牵肠挂肚了。”事后,他在字帖末尾写道:“性命可轻,至宝是宝。”

米元章年少时就负有盛名,因皇帝恩准而任校书郎之职。后又改任太学博士。苏东坡说:“清雅脱俗的文章,超凡入神的学问,何时能见到,以洗文坛的毒气。我儿子拿着米元章的《宝月赋》琅琅诵读着,我躺着没听完,脚一伸就起来了。只遗憾共处二十年,我没能完全了解米元章有如此文才!这篇赋超过了古人,更不说当代人了!”米无章因喜欢京口溪山的胜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在城东修建了草堂,自己为草堂取名为“海岳”。米元章喜爱收藏书画和古玩,尤被黄太史看重。平生还喜好玉石,如发现谁家收藏有秀美而光滑的宝玉,他便穿了袍子,带着朝板,郑重其事地去拜访对方。他对玉石十分痴迷,所以被人们称作“石头丈人”

叙古诸品宝玩

《十州记》载:周穆王时,西域人向周天子进献了一把昆吾割玉刀和一个夜光环。那宝刀切玉如泥,那杯是白玉之精琢成的,在黑夜能发光。黄昏时,把玉杯放在庭院中间,杯口朝天,等到天亮,甘美的露水会盛满杯中,那汁水十分香甜。这宝杯确实是神仙所用的器物。

周灵王建造昆阳台时,渠胥国送来贡品:玉骆驼,高五尺;琥珀凤凰,高六尽,火齐镜,高三尺;暗中照物如同白天一样清楚,人对着镜子,镜子就会显出影子,并发出回声。西域折股国的人造有一种飞车,这种车可随风而行,有鼓计算里程,车上有木人拿着鼓槌,车行一里路,就敲一槌鼓。

战国时,有人盗王子乔的陵墓,随葬物品全被盗走,只有一把宝剑保存了下来,当时盗墓贼想偷,剑发出龙吟般的声音,一会儿就飞上了大。

吴王得到越国的三把宝剑:一把叫“鱼肠”,一把叫“盘郢”,一把叫“湛卢”。

方丈山是龙居住的地方,龙在那儿争斗,脂膏血液如流水一般多,呈黑色,一落地就像漆一样坚固地凝结起来,并发出紫色的光,人们用来制作宝器。

越王用昆吾山挖出的铁矿冶炼,铸成八柄宝剑:一柄叫“掩日”,对着太阳,太阳就昏暗下去。铁器是阴物,这就是阴盛阳弱的缘故罢了。一柄叫“断水”,用它把水一划,水便开裂而不能合拢。一柄叫“转魄”,用它向月亮一指,那蟾宫的玉免就会侧转身。一柄叫“悬翦”,飞鸟游虫碰着它的锋刃,就会被截为两断。一柄名叫“惊鲵”,带着它渡海,鲸鲵就远远逃离。一柄叫“灭魂”,挟带着它夜行,恶魔就会躲起来。一柄叫“却邪”,用它可以制服妖怪。一柄叫“真刚”,用它切玉,如削土木一般。这都因为这八柄宝剑顺应了各方的气势。

汉朝时,西域人进献了一件吉光裘衣,放在水中数日也不会湿,放入火中也不会被烧焦。汉武帝时,西毒国献来一个连环马笼头,用白玉制成,缰绳用玛璃制成,鞍用白琉璃制成,把这东西放在暗室中,它发出的光如同白昼。汉武帝的桂宫有四件宝物:七宝床、杂宝案、杂宝屏、杂宝帐,所以人们把桂官称为四宝宫。

西渠王进献玉箱一口,瑶杖一根,后来汉武帝驾崩,便随葬在陵墓中了.

元祯于秋夜登上黄鹤楼,遥望江边星光点点,就叫渔人去那儿钓鱼,而钓起了一条鲤鱼,剖开鱼腹的,得到两面宝镜,大小如铜钱一样,两面镜相合,背面有二龙若隐若现。鳞甲都有。元祯死后,两面镜子也不见了。

令狐綯有一个铁筒,直径不到一寸,筒高四寸。从中取出一小本书卷,在阳光下打开书看,原来是《九经》的足本,不差一部。它的纸是蜡蒲团,它的文字精妙得无法形容。再次倾倒那铁筒,又倒出轻绸一匹,长四丈,一过秤,才半两重,好像不是人工所造。

贞阳观有一座天降炉,是从天上降下来的,有三尺高。炉下还有一盘,盘内开出莲花一朵,有十二片叶子,叶子还隐隐约约现出十二种生肖像。原来叶上有一位仙人,戴着远游冠,披着紫霞衣,仪表端庄美丽,他的左手支在腮下,右手直伸到膝盖,坐在一方小石头上。石上有花竹、流水、松桧等景物的图案,雕得奇异古怪,非凡人能刻得出来的,定是神灵怪异超人的作品。南平王把宝炉拿去看后,又还给了贞阳观,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瑞炉”。

处士皇甫玄有一根避尘针。把这根针插在头巾上,可使全身无尘埃。这针呈金色。试的人把针插在头巾上,骑马在尘埃中飞奔,人和马都会一尘不染。

刺史沈攸的马棚中群马惊鸣,派人去看,看见一匹白马,肚腹上系着一根绿绳,从外面跑进马棚又跑开,直闯进内室。察看家中的人,只有爱妾冯月华手臂上有一匹玉马是用绿丝绳穿的,放在她的枕头边,这匹马晚上就会溜出去,早上跑回来,看它脚上,还有泥污呢。

邴浪在九田山看见一只赤鸡,它的叫声很好听,如笙歌竽韵一般。邴浪一箭射去,鸡钻人石缝中,凿开石头,便得到一只红玉鸟。

唐玄宗有一条玉制小龙。开元年间天旱,玄宗派人悄悄把这小龙扔到龙池中,一会儿云飞雾绕,风雨骤然而至。

天宝初年,安思顺把一条五色玉带进献给皇上。

李国辅有一种草,叫“迎凉草”,这种草的茎像苦竹。夏天把这种草放在厅堂中,则凉风悠然而至。他还有块“凤首木”,有一尺长,上面雕有鸾风,即使在严冬时节,高堂大厦如春天般温暖。《十洲记》上写道:这两种奇物都产自火林国。唐德宗到兴废宫,在宫墙央壁中发现一条软玉鞭.把它弯起,首尾可以相连;把它展开,可以像绳子一样拉直。

陆大钧和妻儿,晚上一起睡觉,听到家中有叽叽喳喳的争斗声。醒来时,发现枕头下面有两条玉猪,有几寸大,雕得很精妙。陆家人把这两条玉猪装进枕头内,钱财便开始与日俱增。

贞观年初,林邑人进献了一颗火珠到宫中。火珠形状有如水晶,唐睿宗把它赐给大安国寺。水珠如石,呈红色,夜晚发出微光。寺里的和尚便挖地一尺深把它埋到地下,流出的水可供一千人饮用。

汉宫把堆积的草堆积在池中,长出一颗珊瑚树,有一丈二尺高,一条根长出三根茎,茎上有枝条四百六十三条。

三国时,东吴孙权从地下挖出一个白色玉如意,手柄上刻有龙虎图案,该如意长二尺七寸。

贺真如有“五宝”和“八宝”。五宝之一叫“玄黄天府”,形似朝板,长八寸,宽三寸,上圆下方,有小孔,是黄玉制品,能祛除兵灾、瘟疫和其它灾害。之二叫“玉鸡”,它的羽毛丰满,有了它,帝王如果想用孝道治理天下,就一定能实现。之三叫“谷壁”,用白玉雕成,直径有五寸,它的花纹是谷粒,帝王得到它,就会五谷丰登。之四叫“王母玉环”,有两枚,也是白玉琢成,直径有六寸,它比一般的好许多倍。这五件宝物在空中都能发光,都能直射太阳,光芒不知有多远。“八宝”之一叫“如意宝珠”,有鸡蛋那么大,它的光亮如十五的月亮。之二叫“红靺鞨,像大米粒一般大小,灿烂如红樱桃,人们只要看它一眼,它就碎了。但是用手摸它,它很坚硬。之三叫“琅玕”,形状像一个环,但只有环的四分之三。缺四分之一。之四是“玉印”,有半只手大,它的花纹像一只鹿子陷在印章中,把它挨压其他东西,它的形状就在那东西上印下来。之五是“采桑钩”,有两根,约五六寸长,细如筷子,仿佛是金银铜的合金制成的。之六是“雷公石”,也有两件,形如斧头,长四寸,像青工制成。八件宝物放在太阳光下,它的白光火如烛能照亮天空,放在暗室内,发出的光也像月光一样明亮。

魏国河间王有赤玉杯、水精钵、玛瑙碗。新罗国进献万佛山一座给朝廷,佛像都是用沉香木、檀木或珠玉雕成的,大的有一寸,小的仅几分。像米粒和豆粒大的佛首,眉毛、眼睛、嘴巴、耳朵、头上的螺旋样的发髻,一丝一毫都不差。山上的旗子是用金玉水精辫成的线状装饰物;寺庙还种植了薝匐罗等花木,山中楼阁殿台都用各种珠宝雕成,建筑物虽小,却凌空欲飞。山前还有几千个和尚走在路上,山脚有一个三寸大小的紫金钟,小兽“蒲牢”把它衔着。只要把钟一敲,行道僧就作起礼拜来,隐隐约约地还听得到声音,原来,有机关使钟发出响声。虽然给它取名为“万佛山”,其实上边的佛像根本数也数不清。

海外人进贡,送来一个“重明枕”,长一尺二寸,高六寸,颜色白净如水晶。上边有楼台的图案,还有十位道士,拿着香和书简,不停地循环。

刘耀晚上归家,忽然有两个小孩进屋向他跪拜,说道:“管涔派我们拜见赵皇帝。”并献了两口宝剑给他,便离去了。刘耀用烛光照着这两柄剑,有两尺长,光泽不同于一般。剑背刻有文字“神剑,吞下可以免除各种毒害从而万毒不侵。”刘耀吞下这两柄剑,自己立即便变幻出五种色彩。

范椎奴在涧口放牛,捕捉到两条鲤鱼,鱼一出水面就变成了铁,他便将这块铁冶炼成一对双刀,他手持双刀对着大石山祈祷说:“鲤鱼变成铁,我把双刀铸,举刀破山石,定有神灵护。”他一刀砍去,石头果然裂开了。

秦嘉有一面蟠龙镜和一块韩寿香。据说能灭妖、且能生出香气。

刘表有三种酒器:一件叫“伯雅”,可以装七升酒;一件叫“仲雅”,可装六升酒;一件叫“季雅”,可以装五升酒。“雅”是酒器的意思。

李适之有九件酒器:蓬莱盏、海川螺、舞仙杯、匏子巵、幔卷荷、金蕉叶、玉蟾儿、醉刘伶、东溟漾。蓬莱盏这只杯上雕有三座山,斟上酒则刚好淹没这三座山。舞仙杯安有机关,一斟满酒,杯中仙人即翩翩起舞,盈满香气的球子浮出杯外。

仙家有三件宝;碧就漂瑶杯。红蕤枕、紫玉函。刘守璋送给洪有奎先生扬雄一块铁砚台、四皓鹿角枕、卞敬家有一个无患枕。

舜制作了一把五明扇。石虎制作了一把莫难扇。还有人制作了象牙桃枝扇、子建九华扇。张融有道士赠送的白羽麈尾扇。夏昶制作了一把云香扇。

汉代有翠羽扇、云母扇、孔雀扇、九华扇、五明扇、回风扇。

陶贞自有雀尾炉一座。唐朝秘密府库中有七宝砚炉,一到寒冬,砚中墨水冻结了,一放到炉案上墨水就化了。根本不用火烤。

咸通年间,开昌公主出嫁,嫁妆有内藏宝物的金菱子、银栗子,还有连珠帐、却寒廉、犀丝簟、牙席、蠲忿犀如意、白玉九鸾钗、辟邪香。

韦待御赠给杜甫夫人一只夜飞蝉。

武帝赐给于阗国青钱砚、辽西产的麟角笔、南越产的侧理纸。

唐皇赐给宰相张文蔚一个龙鳞月砚、宝相笔。

开元初年,罽宾国进贡一粒上清珠,它发出的光可照亮一间屋,珠内有仙人玉女走动。如果有水灾、旱灾、兵灾发生,人们只要虔诚地祈祷,没有不应验的。

郭从义从地下挖到一个绿玉四方小杵臼,四角上各有一个胡人坐在上边,器旁有一行篆字,写的是:仙台秘府小中臼。元自诚有一个抵鹊杯,颜色似珉石的颜色,夏天用它盛水果子,果子和水都非常冷,到冬天浸果,水不会冻成冰。郭江洲有一个占景盘,用铜制成,上端伸出一根小管子,插上花,可以保存十多天而不凋谢。孙总监用千金买来一块绿玉,巍峨如山,叫玉匠琢成一座博山炉,炉顶上隐隐约约升出一缕香烟,取名叫“不二山”。白乐天有诗句“银花不落从君劝”。“不落”,是一种酒杯,有‘水晶不落杯”。汉隐帝有几颗“小摩尼珠”。冯夫人有一面葡萄镜。杜光庭有一根骄龙杖,像鲜血一样红,像玉石一样重,不像是竹木制成,相传是仙人丢掉的。葛溪的铁匠制剪刀,在剪刀上刻了三个字:二仪刀,剪的两片刀相交处是一个环状物,剪东西锋利无比。又有人从地下挖得一个金鹿,一个银獐子,是曹奴人在洋水河献给天子的宝物。还有银猪、金狗之类的宝物,是古代用来拢络少数民族的东西。像小铜猪、狗、牛、羊之类十二生肖动物制品,都是墓中随葬物品。 《西湖志》记载:高宗到张俊这个地方,该地民间进献来的御用物品有狮蛮乐仙带、池面玉带、玉鹘兔免带、玉壁环、花素玉高脚钟子、玉枝梗瓜、玉瓜杯、玉东西杯、玉香鼎、玉盆、玉古剑鼻等二十七件;有玉犀牛盆,白玻璃元盘、玻璃花瓶、玻璃枕、玛瑙物二十件;有龙纹鼎、商杯、高足杯、商文杯、周盘、周敦、周举大杯,周代兽耳酒杯、汝窑酒瓶二对等宝器;有御宝画的《曹霸五花总》、冯瑾的《霁烟长景》、易元古的《写生花》、黄居宝的《竹雀》、吴道子的《天王》、张萱的《丛竹》、边鸾的《萱草山鹏》、黄筌的《鹧鹕萱草》、宗女曹氏的《蓼岸》、杜庭睦的《明皇斫脍图》;还有赵昌的《踯躅鹌鹑》、梅竹思的《踯躅母鸡》、杜霄的〈扑蝶〉、巨然的《岚锁翠峰》、徐熙的《牡丹》、易元吉的《写生枇杷》、董源的《夏山早行》、李煌的《林泉渡水人物》、荆浩的《山水》、吴元俞的《紫气星》,都是珍品。

欧阳通善于装饰书斋,他给放砚台的屋子取名“紫方馆”,给文具“贝光”取名“发光地菩萨”,给墨水取名“金小相”,给“镇纸”取名“小连城”、“千钧史”,给“界尺”取名“由准氏”,给笔取名为“畦宗郎君”,给槽取名“半身龙”,给裁刀取名“治书奴”。

宝晋斋有天成砚山、玉蟾蜍,都是稀世珍宝。

古代有神器,如禹鼎,可以测朝代的兴亡,〈瑞应图》上的宝鼎,不在灶上烧,鼎中的水自己就沸腾了,鼎中的食物不煮自热,鼎中的水不汲自满,不抬鼎,它自己就收藏起来了。吴明国进贡了一口常燃鼎。虢州产的铁锅有几围大。丁谖制作了一座九层博山炉,炉上图案上的禽兽可以自己动。勃海进贡了长三尺的玛瑙柜。南昌国进贡了一个大玳瑁盆,可装十斛东西。还进贡了一个紫磁盆,可装五斗东西,举起它像鸟毛一样轻。中朝一个铜澡盆,夜晚有人敲它,发出的声音同长乐宫的钟声相呼应。汉武帝把樱桃放在赤浪盘中,盘色变成樱桃色。

周益公有一个酒杯叫“鹤飞盏”,斟上酒,杯上的鹤就飞起来,饮干酒,鹤就不见了。唐代有一种青玉枕,冬暖夏凉,饮酒而醉的人,枕着它睡,酒即醒,进人梦乡的人就会到仙境去邀游。孙太医的玉罗汉屏风时时飞动。汉宣帝时,有一个玉八角升,是西部少数民族进的贡,浇水不冷,火烤不热。唐代有一个十二时盘,使用它时,随着时辰变换着物像,比如子时物像是鼠,丑时是牛等。皇帝的流光爵,把它放在太阳下,它发出的光芒把天都照亮了。南海有虾头杯。陈思王有鹊尾酒勺,想劝人酒的人呼叫某人,勺即对着某人。王肃造了铜鼠圆球,白天黑夜都能自己转动。南方有一种风狸杖,指一下禽兽,禽兽便会死去,取食物指什么得什么,很称心。含诓县东岸有一种圣鼓杖,船中有了它,波浪不会冲击船。徐凤有一根缩节杖,如笔管一般,二十年中,每年多一节;二十年后,每年减一节。郭休有一根夜明杖,红色,晚上拄着它走路,它会发光。柳真龄看重一根铁拐杖,这根拐杖婉转扭曲,若天然生就一般,拄着它行走,它就发出微响声。唐明皇有一扇虹霓屏风,赐给杨贵妃,屏上刻的美女,晚上能下屏来歌舞。马弋山有床紫茭席,冬暖夏凉。秦始皇骑马带着山铃.敲击它.声如雷鸣。府库内有青酒杯,杯上花纹乱如丝缕,像纸一样薄,把酒斟人杯中,温温的还有点暖气,从杯中逸出,一会儿就像热开水那样烫,给它取名为“自暖不”。龟兹王进献了一个枕头,像玛瑙,枕着它睡觉,十洲三岛、五湖四海的壮丽景色尽入梦境,给这个枕头取名为“仙枕”。虢国夫人有一个夜明枕,发出的光可照亮一屋,根本不用灯烛照明。有位老农得到一块照室玉。王莽有一块灭瘢玉,将玉打碎涂瘢,瘢点就消失了。后顺宗时,西域进献了两件龙虎玉,一方为虎,把它放在山岩上,野兽们都害怕;一圆为龙,把它放在水中,波浪翻腾如长虹映日。扶余国有一种火玉,呈赤色,可以用来烧鼎锅。唐尧在黄河、洛水中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板,板上画有天地的形貌;还得到一块作为信物的金壁,壁上文字记叙了自然界的起源。禹王到龙门巡游,天神给他一部玉简,又巡游东海,得到一块碧色玉圭,楚州人又献上一枚玉印。伯颜到于阗国,挖井得到一个玉佛,有四尺高,对光看,人的筋骨都看得一清二楚。魏武后有玉钵装奇宝,转动也不会脱落,这是西域鬼斧神工之作。唐肃宗赐李辅国香玉辟邪,香玉高一尺五寸,奇妙无比,香传几里远,香气进人衣内,多年不散。唐宣宗的朝廷中,有十二枚玉棋子,把这些棋子按十二个时辰的字放人水中随着时辰逐一浮出水面,无一点差错。苏威有一面映日镜,日缺几分,镜面也相应地昏几分。唐代有瑞英帘子,人在帘内遮住,遍身都是光,显得出奇地夺目。韩王元嘉有铜鹤酒杯,酒斟到杯的腹部杯就直立,酒斟少了杯就倾覆。长安殿角上有铜雀,能鸣叫。沈传师得到一匹玉马,也能嘶鸣。杨光欣有玉龙,在龙腹中装进水,水就从龙嘴中喷出,并发出笙簧般悦耳的声音。楚人打渔,得到夏禹王的支祁锁。唐翰林院有一个索铃,黄河以北打伏,铃则动,索铃就自动响起来。周世宗有二十四匹应气瓦,顺应节气敲击这种瓦,瓦上带孔的仪器就显示出什么节气来,一点不错。长陵有匹铜骆驼,长着毛,毛上生花。郫县有匹铜马,能鸣叫。长州副官署有一个铜龟,背上能根据时令显出文字。李子长造了一个木囚徒放在苇草上,官府审理官司没有差错,木囚徒就拜伏,否则就猛地站起来。周穆王有一面火齐镜。周灵王有一面月镜,这面镜色白如月。汉高祖有一面表里镜,可以照见五脏六腑。舞溪石窟有一面方镜,秦始皇称之为照骨镜。苟讽有面铁镜。隋王度有一面照疾镜,生病时用它一照,疾病就好了。张敌得到一面镜子,照人后此人终身无病。镜名叫“无疾镜”。黄巢有一面三方镜,能照见左右前三方。唐代有一面秦淮镜,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唐天宝年间有一面水心镜,天宝七年,天下大旱,镜中龙口吐出烟雾,即刻下雨。唐代有夷则镜,是从井中得到的。有一面燧铜镜,对着太阳就冒出火苗,拿艾草一触就燃。任中宣有飞精镜,后来被神仙拿走了。王宗寿有面铁镜,不亮,有一天发出光来,王宗寿就拿到市场去卖,有一个穿青衣的小孩高兴地来回观赏,小孩说道:“这铁镜是神灵之物,应当送回去。”最后便把铁镜拿走了。王幼临造了一面方丈镜,能照见人马。某人有面百里镜,可照百里之远,献给吕蒙正。秦时宁县有一农夫得到一面镜,用它来照发烧的病人,病人立即退烧,觉得一身筋骨都冷起来,所以取名“生寒镜”。世上有一种透光镜,用镜子对着日光,镜子就现出二十个字,反射在墙壁上清清楚楚。有知来镜,用它照前途,可知前途凶吉。在谯毫地方有种镜子,用手抚摸,镜子中间就发出铿锵的声音,人们称之为“响镜”。史良的姐姐有一面宝镜,能照见妖魔鬼怪。有位道士拿了一面魇魅镜,狐狸躲在草中作祟,用镜一照,狐狸精就现出原形。各种宝剑,如颛顼腾空剑,用它指挥军队,就会打胜伏,把剑插在剑鞘中,常常发出声音。楚王有一把太阿剑,把剑一挥,全军流血。汉高祖有赤霄剑。蜀后主有镇山剑。宋青春有青龙剑。唐德宗有柄火精剑,夜里能发光。朱善存家中有芝烟剑,天下太平它就产生香气。胡识有破山剑。钱塘闻人绍有一柄灵宝剑。

以上各种东西,都是宇宙间神秘奇异的宝物,终被造物主掌握,哪能让这些宝物流落到凡间?即使有战乱火灾发生,恐怕在这些战乱中,宝物也不会受损。古训说:“玩物丧志”,这些宝物不是使人丧志的东西,记录出来可以扩大人们的见闻。

绘画作品也神奇怪异,像汉代刘褒《北风图》,看见它的人顿觉冷起来;《云汉图〉看了的人都感到热起来。王善画的《六马滚尘图〉,后来竟然失掉。唐代有一幅〈龙水图》.用白绸作龙的衣服.锅中的二条龙就飞走了。周益公画了一幅《岳州图〉,图中谯楼时时变换匾额。赵颜得到一幅画女幛,画上女子竟从幛上走出来当赵颜的妻子,并生下一子。韦叔文画马,尚未着色,岳神把画要去了,自己改名换姓应考科举,竟金榜题名。赵浍画了一幅《儿啼图》,僧人听到小儿夜哭,责问赵浍,赵浍便用画笔画了奶汁,喂进小儿口中,小儿便不哭了。冯绍正画龙,未画完,看见一道白气从厢房屋檐飞出,落人池中,顿时雷声隆隆,大雨倾盆。廉广画了一幅《二鬼兵图〉,一夜晚风雨交加,兵鬼间相互打了一战。张僧丝画佛像,夜间能发光。信州画的罗汉能飞动。王元使画了一把扇子在墙上,客人到来,竟把扇子拿走了。曹不兴在屏上画画,滴了一点墨把画屏弄脏了,曹不兴便将墨点画作一只苍蝇,孙权以为是只苍蝇,用手去抹。镇江兴国寺,和尚们因鸽粪弄脏了佛像而发愁,张僧繇就在寺庙的两壁上画上鹞鹰,鸽子就再也没飞进寺庙了。云光寺的西墙上有一幅《七鸽图》,还没有画完,其中一只鸽子便乘云飞走了。长兴成山寺的墙上,画有猿和鹤,常能飞跑。顾光宝画了一头狮子,吃尽了所有画上的东西,狮子嘴巴还有淋漓的鲜血。何尊师画猫,老鼠就躲了起来。石恪画好飞鼠后,把画展开,老鼠再也不进屋来了。杨子华画马,夜晚能听见马啼声、撕咬声和嘶鸣声的。韩干画的马,连神仙都来索取。唐朝画家吴道子讨厌和尚,在墙壁中间画了一头驴子,一夜之间,和尚住的屋内的家俱被驴踏坏,没有一件是好的。他画的《五龙图》,天将下大雨时,马上就会烟雾笼罩。张澡一手握两支笔,画了两根树枝,一枝枯萎,一枝树叶茂盛。贾秋壑碰见一位道士,画了一朵莲花,风吹来,,莲叶竟摇动起来。这些画都神奇巧妙,不可推测,人也不可知晓。总之,都是古人元气集中,而取其自然界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