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粮食市场太复杂了,几乎是变态,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走势”最近有不少读者打电话和我聊这个话题,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库存稻谷主要害虫?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库存稻谷主要害虫(稻米底盘坚如磐石)

库存稻谷主要害虫

“今年的粮食市场太复杂了,几乎是变态,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走势。”最近有不少读者打电话和我聊这个话题。

还有的说,稻米市场太令人费解,玉米、小麦持续高位震荡,中间利空因素一再出现,但是玉米、小麦的价格还是居高不下。因为这个原因,让大多数人产生了太多联想,玉米、小麦都这样了,稻米作为三大主粮之一,没有理由一直处于沉寂状态,于是,今年上半年,一些稻谷经纪人和稻米加工企业一直都坚守库存,对市场抱有较大希望。

其实,稻米市场的走势是早就确定的,这在春节后稻米市场供应压力空前一文中讲得很透彻了。不过,这篇文章主要从宏观层面对市场大势进行分析,这次,我们就从微观角度来探讨一下,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首先,简单回顾供需矛盾形成的主要原因

1.这要追溯到疫情之初的2020年,当年托市粮拍卖成交数量和成交价格均刷新历史纪录,交易持续火爆,托市稻谷总成交量高达1723万吨,同比大幅增长460多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以致于新粮上市后,所有收购主体更是纷纷抢购,价格也是持续走高,而托市粮并没有停止销售,这打破了每年中晚稻新粮上市前停拍陈粮的惯例。同时,由于市场收购价格持续处于高位,超过保护价较多,因此,中晚稻托市收购没有启动,全年只有早籼稻和粳稻收了610万吨,同比减少1670万吨。中储粮轮换粮入库都出现困难,不少地方轮换粮补库甚至申请延期收购。

话说回来,我国水稻自2008年开始,每年产需结余均在1500万吨以上。2015年达到1875万吨,而2020年水稻总产量同比增长220万吨,大米净进口同比增加200多万吨(相当于300多万吨稻谷)。这样一来,商品市场上增加的稻谷数量同比达到了2600多万吨,这还不包括2020/21年度定向销售的超期储存稻谷2000多万吨。

庞大的稻谷供应和低迷的需求,激化了稻米市场的供需矛盾。由于2020年当年生产的大部分中晚稻新粮和各种因素增加的稻谷主要都存储在加工企业仓库中,因此,只能通过市场才能消化,这就造成了稻米市场严重供大于求。要消化这么大的库存,只有两种可能:一是需求突然大幅增长,二是下一年度供应出现严重短缺。这些显然都不切实际,我们再看下一年度的供应情况。

2.2021年生产的新粮水稻总产量近2.13亿吨,同比增长100万吨。托市收购总量为1465万吨,其中粳稻为1230万吨。那么,我们可以明确的是,2021年托市政策对籼稻的调控力度非常有限,也就是说本年度籼稻新粮的市场供应相当充足,没有多少空间消化上一年度积压的库存。

3.消费增长仍难改供大于需格局。

近几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习惯也逐渐改变,对食物的需求也从温饱阶段慢慢进入到追求高品质和营养的阶段,对食物的需求由相对单一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人均对传统口粮大米的消费需求呈持续下降趋势。

有些人认为口粮大米需求下降,大米市场需求也在下降,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口粮大米虽然下降了,但是食品加工和工业加工的需求却一直在增长,因此我们对大米总的需求和消费是一直在增长的。

我们来看一下近几年来大米的消费情况。2015/16年度全国大米消费总量为14102.8万吨,2021/22年度大米消费总量为15510万吨,七年共增长了1407.2万吨。而2020/21年度我国大米消费总量为15057.8万吨,同比增长452.2万吨。数据表明,近三年来增长的速度明显加快。

虽然大米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可以消化一部分上年度积压的存量,但实际消化结余的库存能力也很有限,因为进口大米对冲了一部分增长需求。2021年我国进口稻米近500万吨,其中大米200多万吨,实际增长的大米消费量可消化上年库存的只有300多万吨大米,也就是说上年度积压下来的库存还是不能得到有效消化,从而也还远远不足以改变供需关系。

2021年各省中晚籼稻种植品种大致分布

1.两广地区还是传统种植香稻和丝苗类为主。

由于两广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这就导致水稻种植面积连年下降,而珠三角地区又是我国大米消费最大的市场,特别是香米和丝苗米类的优质大米。因此,两广当地种植的水稻不能满足本地区消费需求,每年都要依靠进口大米和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补充。

2.由于2020年中晚籼稻上市后,收购价格一路飙升,一般丰良优的收购价格都在1.5元/斤以上,而香稻和丝苗类优质水稻的收购价格也只有1.6元/斤左右,优质水稻的产量相比丰良优系列水稻要低很多,综合收益也远不如丰良优系列水稻。这就导致2020年种植优质水稻的种植户,2021年纷纷改种丰良优和杂交等产量较高的水稻品种。

3.种植品种的巨大变化,直接就导致市场自身调节功能减弱。本来市场积压了一部分18-19-20年库存,这些库存都是陈粮和普通丰良优为主。2021年种植品种的调整,又增加了普通稻米的供应量,普通稻米的市场供应压力可想而知,这就是到目前为止,普通大米的销售持续疲软的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去年以来,大米加工的各类副产品的价格一直都处于高位,但这些增加的收益并没有用在大米促销方面,一部分用于稳定原粮收购价格保库存方面,另一部分则划入利润总额,销量下降利润适度增长,一般加工企业还能勉强维持正常运行。

4.同理,优质水稻品种种植面积大幅下降,也直接导致南方优质稻米货源补充困难,从去年中晚稻新粮上市以来,香稻和丝苗类优质稻米的销售价格呈持续上涨趋势,今年春节后,更是处于有价无货状态。连湖北鄂东南产区2021年生产的品质较差的黄华粘米,从春节前毛米出厂价1.8元/斤左右,到今年二季度上涨到1.95元/斤左右,南方生产厂家拿这种货作为原料补充,可以看出是不得以而为之,因为谁也无非承受降低品质带来的后果。

普通籼稻产区各省份走货量及流向

1.先看一下江西、湖南两省

这两个省由于离广东比较近,水稻种植的品种受广东市场需求影响,一直都在发展优质水稻种植,因此,相对于内陆其他省份来说,优质水稻品种种植面积的比重一直都比较高。虽然2021年优质水稻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但是大部分传统种植习惯还是不容易改变。因此,这两个省普通杂交水稻和丰良优的种植面积不大,像江西的中稻杂交水稻和两优,基本是本地中储粮各直属库和各级储备粮轮换补库就消耗的差不多了,还有一部分就近销往福建省各级收储企业补库。

江西还有一些种植双季稻地区,为了抢季节,二晚种植晚优水稻品种,这个品种生长期偏短,主要产于南昌、宜春等地。虽然是普通品种,但是经过这两个地区的加工企业多年的经营,已经打造成了一个小众品牌,在湖北省武汉、荆州、宜昌开发出了一个较稳定的消费群体,由于销售价格相比一般丰两优要高出不少,销售量也很稳定,因此,这个品种根本不愁卖,而且每年春节后,加工这种产品的企业还要从江苏、安徽等地采购品质较好的丰良优补充原料库存。其他种植户基本种的是优质水稻品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整个江西省的新粮走货很快,到今年二季度,一般加工企业的库存基本所剩无几了,部分有一些库存的加工企业,基本也只能勉强维持自己固有的市场供应。

湖南省的情况也大致差不多,除了种植优质水稻品种之外,还有一些种植中稻杂交水稻和普通两优,主要也是本地收储企业补库,还有一些销往广东各地的收储企业补库。湖南一些种植双季稻的地区,二晚种植的是专供生产高档米粉原料的桂潮水稻。由于近几年来,各种米粉的销量增长速度非常快,这个品种也是供不应求。

根据调研显示,这两省2021年本地产水稻基本销售完毕,大部分加工企业库存也较低,有些企业开始从外省采购补充库存。

2.湖北省和河南省走货情况

湖北省水稻加工企业龙头基本都在江汉平原地区,该地区水资源丰富,地域广阔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孕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大米加工企业。众所周知,丰良优质大米产品,最早也是江汉平原地区的大米加工企业在珠三角地区打出了名气,销售的价格也一直比较高,这就加剧了区内大米加工企业的竞争,每年水稻的收购价格都比其他省份要高不少。

特别是2020年新粮上市后,稻谷抢购更加激烈,丰良优稻谷收购价格一直在1.5元/斤以上,刷新历史纪录,本地区抢完以后,还有不少企业到湖北襄阳地区、河南信阳地区外购品质一般的丰良优稻谷回去,另有一些企业在批发市场购买了大批18/19年稻谷捂盘待价。这样一来,大大小小加工企业的库存也都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当时这个现象在全国都比较普遍,只是江汉平原地区的企业库存更多。

结果到次年,也就是2021年春节过后,大米市场销售陷入低谷,销售价格也是一降再降,到三季度,不但价格持续下跌,而且还根本没有什么需求,有价无市。这一波操作让江汉平原地区大部分加工企业亏损严重,也是前车之鉴,2021年新粮中晚稻上市后,大家都小心翼翼边收购边观望,收购价格也是尽量控制,市场价格一度跌至国家最低收购价以下,大部分地区都启动了托市收购。

以上说了这么多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江汉平原地区的丰良优米,相比其他几大丰良优稻米主产区,本身在品质、加工工艺、市场较早进入、销售价格等方面都有一定优势,当稻谷收购成本降下来后,大米的销售价格自然也就降下来了,大米的销售价格只要不高于其他几大主产区的价格,市场的竞争力就非常明显。因此,湖北江汉平原地区自中晚稻新粮上市至今,市场销售一直较为理想,走货很快。

特别是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一季度,汽车长途运输价格同比下降较多,这也助力江汉平原地区大米更好地拓展了西南和西北的广大市场。到今年二季度,江汉平原地区的稻谷收购量明显减少,一部分提前消化完积压库存摆脱困境的企业,日常收购的原粮已不能满足维持正常生产和销售,与之毗邻的湖北襄阳和稍远一点的信阳地区就成了首选粮源补充基地。

由于襄阳和河南信阳地区的丰良优质稻米的品质一般,市场竞争力不强,但是销售价格有一定优势,自二季度开始,这两个地区的稻米就持续补充到江汉平原地区的部分加工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将外购稻米掺入本地稻米一起加工后对外销售。

话说回来,去年中晚稻新粮上市以来,湖北襄阳地区和河南信阳地区稻米由于品质一般,缺乏市场竞争力,销售一直不畅,现在往江汉平源地区的加工企业补充,也算是增加了一个销售渠道。

3.安徽和苏北丰良优质米走货情况

苏北丰良优由于品质稳定,口感适中,近几年在各大主销市场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但苏北丰良优米也有它的痛点:首先销售运输主要是依靠海运和铁路,这个有优势也有弊端,优势是成本较低,弊端是运输时间长、夏季对水份要求高,否则很容易因为长时间的高温运输途中出现变质。

因此,苏北地区加工企业采取的策略是,每年新粮上市一直到春节前的气温较低的期间,把水份偏高的粮食大量加工低价出售,到次年汽温上升时再加工水份较好的稻谷。这种销售模式多年来效果一直都很好,因此每年新粮上市,各主销区的大买家几乎都大量采购苏北丰良优米,而其他几大产区都只能等着苏北丰良优米快点走完,因为苏北丰良优稻米不算大产区,一般春节前大批货走了以后,春节后货源减少,加工企业也就开始涨价了。

这种比较先进的销售模式在2021年新粮上市后被区域内加工企业打破了。苏北丰良优稻米不但品质好,而且出米率相比其他几大产区要高不少,苏北丰良优每百斤稻谷可加工出70斤米左右,有些地区还更高,而安徽、湖北、河南等地每百斤稻谷只能出65-68斤米,这个是大自然的馈赠,是绝对优势。

也正因为这个天然优势,苏北地区的丰良优稻谷收购价格一直都比其他几大产区要高一些,去年新粮上市苏北的水稻收购价格基本稳定在1.35元/斤左右,当时湖北和安徽的收购价格从1.3元/斤开称后不久,很快就下降到1.25元/斤以下,而苏北的收购价格基本没怎么调整,主要还是对品质和出米率太过自信。

但是,这样大米的销售价格就没有优势了,当湖北和安徽的丰良优米销售价格下降到1.8元/斤以下时,苏北的丰良优米一直都在1.85元/斤以上。因为安徽米也同样有海运的运输优势,2021年安徽丰良优质米的品质又有所上升,再加上价格便宜一百多元一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珠三角和福建等地的海运定单基本都优先选择安徽丰良优米,汽车运输基本都选择湖北丰良优米。苏北加工企业都选择挺价观望,寄望于安徽丰良优米主要货源走空后海运订单回归。苏北丰良优和安徽丰良优主要都有海运运输优势,两个产区互为最大的竞争对手。

但是,没有想到,安徽丰良优米今年货源充足,一直都不缺货,这也是前面讲的,不少企业还有上年度的库存积压,丰良优米和普通米很难出现断货现象。到三季度,苏北加工企业终于坐不住了,七月份江西、湖南、鄂东南、皖南等地早稻先后上市,八月份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中稻上市,九月份各主产区一季晚稻全面上市,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于是,上周开始,苏北有部分加工企业开始降价销售了,消息一出没两天,安徽也跟着开始降价了,安徽只要还有一定库存的加工企业,这个时候肯定会牢牢抓住老客户定单,因为毕竟大部分库存前面都已消化的差不多,剩下的库存无论如何也要抢在新粮上市前消化掉,因为新粮上市后,2021年之前的就都算老粮了,现在所有加工企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谁先清完积压的库存,谁就能轻装前行。

最后想说的是,大米加工行业已进入深度整合阶段,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产品销售模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关键时期,企业经营理念也要随之调整,没有把握的盲动是大忌,风高浪急方能看出掌舵人的智慧,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守住本心,行稳方能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