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

呼伦贝尔市历史博物馆的内容(呼伦贝尔市嘎仙洞--北魏王朝的祖庙)(1)

嘎仙洞

嘎仙洞坐落在一座高百米、长约千米的花岗岩峭壁上,离地面有25米。

嘎仙洞为大型天然山洞,洞口向西南,略呈三角形。

呼伦贝尔市历史博物馆的内容(呼伦贝尔市嘎仙洞--北魏王朝的祖庙)(2)

洞口

洞口高12米,宽19米,洞内南北长92米,东西宽27-28米,穹顶高20余米,空间巨大,足可容纳数千人。

呼伦贝尔市历史博物馆的内容(呼伦贝尔市嘎仙洞--北魏王朝的祖庙)(3)

洞内宽敞

1980年7月,考古专家米文平在洞内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43年(太平真君四年)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祭祖时所刻的祝文。

祝文铭刻在洞口附近的西侧石壁上,共19行、201字。字体介于隶楷之间。

呼伦贝尔市历史博物馆的内容(呼伦贝尔市嘎仙洞--北魏王朝的祖庙)(4)

石刻祝文

祝文的发现,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拓跋鲜卑的祖庙石室。

嘎仙洞竟然是鲜卑人的龙兴之地。

3000年前,偏居在中国东北地区,在大兴安岭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拓跋鲜卑部落,随着岁月流转,辗转迁移,励精图治,开疆拓土,最终创建了北魏王朝。

也因此成为了5000年中国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其疆域东起辽西,西至新疆东部,北至蒙古高原,南达淮南。

呼伦贝尔市历史博物馆的内容(呼伦贝尔市嘎仙洞--北魏王朝的祖庙)(5)

北魏疆土

“嘎仙”一词在鲜卑后裔锡伯族(学界有争议)语中,意为“故乡”之义。

看来,从大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出发,远走他乡闯天下的拓跋部子孙后代,依然时刻牢记着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根。

嘎仙洞石刻祝文的发现,解决了两个问题。

一是解决了领土争议。

它证实了魏书中的大鲜卑山即现今的大兴安岭,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这里生产、生活。也间接推翻了前苏联一直认为大兴安岭以北在历史上是其领土的谬论。

二是解决了历史疑问。

“祝文”证实了《魏书》中记述文字的真实性。鲜卑石室、祖庙即嘎仙洞,鲜卑人的龙兴之地即是这一片区域。它揭开了鲜卑族先祖居地在何处的千古之谜。

从后来的考古发现上,史学界确定了鲜卑一族漫长的迁移路线。

呼伦贝尔市历史博物馆的内容(呼伦贝尔市嘎仙洞--北魏王朝的祖庙)(6)

跨越几个世纪的南迁之路

第一次西南迁

战国时,鲜卑人在大鲜卑山嘎仙洞一带狩猎为生,繁衍生息,经过“六十七世”,在头领“第一推寅”的带领下从大鲜卑山一带南迁现今的呼伦湖一带。此即《魏书》中所述的“南迁大泽,方千余里”。

第二次西南迁

在呼伦湖一带生活了200年后,因“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遂向西南迁移到达阴山河套地区,并在此地建立了盛乐城(现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在此期间,在首领拓跋力微等人的统领下,逐步确立了拓跋鲜卑部的大酋长地位。

约130年后,拓跋珪强势崛起,建立了北魏政权,以武力统一了北方。

第三次南迁

在定都平城(今大同,距离盛乐城不远)约100年后,即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统领朝野,迁都至中原的核心--洛阳。

呼伦贝尔市历史博物馆的内容(呼伦贝尔市嘎仙洞--北魏王朝的祖庙)(7)

拓跋宏

至此,从大鲜卑山走出的拓跋鲜卑一族,历经几个世纪,跋涉万里,完成了南迁使命。

北魏王朝为中华民族的疆土统一、民族融合及中原汉文化的推广普及上,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尤其是冯太后和孝文帝拓跋宏实施的“穿汉服、随汉姓、说汉话、与汉通婚”的全盘汉化改革,加速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大融合。

在推行汉化改革时,孝文帝身体力行,把自己的姓名拓跋宏改成了元宏。在儿子抵触汉化政策时,拓跋宏不惜挥泪斩马谡,杀了自己的儿子元恂。

在嘎仙洞内深处,还有一处人工雕凿的石窟痕迹。据考古人员推测,可能是公元443年,鲜卑人回归祭祖时的凿刻遗迹。后因工程巨大、气候寒冷等原因被迫停工。

在中国的历史上,对于石窟艺术情有独钟的,大概非拓跋鲜卑族莫属了。

公元460年,平城(今大同)云岗石窟开凿,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历时60多年。

呼伦贝尔市历史博物馆的内容(呼伦贝尔市嘎仙洞--北魏王朝的祖庙)(8)

云岗石窟

公元493年,洛阳龙门石窟开凿。

呼伦贝尔市历史博物馆的内容(呼伦贝尔市嘎仙洞--北魏王朝的祖庙)(9)

龙门石窟

对鲜卑贵族来说,在都城附近雕凿佛像或先人像,或许是对先祖最好的祭奠吧。

毕竟,回到远在大兴安岭的祖庙石室祭祖,对于帝王来说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