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礼拜,周末一帮朋友聚一聚,按上海人的规矩,照例是男人们进厨房烧一桌菜。

前一天,大家合计一下各自手里有什么好食材,其中一个人说,刚有人送了一颗黄泥拱,烧什么菜呢?

笋味十足(毛竹笋㸆肉意犹未尽)(1)

我脱口而出:“毛竹笋㸆肉!”

这个季节,正是毛笋上市的时候,追着春笋的尾巴。

笋味十足(毛竹笋㸆肉意犹未尽)(2)

“黄泥拱”是宁波一带的说法,形容毛笋尖将出土而未出土之际,将泥土拱起一个小包,这时的品质最好的。待到毛笋出了土,一见光,肉就老了。

“毛竹笋㸆肉”则是上海人的说法,因为也可以用冬笋,所以统称“竹笋㸆肉”。

笋味十足(毛竹笋㸆肉意犹未尽)(3)

“㸆”这种做法源起鲁菜,上海菜里多有借鉴,著名的有墨鱼大㸆、葱㸆河鲫鱼等。

这道菜用毛笋与猪肉一起红烧,小火慢煨,最后勾芡收汁,肉味走入笋内,加上毛笋自有的鲜味和酱油鲜,实在是极妙的滋味。再加上,毛笋块头大,烧菜的时候通常也切成大块,吃在嘴里相当过瘾,有时候反而比猪肉更受欢迎。

笋味十足(毛竹笋㸆肉意犹未尽)(4)

有年春天,去绍兴出差,到了酒店正是午饭时间。酒店里接待的人说,餐厅后厨刚烧好一大锅毛笋㸆肉,问我要不要来一点。

我一听,食指大动,马上说要,而且只要笋,不要肉。

对方丝毫没有诧异的反应,反而笑着点头,给我舀来了大半碗红红的毛笋,还挂着浓浓的汁水。

记得那一顿,一碗毛笋、一盘葱油蚕豆、一例昂刺鱼汤,再加三两太雕,虽没大肉,但吃得相当舒服。

不过,讲起“毛竹笋㸆肉”这五个字,很多上海人隐隐作痛的童年回忆就被唤起了。

上海话里,“毛竹笋㸆肉”不单单指菜,指得也是小孩子挨揍。这道菜每年吃不了多长时间,挨揍可是一年四季都有得享用的。

“毛竹笋”,指家里的竹制物件。以前家家户户都有把竹尺,打起孩子来是极其趁手的;还有人习惯反拿扫帚,用柄抽孩子,扫帚柄也多是一根竹棒;上海乡下,更有挥扁担教训小孩的壮景,扁担也是竹筒削出来的。

为什么喜欢用竹制物件揍小孩呢?

第一,成本低,随处可见,每家人家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竹制物件;

第二、有韧劲,不易坏。木头的、塑料的,一用力很容易断掉,但是竹制的,很难被打断,最多有点儿开裂,多数不妨碍继续用;

第三、竹制品轻,挥舞起来不费力,打人又是特别疼的。

“㸆”,在上海话里与“敲”同音,就是“打”的意思,但是语境上比起普通的打,下手又会重一些,会带点情绪。

“肉”,就是肉体咯。打小孩,自古以来都是从肉嘟嘟的屁股、大腿下手的,手握竹器,深吸一气,俯身抽去,相当写意

“毛竹笋㸆肉”这句话,属于是戏谑的讲法,动手的人不会说,说的都是看白戏的旁人。

比如,小孩子做了坏事或考试不及格,旁边就会有亲戚长辈、或者学校里的老师说:

“侬今朝在外面闯祸了吧,回去要吃毛竹笋㸆肉咯!”

“侬考试又不及格,晚上毛竹笋㸆肉肯定逃不掉了吧!”

话语中,三分同情,七分幸灾乐祸。

小孩子们听了,多是心里一抖豁……

笋味十足(毛竹笋㸆肉意犹未尽)(5)

最后讲回笋子。

这个季节笋多,买笋的时候要会挑。我都是选长得歪一些的笋,这些笋是顶着石块长起来的,卖相不好,但口感更好。

歪笋长成竹子后,难以成器,没机会㸆人肉,还是早早刨出来㸆猪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