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夫妻在农村种菜(80后种菜夫妻的丰收人生)(1)

冯顾城在查看蔬菜生长情况。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丽华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丽华

秋分将至,早上4点,天还黑蒙蒙的,33岁的冯顾城像往常一样起床,简单梳洗一把就驱车赶往溧水华成蔬菜专业合作社。妻子施小青照顾完孩子上学后,8点就赶往城区两家直营店,销售昨晚刚采收来的新鲜菜。在客流高峰后销售一空的摊位旁,她笑着和丈夫通了个电话:“这两天菠菜、茼蒿都好卖,再补点货!”

秋天换季正是蔬菜秋播和采收兼顾的时候,也是冯顾城他们这对“种菜夫妻”最忙的时候。今年的秋分,他们种下的是郁郁葱葱的希望,收获的是自己金色饱满的“丰收人生”。

冯顾城来溧水乡村种田,这是冯顾城的父母没想到的。他的名字里前两个字是父母的姓,最后一个“城”字是爷爷对他的祝福与寄托——长大了,到城里去。

“我喜欢花花草草,大学时就选了金陵科技学院园艺专业。当时我们班28个学生,有26个都是调剂来的,只有两个人是自主选择了这个专业,我就是其中一个。”冯顾城结识了同班同学施小青,二人成为恋人。2014年毕业,冯顾城来到城区工作,小青到溧水做起了菜农。“我来了基地两次,路书记就找了我两次。”冯顾城说的“路书记”,就是村支书路晓华,彼时还是蔬菜基地的负责人。路晓华许诺租给他20亩地,“赚了算你们的,亏了算我的!”

冯顾城就来到了基地,和小青一起开启种菜生活。彼时“大学生来种地”,还算是村里的新鲜事儿,村民们好奇冯顾城能种出什么样的菜。然而,刚入行的第一年,他经营的20亩基地是露天的,设施跟不上,为了省钱把地整好、菜种好,他舍不得请人工帮忙,一个月里就瘦了20斤,白皙的皮肤很快就晒得黝黑。结果,天不遂人愿,荒草多,菜种不出,亏了。

第二年,他不服输,整天整天地钻到地里总结失败教训,小青陪着他一起,两人从来没有离开的想法。慢慢摸索出生产经验,种出了一畦一畦的蔬菜,把他的努力化成了果实。后来刚好赶上南京市青年大学生“新农人”引进行动的新政策,政策明确对进入我市涉农区从事农业创业就业的全日制高校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以及留学归国人员,可以进行大学期间学费全额补助。于是他享受了一次性补贴四年学费1.6万元,这更加坚定了他来到乡村的选择。

既然扎根下来,那就要结出“好果子”。他积极主动与科研机构保持联系,时时保持学习状态,带回来不少新品种、新技术。然而,在推广时却发现合作社的老菜农们并不愿意接受。“带着几块黄板子回来,不打农药就能灭虫?不在田里施肥,水里还能带肥?”合作社老农民们的质疑是常事,冯顾城也是农村出身,心里理解:“大家没有接受新事物的意识,这些新技术在他们的经验里是从来没有运用过的,所以他们并不相信。”

说不通,就用行动。他在自己的基地上试验示范,用黄板、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替代化学农药,引得菜农们时常过来观看;他用水肥一体化代替人工施肥,不仅节水、节省人工,还提高效率,减少病害发生……如今,在新农人们的带头努力下,2000多亩的基地新品种覆盖率已经超过70%,产品已经认证成为“绿色食品”,基地实现了全程履带式的机械化生产,建起了一片片的连栋大棚和半自动玻璃温室,产业、设施、产值都实现了全面升级。

此外,冯顾城已经成了华成蔬菜专业合作社总经理,他告诉新来的青年大学生,只需交给合作社田亩费,当年收入的70%就归自己,相当于自己当小老板。这吸引了三对大学生夫妻档,他们像冯顾城一样在这里安家落户、结婚生子,小家变成了大家。

夜暮降临,小青和孩子已经在等他回家。忙了一天,他一边简单收拾一边说:“我不觉得辛苦啊,我喜欢这份工作,这种面朝瓜果蔬菜的生活可能对别人来说还是梦寐以求的呢。”冯顾城笑着给记者留下了一句话,背影慢慢消失在暮色里。

如今,全市享受学费补助的大学生已经达到278位,更多的年轻人正在奔赴而来的路上。冯顾城的基地两个月后,还要再扩大1000亩。那片温热的土地上,正在等待迎接更多的新农人。

来源: 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