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沪语(演好沪剧推广沪语)(1)

编者按:

他或许从未站在聚光灯下,但他有自己的光与热。 甘于平凡,不甘于平庸,在平凡的岗位,有着不凡的坚持。

他或许没有彪炳的成绩,但他的闪光点也能成为他人的榜样,或许是坚持不懈的汗水,或许是与人为善的古道热肠,又或只是单纯的正能量。

他,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优秀的普通人”!

爱国情,奋斗者。东方网·纵相新闻每周一推出《优秀的普通人》专栏。记录那些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默默付出的普通人。

让我们遇见一个最好的他。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 卞英豪

电影、舞台剧、演唱会……当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你会选择去剧院看一场传统沪剧吗?

明星、网红……当我们追逐的热点人物“乱花渐欲迷人眼”,你会去关注一个默默奉献的沪剧演员吗?

对于90后沪剧新生代钱莹来说,她似乎并不在乎那么多。她一直在做的,无非就是是静下心演好每一场沪剧,沉下去推广好每一句沪语。

沪剧沪语(演好沪剧推广沪语)(2)

南通孩子学起了沪剧

甜美而灵动,这是钱莹给不少沪剧粉丝留下的第一印象。这位甜美的邻家女孩,说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如果她不说,你或许无法得知,她其实并不是“上海小囡”。

2006年,年仅13岁的钱莹还在南通上学。当时,上海沪剧院与上海戏曲学校来到南通招生。然而,当时的她从未接触过沪剧,对沪剧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家里的长辈热爱沪剧,就让我去试一试,万一中了呢?”

“当时根本没指望自己选上,毕竟我连沪剧是什么都不知道。”然而,“无心插柳”的钱莹竟在这场“全国海选”中被相中,成为那届沪剧班26名学员中的一员,而且还当选了班长。“能与沪剧结缘真的是偶然。”

当然,偶然之中似乎也有存在着必然。从小对文艺的喜爱,以及多年民族舞的基础,聪明的钱莹很快摸到了表演的门道,“艺术本身是相通的,只要你热爱艺术,沪剧并没有非常高的门槛。”

不过,对于钱莹来说,沪剧也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入门的第一关就难倒了她——上海话。“念白是沪剧入门的基础,但这对我来说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在学习上海话时,孤身一人来到上海的南通姑娘钱莹还闹过不少笑话。“有一天在食堂,我想吃菜包,但我蹩脚的上海话说出来的是‘擦宝’,食堂的上海阿姨听了都笑了。”

沪剧沪语(演好沪剧推广沪语)(3)

身训课、表演课、唱腔……钱莹说,学习沪剧犹如“打怪升级”,艺术从没有“容易”二字。这一路有过欢笑,也有过嘲笑,有过汗水,也有过泪水。“既然选择了,就去努力做好。既然决定了,就不要轻易放弃。”钱莹总结道。

推广沪剧,普及沪语,责无旁贷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0多年的努力,如今的钱莹已是一名成熟的沪剧演员。

《庵堂相会》中活泼可爱的金秀英,《大雷雨》中机智伶俐的云香、《金绣娘》中勇敢聪慧的小水牛,《借黄糠》中饰演懂事孝顺的小囡……舞台上的钱莹,一如戏迷给她的定位“甜美而又灵动”。

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舞台经验,探索学习的精神,不懈努力的钱莹俨然成了当下沪剧青年演员的代表之一。5年前,沪剧领军人物茅善玉一眼相中了钱莹,并收为弟子。“做梦都没有想到,我能有这样的机会。”

机会自然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持续精进自己的艺术表现力的钱莹,去年已成功晋升为国家二级演员。还曾荣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新人配角奖”。

而演好沪剧只是钱莹工作的一部分。身为沪剧演员的她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推广沪剧。“沪剧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希望更多的观众能了解它的魅力。”

复古和创新,成为了钱莹和沪剧艺术团成员们的抓手。几年来,钱莹不仅会出演《芦荡火种》、《霓虹灯下的哨兵》等老一辈脍炙人口的作品,同时也会把一些当下时尚的元素融入传统沪剧中,尝试让沪剧“走得更远”。

例如,钱莹参与演出的《敦煌女儿》将敦煌艺术融入沪剧唱段。用茅善玉的话来说,“这样的故事别有味道。”新版《敦煌女儿》上演一年多,演出近60场,吸引了近四万人次走进剧场。

更为重要的是,《敦煌女儿》带着沪剧艺术走出了江浙沪,兰州、西安、武汉……《敦煌女儿》得到了西部人民的广泛认可。

沪剧沪语(演好沪剧推广沪语)(4)

此外,钱莹还会主动参加沪剧团的公益活动,带着沪剧走下基层,走进敬老院为老人们表演,走进学校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只要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沪剧,这么做都是值得的。”

在推广沪剧的同时,钱莹和她所在的上海沪剧院也长期致力于沪语的普及。“和沪剧一样,沪语也它独特的魅力,是全国乃至世界了解上海的窗口。”

上海沪剧院主办的《沪语训练营》,除了承载着推广沪剧经典唱段的使命之外,同时还致力于培养孩子们对沪语童谣、弄堂游戏、沪语情景即兴表演的兴趣。“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能讲地道的上海话,他们也是未来传播沪语文化的火种。”.

“沪剧将会是我一生的追求”

“沪剧是我们上海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种,大家特别喜欢。”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快结束时,向茅善玉表达了对沪剧的肯定与期望。

对钱莹而言,如今的她不仅承载着师傅茅善玉的期待,同时也承担着沪剧艺术发展的未来。

“作为一个沪剧演员,我还有许多要提高的地方。”从事沪剧行业十多年来,这个活泼灵动的邻家女孩有过彷徨,有过迷茫,但从未想过放弃。“我还会努力向师傅和前辈们学习,学习怎样做一个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

沪剧沪语(演好沪剧推广沪语)(5)

除了向前辈学习,如今的钱莹还要做好“传帮带”的工作。眼下,一批“00后”青年沪剧演员已然开始走向沪剧的舞台,身为“90后”的钱莹要做的则是身体力行,让沪剧的专业精神能传承下去。

开朗大方,活泼爱笑。走在上海的大街上,随和的钱莹和普通的邻家女孩没有太大的不同。然而,对沪剧的执着与热情,对沪语的认真与热爱,对沪剧艺术的努力与付出,那份守护与推广沪剧的荣耀与使命,也让钱莹格外与众不同。

“沪剧将会是我一生的追求。”钱莹坚定地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