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姜文《邪不压正》类似,同档的《阿修罗》也陷入爱憎的两级。个人的意见是,不要把一部电影的优点无限放大,也不必因为一部电影里的缺点而恨不得去捅破天。在佛教的六道中,一切过激与嗔恨,都是阿修罗界的特征,作为人道者,还是要多修炼平常心,多以善意的视角看待我们人道中的事与物。

在传统的佛教中,天道、人道和阿修罗道都是善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是恶道,当然也有人认为阿修罗道多嗔恨,好争斗,动不动就发起战争,终非真正的善类。阿修罗道的不稳定性,成为电影《阿修罗》的创作基因。当然,作为人道中《阿修罗》,自然避不开人道的伦理与法则,故事只是借鉴了佛教六道轮回概念,攫取阿修罗界的个别特性展开创作,终归是人道对善恶的审视,并非佛教意义上的六道探索。影片将阿修罗王设计成哪吒般的三头怪,这不足为奇。佛教中的阿修罗形象,多来自印度教,传说中的阿修罗王很多,其中久负盛名的毗摩质多罗,形有九头,每头千眼,八足,九百九十只手,口能吐火,从人的视角来看,是个典型的怪物。有人因为阿修罗的三头怪和“小南瓜”图卡等形象,说电影《阿修罗》在六道之外生造了一个魔兽道,非也,其实在佛教和印度教的世界里,本就是一个魔兽世界。不仅如此,在我们的《山海经》等志怪传说中,也是魔兽当道的奇幻世界。

暂避世间烦恼(阿修罗在人间莫嗔恨)(1)

暂避世间烦恼(阿修罗在人间莫嗔恨)(2)

暂避世间烦恼(阿修罗在人间莫嗔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