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草莓基地差不多有800亩,现在一天要收4~5万公斤,以往都是外地的水果商上门来收,今年大家都出不了门,没人过来收了。”南通大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乃东介绍,公司将流转的土地统一出租给浙江、山东、安徽等地的种植户,辛苦几个月本以为会有好的收成,但疫情让主要的销售渠道几乎都“走不通”了。
前些时间,南通市通州区三万吨果蔬因“疫”滞销,面对这道严峻“考题”, 通州多个部门主动下沉服务,畅通销售渠道,机关干部、党员群众也人人争当“带货王”,帮助果蔬走上百姓餐桌。
暖心!政府当起“推销员”
通州区农业部门主动与公安、交运等部门对接,加强服务,出具调拨转运证或绿色通行证,保证疫情防控期间农产品和农业生产保障物资正常流通。
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人员多途径了解、统计全区果蔬滞销情况,同时广泛联系相关销售渠道和电商平台,三管齐下,全力帮助水果和蔬菜种植户挽回损失。发挥专业特长和人脉优势,架起直供南通市主城区和通州城区本地商超的桥梁,让130多亩的蔬菜进行产销衔接;通过南通电视台《城市日历》商城进行销售,政府派邮政车直接来拉;联系了京东商城等网销平台,让农户能够收回一部分成本,尽量减少他们的损失。2月12日以来,《城市日历》商城销售草莓500多单,总销量15吨左右,京东商城采购蔬菜总量700多吨。
金沙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牵头组织街道14个社区居委会共同为菜农的滞销蔬菜吆喝卖菜,开展“订单蔬菜销售”。买到蔬菜的市民也高兴地说:“从来没买到过这么新鲜、便宜的蔬菜,希望这样的活动多搞,品种更丰富些”。
爱心!人人都是“带货王”
回想起前几天的情况,菜农杨克宝仍是心痛不已。五年前,杨克宝带着全家人从安徽来到通州种植大棚蔬菜。经过多年耕耘,大棚发展到37个,总面积40亩,品种涵盖了小白菜、茼蒿、芹菜等。春节前,全家人都放弃了回老家过年的想法,为接下来的蔬菜采摘上市做准备,但是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全家人的梦想。“25个大棚的菜都长老了,只好翻耕作肥料,至少损失七八万元。”杨克宝无奈地说。
像杨克宝这样的菜农,在通州区共有400多人,蔬菜种植面积共2万余亩,目前滞销总量达2万多吨。
蔬果等农产品一头连着市场“保供给”,一头连着农民“促增收”。滞销的局面也牵动着通州各界人士的心,各单位、乡村、社区的微信群中,一条条“帮扶购买农产品”的信息在不断转发,“滚雪球效应”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带货”行动中来。
2月15日上午八点多,蔬菜种植户李展拉着一车蔬菜停在城区江海明珠广场,在志愿者何俊荣等人的协助下,络绎而来的群友们通过微信验证,不一会儿,就把600公斤蔬菜领走了。
李展是山东人,去年下半年在金余村租了130多亩地种植大棚蔬菜。之前都是北京、上海等地的客户直接来拉货,由于疫情影响,交通不畅,菜运不出去了。金沙街道部分人大代表到村督查疫情防控工作时,听说了李展家蔬菜滞销的事。大家立即联系大润发、圣水等超市,为他挂钩销售,因为超市需要营业执照和蔬菜检测报告,而李展没有最新的检测报告。在等待区综检中心检测结果时,大家也没闲着,纷纷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叫卖”起蔬菜来。微信群友一下子订购了600多公斤蔬菜。2月14日傍晚,蔬菜检测结果出来了,全部都合格。“菜卖不出去,再过一周就都废了,就要损失20多万元。幸亏遇上你们这些好人,素不相识还帮忙跑前跑后,真的是雪中送炭,有‘疫’却有义,太感谢了。”
信心!种植户花式自救
在政府和各界爱心人士帮助寻找“销路”的同时,部分种植户也在积极开展“自救”,通过社交平台、爱心组织、亲子采摘等方式搭建新的“销售渠道”。
近日,十总镇季家庄村草莓种植园迎来了不少城区家庭的亲子采摘游。将大棚向周边的村民开放,但每次只允许一家人进入一个大棚。除了将草莓园向村民分户开放、联系周边单位集体配送,草莓园负责人汪金军还打算在网上开设一个销售平台,向更多的人推送草莓。
且受疫情影响,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网上购买、配送上门。2月20日一早,通州开心田园生态农场内,农场主孙春梅就忙着打包田间刚刚采摘的新鲜蔬菜,准备发往客户手中。她说,农产品网上团购既让广大市民响应了“不出门便是为国家作贡献”的号召,满足了大家的日常生活需要,又解决了种植、养殖户的农产品滞销问题,正因为把准了网络销售这个了路子,客户较往年增加10%,客单价增加20%。
,